![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参考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参考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参考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7023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文件包含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选必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单选题1.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1、图2、图3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2.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明清时期号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当时来自全国的商贾,乘船云集此地,“南艘鳞集,商有兴贩之便。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清末以来,“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A.铁路开通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的崛起得益于交通位置优越C.商业发展影响城市的兴衰 D.各地商帮兴起是清江浦发展的主因3.城市平面图反映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如图应是下列哪一城市的平面图A.汉代长安 B.唐朝洛阳 C.北宋汴京 D.明朝北京4.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建国初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高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A.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彻底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如图是根据《武汉市志》整理绘制的1894年~1924年武汉市人口与城区面积变化趋势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前后的人口增长源于列强开埠通商B.1912年前后因革命战争推动城市面积扩大C.1916年前后人口变化直接由外部原因导致D.1894年以来武汉城市化发展整体向前移动6.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使传统的面朝后市被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宫城市民距离拉近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7.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一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8.图1、图2分别是唐朝长安和古希腊雅典的城市平面示意图。据图可知图1 图2A.政治功能决定城市规模 B.宗教信仰左右城市布局C.商业活动拓展城市空间 D.文化差异影响城市建设9.如表为1843年和189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地域时间北部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1843年4.24.94.14.57.45.87.04.01893年4.85.44.75.210.66.48.74.5 A.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C.全都集中于政治中心 D.受洋务运动失败的影响10.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反映出,此时期的英国1875年1866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9年1952年《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工业分布法》《新城法》《城乡规划法》《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城镇发展法》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政府重视城市建设C.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 D.议会权力逐渐扩大11.史载,北宋时期知州刘彝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刘彝的举措 A.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 B.便利了城乡之间联系C.加强了城市经济职能 D.有利于城市安全发展12.地处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距今约为3800-3500年。这一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3.城市规划虽是个新近的名词,但古代中国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据材料可知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A.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 B.强调城市的防御能力C.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D.城市发展应遵循礼制14.隋唐时期,扬州不仅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结处的国际贸易中转站,还是中日文化深入交流的一个重要港口。在8世纪以来的海上贸易中,扬州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古代扬州地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大运河的开通 B.造船技术的提高 C.水路运输的发展 D.封建经济的繁荣15.从1955至1957年,全国新设城市71个,这些新设城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如包头、克拉玛依、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市被取消了建制。据此可推知,在当时A.内陆、沿海发展同步进行 B.大跃进运动紧密锣鼓开展C.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 D.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布局16.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图,导致它们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文化习俗 ④洲际文明的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其中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三 在这40年(1978~2018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摘编自徐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依其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一般处于沿海、沿江地带,由于不平等条约被开辟为商埠,水陆交通便利,城市格局开放,新兴的轻工业多集中于这些城市,商业贸易较发达。随着以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交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沿海城市,而近代交通的一大变革——铁路的出现,则使近代城市化向内地纵深发展。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城市,因拥有某种丰富的矿藏而发展起来,它们由于铁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在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控制下,发展为单一生产型的城市,城市格局较简单,综合服务设施比较欠缺。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有很强的殖民性和封建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摘编自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政策的严密控制,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沿海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摘编自陈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因素。19.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整编自周大鸣《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的视角》材料二 国王和城市市民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联合,壮大力量抗击地方贵族,国王赋予城市自治权,市民因此获得自由和管理城市内部事务的权力……“特许状”所规定的自治程度在各个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通过特许状,许多自治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城市通过自己的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织行政自治机构,城市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整编自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材料三 2019年7月6日下午2点44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中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王的居所。……这些墓葬不仅规棋大,而且随莽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徽的外方内圆的玉琮、圆形的玉壁等条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铖,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远。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葬品则寥寥无几。——整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概括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特征。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开始与西方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工业革命的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催生出中国内部的现代工业,但是由于这一时段属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还很难摆脱传统的负荷,工业发展不足,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小城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04年的1988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20%提高到27%。1978—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44.9%,年均增长0.8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首先,①________;其次,②________;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比如开始把城市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赵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期,并概括每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填写①②空白处。(3)中国城市化从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城市化过程中,你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