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浙江B卷)(全解全析)
展开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地理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高三地理(浙江B卷)
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呼伦湖(如图)流域上游的阿尔山是亚洲最大的火山群,玄武岩地下水成为呼伦湖重要的补给水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玄武岩地下水成为呼伦湖重要的补给水源,其必备条件有( )
①玄武岩多气孔 ②玄武岩埋藏浅 ③断裂带发育 ④向斜构造发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推测由玄武岩地下水形成的流入呼伦湖的支流( )
A.水温较低 B.含沙量大 C.汛期较长 D.终年不冻
【答案】1.A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武岩多气孔,孔隙中的储水量大,①正确;玄武岩中的地下水可以通过断裂带向上运移,因此需要有连接玄武岩和地表的断裂带,与埋藏深度关系不大,②错误,③正确;玄武岩为岩浆岩,为火山喷发形成,向斜构造形成于沉积岩中,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应选A。
2.地下水埋藏于地下,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且该流域是亚洲最大的火山群,使地下水可能受到地热的影响而终年不冻,其水温不会太低,A错误,D正确;该流域河湖较多,水分较为充足,植被主要以草原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较轻,含沙量不大,B错误;该地为温带大陆气候为主,降水主要在夏季,汛期较短,C错误。应选D。
【点睛】河水一般与地下水是相互补给的。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从潜水水位高处向低处渗流。当河水水位高于潜水位时,则河水补给潜水;当河水水低于潜水位时,则潜水补给河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该山区河谷和山顶日降水量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地势
C.锋面系统 D.人类活动
4.能够减小河谷与山顶日降水量时间差异的做法是( )
A.减少山坡植被数量 B.拦截河谷形成水库
C.平整山坡降低坡度 D.开挖河谷增大坡度
【答案】3.B 4.C
【解析】3.据图分析可知,山顶一般白天降水多,河谷一般夜晚降水多,故该山区日降水时间差异最可能是受山谷风的影响,山谷风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山顶和河谷地形地势不同导致热量差异,B正确;与海陆位置、锋面系统、人类活动关系较小,A、C、D错误。故选B。
4.据上题分析可知,导致该山区日降水量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山顶和河谷地形地势不同导致热量差异,故平整山坡降低坡度可以减小山谷风出现的概率,从而减小河谷与山顶日降水量出现的时间差异,C正确。减少山坡植被数量、拦截河谷形成水库、开挖河谷增大坡度会增大该差异,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典型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有差异,是的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差异,一般白天为海风、夜晚为陆风。
2、山谷风。由于地形的原因,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白天主要由谷底吹向山顶。
3、城市风。由于城市化的进程,郊区农村和城市中心的热力有较大的差异,引起的一种局地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南、北长山岛隶属山东省长岛县,处于渤海海峡的南部,在长山水道与庙岛海峡之间,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胶辽古陆的一部分。受第四纪断裂活动的影响,长山岛沿岸形成各种陡峭的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岸地貌。水边线是波浪发生破碎和消能的第一站,水动力强。下图为长山岛砾石滩沉积物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长山岛砾石海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 )
A.海岸崩塌 B.冰川搬运
C.河流输送 D.风力沉降
6.与砂质海滩相比,图示砾石海滩更稳定,主要原因是( )
A.砾石海滩坡度大,潮汐上涨速度慢
B.砾石磨圆度较低,砾石堆积层稳固
C.砾石间孔隙度大,波浪通过率较高
D.砾石粒径变化小,海水分选作用弱
7.图示水边线附近的砾石粒径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岸坡度 B.物源补给
C.地壳运动 D.海水动力
【答案】5.A 6.C 7.D
【解析】5.从材料可知,长山岛沿岸有着各种陡峭的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岸地貌,海岸崩塌形成大小不一的砾石,A正确;长山岛处于渤海海峡的南部,受冰川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砾石质量较大,河流、风较难搬运,CD错误。故选A。
6.由图可知,砾石海滩砾石粒径大,砾石之间空隙度也大,潮汐和波浪通过率高,对砾石挟带作用减弱,更有利于海滩的稳定,C正确;潮汐为海水周期性的涨落,上涨速度快慢对海滩影响较小,A错误;砾石磨圆度较低,之间孔隙大,堆积层较砂质海岸不稳定,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海岸远近,砾石粒径具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C。
7.图示水边线附近的砾石粒径较大,海水动力较小,难以搬运携带,所以大块砾石多分布在水边线,D正确;海岸坡度与原先海岸地形关系密切,对砾石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受海浪侵蚀,物源补给的砾石大小不一,受到海水的搬运,小块的更加远离水边线,大块砾石靠近水边线,B错误;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对砾石的分布影响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外力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
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顶沿山坡向下吹。左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多发的时间及较强坡面是( )
A.夏半年、东坡 B.夏半年、西坡 C.冬半年、西坡 D.冬半年、东坡
9.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内的强弱变化特点及其原因是( )
A.夜间至上午弱,此时段谷风强 B.夜间至上午强,焚风与山风叠加
C.午后强,此时段山风强 D.午后弱,焚风与谷风叠加
【答案】8.D 9.B
【解析】8.由图可知,从9月份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左右,焚风效应较强,此时为冬半年,并且由于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所以东坡是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晚上高山温度降温快,平原降温慢,高山上形成冷高压,平原处形成低压,进而形成由高山吹向平原的山风,所以在夜间到上午时,山风叠加焚风,此时焚风效应最强,AD错误,B正确。午后高山升温快,平原升温慢,高山形成热低压,平原为高压,形成由平原吹向高山的山风,此时容易抵消焚风,D错误。故选B。
【点睛】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近年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链发展,新疆地区已是中国最大的棉区和主要商品棉基地。棉田间作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农田耕作技术体系。目前海水稻—棉花间作在新疆已经形成了规模。下图示意新疆某农场海水稻—棉花间作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农场农田中海水稻和棉花的共同生长习性为( )
A.耐旱、耐盐碱 B.耐寒、耐涝渍
C.耐淹、耐贫瘠 D.耐热、耐风沙
11.该农场棉苗和稻苗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在根部加土立苗,用滴灌方式适度滴水后,覆盖薄细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降低劳动强度 B.维持土壤墒情
C.补充有机肥料 D.提高幼苗成活率
12.该农场实施海水稻—棉花间作,可以( )
①提高农业收益 ②增加经济风险 ③节约水肥成本 ④改良土壤质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0.A 11.D 12.C
【解析】10.图中显示该地为盐碱地,说明两种农作物耐盐碱,采用滴灌方式且上面覆一层薄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说明两种农作物都耐旱,A正确;新疆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夏季气温高,不耐寒,B错误;采用滴灌方式,未被水浸泡,C错误;风沙对低矮农作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11.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防止幼苗不适应新的水土环境而不存活,D正确;增加劳动强度,A错误;维持土壤墒情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未体现出补充有机肥料,C错误。故选D。
12.海水稻生长需要盐碱地,可以吸收土壤里的养分,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①④正确;两种农作物间作,降低经济风险,②错误;节约水肥成本不是最主要因素,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等。(其中市场因素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专业村是指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关生产或服务活动的村庄。图为“2008至2017年间河南省专业村市场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专业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市场需求 B.协作条件 C.资源禀赋 D.技术水平
14.河南省专业村( )
A.形成初期以省外市场为主 B.发展中产生了技术扩散
C.发展中省内市场份额增加 D.发展后期生产成本降低
15.发展后期,与非专业村相比,专业村的突出优势是( )
A.政策 B.交通 C.资源 D.品牌
【答案】13.A 14.B 15.D
【解析】13.专业村发展初期,协作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市场需求是导致专业村出现以及发展的主要动力,A正确,BD错误;资源禀赋河南省内大部分村庄差异不大,C错误。所以选A。
14.专业村发展初期,产品质量一般,主要供给省内的小城镇和农村市场,A错误;专业村在发展过程中带动非专业村的生产,出现了技术扩散,B正确;发展过程中,非专业村产品的冲击,导致省内市场份额减少,C错误;发展后期,随着生产技术、设备、管理等投入增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D错误。所以选B。
15.专业村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品质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D正确;政策、交通、资源非专业村和专业村差异不大,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专业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村是指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关的生产或服务活动的村庄,按其主导产业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及服务业型三种主要类型。专业村销售市场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差异性、扩张性,在网络结构上表现为“省内紧缩、省外拓展”的演化格局。
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比例发生重大变化,高粱和谷子种植比例呈减少趋势,玉米、水稻和小麦种植比例呈增加趋势。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从早期的3.83亿亩增加到现在的5.62亿亩,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输出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三分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东北地区粮食种植比例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黑土流失严重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劳动力条件变化
17.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小麦种植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沃深厚
C.水热条件充足 D.宜农荒地较多
18.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小麦种植比例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B.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C.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D.节省了农业土地租金
【答案】16.C 17.A 18.B
【解析】16.在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中,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玉米、水稻和小麦种植呈增加趋势主要是受粮食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C正确;与全球气候变暖、黑土流失、劳动力条件变化关系较小,AB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7.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A正确;土壤肥沃深厚、水热条件充足、益农荒地较多属于自然条件,BC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8.根据材料可知,东北地区的粮食输出主要在国内,不符合题意,A错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小麦种植比值增加,增加了粮食的供给量,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B正确;农业机械不属于高端制造业,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因而会提高土地租金,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在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中,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提高粮食产量,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下图分别为某日30°纬线圈与115°W经线上昼、夜范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15°N,82.5°E) B.(15°S,82.5°W)
C.(20°N,115°W) D.(20°S,115°E)
20.当115°W经线上夜的范围逐渐向北扩大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C.北半球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增大 D.北半球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减小
【答案】19.C 20.C
【解析】19.根据图中30°纬线圈上昼弧和夜弧的分布特点,可计算出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经度为65°E(0时经线的经度),而65°E平分夜半球,其对跖点115°W则平分昼半球,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再根据115°W经线上夜的分布范围已经达到70°S,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0°N,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N,115°W),C正确,ABD错误。应选C。
20.结合图片可知,当115°W经线上夜的范围向北扩大时,表明南半球的极夜范围在扩大,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继续向北移动,AB错误;北半球昼长继续变长,夜长继续变短,昼长与夜长的差值继续增大,C正确,D错误。应选C。
【点睛】地球直径的两个端点,互为对跖点。 对跖点指二者的经度和为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例如东经120°的对跖点是西经60°。对跖点是指地球的地心为原点,不是赤道零度线为原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2002年4-10月相比,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近30年同期气候平均值表现为( )
A.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B.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C.气温偏低,降水偏多 D.气温偏低,降水偏少
22.图示时刻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的天气要素变化是( )
①风向转为东北风 ②气温呈升高趋势
③太阳辐射量减少 ④气压呈上升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1.C 22.C 23.B
【解析】2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为之后创纪录的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结合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可知其气候异常主要在气温偏高,降水稀少,气候异常干旱,地表植被稀疏,沙尘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沙源条件。据此分析可知,与2002年4-10月相比,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近30年同期气候平均值表现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据图可知,甲、乙受高压控制,天气以晴朗为主;且等压线分布较稀疏,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天气,AB错误。丁距离沙漠较远,且丁西侧有大分水岭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D错误。丙地等压线分布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西侧为沙漠,靠近沙源,并且丙地为偏西风,容易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加上丙处位于低压槽处,存在上升气流,容易起沙,形成沙尘暴天气,C正确。故选C。
23.由于南半球的气旋呈顺时针运动,因此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23日4时,该地受锋面的影响,在锋后形成偏西风,之前应该在锋前,为偏北风,因此该地的风向变化特点是风行由偏北风转为偏西风,①错误;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空气中的尘埃明显增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会下降,②错误,③正确。随着气温下降,以及西侧高压的影响,当地的气压会呈上升趋势,④正确。 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引起沙尘暴的原因:1、自然条件,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沙、尘源分布和空气不稳定,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2、人为因素,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某游客在自驾游记中写道:道路两边都是麦田,这个收割完小麦后的季节,留下的都是收割的印记……终于到了自然之窗(天然形成的巨大拱门),地表被红土地所覆盖,零星长着一些灌木。下图为自然之窗位置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该游客自驾旅游的月份可能是( )
A.4月 B.6月 C.9月 D.12月
25.该游客此次自驾旅游,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是( )
A.幽林漫步 B.海上浮潜 C.盐池拍照 D.沙地越野
【答案】24.D 25.A
【解析】24.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地方为澳大利亚的西部,此时小麦刚收割完,澳大利亚种植冬小麦,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割。由于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小麦播种大约为每年的4~5月(秋季),收割为每年的11~12月(春末夏初),据此推断该游客自驾旅游的月份可能是12月,A、B、C项错误,D项正确。
25.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该游客自驾游的范围集中在澳大利亚的西部,该地区气候干旱,基本无森林分布,故幽林漫步不太可能实现,A项符合题意;由于靠近印度洋,海滩广阔,适合海上浮潜,B项不符合题意;西部的湖泊以咸水为主,由于气温高,蒸发强,盐类析出,形成盐池,C项不符合题意;西部沙漠广布,沙地越野可以实现,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B、C、D项错误,选A。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最为典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特征: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同时有学者研究还发现,农耕文明时期,人口激增,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下图为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
(1)图中三角洲的位置位于河流的______,冲积扇位于河流的______,描述图中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分布特征______。(3分)
(2)分析黄河冲积扇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的自然原因。(6分)
(3)解析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形成速度明显加快的原因。(4分)
【答案】(1) 入海口 出山口 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3分)
(2)冲积扇的物质来源于黄土高原;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度陡;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6分)
(3)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或河流携带泥沙增多)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4分)
【分析】本题以黄河冲积扇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河流地貌,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详解】(1)由右图可知,三角洲位于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图中东部为海洋,故位于入海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出山口后,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随远离山口而逐渐减慢,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故沉积物颗粒大小从山口向下缘逐渐变小,厚度逐渐变小,图中冲积扇大多成东西分布,山体位于西侧。
(2)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高原地势较高,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地表植被覆盖少,加上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发生更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在合适位置进行堆积,形成冲积扇面积广大。
(3)结合上题可知,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粮食需求增大,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27.(1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莫桑比克林波波河下游赛赛市附近的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规模最大的中非水稻合作项目。长久以来,尽管赛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但莫桑比克每年仍面临较大的粮食缺口问题。近年来,莫桑比克赛赛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测试了从中国进口的杂交水稻和旱地水稻品种,并筛选出了10种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参加试验的水稻品种,产量最高达每平方千米1074吨,旱地水稻的平均产量超过每平方千米600吨,是当地水稻品种平均产量的两倍。图示意莫桑比克局部地区,其中赛赛市为莫桑比克水稻实验基地之一。
(1)根据材料、评价赛赛市中非水稻合作园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5分)
(2)分析中国与莫桑比克进行农业合作对当地粮食安全的意义。(6分)
(3)试说明莫桑比克旱地水稻增产对非洲农业发展的启示。(6分)
【答案】(1)有利自然条件:该市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气温适宜;湿季降水丰富,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地处河流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分)
不利自然条件:旱季降水较少,灌溉水源不足;沼泽面积广阔,耕地质量较差,开发难度大。(2分)
(2)提高粮食供给量,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减少对粮食的进口;引进中国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通过旱地水稻种植,促进莫桑比克土地资源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6分)
(3)引进国外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促进粮食品种和粮食生产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机械化水平,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6分)
【分析】本题以非洲莫桑比克中非水稻种植园农业发展为背景,涉及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产业园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对区域农业的发展启示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赛赛市中非水稻合作园位置评价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水源、地形与土壤、沼泽等),应当分别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评价,再结合水稻种植业的生长习性进行回答。有利自然条件:该市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热量丰富,气温适宜;湿季降水丰富,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习性;地处河流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耕种。不利自然条件:旱季降水较少,灌溉水源不足,会出现旱灾,对水稻生产造成影响;沼泽面积广阔,耕地质量较差,开发难度大,农业开发投入大。
(2)开展农业合作对当地粮食安全的意义可以从粮食进口、粮食的供给、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说明。首先是提高粮食供给量,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减少对粮食的进口,减轻这方面的负担,有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引进中国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节约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效益;通过旱地水稻种植,促进莫桑比克土地资源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推广,促进粮食的稳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3)旱地水稻增多对非洲农业发展的启示,其实质就是针对非洲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来说,可以从粮食品种和粮食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政府政策大力扶持、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思考。相对于非洲,中国在农业方面具有生产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这为非洲国家引进国外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促进粮食品种和粮食生产结构升级提供了参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非洲国家积累国家财富,并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即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扶持,由此值得非洲政府学习,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机械化水平,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从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8.(15分)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举办。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第19至22届世界杯足球赛统计表
届次
举办国
决赛举办城市
比赛时间
第22届
卡塔尔
多哈
2022年11月21日~12月18日
第21届
俄罗斯
莫斯科
2018年6月14日~7月15日
第20届
巴西
里约热内卢
2014年6月12日~7月13日
第19届
南非
约翰内斯堡
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
资料二:相关区域图和气候资料
(1)描述卡塔尔的地理位置。(2分)
(2)从气温适宜的角度考虑,卡塔尔选择在11—12月举办世界杯,并将重要赛事安排在晚上进行,试分析其原因。(4分)
(3)与多哈相比,说出里约热内卢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4)描述在第19届世界杯举办期间,约翰内斯堡昼夜长短状况与变化过程。(5分)
【答案】(1)卡塔尔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于亚洲西部(或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波斯湾;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2分,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2)世界杯选择在11-12月原因:卡塔尔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或11-12月处于北半球的冬季),气温较低。(2分)选择在晚上比赛的原因:沙漠地区,热容量小,夜晚降温快,气温较低,有利于足球赛取得好成绩。(2分)
(3)特征:与多哈相比,里约热内卢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明显。(1分)原因:里约热内卢处于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10月至次年4月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降水丰富。(3分)
(4)6月11日—7月1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约翰内斯堡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2分)6月11日—6月22日期间,约翰内斯堡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约翰内斯堡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7月11日期间,约翰内斯堡昼变长,夜变短。(3分)
【分析】本题以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卡塔尔举办为材料,考查地图的相关知识、气候差异和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到多哈,多哈为卡塔尔的一个城市,根据多哈描述卡塔尔的地理位置。卡塔尔位于0°—30°N之间,为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卡塔尔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波斯湾;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与伊朗隔波斯湾相望。
(2)从图中看出,卡塔尔纬度低,为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11—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处于北半球的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有利于足球赛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卡塔尔为热带沙漠气候,地处沙漠地区,热容量小,夜晚降温快,气温较低,适合比赛,有利于足球赛取得好成绩,故选择在晚上比赛。
(3)对比两地的降水资料可知,与多哈相比,里约热内卢降水总量大且降水的季节差异明显。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里约热内卢地处巴西高原东部沿海,10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受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里约热内卢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降水丰富。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19届世界杯举办时间为6月11日—7月11日,6月11日—7月1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的约翰内斯堡昼短夜长。6月11日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南半球的约翰内斯堡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位于北回归线,位于南半球的约翰内斯堡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7月11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位于南半球的约翰内斯堡昼渐长夜渐短。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重庆B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重庆B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A'剖面线沿线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浙江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浙江A卷)(全解全析),共9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辽宁B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辽宁B卷)(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4,B 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