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展开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46 分)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2)、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二)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 2~4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文段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段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的) B.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C. 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 (本来)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句末语气词)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3分)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和文段二均运用了对比论证,分别论证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B.文段一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文段二中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中的“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为读。
D.文段一的作者是荀子,他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文段二的作者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5~9 题。(共 20 分)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后曰:“无此事,卿误听尔。”范纯仁复相,吕大防白后欲令安世少避。后曰:“今既不居言职,自无所嫌。”又语韩忠彦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乃止。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徒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毙,危得免。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宣和六年,复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B.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C.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D.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称为状元。
B.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后代称谓不尽相同。
C.宗庙,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D.宣和,北宋宋徽宗的年号。西汉时始创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安世勇于自省。转运使吴守礼要查办贪梦的司户,询问刘安世,刘安世没有如实回答,此后他心中不安,觉得违背了司马光的教导。
B.刘安世直言敢谏。对暂且停止宫中讲学之事,刘安世上疏劝谏,希望太皇太后保佑皇上,让他为了国家大计,清闲欢乐,经常听讲。
C.刘安世不惧生死。面对章惇和蔡卞等人的陷害,刘安世不动声色,和客人饮酒谈笑,写了张纸向仆人交代,还对客人说死不是难事。
D.刘安世仕途坎河。章惇掌权后,刘安世多次遭到贬谪;蔡京任宰相后,同文馆案件发生,他被流放到梅州,后又连续七次被贬谪。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4分)
(2)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4分)
9.章惇和蔡卞是如何计划把刘安世置于死地的?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 10~11 题。(9 分)
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
刘禹锡
扬州从事[注]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
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
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
[注]扬州,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察觉自己的过错之后,写作此诗来赠答淮南廖参谋,表达自己的歉意。
B.“高情”句与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句,皆将想象驰于碧空,有旷远之感。
C.诗人与廖参谋月下吟诗对饮,闻砧声四起方觉时间之久,可见彼此相谈甚欢。
D.作为酬赠之作,本诗在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1.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12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肯定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
14.《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15 分)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象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性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毛,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那怕是暂时的也于!”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也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老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象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回忙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7.有人评论: 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8.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苏轼的作品《黄州寒食帖》写得如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有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浑然一体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挥洒自如 浑然一体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其妙。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选课走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优势明显。但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 , ; , 。在这种背景下,励志中学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并在学年末开展了关于选课走班的问卷调查。下表为调查的有关数据:
科目
人数
百分比(%)
首选科目
物理
历史
254(男139,女115)
77(男22,女55)
76.74
23.26
再选科目
(双选)
化学
生物
政治
地理
215(男124,女91)
234(男119,女115)
64(男12,女52)
149(男67,女82)
64.95
70.69
19.34
45.02
22.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任课教师要增强指导意识,为学生当好导师
②避免选课定班的盲目性
③学校要增强实施选课走班的规范意识,加强全过程管理
④避免选课走班的随意性
⑤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要增强责任意识,摘好顶层设计
⑥避免选课走班的片面性
A.①②③⑥⑤④ B.⑤②③④①⑥ C.①⑥③②⑤④ D.⑤④③⑥①②
23.请根据上表的有关数据,从科目选择比例和性别差异的角度,分别写出一条综合性的结论(每条结论不超过40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从挑战方面看,这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材料二 芬兰赫尔辛基的涅米宁听说养老院的老人缺少陪伴,便利用空闲时间用小车带老人外出兜风。多年不爱说话的老人开始分享自己和这个地方的故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变得不那么烦躁;盲人告诉他,他们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感到微风吹进他们的耳朵。于是,他也听到了许多人生故事,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城市,似乎与老人形成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D
3. A
4. A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吕惠卿恢复光禄卿,分司,刘安世争论认为不可以,没有听从。(刘安世)出京主持成德军事务。章惇掌权,尤其忌恨他。一开始贬黜他主持南安军事务,第二次贬为少府少监,第三次贬为新州别驾。
“以为”和“不听”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不听”前断句,排除选项AC;
“尤”是副词,修饰“忌恶”,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故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张冠李戴,“蔡京任宰相后”错误。“同文馆案件发生,他被流放到梅州”应是在蔡京任宰相之前,章惇掌权之时。故选D。
8.答案:(1)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沉溺于喜欢的事而忘记了告诚(或那些值得警戒的事)。
(2)客人偷偷地跟从仆人来看,都是记载的和他同时遭贬的将被处死的人的家事,非常详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益”,增加;“所爱”,喜欢的事;“戒”,警戒的事。
(2) “密”,偷偷地;“经纪”,记载;“悉”,详细。
9.答案:①趁机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刘安世自杀。②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可知,章惇和蔡卞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趁着使臣进入海岛诛杀陈衍,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他自杀。由此可知,趁机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刘安世自杀。
由原文“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可知,又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由此可知,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魏地人。刘安世年少时已经很有见识。考中进士,没有参选任官。跟从司马光学习。调任洛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婪著称,转运使吴守礼将要查办他,向刘安世询问,刘安世说:“没有这件事。”吴守礼就中止了。然而刘安世心中常常不能安宁,说:“司户确实贪梦而我没有诚实地回答,违背了司马公的教导!”升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有旨意暂且停止宫中讲学,民间盛传宫中寻求奶妈,刘安世上疏劝谏说:“陛下年富力强,没有立皇后却亲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皇上,为了国家大计,清闲欢乐,经常听讲,援引近臣谈论前代国家治乱的要义,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沉溺于喜欢的事而忘记了告诚(或那些值得警戒的事)。”哲宗低头不说话。太后说:“没有这种事情,你误听了。”范纯仁恢复宰相(职务),吕大防泉报太后想让刘安世避嫌。太后说:“现在他已经不在谏官之位,没有嫌处可避。”又对韩忠彦说:“像这样正直的人,应该暂且留在朝廷。”事情就停止了。吕惠卿恢复光禄卿,分司,刘安世争论认为不可以,没有听从。(刘安世)出京主持成德军事务。章惇掌权,尤其忌恨他。一开始贬黜他主持南安军事务,第二次贬为少府少监,第三次贬为新州别驾。同文馆案件发生,蔡京请求诛杀刘安世等几家,谗言虽然没有实行,仍然把刘安世流放到梅州。章惇和蔡卞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趁着使臣进入海岛诛杀陈衍,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他自杀。又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判官飞快地驰去将要到达梅州,梅州的守臣派客人前来规劝刘安世为自己想办法。刘安世不动声色,和客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张纸交给他的仆人,说:“我就要死了,你依此行事。”回头对客人说:“死不是难事。”客人偷偷地跟从仆人来看,都是记载的和他同时遭贬的将被处死的人的家事,非常详细。判官差二十里未到,吐血而死,刘安世的危险得以消除。蔡京任宰相后,连续七次贬他直到峡州羁管。宣和六年,(刘安世)恢复待制之职,第二年去世,年龄七十八岁。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察觉自己的过错”“歉意”错误,这是对诗歌标题的曲解,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中“见”相当于“我”,“过”是“拜访”之意,“见过”即为“拜访我”,这是对淮南廖参谋来拜访自己的酬答之作,含感激之意。 故选A。
11.(1)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与赞赏之情。“不逐繁华”“摆落俗人心”是对好友不慕权贵来访问自己的感激,更是对好友不流于世俗的行为的赞赏。(2)隐含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感伤之情。“闲散”一语突出诗人此时境况,落寞抑郁之情蕴含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篇分析作者的情感。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意思是“你不追逐权贵之人却来拜访我这个闲散之人,我知道您是摆脱了世俗之人的行为”。
由诗歌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可知,淮南廖参谋在秋夕之时来拜访诗人,所以尾联中的“不逐繁华访闲散”“摆落俗人心”的是廖参谋,而“闲散”则是指诗人自己;廖参谋没有像那些“俗人”一样去“逐繁华”,而是来访我这个“闲散”之人,这既是对友人不慕权贵的赞赏,也是对友人来访问自己这个闲散之人的感激;诗人说自己是“闲散”之人,既有自嘲的成分,也暗含感伤之意,可知此时的诗人是闲置之身,未受重用,所以自嘲之中是含仕途不顺的感伤落寞。
12.D (A.逻辑混乱;B.“机械的方式”于文无据;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
13.B (“理解能力”错)
14.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每条3分,能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5.(3分)D(D项错在“将军不敢面对老人”。根据文中内容,是将军得知老人到来时还没有想好应对的办法,内心激动而不安。)
16.(3分)C(A项错在“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这些内容是作者艺术性的加工,而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B项错在“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D项错在肖像描写,作品没有使用此手法塑造将军。)
17.(4分)
①小说叙写将军初次给老人回信就寄上二十元钱的汇票,体现了将军对烈士遗属的关爱。
②小说写曾庆良掩护部队渡湘江而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为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
③小说通过曾育才救挑夫和曾令标救将军的行为,体现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④小说以将军叮啊爱人给老人织毛衣、弄袜子以及写信问候“父亲”的细节,表现将军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5分)
①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的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②运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运用了张弛结合的叙事节奏。在叙述的节奏上,有“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快慢交织的叙事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④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
⑤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⑥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末尾以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使文章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⑦小说以“信”为叙事线索。小说通过“信”这一线索贯穿了“寻亲”“认亲”的情节脉络,也承载了将军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缘由和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A[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悠然自得:形容悠闲从容、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20.C(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排除A、B;从上下文意脉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排除D。)
21.C(原句“诗的内容”前缺少介词“在”;“其妙”赘余。)
22.B(从全段的逻辑语义来看,按照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更合适,可确定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在前,学校在中间,教师在后面,故排序应为⑤③①,排除A、C。与“规范意识”相对的是“随意性”,与“责任意识”相对的是“盲目性”,故选B。)
23.①首选科目选择物理和历史的比例差距极大(或“物理更受欢迎”),再选科目选择生物和化学的比例较高。
②就性别差异而言,历史和政治差异显著(或“女生更倾向于历史和政治”),生物和地理差异最小(或“男女生选择生物和地理人数差距不明显”)。
24.略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概括阿依邓的形象特征,请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评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评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