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泸州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1年四川泸州生物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将番茄成熟果实的不同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如图所示,图甲是表皮细胞,图乙是果肉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甲细胞属于番茄的上皮组织
B. 图乙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 换用大光圈可使观察到的视野更明亮
D. 制作装片时,需要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由光学部分、支持部分及调节部分三部分组成。光学部分由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两者的乘积)和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外界光线较弱时时使用。)。调节部分由转换器(安装物镜、转换物镜的结构)、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可调节进入镜筒光线的强弱。)及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两者都是调节镜筒升降,区别是,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小)。支持部分包括镜筒、镜臂、载物台、镜柱及镜座等。压片夹起固定玻片标本的作用。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详解】A.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图甲是番茄的表皮细胞,故属于保护组织,A不符合题意。
B.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即番茄果肉细胞中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图乙番茄果肉细胞主要起储存营养物质功能,这些物质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果肉细胞不需要光合作用,从细胞的分工角度,为了使功能专一,没必要有叶绿体,B不符合题意。
C.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是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使用大光圈可使进入镜筒的光线变强,视野变亮,C符合题意。
D.番茄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其结构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故只要滴加清水即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熟知显微镜的操作及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 2020年,在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仍再创新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B. 水稻叶片蒸腾作用能促进筛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C. 水稻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D 适当增加稻田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亩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提高杂交水稻田亩产量,就要加强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等。
【详解】A.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因此,杂交水稻属于有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运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果是导管,筛管运输有机物,B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不仅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而且种子本身必须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且种子不在休眠期,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有机物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熟知被子植物的生理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 清代诗人张问陶用“衔杯却爱泸州好"来表达对泸州美酒的喜爱,泸州酒的酿制离不开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能进行分裂生殖和出芽生殖
C. 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繁殖
D. 酿酒时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真菌,它也属于单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其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详解】A.酵母菌是真菌,它也属于单细胞生物,其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其具有成形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在营养状况良好时,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形成孢子(一般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不进行分裂生殖,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可以有氧呼吸也可以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不符合题意。
D.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熟知酵母菌的结构和生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截至2021年5月30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人数达6亿3千万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是新冠疫苗中的一种,目前临床上需要接种2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
B. 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C. 第二次注射新冠疫苗能使人体产生更多抗体
D. 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外出不再需要进行防护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接种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
【详解】A.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新冠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新冠,这是因为疫苗能促使人体产生抵抗新冠毒的抗体,从而预防由其引起的新冠肺炎,A不符合题意。
B.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B不符合题意。
C.疫苗的防病原理是让人体免疫细胞认识病毒又不使人体发病,因此基本原则是少量多次使抗原(病毒)进入人体,使人体产生初次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具有识别消灭病毒功能),但是第一次疫苗不能多给,因为多给对免疫力低下的人就相当于一次真正的患病,反应严重失去了防病的目的;第二次的放大原理: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人体会产生少量的抗体但是量不是很多,另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量会下降,因此要在抗体的量将为零之前注射第二剂疫苗,因为人体内已经对第一次的抗原(疫苗—灭活病毒、合成病毒)产生了抗体,因此第二次注射后人体会快速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我们称之为放大作用,因此在两次注射后人体已经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抗新冠病毒,C不符合题意。
D.在人群免疫屏障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种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松。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间还会有较少部分已接种的人可能发病;另外一方面,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熟知免疫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端午将至,很多地方都在组织赛龙舟活动,当队员听到发令枪响时便开始奋力划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听到枪响奋力划桨属于简单的反射
B. 控制划桨行为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奋力划桨时,肾上腺素会分泌增多
D. 划桨过程中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1)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
(2)肾上腺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详解】A.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龙船队员一听到发令枪声响就奋力划桨属于复杂反射,A错误。
B.控制划桨行为的中枢为运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D.奋力划桨时,情绪激动,大脑皮层会特别兴奋,因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又会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反应领命,这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6.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不同种类的地雀,部分雀喙的形状与它们的食性入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雀喙形状 | a喙短而粗 | b喙长而细 | c喙大小适中 |
食物来源 | 坚果和种子 | 昆虫 | 种子和昆虫 |
A. 三种雀喙不同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B. b雀喙形状在以坚果和种子为食物的环境中属有利变异
C. 以昆虫为食的地雀,喙长而细有利于啄开树皮捕食昆虫
D. 三种雀喙形状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详解】A.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题干中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种类的地雀,它们的食物不同,喙形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A不符合题意。
B.b雀喙形状——适于取食昆虫,该形状的喙在以坚果和种子为食物的环境中则不利于b雀取食,对生存不利,故属于不利变异,B符合题意。
C.喙长而细,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有利于啄破树皮,找到昆虫,这是它对环境的一种适应,C不符合题意。
D.达尔文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在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必然存在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适应环境的变异逐代遗传下去并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的地雀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八、分析说明题
7. 近年来,泸州古蔺县某山区发展“肉牛+牧草+甜橙”的新型种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中,牧草喂牛,牛粪肥地,促进甜橙和牧草的生长,甜橙和肉牛又为养殖户创收,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请回答以下问题:
(1)牛粪在肥地之前需要________的分解作用, 才能将牛粪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甜橙和牧草利用。
(2)该山区生态系统是由甜橙、牧草,肉牛等生物部分和_______部分组成, 其自动调节能力______(填“强于" “弱于”或“等于")黄荆老林等森林生态系统。
(3)某同学学习了生态系统知识后,写出了该山区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太阳→牧草→肉牛",其它同学认为这条食物链的书写有错误,应修改为: ________ 。
【答案】 ①. 分解者(或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②. 非生物 ③. 弱于 ④. 牧草→肉牛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腐蚀性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指向捕食者。
【详解】(1)牛粪中含有的有机物,并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必须经过分解者(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为主)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才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因此该山区生态系统是由甜橙、牧草,肉牛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故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黄荆老林等森林生态系统要弱。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指向捕食者。因此,食物链“太阳→牧草→肉牛”应修改为“牧草→肉牛”。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 小明同学学习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后,绘制出如下血液循环模式简图,图中a、b代表血管,A代表器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体循环,则a内流的是 ______ 血。
(2)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图中血流只能由b流向a而不能倒流,原因是心脏具有__________结构。
(3)经测定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是4%,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组织细胞内__________( 填结构名称)对有机物的彻底分解,再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若A表示肺,则b是_______ 。
【答案】 ①. 动脉 ②. 瓣膜 ③. 线粒体 ④. 肺静脉
【解析】
【分析】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A位于心脏和毛细血管之间,故a内流的是动脉血。
(2)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从a动脉流向毛细血管,再流向b静脉,最后回到心脏,而不能倒流。
(3)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在氧气参与下,在线粒体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处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低,这时发生了扩散作用。组织细胞处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这时发生了扩散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此过程的完成要经过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故A表示肺,则b是肺静脉。
【点睛】熟知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下图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结构,a、 b代表相应部位的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③是________ 。
(2)正常情况下,与a液体相比,b液体中浓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 _____ 。
(3)尿液检测可以诊断肾脏是否患有某种疾病,若某人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能是肾单位中_________的过滤作用出现异常。
【答案】 ①. 出球小动脉 ②. 尿素 ③. 肾小球
【解析】
【分析】图中的①是肾小球,②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a是原尿,b是尿液。
【详解】(1)肾动脉进入肾脏,逐渐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再分支出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再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再分支成毛细血管,缠绕在肾小管外面,然后再汇集成肾静脉,因此图中的①是肾小球,②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
(2)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围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因此图中的a是原尿,b是尿液,则正常情况下,与a原尿相比,b尿液中浓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尿素。
(3)根据尿液的形成过程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因此当肾单位中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出现异常,尿液中会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并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10. 豌豆是盂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材料。下表是以豌互为实验材料所做的三组实验:
| 亲代 | 子代 | |
实验一 | 圆粒 | 皱粒 | 圆粒、皱粒 |
实验二 | 圆粒 | 圆粒 | 圆粒、皱粒 |
实验三 | 皱粒 | 皱粒 | 皱粒 |
(1)豌豆种子中的________,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将来会发育为新一代植株。
(2)通过实验_______,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若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B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b表示,则实验一的子代中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
(3)将实验中的纯种圆粒豌豆栽培在水肥充足的环境中,结出的豌豆子粒更大更饱满,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 的结果。
【答案】 ①. 胚 ②. 二 ③. Bb ④. 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
【解析】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1)被子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的发育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豌豆种子中的胚来自受精卵。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表中所示的遗传结果可知:在实验二中豌豆种子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子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即圆粒是显性性状,皱粒是隐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因此皱粒的基因组成是bb,实验一中的亲代皱粒基因组成为bb,子代皱粒的基因组成为bb,子代皱粒的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亲代,那么亲代圆粒的基因组成既有B基因也有b基因,即基因组成为Bb,遗传图解如下图:
从上图可知,实验一的子代中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Bb。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纯种圆粒豌豆基因组成为BB,种在水肥充足的环境中,结出的豌豆子粒更大更饱满,既有遗传物质的控制,也有肥料充足,营养物质充分的原因,所以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九实验探究题
11. 生活中的常规消毒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九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使用消毒液杀灭教室内的病原体,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_环节。
(2)生物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但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呢?生物兴趣小组又对该品牌消毒液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依度选择1/200为最佳,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切断传播途径 ②. 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③. 消毒液浓度 ④. 增加 ⑤. 在保证杀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消毒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解析】
【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是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1)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加强检疫,封锁交通,可以有效的切断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故使用消毒液杀灭教室内的病原体,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2)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因此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3)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目的是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故变量为消毒液的浓度。分析图甲可知,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增加。
(4)分析图甲可知,当浓度分别是1/100、1/150、1/200时,杀菌率差异不大。再结合图乙的提示,在不影响杀菌率的前提下,我们使用浓度为1/200的消毒液,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消毒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点睛】熟知探究实验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泸州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四川泸州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分析说明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