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1)观察上述文物,按照出现的时序排列是(请按序号依次涂于答题卡选择题部分)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1) 图⑤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上的纹饰内容与哪种宗教密切相关?
A.道教
B.基督教
C.景教
D.佛教
(2) 请你再列举两个关于图③所处朝代的政府巩固边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史实。
(3) 如图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昭君和文成公主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______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治理
(5)图②大元帝师印是元朝政府为了管理图中哪个地区而赐予当地高僧的封号?(A、B、C、D如图中国地图简图)
(4) 如表所示为辽代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记载 | 出处 |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 |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 | 《辽史》 |
(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 《辽东行部志》 |
A.宋辽之间的冲突逐渐消失
B.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5)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胡虏、匈奴”是指哪
个民族 ______
A.党项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2. 儒学的流变
就“儒学的演变及其传播”的主题:
(1)将下列关键史实与其相应时间配伍。(将代表相应时间段的字母填入括号中,答案请涂答题卡选择题对应位置)
①儒学初创的源头 ______ ②孔孟之道 ______ ③辐射日本 ______ ④经学 ______ ⑤宋明理学(F)
(1) 儒学流变,有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将下列选项,填入如图中空格处。
A.董仲舒B.格物致知C.儒学独尊D.东周E.宋代朱熹F.未成显学
(答案请按序号涂于答题卡选择题部分)
(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这句话出自 ______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 历史小论文“儒学流变”的某段落出现“家国同构”“忠君孝亲”“援礼入法”“仁义礼”等关键
词,那么其写作的视角最有可能是 ______
A.时代背景
B.主要阶段
C.核心主张
D.重大影响
(4) 、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 ______
A.董仲舒
B.黄宗羲
C.朱熹
D.李贽
(5) 有学者认为:将来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子的路”。你认为“孔子的路”有没有时代价值?简要说明理由。
3. 制度的创设
(1)将相应的制度填入对应的空格内(答案请按序号涂于答题卡选择题部分)。
(2)如图1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e)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宜侯的册命。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______
A.宗法制的出现
B.内外服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中外朝制的产生
(1) 如图3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机构应该是 ______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2) 图4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______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3) 清朝独创朱批密折制度,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密折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见这一制度 ______
A.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
B.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C.避免了臣下腐败的发生
D.改变了君臣的主奴关系
(4) 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某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______
A.汉朝刺史
B.宋朝谏院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5)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新王朝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生活,并通过派遣远征军对付游牧民族和扩展帝国疆域,保护国家。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并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僚机构的腐败加之宫廷生活愈来愈奢侈,意味着靠生产劳动供养整个帝国组织的农民所负担的赋税更繁重了。当农作物欠收和饥荒到来时,反抗政府税吏和地主收租代理人的起义爆发了。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唐、北宋任一王朝为例,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4. 丝路繁荣的见证者--泉州:
“一带一路”是中国近年来面向国际提出的合作倡议。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材料一: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抵达了泉州后写下的《光明之城》一书史料节选:“带着满船的胡椒、芦荟木、檀香木、樟脑、精选的香水、珍贵的玉石珠宝、海枣、衣料等货物上岸,……街上有众多的游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它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如北方的鞑靼(或指俄罗斯),以及来自我们国家的和来自法兰克其他王国的船”。
材料二:(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有关于泉州蕃人巷的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至晚自两宋之交时起,泉州城镇南门附近即逐渐形成蕃商聚居街区,迨南宋季年,在州城之南,即泉南是所谓的“蕃坊”。
材料三: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宋朝“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赀累巨万,列居城南。”而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蕃商杂处民间”。
(1) 就研究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外贸易状况而言,说明上述三则史料的价值?
(2) 在对泉州盛况的描述上,上述材料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证,试加以说明。
(3) 某同学将上述材料进行汇总后,得出“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的结论,你是否同意,试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⑤
【小题4】①
【小题5】④
【解析】(1)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出现在唐朝;大元帝师印出现在元朝;驻藏大臣令牌出现在清朝;西夏文佛经出现在宋代时期;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⑤①④②③。
(2)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因此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与佛教有关,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图③所处的朝代是清朝,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可知,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设盟旗制度管理蒙古等。
(4)结合所学可知,王昭君与匈奴的和亲加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友好,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所以她们的相同贡献是推动了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
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C项仅符合文成公主入藏,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而非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5)结合所学可知,大元帝师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B是西藏地区,正确;
A位于西北,C位于东北,D位于中原地区,均错误。
故选:B。
(6)依据表格中的记载可知,反映了辽朝部分皇帝接受汉文化的史实,说明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故D项正确;
“消失”的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不能体现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和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7)依据材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建立的金,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故答案为:
(1)⑤①④②③
(2)D
(3)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设盟旗制度管理蒙古等.
(4)B
(5)B
(6)D
(7)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第一问,结合选项中史实出现的时间解答;第二问,结合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解答;第三问,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解答;第四问,结合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分析;第五问,结合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解答;第六问,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分析;第七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岳飞抗金史实和金朝建立的民族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小题1】略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E
【小题5】略
【解析】(1)填空: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初创的源头是在西周,B正确;孔孟之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正确;隋唐时期儒学辐射至日本,E正确;经学是在两汉魏晋时期,D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F正确。
(2)填空: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因此①对应D;西汉儒学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因此②对应A;两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和朱熹,因此③对应E;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显学,因此④对应F;汉代儒学成为独尊地位和正统思想,因此⑤对应C;宋代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因此⑥对应B。
(3)依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可知,强调人要有恻隐之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孟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和变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4)依据材料“家国同构”“忠君孝亲”“援礼入法”等信息可以看出涉及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影响,故ABD三项错误。
故选:C。
(5)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李贽,故D项正确;
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朱熹维护孔子和儒家正统地位,黄宗羲没有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这一主张,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6)时代价值及其理由:结合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分析,即“孔子的路”旨在追求有序地社会秩序,主张德治,安定民生,教化社会;关注社会个体的仁德良善,倡导和谐人际关系,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时代借鉴意义。
故答案为:
(1)BCED
(2)①D;②A;③E;④F;⑤C;⑥B。
(3)B
(4)C
(5)D
(6)观点:有。理由:“孔子的路”旨在追求有序地社会秩序,主张德治,安定民生,教化社会;关注社会个体的仁德良善,倡导和谐人际关系,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时代借鉴意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传播。第一问,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解答;第二问,结合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代表人物和地位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第四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第五问,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解答;第六问,结合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传播、地位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D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加强了专制皇权,因此①是废丞相,设内阁;周朝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因此②是世卿世禄制;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因此③是察举制;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因此④是租调制;唐朝中后期,推行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因此⑤是两税法;清朝雍正帝时,推行的赋税制度是摊丁入亩,因此⑥是摊丁入亩。
(2)根据题干信息“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宜侯的册命”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因此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分封制的实行,故C项正确;
宜侯夨簋和铭文与分封制有关,没有涉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
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地方制度,故B项错误;
中外制度设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故D项错误。
故选:C。
(3)依据图3中的“宣政院”、“行省”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因此①是中书省,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故选:A。
(4)依据图4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由坐到站再到跪,实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实质说明朝廷礼仪日益规范,而非宽松,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出君臣关系等级差别越来越明显,而非平等,故D项错误。
故选:C。
(5)依据材料“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密折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知,密折制下官员与皇帝之间直接联系,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并强调机密性,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君主集权,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故A项错误;
“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
密折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并没有改变改变君臣的主奴关系,反而使这一关系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6)依据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可知,这一机构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没有任何决策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军机处的职权,故D项正确;
汉朝刺史是中央派出到地方的监察机构,是及时把地方的官吏情况报告中央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宋朝谏院负责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明朝的内阁是协助皇帝的内侍机构,不负责向下传达政令的任务,故C项错误。
故选:D。
(7)观点:根据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可以得出观点是王朝伊始和平繁荣,王朝后期渐趋衰败。然后从西汉、唐、北宋任一王朝为例,并运用具体史实论证其兴衰历程。如以西汉为例,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到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和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汉武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陷于困苦之中。特别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在公元9年,西汉灭亡。也可以以唐朝为例,运用具体史实论证其兴衰历程,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建立之初,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疆域,开发边疆;出现盛世局面。唐玄宗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边防空虚,国力渐衰,加上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最终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唐朝覆亡。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废丞相,设内阁;②世卿世禄制;③察举制;④租调制;⑤两税法;⑥摊丁入亩
(2)C
(3)A
(4)C
(5)B
(6)D
(7)观点:王朝伊始和平繁荣,王朝后期渐趋衰败。以西汉为例: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时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减地方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汉武帝还派兵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巩固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汉武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陷于困苦之中。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答到“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民族”)
以唐朝为例:唐朝建立之初,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疆域,开发边疆;出现盛世局面。唐玄宗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边防空虚,国力渐衰,加上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最终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唐朝覆亡。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度的演进。第一问,结合明朝的中央官制;周朝、汉朝的选官制度;魏晋、唐朝中后期以及清朝前期的赋税制度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宜侯的册命”,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宣政院”、“行省”判断出反映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然后结合元朝的中央官制解答;第四问,依据图4,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分析;第五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密折制的影响分析;第六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清朝军机处的职权分析;第七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得出观点,然后从西汉、唐、北宋任一王朝为例,并运用具体史实论证其兴衰历程。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小题1】材料一是南宋时期意大利商人,作为当时的外国人亲身经历,其记录相对客观公正;材料二是南宋文人对泉州蕃人巷的记录,属于当时的中国人记载,有较高史料价值;材料三属于后人记录,史料价值相对材料一、材料二较低,由于是当地府志,或有参考到宋代的记载资料,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小题2】一是泉州贸易繁盛情况:从材料一中“货物”、“货船”的繁多,材料三中“胡贾”、“赀累巨万”等关键词中可以互证。
二是番商(胡商)聚集居住情况:从材料二中“番人巷”“番商聚居街区”、“番坊”等信息和材料三中“列居城南”形成印证。
【小题3】辩证分析:要判断泉州是否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不能简单地武断下结论,一是虽然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非常发达,但当时主要港口还有广州、明州等,没有其他港口对比,不能简单得出结论;二是三则材料都是文字史料,需要考古资料或者实物史料等更多资料相佐证。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和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的价值依据三则材料的选自,结合文献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分析;第二问的方面及说明,依据三则材料有关反映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史实分析;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要结合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以及史学研究和史料分类及其价值分析。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和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普陀区桃浦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普陀区桃浦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 宋朝面面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