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通州区2018年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番茄果肉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的物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为口腔上皮细胞、图乙为番茄果肉细胞
B. 图乙和图丙的细胞内都具有液泡和叶绿体
C. 制作上述临时装片时,都要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D. 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详解】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据图可知,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的是丙图;番茄果肉细胞是乙图;口腔上皮细胞是图甲,A正确;
B、丙是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乙是番茄果肉细胞结构图,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都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制作植物临时装片时,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C错误;
D、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植物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和②的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 ②过程产生的新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C. ③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组织
D. ②③过程表示的是植物细胞的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细胞体积增大,表示了细胞的生长。
②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③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详解】A、①细胞体积增大,表示了细胞的生长;②细胞数目增多,表示了细胞的分裂,A正确;
B、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加倍,然后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分裂的结果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产生的新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不变,B错误;
C、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D、②细胞分裂、③细胞分化,是植物细胞的生理活动,D正确;
【点睛】理解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 缩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d~a-b-c
D. 若只是b处受损,则结果是有感觉,但不能缩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图中,a灰质中的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效应器、d传入神经、e感受器,据此解答。
【详解】A、缩手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A正确;
B、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是非条件反射而不是条件反射,B错误;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反射传导的顺序e感受器→d传入神经→a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效应器,C正确;
D、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一个人b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环节正常,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4.下列关于草履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能对刺激作出反应,趋向有利、逃避有害刺激
C. 在制作装片时放少量棉花纤维,目的是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
D. 为了看清其体表上的纤毛,往往选用显微镜的大光圈,使光线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A、草履虫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草履虫是一种动物,能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这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生物的应激性,B正确。
C、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C正确;
D、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为避免染液对草履虫的伤害,对制成的标本不进行染色,在视野中就会出现一条黑色棒状物,这样 就能将这个物体与明亮的背景分开,因此要观察草履虫的纤毛应用暗视野,使用小光圈,平面镜,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草履虫的结构,明确其是单细胞动物。
5.下列生物技术中,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来培训与生物新品种无关的是
A. 诱变育种 B. 转基因技术 C. 杂交育种 D. 发酵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是利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原理。
【详解】A、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出高产太空椒品种等,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培育出无子西瓜等新品种,A不符合题意;
B、转基因生物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种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基因重组杂交育种原理,培育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新品种,C不符合题意;
D、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原因。
6.如图所示经暗处理后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4 小时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的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 ①② B. ③⑤ C. ②⑤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锡箔覆盖的部位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锡箔覆盖的部位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7.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变异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可能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D. 只要有遗传和变异就能导致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A正确;
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因此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大小、性状不同,B正确;
C、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信息,C正确;
D、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以及意义。
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B. “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D.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生物适应环境。
【详解】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错误;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D正确。
故选:A。
【点睛】关键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9.视力良好的人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比较清晰,图中参与该过程调节的结构主要有
A. ②和③ B. ④和⑤ C. ①和④ D. ③和④
【答案】C
【解析】
状体内有平滑肌,④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
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0.“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下列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发育的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B. 女性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子宫
C. 家鸽的交配与产卵属于学习行为
D. 家蚕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才能成为成体,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2)鸟类生殖发育都有交配、产卵、孵卵等阶段。
(3)昆虫的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详解】A、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且蝌蚪与青蛙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因此,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
B、女性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卵巢,B错误;
C、家鸽的交配与产卵属于先天性行为,C错误;
D、家蚕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昆虫、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1.学习完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后,小明写出了图中编号①一④所指结构的功能,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编号
该编号所指结构的功能
①
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②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③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④
可以分泌胆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小肠、③是胃、④是胰腺,据此解答。
【详解】A、①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可以分泌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不消化蛋白质,A错误;
B、②是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胃,能初步消化蛋白质,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C错误;
D、④是胰腺,能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分泌胆汁的是肝脏,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各器官功能。
12.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选出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到乙是种子萌发的过程,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
B. 乙所示过程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C. 丁所示的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生殖器官
D. 丁、戊、己代表植物传粉和受精形成果实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束后,雌蕊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因此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详解】甲到乙是种子萌发的过程,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A错误;
乙所示过程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B正确;
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生殖器官,C正确;
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图中丁、戊、己代表植物传粉和受精形成果实的过程,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及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等。
13.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血液成分分析,可以了解身体许多生理状况。以下是小明检查时的血涂片和化验单,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①
B. 血液由血浆和图中的①②③组成
C. 图中的①能吞噬病菌,图中③有细胞核,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D. 根据小明的化验结果,医生建议他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图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据表可知:红细胞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白细胞的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血小板的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
【详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①红细胞,A正确;
B、血液由血浆和图中的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组成,B正确;
C、图中②是白细胞,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③血小板,没有细胞核,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C错误;
D、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就会出现贫血的症状。所以贫血的病人应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根据小明的化验结果可知红细胞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小明患有贫血,应该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4.“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中考体育项目之一,发展学生上肢、腰腹肌和提高身体用力协调能力。动作重点包括蹬地、收腹和甩臂,难点是掷球出手角度。以下有关完成此项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掷球时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 运动系统只由骨和骨骼肌组成
C. 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多块肌肉协调合作的结果
D. 人体的运动一般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
【详解】A、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掷球时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
B、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B错误;
C、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多块肌肉协调合作的结果,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C正确;
D、完成运动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能量,也要用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D正确。
故选:B。
【点睛】完成运动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有运动系统来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能量,也要用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15.下列有关人类生殖与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男性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B.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
C.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器官发育最快的时期,女孩会来月经,男孩会出现遗精
D. 人的性别是在出生后决定的,第一胎生女孩后,第二胎生男孩概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
(2)人体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正常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
【详解】A、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且数量相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男性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细胞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A正确;
B、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B正确;
C、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孩子会来月经,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C正确;
D、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且数量相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男性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细胞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因此生男生女的比例相等。如图所示:
D错误;
故选:D。
【点睛】生男生女的几率相等的原因是男性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一样的。
二、非选择题
16.在学习完生物圈中的人以后,同学们对人体的呼吸、消化、吸收、运输以及排泄等知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中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请从以下Ⅰ、Ⅱ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按Ⅰ题作答计分。
题目Ⅰ
题目Ⅱ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一个成年人肺内大约有3亿~4亿个肺泡。
(1)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是____、 ____;外面缠绕着丰富的_____。
(2)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____。
(3)经过肺泡气体交换后,血液经___(填血管名称)汇入到心房的___(填“左心房”或“右心房”)。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每个肾脏实质部分由100多万个微小肾单位构成。
(1)肾小球是____;肾小囊壁由____层细胞组成;肾小管外缠绕着丰富的____。
(2)原尿形成尿液需要经过的过程是____。
(3)经由肾脏后的血液经___(填血管名称)汇入到心脏的___(填“左心房”或“右心房”)。
【答案】 (1). 肺泡数目多(表面积大) (2). 肺泡壁薄 (3). 毛细血管 (4). 气体扩散作用 (5). 肺静脉 (6). 左心房 (7). 毛细血管球 (8). 一 (9). 毛细血管 (10).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1). 下腔静脉 (12). 右心房
【解析】
【分析】
Ⅰ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Ⅱ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据此解答。
【详解】Ⅰ(1)人体内肺泡的数量很大,肺泡外面包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
(3)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Ⅱ(1)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囊壁由一层细胞组成;肾小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人体内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和右心室同时收缩,分别把血液压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开始进行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的循环路线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经由肾脏后的血液经下腔静脉汇入到心脏右心房。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肺泡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尿液的形成过程。
17.如图人体胚胎发育示意图,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细胞是在[2] ________中结合的。
(2)有人说“试管婴儿是指婴儿在试管中诞生”,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其实,试管婴儿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________的过程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而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仍然是在[3] ________。
(3)从受精卵分裂到出生约280天,胎儿发育成熟就从母体分娩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________。可见,母亲的怀孕过程不容易。
【答案】 (1). 输卵管 (2). 受精卵 (3). 子宫 (4). 胎生
【解析】
【分析】
受精卵的形成的过程是: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受精卵发育为胚泡,最终植入子宫内壁上,继续发育为胚胎,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详解】(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因此,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细胞是在2输卵管中结合的。
(2)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的试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把胚胎移植进母体的子宫内,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中进行,直至发育成熟,分娩产出。可见,试管婴儿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是在试管中进行的,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3子宫,试管只是初期发育的场所。受精卵形成后即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慢慢植入子宫中继续发育。
(3)受精卵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成熟并生产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胚胎在发育时通过胎盘和脐带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产出,即分娩。因此,从受精卵分裂到出生约280天,胎儿发育成熟就从母体分娩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可见,母亲的怀孕过程不容易。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的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胎的发育,受精的过程。
18.如图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 ____;
(2)小芳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与冷光灯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0
25
10
5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利用乙装置研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为防止光合作用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 ______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 (1). 氧气 (2). 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效率越强 (3). 线粒体 (4). 遮光(暗处理) (5). 左
【解析】
【分析】
由图示的实验装置可知:甲装置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详解】(1)甲装置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该装置放在温暖的光下,照射一段时间,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收集起来的气体有助燃作用,而氧气能够助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2)分析表中的结果,试管与冷光灯的距离10厘米时,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60个,当试管与冷光灯的距离40厘米时,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5个,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当光照增强时,光合作用增强,当光照变弱时,光合作用变弱。
(3)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利用乙装置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左(或左方)移动。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理解掌握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演示实验; 二是理解资料中的信息从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19.我国倡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北京北宫森林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丰台区西北部山区,距北京市中心20公里,这里是各种生物的乐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目前,我市还建立了多处湿地公园,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请回答:
(1)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生物圈______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
B.只包括岩石圈和水圈
C.各种资源都用之不尽
D.是地球上生物的共同家园
(2)图为北宫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_______关系。如果某种有毒物质进人该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质残留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公园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植物 → 植食性昆虫→ 蜘蛛 → 青蛙 → 蛇 → 鹰 (3). 竞争 (4). 鹰 (5). 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环境(非生物部分)
【解析】
【分析】
(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4)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据此答题。
【详解】(1)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而鼠、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蜘蛛、青蛙、蛇、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鹰;②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青蛙→蛇→鹰;③植物→植食性昆虫→青蛙→蛇→鹰;④植物→老鼠→蛇→鹰。因此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3)图中的青蛙和蜘蛛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4)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公园中的所有生物只是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关键。
20.常言道,减肥两条路:“管住嘴,迈开腿”。科学研究也表明,肥胖与缺乏运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有一个叫做“纹状体”的结构,纹状体的特定神经元上的一种叫做D2R结构受损,动物的运动能力就会下降。
实验一:某科学研究团队选取了20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实验小鼠分成了两组进行为期18 周的实验。在20只实验小鼠中,10只小鼠每天吃的都是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另外10只则每天吃等量的标准鼠粮。经过18周的饲养之后,实验组小鼠平均体重几乎要比对照组小鼠重一倍,运动的距离则下降到只有对照组的70%左右。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下图
经过18周的饲养之后,小鼠的体重上升情况如图甲,从第4周起,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距离开始减少,图乙为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距离占对照组小鼠运动距离的百分比。请回答:
(1)实验一中的单一变量为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甲和图乙中信息,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研究团队在一些小鼠的纹状体神经元里去掉了D2R,把这些小鼠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正常小鼠,同时喂食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脂肪的食物数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变化如下表,并绘制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变化如图丙。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实验组
18. 0
18. 9
19. 5
21. 0
22. 0
24. 8
对照组
18. 0
19. 7
20. 0
21. 9
23. 0
23. 6
(3)依据数据及图丙中信息,我们得到结论是__________;
(4)做了上面两个实验后,你认为科学家要想证明D2R受损,动物的运动能力是否会下降,还需要在实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实验研究内容是_______
A.两组小鼠的运动路径及运动距离B.两组小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
C.两组小鼠的体重增加情况 D.两组小鼠的D2R的受损情况
【答案】 (1). 喂食的食物 (2). 高脂肪含量食物引起小鼠体重增加;随着体重的增加小鼠运动距离下降 (3). 小鼠体重的增加与去掉D2R无关(去掉D2R的实验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和正常的对照组小鼠一致) (4). A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详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20只实验小鼠中,10只小鼠每天吃的都是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另外10只则每天吃等量的标准鼠粮。可见实验变量是喂食的食物。
(2)经过18周的饲养之后,实验组小鼠平均体重几乎要比对照组小鼠重一倍,运动的距离则下降到只有对照组的70%左右。由此可见: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引起小鼠体重增加;随着体重的增加小鼠运动距离下降。
(3)研究团队在一些小鼠的纹状体神经元里去掉了D2R,把这些小鼠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正常小鼠,同时喂食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脂肪的食物数周,据表中数据和图丙可见:小鼠体重的增加与去掉D2R无关。
(4)要想证明D2R受损,动物的运动能力是否会下降,还需要在实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记录两组小鼠的运动路径及运动距离。可见A正确。
【点睛】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2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或许你早就听说过狂犬病病毒的恐怖,但它和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相比,虽然名气稍逊一筹,但狂犬病病毒却是世界上人畜共患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狂犬病虽不是一种常见病,但当时的死亡率为100%.
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疫苗。
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巴斯德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病原体,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动物的脑和脊髓中发现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他把这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很快得病死亡。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病毒随死兔的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的、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在男孩发病前的潜伏期,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
目前,许多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疫苗,都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其原理是将产生该种疫苗的目的基因“嫁接”到特定生物的遗传物质中,使目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得到表达而产生疫苗,从而解决疫苗生产过程中效率、安全等问题。
(1)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它________细胞结构。
(2)巴斯德为发病前的男孩接种弱化病毒,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最有效的预防患病的方法是接种疫苗。进行灭毒后的病毒疫苗属于___________,男孩获得免疫力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________,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3)大力整顿病犬,这是预防传染病流行措施中的____________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4)现代研制疫苗所涉及的生物技术为______________技术,它同细胞融合技术、克隆技术一样,都是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 (1). 没有(无) (2). 抗原 (3). 抗体 (4). 特异性免疫 (5). A (6). 转基因(基因工程)
【解析】
【分析】
(1)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保护里面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包含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命活动,决定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性。
(2)转基因生物: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3)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例如,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4)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专一性。
【详解】(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巴斯德为发病前的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应属于抗原,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所以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是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大力整顿病犬属于控制传染源。
(4)近日,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某些基因工程疫苗,其原理是将控制该种疫苗产生的目的基因“嫁接”到特定生物的遗传物质中,使目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中得到表达而产生疫苗,从而解决了疫苗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安全等问题。
【点睛】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等关键。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北京市燕山地区2017-2018学年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北京市燕山地区2017-2018学年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红细胞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