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课件PPT
展开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三、应试指导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做到高中地理知识密切联系中国地理实际,中国地理知识贯穿高中地理的观点、原理和规律。地形、气候、河流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重要因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经济地理、区域地理不可分割,如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河流对商业中心形成的作用等。中国区域自然地理重点掌握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分布规律;人文地理重点掌握区位因素分析。
【课堂导学】四、要点精讲要点一 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及成因1.气温特征及成因
2.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及影响
3.我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与旱涝灾害 (1)我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
“三停”:“一停”是5月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二停”是6月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三停”是7、8月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多雨。“两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一退”:9月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2)雨带移动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直接原因正常年份,从春季到初夏,南方多雨潮湿,北方普遍干旱(即春旱); 7、8月,北方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但也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反常,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当夏季风势力强时,雨带被迅速推移到北方地区,形成北涝南旱;而当夏季风的势力弱时,雨带长期停留在南方地区,造成南涝北旱。从中国历年水旱灾害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洪涝多于干旱;华北春旱十分严重,盛夏多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和初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典题展示1】 (2021·新课标卷Ⅱ7~8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B.蒸发(腾)强C.降水量大D.绿地面积大
【答案】 A【解析】 本组题以城郊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第(1)题,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表现为城区的相对湿度小,郊区相对湿度大。就选项而言,城区较郊区绿地面积大是错误的,排除D项。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降水量影响实际的水汽压,降水越多,实际水汽压越大,相对湿度越大。城市由于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比郊区多,相对湿度应该大,故C项错误。蒸发(腾)强,实际水汽压越大,也会导致城市相对湿度大,故B项错误。温度影响饱和水汽压,气温越高,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容纳水汽的量越多,饱和水汽压就越高,相对湿度就越小,与题意相符。城市地面大部分硬化,植被很少,空气中水汽少,相对湿度小;郊区有大面积的农田、森林、草地等,空气中水汽多,湿度大。
(2)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B.北京C.上海D.广州
【答案】 B【解析】 第(2)题,该城市的城区和郊区在7、8月相对湿度大,空气中实际水汽压大,可能是降水多。7、8月雨带在东北、华北,故该城市最有可能是北京。
要点二 中国的河流1.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内、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南北差异也较大。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方法技巧】 图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典题展示2】 (2019·新课标卷Ⅰ9~11题)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 D【解析】 第(1)题,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答案】 C【解析】 第(2)题,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 C【解析】 第(3)题,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名师点睛】 地形影响流速,河流水量大小跟区域气候有关。要注意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地区,含沙量多少主要与河流水量、搬运能力以及流域植被覆盖程度相关。
【技能解密】 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要点三 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1.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2.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带
【典题展示3】 (2021·新课标卷Ⅱ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海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大都市。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拥有6913家咖啡馆,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馆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某品牌连锁咖啡馆以839家独占鳌头,且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级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附近。2020年3月,该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设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在内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下图示意该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1)推测支撑咖啡馆蓬勃发展的上海的产业和企业类型。
【答案】 (1)产业类型:第三产业。企业类型:金融、商贸、信息技术、策划、法律咨询、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解析】 本题以上海某品牌咖啡馆为载体,考查产业类型、空间特征描述、消费人群特点、创新产业园的区位条件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客户去咖啡馆消费,支撑了咖啡馆蓬勃发展,客户消费水平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故支撑其发展的产业类型为第三产业。客户消费水平高,推测其收入高,主要来自金融、商贸、信息技术、策划、法律咨询、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
(2)据图描述该品牌咖啡馆在上海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 (2)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上海中心城区密度较大,郊区密度较小;机场附近相对较多。【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整体上,该品牌咖啡馆在上海空间分布不均。再看局部地区,中心城区密度较大,郊区密度较小;但在机场附近相对较多。
(3)分析该品牌咖啡馆布局在商业繁华地段和高级写字楼地区的目标消费人群。
【答案】 (3)该品牌知名度高、品质较高,是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主要目标消费人群是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企业白领);该品牌是国际连锁品牌,主要目标消费者有喜爱潮流文化的年轻人。【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品牌知名度高,是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故主要目标消费人群是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人员,如高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企业白领)。另外,该品牌是国际连锁品牌,有文化内涵,主要目标消费者也包含喜爱潮流文化的年轻消费者,如大学生等。
(4)说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
【答案】 (4)邻近上海,咖啡及其烘焙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便于产品快速运抵市场;接受上海的资金和技术扩散,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借助上海的机场、港口从国外输入原料、输出产品;部分上海就业人口在昆山居住(通勤),昆山也有消费需求;上海土地租金高、劳动力成本高,不适合建设大型产业园。【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昆山邻近上海,而上海咖啡及其烘焙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布局在昆山便于产品快速运抵市场;昆山邻近上海,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布局在昆山便于接受上海的资金和技术扩散,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便于借助上海的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等,方便从国外输入原料、输出产品;昆山地处上海附近,部分上海就业人口在昆山居住,昆山也有该咖啡品牌的消费需求;与昆山相比,上海土地租金高、劳动力成本高,不适合建设大型产业园。故选址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
要点四 南方与北方区域差异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比较
【思维拓展】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湘赣两地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条件(1)有充足的原料。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三十多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湘赣两地金属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2)水能资源丰富。湘赣地区周围有众多的水电站,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能源。(3)交通便利。湘赣地区有众多的铁路线,长江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4)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较高。湘赣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株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典题展示4】 (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答案】 (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解析】 山东省属于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春旱是农业主要制约因素。山东省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化水平高,因此农业的非粮化现象凸出。第(1)题,考的是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地水土四个方面,从材料中得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非粮化现象要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说明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更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利于规模化经营发展粮食种植。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解析】 第(2)题,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说明蔬菜、瓜果市场需求在扩大,经济效益更高,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随着科技的推广,农民种植蔬菜、瓜果的技术水平提高。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解析】 第(3)题,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从政策入手:立法,保证播种面积;补贴,保证粮农利益;加大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要点五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方法技巧】 (1)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2)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3)青藏高寒区发展条件及其评价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不利条件: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②绝大部分地方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典题展示5】 (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a) (b)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答案】 (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解析】 第(1)题,从降水的条件入手,水汽来源,产生上升气流。10~11月为冬半年,青藏高原西风增强,西风经过湖面,补充水汽,在湖泊东侧受地形阻挡抬升,降水多。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答案】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解析】第(2)题,那曲和雄曲在此拐弯,形成典型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分水岭逐渐被侵蚀掉,那曲袭夺了雄曲,雄曲上游改道。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解析】 第(3)题,湖泊贯通,一是水位上涨,二是分水岭被切穿。从材料得知,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历史上曾达到4748m,全球变暖,湖泊水位上涨,是有可能淹没分水岭,使两湖贯通的。
五、能力摸底(2022·日照一模)协调度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6%,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上强调,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如图示意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答案】 D【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钢铁工业协调度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经济协调度则是先快速上升后下降,二者波动趋势不一致,A错误。生态环境协调度在2006年前先降后升,2006年至2010年不断下降,B错误。2000年到2006年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此阶段生态环境协调度也不断上升,环境质量区域向好,C错误。2010年经济协调度达到最高,此时钢铁工业和生态环境达到阶段低点,结合材料“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可知,该时期经济高协调度是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D正确。
1.该时期长江经济带( ) A.钢铁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波动趋势较为一致B.生态环境协调度先降后升,环境质量日趋向好C.2000年到2006年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D.2010年经济高协调度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2.有利于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鼓励创新,提技术B.降低能耗,零排放C.关闭高炉,去产能D.整合工厂,增产量
【答案】 A【解析】 第2题,根据材料“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可知,长江工业持续发展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鼓励创新,提高工业技术,既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也可以减轻钢铁工业带来的污染,A正确。加大科技的投入能降低能耗,但钢铁工业难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B错误。通过关闭高炉从而实现去产能,不利于工业的持续发展,C错误。整合工厂增产量只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不符合要求,D错误。故选A。
(2022·赣州一模)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水平、合作基础等因素,沪苏浙有关市、区与皖北地区各市结对合作帮扶,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缩小长三角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下图为“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示意图”,图中相同底纹为结对市、区。据此完成3~5题。
3.促使沪苏浙有关市、区与皖北地区各市结对合作帮扶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政策D.资金
【答案】 C【解析】 第3题,注意材料信息“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所以促使沪苏浙有关市、区与皖北地区各市结对合作帮扶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因素,C正确。市场、技术、资金等均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4.侧重考虑资源禀赋因素合作帮扶的一对是( )A.上海闵行—安徽淮南B.浙江宁波—安徽蚌埠C.江苏徐州—安徽淮北D.浙江杭州—安徽宿州
【答案】 C【解析】 第4题,注意关键词“资源禀赋”,安徽淮南、淮北、蚌埠、宿州等城市相比,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淮北是安徽著名的煤炭之都,矿产资源禀赋最为明显,所以江苏徐州—安徽淮北对点帮扶考虑资源禀赋因素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江苏南京市与安徽滁州市结对合作帮扶最具优势的条件是( )A.空间位置邻近B.自然环境相同C.发展水平相当D.文化习俗相近
【答案】 A【解析】 第5题,注意左1图和左2图在南京和滁州处的省界轮廓信息,由此可知,两地空间位置临近,结对合作帮扶过程中,地理位置优势更为明显,A正确。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等不是最具优势的条件,B、D错。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C错。故选A。
(2022·广东茂名一模)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协调度用捷夫指数q来衡量。当q值变大时,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降低,当q>1时,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较高。下图(1)为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图(2)为2002~2017年两城市群发展阶段变化图。据此完成6~8题。 图(1)
【答案】 B【解析】 第6题,由材料“当q值变大时,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降低,当q>1时,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较高”可知,目前北部湾城市群的q值在逐渐增大,且逐渐大于1,说明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较高,中心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差异较大,B正确;不能判断出区域城镇化速度,只能判断出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A错误;分体系不够合理,集聚速度在加速,中心城市发展过快,中小城镇发展较慢,城市体系不够完善,C、D错误。故选B。
6.据图判断目前北部湾城市群( )A.城镇化速度较快B.区域经济差异较大C.分体系较合理D.城市体系较为完善
7.粤港澳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变化的差异,反映两地( )A.自然资源的差异B.城市人口的差异C.产业结构的差异D.城镇用地的差异
【答案】 C【解析】 第7题,粤港澳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变化的差异是粤港澳地区趋向于分散,北部湾城市群趋向于集聚,这反映出两地产业结构的差异;粤港澳地区传统产业向外转移,产业结构逐渐变为三、二、一的结构,北部湾城市群在吸引产业移入,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的结构,C正确;不能反映出自然资源、城市人口、城镇用地的差异,A、B、D错误。故选C。
8.南宁市既是北部湾中心城市,又是该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推断南宁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工产业是( )①服装制造 ②电子信息 ③资源开采 ④先进装备制造⑤生物医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④⑤
【答案】 D【解析】 第8题,南宁市既是北部湾中心城市,又是该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由此推断南宁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工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④⑤正确;南宁市作为北部湾中心城市,不宜承接服装制造,①错误;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会向外转移,②错误;南宁市不宜发展资源开采这类型的低端产业,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六、课堂评价(2022·长沙模拟一)下表是2018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例(%)构成。据此完成1~3题。
【答案】 B【解析】 第1题,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可以大致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结合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判断,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经济最发达,应为东部地区;丁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应为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第一产业比重最大,故乙为东北地区,丙为中部地区,故选B。
1.代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低,最可能是( )A.自然条件恶劣 B.劳动力不足 C.城市化水平高 D.高度工业化
【答案】 C【解析】 第2题,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集中在农村;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也就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一般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比重就越小。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原因最可能是城市化水平高, C正确。
3.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直接原因是( )A.自然条件差异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国家政策的不同D.开发历史长短
【答案】 B【解析】 第3题,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不同, 主要是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开发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自然条件是基础,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B正确。
(2022·河南五市一模)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读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及武汉市产业集聚区位置图,据此完成4~6题。
4.与珠三角城市群比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不包括( )A.城市数量多B.产业结构优越C.资源丰富D.区域面积广
【答案】 B【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珠三角城市群比较,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数量更多,A正确;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更优越,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自然资源丰富,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面积更大,D正确。本题选择不包括的,故选B。
5.武汉城市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其原因正确的是( )A.远郊环境优良,便于吸引人才 B.主要分布于东北方向,利于环境保护C.占地面积大,地租价格相对较低 D.接近原料地,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答案】 C【解析】 第5题,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城市外围地区地租价格相对较低,适宜产业集聚区布局,C正确;环境优良不是影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城市外围对于城区居民影响小,利于环境保护,不是仅仅在东北方向,B错误;武汉的产业类型不是原料导向型的,所以受原料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6.据大数据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极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解决此问题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调整区域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C.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重组D.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淘汰传统制造业
【答案】 D【解析】 第6题,调整区域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A正确;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减少区域内部竞争,B正确;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重组,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目前沿海地区或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不利于区域的发展,D错误。本题选择不合理的,故选D。
7.(2022·广东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行业和规模影响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京津冀地区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由于资本雄厚、企业规模大,分布较分散,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引发新一轮产业转移。为解决产业转移中出现的产业盲目对接、产业链断层等问题,2022年京津冀起步工业互联网战略,提出构建区域化工业大数据中心,推动全产业链的信息流通,为获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如各地产业层次和主导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高效协同提供数据支撑,下图示意2013年京津冀地区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空间分布。
a.电子设备制造业 b.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
【注】 核密度值表征各空间尺度下制造业的集聚指数,数值越大,集聚水平越高。
(1)比较2013年京津冀地区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空间分布的异同。
【答案】 (1)同:两者都分布不均,两者都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异:电子设备制造业出现北京、天津两个集聚中心,在北京、天津的集聚水平高。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没有出现明显集聚中心,集聚水平低。【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第(1)题,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所以分布位置不同;
(2)推测京津冀地区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分布较分散的原因。
【答案】 (2)(京津冀地区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业资本雄厚、企业规模大)具有较成熟完备的生产体系,独立性强,对其他企业依赖性小;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众多,石油和核燃料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且分散;分散布局可以服务更大的市场,避免集聚带来的同行竞争分散布局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 第(2)题,考查因地制宜的工业布局原则,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保护环境,能源工业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地理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地理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应试指导考情分析,2降水的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人口迁移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人口迁移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