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专题1传统文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专题1传统文化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内涵,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传统文化一、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民本思想的政治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家国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和而不同的处世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二、历程1.远古时期:中华文化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家争鸣。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评价春秋(创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仁”“礼”为核心儒家思想核心形成战国(发展)孟子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未受到统治者重视荀子隆礼重法秦朝(打压)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斥;摧残文化西汉(成为正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唐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宋朝(哲学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探索儒学教育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推崇;丰富中华文化思想内涵,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社会价值观;宣扬封建礼教,束缚人的精神世界明朝(受到冲击)陆王心学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推动人们思想解放明清(批判继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工商皆本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但未能成为主流思想和推动社会转型 4.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与艺术成就 科技文学艺术先秦—《诗经》和楚辞—汉朝《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汉赋、乐府诗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圆周率、《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各种书体完备,王羲之“书圣”;顾恺之“以形写神”隋唐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发明火药;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本草》 唐诗绘画风格多样,吴道子 “画圣”;石窟艺术闻名世界;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宋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基本成熟;沈括《梦溪笔谈》宋词书法名家辈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强调意境;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元代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元曲。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明清《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小说(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昆曲流行;京剧形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本土性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凝聚性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凝聚性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吸纳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传入历程两汉之际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理学吸纳佛道理论,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哲学观念——启迪思维;传统文学艺术——诗、书、画等吸收佛教理念,注重境界表达;建筑艺术——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西学东渐明末清初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开始;欧洲经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明后期适度开放海禁内容传播基督教(目的);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手段)作用积极:一定范围内传播西方科技知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开阔中国人视野局限: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清末民初特点①角色多样:政府规划(如清政府新政);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派别)。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③方式多种: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⑤历程层次分明:经历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影响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向外辐射与传播东传或周边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促进各国佛教发展饮食风俗习惯日本的茶道、和服;打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传入日本;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等传入周边地区社会制度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律令、历法等移民中国人不断迁徙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华侨移居东南亚,中华文化在当地传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中华文化影响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西传近代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地理学、史学以及科技、文学等传入欧洲;丝绸、茶、瓷器深受欧洲社会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孕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摘编自《<诗经>中的忧患意识》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尔后隋唐、明清文化中表现出的盛大恢宏气象,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整合创新精神。不同地域的文化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架构之后,原本分别存在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价值要素)仍继续存在,有的还被大力发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结合史实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3)根据材料三,围绕“整合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进行简要论述。(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结论] (1)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圈的创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天下有序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私学兴办,“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面对社会剧变,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看法,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融合吸收,从而完成中华文化圈的创制。(2)示例一:秦文化圈。主流基因: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拘一格降人才。阐释: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为改变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落后局面,秦孝公锐意改革,大胆重用商鞅进行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分封,设县制,奖励耕战,造就秦国的强盛,为日后的统一奠基。秦文化圈锐意革新、积极进取的主流文化基因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示例二:齐鲁文化圈。主流基因:以德治国、民为邦本。阐释:山东是春秋战国孔孟的故乡。孔孟的思想对齐鲁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主张“仁”和“仁政”、强调“以德治国”“民贵君轻”,强调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崇高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构成齐鲁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的主流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示例三:楚文化圈。主流基因: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爱国主义。阐释: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屈原,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辅佐怀王,致君尧舜,变法图强,参与政事,推荐贤能的人,结果触犯权贵,致使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在秦军攻破楚都之际,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悲痛国家沦亡,“宁溘死以流亡”,也不愿同流合污或出走他国,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厚重持久的真情流露,对楚地主流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而忧患意识也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3)示例论题:整合创新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论述:在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不断整合国内外优秀文化并内化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借鉴整合,提出各种治国理念,如荀子提出“礼法并施”。汉代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宋代儒学则整合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成为中国古代中后期中华文化整合创新的重大结晶。近现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华思想文化产生了一次次创新飞跃,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总之,中华文化在整合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2022·北京丰台期末)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解析:B 根据材料“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可知,西周的统治观念相对商朝更加注重对百姓民生的关注,体现了民本思想色彩,故选B项;商和西周时期同属于奴隶社会逐步走向鼎盛时期,等级制度更加鲜明,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等级秩序,排除C项;“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2.(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C 材料概述《墨子》一书中有关科技方面的论述,联系教材中关于墨子思想及代表底层劳动人民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战国时期,墨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很少有科学技术方面的论述,所以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能反映《墨子》在几何、物理等一些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不足以说明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联系所学,墨家代表当时平民阶层的利益,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题干中科技成果,与贵族阶层的旨趣无关,D项错误。3.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D.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解析:D 由“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可知,这是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所以是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需要而提出的,故选D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意影响民事,排除A项;董仲舒的主张强调思想建设要适应大一统时代的需要,宋代理学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排除B项;C项并非目的。4.(2022·山东青岛期末)唐中后期,针对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对韩愈的意图判断正确的是( )A.反对三教合流 B.恢复先王法制C.积累王室财富 D.维护儒家纲常解析:D 据所学可知,魏晋至隋唐三教并存成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唐代以来传统儒学知识分子为维护儒家正统地位,提出了复兴儒学的要求。材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维护,故选D项。A、B、C三项均非主要意图。5.(2022·河北唐山二模)下图为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宋朝的锦绣河山,因此名动天下,深得宋徽宗的赏识。该作品体现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融家国情怀于艺术C.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D.逼真摹写客观景物解析:B 根据“描绘了宋朝的锦绣河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千里江山图》蕴含着作者对国家的自豪感,故选B项;该作品描绘了宋朝的锦绣河山,所以不是艺术想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里江山图》作为艺术作品有自身的价值,价值来自学者发掘说法错误,排除C项;该作品并不是写实,排除D项。6.(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 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从诗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应认识到诗人在自然万物、四季变化中体会的“道”,最后又归结到“富贵不淫贫贱乐”的生活态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是“伦理”之理。诗中内容丰富,但主旨明了,故正确答案为B项。7.(2022·河南新乡二模)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B.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B 据材料“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继承与批判了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与发展,故选B项;西方的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A项;当时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8.(2013·全国Ⅱ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材料描述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小说和宗教分别属于文化史中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意识领域,故A项错误;明清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材料未体现小说内容,不能反映小说的兴起冲击封建等级观念,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介绍小说的内容,不能反映小说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故D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后面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故选C项。9.(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B 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10.(2016·北京卷,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B 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西方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但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中的“引起轰动”在没有进一步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被当作“政治革命”,故D项错误。11.(2022·天津河西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摘编自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请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示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采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明理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示例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的,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12.(2022·北京西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答案:示例: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的;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此次“中西会通”折射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反映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盲目排外、志向高远,引进西学补中学不足,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方法,更新数学观念;二是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整理传统学术。此后,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此类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话题十二踏歌前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新变化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7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