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六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在结构上有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等
B. 蓝细菌与变形虫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营养方式为自养,后者营养方式为异养
C. 颤蓝细菌与发菜的共同点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蓝细菌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含叶绿体
D. 施莱登和施旺将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相结合提出了细胞学说的所有内容
【答案】A
【解析】
【分析】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念珠蓝细菌等)、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大肠杆菌和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它们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如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DNA)等,A正确;
B、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变形虫为真核生物,二者结构上的根本区别为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
C、颤蓝细菌和发菜都是原核生物,两者都不含叶绿体,但都含光合色素,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施莱登和施旺将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相结合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基础内容,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形成完备的细胞学说,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
A. 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 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糖原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1)DNA和RNA的区别:①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②RNA特有的碱基中有U,DNA特有的碱基是T。
(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
(3)植物细胞特有的糖有: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特有的糖有:乳糖、糖原。
【详解】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是核糖;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是葡萄糖;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糖原。
故选C。
【点睛】
3. 如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下列对甲、乙、丙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推测错误的是
A. 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
C. 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D. 若植物培养液中缺微量元素Mg,将导致叶片发黄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的元素组成,甲可能是叶绿素,乙可能是血红蛋白,丙可能是磷脂、核酸、ATP等。
【详解】甲含镁,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乙含铁,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B正确;丙含有C、H、O、N、P,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Mg是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D。
4. 水在生物体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是多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在代谢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而动物细胞则不能
B. 给黑暗中的植物浇灌含18O的水,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C. 有氧呼吸过程中水中的O全部来源于O2
D. 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利于越冬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不同,细胞的代谢和抗逆性不同,当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相对增高时,细胞的代谢减慢,抗性增强;反之代谢快,抗性差。
2、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其 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只要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即可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详解】A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均可与外界溶液组成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吸水,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H218O参与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生成Cl8O2,故给黑暗中的植物浇灌含18O的水,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二氧化碳,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4[H]+6O212H2O+能量,所以有氧呼吸过程中水中的O全部来源于O2,C正确;
D、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植物的抗逆性增强,有利于越冬,D正确。
故选A。
5. 如图甲、乙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至少含有3个氨基
B.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少了4 824
C. 甲形成乙的场所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均可存在
D. 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原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图乙是由271个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中含有三条多肽链和4个二硫键,该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脱去了271−3=268个水分子,和8个H。
【详解】A、甲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的乙中含有三条多肽链,所以至少含有3个氨基,A正确;
B、由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乙的过程中脱去了271−3=268个水分子和8个H,因此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少了268×18+8=4832,B错误;
C、甲形成乙的场所是核糖体,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均有核糖体,C正确;
D、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一分子甲含有9个氢,则由两分子甲形成二肽需要脱去一分子水,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2×9−2=16个H原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6. 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时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B. 台盼蓝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而将细胞染成蓝色
C. 低温环境对所有物质进出细胞的跨膜运输过程都有影响
D. 蔗糖溶液浓度越高,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越明显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同一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则为主动运输。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如果细胞被染成蓝色,说明细胞已经死亡。
【详解】A、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可将死细胞染成蓝色,B错误;
C、温度可影响生物膜中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故低温环境对所有物质进出细胞的跨膜运输过程都有影响,C正确;
D、蔗糖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植物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D错误。
故选C。
7. 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如图所示,Na+进入细胞所需动力来自于膜两侧的浓度差,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而细胞内的Na+则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到膜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a+运出细胞的过程中ATP大量减少,ADP大量增加
B. 甘油分子、乙醇分子与图中Na+跨膜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C. 该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
D. 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Na+运出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消耗ATP,但是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加快,细胞内ATP无明显减少,ADP也无明显增加,A错误;
B、甘油分子、乙醇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Na+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甘油分子、乙醇分子运输方式与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B错误;
C、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说明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C错误;
D、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即该过程中葡萄糖在钠离子梯度势能的驱动下实现了转运,D正确。
故选D。
8. 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情况(假设细胞未失去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
B. 图乙中A点之后,植物细胞才从溶液M中不断吸收溶质
C. 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D. B点时的细胞液浓度比0点时的细胞液浓度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详解】A、随着水进入半透膜袋,半透膜袋两侧的浓度差缩小,蔗糖溶液的吸水能力下降,另外,不断高出的液柱也会进一步阻止水进入半透膜袋,因此,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A正确;
B、从图乙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说明该植物细胞从开始就能从溶液M中吸收溶质, B错误;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正确;
D、由于O至B点过程中,该植物细胞从开始就能从溶液M中吸收溶质,因此,B点时的细胞液浓度比0点时的细胞液浓度大,D正确。
故选B。
9.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的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运动强度下只有有氧呼吸,b运动强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c运动强度下只有无氧呼吸
B. 运动强度大于或等于b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的消耗量
C. 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 运动强度为c时,细胞呼吸所消耗的葡萄糖中能量去向有三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经无氧呼吸分解成乳酸释放少量的能量。
【详解】A、a运动强度下乳酸含量低,无氧呼吸较弱,b运动强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所增强,c运动强度下氧气消耗速率较高,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速率都在较高水平,A错误;
B、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有氧呼吸 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运动强度大于或等于b后也一样,B错误;
C、无氧呼吸中葡萄糖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乳酸中,少部分释放,释放的部分中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错误;
D、运动强度为c时,细胞呼吸既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葡萄糖的能量去处有储存在乳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合成ATP,三个去处,D正确。
故选D。
10. 在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十”表示使用,“一”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
A. ①②③④B. ②④①③C. ④②③①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色素带的分布:最上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少;其次:叶黄素(黄色),含量较少;次之: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最下端:叶绿素b(黄绿色),含量次之。其中乙同学操作完全正确。
【详解】无水乙醇为提取剂;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能保护叶绿素分子。甲同学由于没有加入提取剂无水乙醇,所以提取液中不会出现色素,色素分离的结果是②;乙同学操作正确,色素分离后得到四条正常的色素带,与④情况相符;丙同学由于未加CaCO3,所以叶绿素含量减少,所得到的色素带中两条叶绿素带比正常的色素带要窄,对应①;丁同学由于未加SiO2,导致叶片研磨不充分,最终导致各种色素的含量均减少,对应③,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将单细胞绿藻置于适宜的温度、光照以及充足的CO2条件下培养,经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则下列叙述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光反应停止,不能形成NADPH和ATP
B. 短时间内暗反应仍进行,CO2与C5继续结合形成C3
C. 短时间内绿藻体内C3的含量会上升
D. 由于没有NADPH和ATP供应,C3不能形成糖类等物质,积累了许多C5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照突然停止,光反应不能进行,不能形成ATP和NADPH,短时间内在CO2充足的条件下,CO2继续与C5结合形成C3,但因NADPH及ATP供应不足,C3的还原受阻,无法合成C5和有机物,故细胞内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
【详解】光照突然停止,光反应不能进行,不能形成ATP和NADPH,A正确;
停止光照后,短时间内CO2继续与C5结合形成C3,B正确;
光反应停止,NADPH及ATP供应不足,C3的还原受阻,短时间内CO2继续与C5结合形成C3,C3积累含量上升,C正确;
光反应停止,C3的还原受阻,无法合成C5和有机物,短时间内CO2继续与C5结合形成C3,C5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D。
12. 如图表示在有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体内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过程,X、Y、Z和W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
B. 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②③④
C. ②和⑤过程分别表示C3的还原和CO2的固定
D. 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O2会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W表示水,Z是ATP,Y是丙酮酸,X是三碳化合物;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
【详解】A、据分析可知,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A正确;
B、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③④,过程②消耗ATP,B错误;
C、据分析可知,X是三碳化合物,②表示C3的还原,\,⑤表示CO2的固定,C正确;
D、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即④过程产生的CO2会释放到细胞外,D正确。
故选B。
13.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如图表示30°C时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温度降到25°C(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a、b、d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
A. 下移、右移、上移B. 下移、左移、下移C. 上移、左移、上移D. 上移、右移、上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点代表呼吸作用速率,b点代表光补偿点,d点代表光饱和点。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由题可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该图表示30 ℃时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当温度从30℃降到25℃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a点上移;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在25℃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在除光照强度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仍然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需降低光照强度,即b点左移;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所以光饱和点时吸收的CO2增多d点上移。
故选C。
14. 研究者连续培养乳腺癌细胞,取样测定拥有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目,结果如右图所示。长春花碱阻碍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从而阻断细胞分裂。若向乳腺癌细胞的培养液中长时间持续添加长春花碱,用相同方法测定每个细胞DNA含量与细胞数目,结果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长春花碱阻碍纺锤体微管形成,从而阻断细胞分裂。根据有丝分裂过程可知,纺锤体微管形成于前期,所以若向乳腺癌细胞的培养液中长时间持续添加长春花碱,则最终所以细胞将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即所有细胞中DNA的相对值都是2,故选D。
15. 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自噬破坏细胞正常的结构和物质,缩短了细胞寿命
B. 细胞自噬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关
C. 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D.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细胞器,可合成并分泌多种水解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2、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
【详解】A、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有利延长细胞寿命,A错误;
B、细胞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基因控制的,B错误;
C、正常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会出现蛋白质或细胞器的受损、变性、衰老,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C正确;
D、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为细胞中ATP及其相关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示意图(M表示酶,Q表示能量,甲、乙表示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吸能反应常伴随着甲的形成,能量由Q2提供
B. 两分子葡萄糖合成一分子蔗糖的过程中,物质甲的量增多
C. 物质乙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Q1可以来源于光能,Q2不能转化为光能,M1和M2不是同一种酶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M1为ATP合成酶,M2为ATP水解酶,Q1表示光能或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Q2表示ATP水解释放的的能量,甲表示ADP,乙表示AMP。
【详解】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可为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能量,吸能反应常伴随着ATP的水解,ATP水解可形成甲(ADP),其释放的能量Q2可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
B、两分子单糖合成一分子二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ATP,ATP水解会使甲ADP增加,B正确;
C、物质乙为AMP,由腺苷和一个磷酸基团组成,一分子腺苷由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核糖组成,所以物质乙AMP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C错误;
D、Q1可以来源于光能,可被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合成ATP,Q2即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发光,M1为ATP合成酶,M2为ATP水解酶,D错误。
故选CD。
17. 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密闭瓶口,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溶解氧和CO2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生物
B. 100 s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C. 200 s后,丙酮酸分解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300 s后,抽取培养液与重铬酸钾反应呈橙色
【答案】A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
【详解】A、酵母菌需利用环境中的葡萄糖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A正确;
B、100s时,酵母菌O2的吸收量不等于CO2的释放量,因为纵坐标刻度不相同,B错误;
C、从图中曲线可知,200s后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基本不再减少,而产生的CO2含量还在上升,表明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
D、300s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D错误。
故选AC。
【点睛】
18. 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种子萌发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
B. 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 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细胞呼吸是否产生CO2
D. 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不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AC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该图中有温度计,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分析乙图,该装置中的NaOH溶液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消耗的氧气;分析丙图,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详解】A、甲装置中含有温度计,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A正确;
B、乙装置中NaOH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种子萌发能否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丙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C正确;
D、微生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增加一组种子已经死亡的对照组,D错误。
故选AC。
19. 下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 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
C. 蓝细菌中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 叶肉细胞③中O2的产生量等于⑥中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有机物的总量将不变
【答案】A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③表示光反应阶段,④表示暗反应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A、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A正确;
B、植物细胞②吸收无机盐中的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呼吸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均释放能量),B正确;
C、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叶绿体,C错误;
D、图中③光反应过程O2的产生量(总光合)等于⑥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由于植物体还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则净光合作用量<0,经过一昼夜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错误。
故选AB。
20.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受多种物质的调控,分裂间期又可分为G1期、S期、G2期三个阶段。如图是某动物细胞的调节过程,图中CDK2-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如果细胞中的DNA受损,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受损伤可能导致连续分裂的细胞大量停留在分裂间期
B. DNA受损伤可能是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被截短造成的
C. 活化的p53蛋白有利于DNA复制的发生
D. 某些蛋白质具有调控细胞增殖的功能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CDK2- 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而图中显示p21蛋白与CDK2- CyclinE结合后会使得CDK2- CyclinE失活,进而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p21蛋白是由p21基因表达产生的,受活化的p53蛋白会促进该过程的进行;p53蛋白在DNA正常的情况下会被降解,而在DNA受损的情况下会被活化。
【详解】A、根据题干和图示可知,已知CDK2- CyclinE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DNA受损的情况下p53蛋白被活化,促进了p21基因表达产生p21蛋白,进而与CDK2- CyclinE结合使得CDK2- CyclinE失活,最终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则导致连续分裂的细胞将大量停留在分裂间期,A正确;
B、端粒是指染色体两端的DNA片段,DNA受损伤可能是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被截短造成的,B正确;
C、由图示可知,活化的p53蛋白有利于DNA(基因)的表达,而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活化的p53蛋白能够阻止细胞增殖,说明某些蛋白质具有调控细胞增殖的功能,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 下图1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细胞内能量转变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图1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应具有的结构是[ ]___、[ ]___。
(2)图1的结构9中能进行的图2中的生理过程有___。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图2的③过程发生在图1的结构___中。(填标号)
(3)紫罗兰的叶肉细胞呈紫色,能进行光合作用。紫色色素位于[ ]___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位于[ ]___中。
(4)如果图1所示细胞干重增加,则图2中②、③两个反应速率的大小情况为___。
【答案】(1) ①. 11液泡 ②. 9叶绿体
(2) ①. ①② ②. 8和14
(3) ①. 11液泡 ②. 9叶绿体 (4)②>③
【解析】
【分析】图1:1细胞壁,2高尔基体,3核仁,4核膜,5染色质,6核孔,7细胞核,8线粒体,9叶绿体,10内质网,11液泡,12核糖体,13细胞膜,14细胞质基质;
图2:①光反应,②暗反应,③细胞呼吸,④是指呼吸作用生成的ATP的水解供能过程。
【小问1详解】
如果图1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则不应具有的结构是[11]液泡和[9]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图1的结构9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图2中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③为利用糖类(CH2O)进行细胞呼吸,④是指呼吸作用生成的ATP的水解供能过程,故图1的结构9中能进行的图2中的生理过程有①②;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图2的③为有氧呼吸,该过程的第一阶段发生在图1的14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发生在8线粒体中。
【小问3详解】
紫罗兰的叶肉细胞呈紫色,紫色色素位于[11]液泡中;其能进行光合作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位于[9]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中。
小问4详解】
如果图1所示细胞干重增加,说明细胞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图2中②为暗反应,③为细胞呼吸,即②、③两个反应速率的大小情况为②>③。
22. 水通道蛋白位于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上,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提高水分子的运输效率。如图是猪的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的变化曲线(0点对应的浓度为红细胞吸水涨破时的NaCl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提取细胞膜的良好材料,原因是其不含___。根据图示可知,稀释猪的红细胞时应选用浓度为___mml/L的NaCl溶液。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吸水涨破并释放内容物后,剩余的部分称为“血影”,则“血影”的主要成分是___。
(2)分析上图,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甲的吸水能力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细胞乙。
(3)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红细胞膜上存在___(结构名称),而肝细胞膜上不存在。
【答案】(1) ①. 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②. 150 ③. 蛋白质和磷脂 (2)小于
(3)水通道蛋白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当NaCl溶液浓度为150mml•L-1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为1,说明此NaCl溶液的浓度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同,红细胞中水分进出平衡;当NaCl溶液浓度小于150mml•L-1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大于1,红细胞吸水,并在O点时吸水涨破;A点和B点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细胞失水,且该比值越小,细胞失水越多。
【小问1详解】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该红细胞是提取细胞膜的良好材料。在低渗透溶液中,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内容物后,剩余的部分称为“血影”,根据红细胞的结构可知,“血影“主要是细胞膜,因此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图中显示,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150mml/L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正常形态,因此,稀释猪的红细胞时应选用浓度为150mml/L的NaCl溶液。
【小问2详解】
由曲线可知,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二者的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均小于1,且乙的比值更小,说明红细胞乙的失水量多于红细胞甲,则红细胞乙的细胞内液渗透压较高,因此红细胞甲的吸水能力小于红细胞乙。
【小问3详解】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经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其原因可能是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吸水速率更快,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所以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
23. 下图甲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图乙是与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其运输方式也可用图乙中的曲线________表示(填序号),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__________。(填“Ⅰ―→Ⅱ”或“Ⅱ―→Ⅰ”)
(2)图甲中细胞膜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
(3)图中物质B指的是__________,该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
(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出物质运输速率与__________有关,曲线②Q点时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主动运输 ②. 物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 ③. ② ④. Ⅱ―→Ⅰ
(2) ①. 流动镶嵌模型 ②. 具有一定流动性
(3) ①. 载体蛋白 ②. 氨基酸
(4) ①. 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 ②. 载体数量、能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属于主动运输;图乙中②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仍然吸收该物质,因此也属于主动运输;Ⅰ侧存在糖蛋白,是细胞膜外侧,Ⅱ侧是细胞膜内侧,因此若物质A进入到细胞内,则转运方向是Ⅰ→Ⅱ。
【小问2详解】
图甲中细胞膜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流动性。
【小问3详解】
图中物质B指的是载体蛋白,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①反映出物质运输速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有关;曲线②表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和消耗能力,因此Q点之前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24. 下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体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所以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可采用___的方法来提高细胞中有机物的积累量;d点后限制大棚蔬菜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
(2)图甲中的c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此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___(“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3)图乙装置实验中每隔15min加大一次广口瓶与灯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和___,导致光合速率下降,O2释放量减小,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4)由图丙可推知,24小时内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填时间)时,该植物24小时有机物会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 ①. 呼吸作用速率 ②. 温度 ③. 加大昼夜温差 ④. CO2浓度
(2) ①. 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②. 大于
(3) ①. 光照强度减弱 ②. CO2浓度降低
(4) ①. 18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表示光饱和点。图乙中,可通过控制光源的距离控制光照强度。图丙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图中f、h两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的a点光照强度为0,没有光合作用,此时可表示为呼吸作用速率;a点的上下移动可表示呼吸强度大小,温度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影响呼吸作用强度,故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故在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可采用加大昼夜温差的方法来提高细胞中有机物的积累量;d点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因此大棚种植可采取增施农家肥以提高CO2浓度的方法增产。
【小问2详解】
c点为光补偿点,植物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此时整个植株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故仅叶肉细胞而言,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小问3详解】
水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导致水藻接受的光照减弱,同时广口瓶中的CO2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释放的氧气量减少,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小问4详解】
丙图中纵轴表示的是温室中二氧化碳的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二氧化碳量最少时,即18时就是氧气积累最多时;据图可知:j点与e点相比二氧化碳量升高,说明24小时总呼吸大于总光合,有机物含量减少。
25. 下图甲表示洋葱(2n=16)根尖的不同区域;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丙表示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种物质的形态变化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洋葱根尖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分裂的细胞集中在甲图中的[___]_________;制作装片的流程是:解离→ ________→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2)乙图中,AB 段核糖体功能较活跃,由此说明该时期进行了大量 __________的合成;BC 段细胞核中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比例为 ____________;CD 段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3)丙图中,①→②的变化对应乙图中的 ____________段;③的形态对应乙图中的 __________段。
【答案】 ①. [③] ②. 分生区 ③. 漂洗→染色 ④.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⑤. 蛋白质 ⑥. 2:1:2 ⑦.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⑧. AB ⑨. BC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①表示成熟区;②表示伸长区;③表示分生区;④表示根冠。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AB段表示DNA的复制即S期,BC段表示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即G2期、前期、中期,DE段表示后期和末期。
分析丙图:丙图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
【详解】(1)甲图中③区域的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则为分生区,该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过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离开,便于压片时压成单层细胞。
(2)乙图中AB段进行DNA的复制,需要相关酶的参与,因此该时期RNA含量较多,DNA的转录较多,也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较活跃,进行了大量蛋白质的合成;BC段表示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即G2期、前期、中期,则此时细胞中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比例为2:1:2,这种比例将维持到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才可能开始变化;CD段表示进入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3)丙图中,①→②的变化表示染色质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的过渡阶段,即由间期进入分裂期,则对应乙图中的AB段;③的形态为染色体状态,则对应乙图中的BC段。
【点睛】识记“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流程,理解并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试剂
甲
乙
丙
丁
无水乙醇
-
+
+
+
CaCO3
+
+
-
+
SiO2
+
+
+
-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