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乡书何处达? 。(王湾《 》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 《秋词(其一)》)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lüè)过 藤(téng)椅 蜷(juǎn)伏 随声附和(hè)
B.蹿(cuān)出 解(xiè) 数 嗔(chēn)怪 五彩纷呈(chéng)
C.雏凫(fú) 称(chèn)职 呻吟(yíng) 煞(shà)有介事
D.祈(qí)祷 虐 (nüè)待 狡黠(xié) 怦(pēng)怦直跳
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ㅤㅤ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过去的往事,让你泪流满面,令你不堪回首;也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让你沉醉不醒,痴迷而又①(A流连忘返 B迷途知返)。而一些生死离别的无奈,相聚重逢的喜悦,放弃与执着,快乐和忧愁,都宛如一首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交响乐,既有千回百转的悱恻惆怅,又有情深意深的悠悠旋律,不时地在你心中回荡,徘徊,萦绕。在那往昔的经历中,纵有秀山丽水,旖旎梦境,终究抵不过此时②(A百感交集 B心潮澎湃)的一声轻叹,一脸无奈,一缕清怨。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 A流连忘返 B迷途知返
② A百感交集 B心潮澎湃
(2)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言。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所写,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脱险的故事,让“我”获得了人生启示:面对远大目标,要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C.《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二、阅读与理解。
5.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③焉,将限④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⑤之曰:“与若芧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
【注释】:①狙(jū):猴子。②口:口粮。③匮:不够。④限:减少。⑤诳(kuáng):欺骗,瞒哄。⑥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充狙之欲
②俄而匮焉
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A.先诳之曰
久之,目似瞑
B.朝三而暮四
家无井而出溉汲
C.与若芧
若屈伸呼吸
D.损其家口
仁在其中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4)本文即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什么?说说本文蕴含的道理。
6.阅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结合本诗分析作者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7.阅读选自《西游记》一书中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道人闻此言,只得进去通报,却见那A_____抚琴,只待他琴终,方才说道:“师父,外面有个和尚,口称是唐三藏大徒弟孙悟空,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师父。”那A_____不听说便罢,一听得说个悟空名字,却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急起身,下了琴床,脱了素服,换上道衣,取一把如意钩子,跳出庵门,叫道:“孙悟空何在?”
【乙】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B_____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B_____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
(1)【甲】【乙】两段文字中 A、B 两个人物分别是 、 。
(2)这两个人物听闻孙悟空的名字都怒火中烧,都与什么事情有关?
(3)孙悟空找这两个人物分别为何事 (用选段原文回答)?最终的结果各是什么?
找 A 原因: 结果:
找 B 原因: 结果:
8.阅读《皇帝的新装》23﹣35段,完成下面练习。
(1)第27段中,“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一句写出了皇帝什么特点?
(2)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3)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发抖?
(4)皇帝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5)童话最后以一个小孩子说真话揭穿骗局来收尾,这给人们一个什么暗示?
9.
香蒲草的旅程
乔叶
①盛夏时节,去了一趟信阳。信阳空气湿度高,溪泉淙淙,池塘处处,行止皆可见荷花和香蒲草。乡人慷慨。临行时,当地的朋友便从自家门口的池塘里砍了葱葱茏茏的一大把香蒲草。
②安检的时候,我怀着侥幸请示安检员:“这个也得安检么?”“所有行李都得安检。”
好吧,现在它们的身份就是行李。安检。大概是没有什么异常信号让那姑娘放心了,她灿烂地笑起来,问:“这是什么东西啊?”想来她每天得看多少行李呢,肯定难得这么发问,我简直有点儿受宠若惊地告诉了她。她说:“其实也经常见,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③候车在二楼。我抱着香蒲草上电梯,不用看就知道我的回头率是史无前例地高。候车的时候,不时有人走过来,好奇地打探是什么。还有小孩子来揪香蒲草的叶子,母亲呵斥着,说别给人家弄坏了。“这是什么?”孩子指着蒲棒问。我便一一说来。虽然对于这些植物我从来都是半瓶子水,可还是很愿意晃荡晃荡。每当说起它们的时候,就有莫名的愉悦涌上心头。“真有意思!”孩子感叹。嗯,他算是我小小的知音。
④在众目睽睽之下上了车,座位是B,过道。我渴望的理想座位是A座,靠窗。现在,坐在那里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男孩子,正戴着耳机看着笔记本里的鬼怪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张开了口,请求换一下座位:“你看,它们,还是靠着一个角落放比较好,是吧?”
他冷冷地打量着香蒲草,也打量着我。我这才意识到此时的自己有多狼狈:蓬头垢面,乱发飞扬,脖子上围着花丝巾,手里抱着化肥袋﹣﹣整个儿不伦不类。“我不习惯换座位。”他冷着脸说。有些讪讪的,却也非常理解。本来就是过分的请求,人家当然有资格拒绝。
⑤然后,便和它们开始了被检阅的旅程。每一个上卫生间和接热水的人路过我们的时候,都会把脚步放慢,把眼神移过来,有的欲言又止,有的问上一句:“这是什么?”等我解释一番后,收到的最通常的感叹就是安检员的那句:“其实也经常见,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梳理起来,还是孩子们的评点最是让我赞叹,既童言无忌,又正确无比。
⑥“巧克力棒!”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指着蒲棒说。然后就闹着要吃,我和他母亲边给他解释边笑,聊了好一会儿。“蜡烛!”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指着蒲棒说。孩子果然是天使。蒲棒还有一个昵称,就是毛蜡烛。这名字也不知是谁起的,起得怎么那么好。嗅着香蒲草日渐微淡的清香,看着客厅的灯影下蒲棒的轮廓,我就会有隐隐的惊奇。
⑦一个多小时,就是这么度过的。在我所有坐高铁的经历中,这算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也曾拎过特别昂贵的包,也曾穿过特别夸张的衣服,还曾化过特别漂亮的妆,从没有得到过这种待遇。
(选自2017年12月4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以“香蒲草的旅程”为标题好在哪里?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香蒲草的旅程”,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们的表现
我的心理变化
安检
①
侥幸、受宠若惊
候车
②
③
车上
孩子们评点
④
(3)品味下列词语和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嗯,他算是我小小的知音。
②也曾拎过特别昂贵的包,也曾穿过特别夸张的衣服,还曾化过特别漂亮的妆,从没有得到过这种待遇。
三、写作与表达。
10.小草因为有了雨露的呵护而成长,这不是一件小事;花儿因为有了微风的吹拂而芬芳,这不是一件小事;小鹰因为有了妈妈的指导而飞翔,这不是一件小事;我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而幸福,这不是一件小事……
ㅤㅤ请以“这不是一件小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
①文体明确,不少于600字;
②真实记叙,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 次北固山下 》
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 《秋词(其一)》)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为:
①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注意“雁”的书写)
②枯藤老树昏鸦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注意“禹”的书写)
⑤尚思为国戍轮台(注意“戍”的书写)
⑥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⑦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lüè)过 藤(téng)椅 蜷(juǎn)伏 随声附和(hè)
B.蹿(cuān)出 解(xiè) 数 嗔(chēn)怪 五彩纷呈(chéng)
C.雏凫(fú) 称(chèn)职 呻吟(yíng) 煞(shà)有介事
D.祈(qí)祷 虐 (nüè)待 狡黠(xié) 怦(pēng)怦直跳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解答】A.错误,“蜷伏”的“蜷”应读“quán”;
B.正确;
C.错误,“呻吟”的“吟”应读“yín”;
D.错误,“狡黠”的“黠”应读“xiá”。
故选:B。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拼读能力。中考经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ㅤㅤ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过去的往事,让你泪流满面,令你不堪回首;也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让你沉醉不醒,痴迷而又①(A流连忘返 B迷途知返)。而一些生死离别的无奈,相聚重逢的喜悦,放弃与执着,快乐和忧愁,都宛如一首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交响乐,既有千回百转的悱恻惆怅,又有情深意深的悠悠旋律,不时地在你心中回荡,徘徊,萦绕。在那往昔的经历中,纵有秀山丽水,旖旎梦境,终究抵不过此时②(A百感交集 B心潮澎湃)的一声轻叹,一脸无奈,一缕清怨。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 A A流连忘返 B迷途知返
② A A百感交集 B心潮澎湃
(2)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①迷途知返: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根据“沉醉不醒,痴迷”的提示,选“流连忘返”恰当;
故选:A。
②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
心潮澎湃: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根据“一声轻叹,一脸无奈,一缕清怨”的提示,选“百感交集”恰当。
故选:A。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过去的往事”语义重复,应该删去“过去的”。
【解答】答案:
(1)①A ②A
(2)删去“过去的”。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言。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所写,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脱险的故事,让“我”获得了人生启示:面对远大目标,要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C.《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阅读与理解。
5.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③焉,将限④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⑤之曰:“与若芧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
【注释】:①狙(jū):猴子。②口:口粮。③匮:不够。④限:减少。⑤诳(kuáng):欺骗,瞒哄。⑥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充狙之欲 满足
②俄而匮焉 不久,一会儿
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④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除、消除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C
A.先诳之曰
久之,目似瞑
B.朝三而暮四
家无井而出溉汲
C.与若芧
若屈伸呼吸
D.损其家口
仁在其中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4)本文即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什么?说说本文蕴含的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满足猕猴们的欲望。充:满足;
②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③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夺:改变;
④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舍: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分析其用法及意义。
A.代词,它们/助词,无意。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
C.代词,你的;
D.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无以:没有用来……的;明:使……明确。句子翻译为: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重点词语:恐:害怕;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驯于己:不听从自己。句子翻译为:他害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
(4)本题考查成语以及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朝四而暮三”可知成语为“朝三暮四”;根据老人前后的语言,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答案:
(1)①满足;②不久,一会儿;③改变;④解除、消除
(2)C
(3)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他害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
(4)朝三暮四。(2分)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或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点评】足
蛇固无足(脚)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满足)
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充足)
以中有足乐者(足以)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6.阅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结合本诗分析作者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作答时,需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本诗中的秋天正逢下雨,表现作者因为漂泊在外和归期无日而产生的无奈与凄凉之感。而《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秋则表现了诗人有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分析。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答案:
(1)不一致。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与凄凉;谭嗣同的诗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则蕴含了一种历史悲凉感。
(2)虚写了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作用: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或: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选自《西游记》一书中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道人闻此言,只得进去通报,却见那A_____抚琴,只待他琴终,方才说道:“师父,外面有个和尚,口称是唐三藏大徒弟孙悟空,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师父。”那A_____不听说便罢,一听得说个悟空名字,却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急起身,下了琴床,脱了素服,换上道衣,取一把如意钩子,跳出庵门,叫道:“孙悟空何在?”
【乙】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B_____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B_____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
(1)【甲】【乙】两段文字中 A、B 两个人物分别是 如意真仙 、 铁扇公主 。
(2)这两个人物听闻孙悟空的名字都怒火中烧,都与什么事情有关?
(3)孙悟空找这两个人物分别为何事 (用选段原文回答)?最终的结果各是什么?
找 A 原因: 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师父 结果: 孙悟空用调虎离山计让沙僧打到了落胎泉水
找 B 原因: 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 结果: 铁扇公主为救牛魔王,自动献出宝扇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性阅读。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已有名著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语段判断出处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向如意真仙求取落胎泉水故事和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故事,因此A为如意真仙,B为铁扇公主。
(2)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如意真仙是红孩儿的叔叔,铁扇公主是红孩儿的母亲,而孙悟空之前请观音菩萨将红孩儿收为善财童子,两人对孙悟空一直记恨在心。
(3)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明确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孙悟空找如意真仙是为了求落胎泉水,救师父,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让沙僧打到落胎泉水;孙悟空找铁扇公主是为了求取芭蕉扇过火焰山,利用铁扇公主的软肋牛魔王成功。
答案:
(1)如意真仙;铁扇公主(罗刹女)
(2)唐僧被红孩儿虏去,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红孩儿因此被收为善财童子。
(3)找 A 原因: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师父;结果:孙悟空用调虎离山计让沙僧打到了落胎泉水。找 B 原因: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结果:铁扇公主为救牛魔王,自动献出宝扇。
【点评】本题考查一部名著,考点集中于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具备相关的名著知识,并明确题目要求,可以顺利答题。
8.阅读《皇帝的新装》23﹣35段,完成下面练习。
(1)第27段中,“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一句写出了皇帝什么特点?
(2)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3)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发抖?
(4)皇帝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5)童话最后以一个小孩子说真话揭穿骗局来收尾,这给人们一个什么暗示?
【分析】《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皇上转身子、扭腰是装出欣赏自己的新衣服的样子,表现出皇上的虚伪、愚蠢而又荒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要抓住布的特性与人物的身份来分析。布的特性是“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因此皇帝、官员、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保住自己的颜面,不敢说出真话;而这个小孩子没有地位,也不懂得被别人嘲笑会如何,也就是说小孩子心思单纯,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会说出真话。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皇帝”听到人们的议论后的表现和故作镇静的心理进行分析,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因此他“有点儿发抖”。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他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似乎”一词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和维护他自己的尊严,而故意做出来的动作。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小孩子是纯真无邪的,敢于说真话,不会为名誉和利欲所牵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名誉和利欲往往会让我们心智受蒙蔽,失去最可贵的纯真。
答案:
(1)这反映了他虚伪、愚蠢而又荒唐的性格特点。
(2)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3)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
(4)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更为了维护自己那虚伪的尊严,所以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着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5)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点评】童话阅读的方法:
1.抓人物,是阅读童话首要方法。一篇文章,总离不开主人公、主人公言行,在一件故事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2.抓故事情节,是阅读童话故事重要方法。
3.抓故事寓理,现实指导意义,是阅读童话故事的关键方法。一篇文章,不仅仅把主人公描写的生动活泼,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更重要的是讲明白一个道理,指导我们将后生活,所以抓故事寓理,也就成了阅读童话故事的关键方法。
9.
香蒲草的旅程
乔叶
①盛夏时节,去了一趟信阳。信阳空气湿度高,溪泉淙淙,池塘处处,行止皆可见荷花和香蒲草。乡人慷慨。临行时,当地的朋友便从自家门口的池塘里砍了葱葱茏茏的一大把香蒲草。
②安检的时候,我怀着侥幸请示安检员:“这个也得安检么?”“所有行李都得安检。”
好吧,现在它们的身份就是行李。安检。大概是没有什么异常信号让那姑娘放心了,她灿烂地笑起来,问:“这是什么东西啊?”想来她每天得看多少行李呢,肯定难得这么发问,我简直有点儿受宠若惊地告诉了她。她说:“其实也经常见,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③候车在二楼。我抱着香蒲草上电梯,不用看就知道我的回头率是史无前例地高。候车的时候,不时有人走过来,好奇地打探是什么。还有小孩子来揪香蒲草的叶子,母亲呵斥着,说别给人家弄坏了。“这是什么?”孩子指着蒲棒问。我便一一说来。虽然对于这些植物我从来都是半瓶子水,可还是很愿意晃荡晃荡。每当说起它们的时候,就有莫名的愉悦涌上心头。“真有意思!”孩子感叹。嗯,他算是我小小的知音。
④在众目睽睽之下上了车,座位是B,过道。我渴望的理想座位是A座,靠窗。现在,坐在那里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男孩子,正戴着耳机看着笔记本里的鬼怪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张开了口,请求换一下座位:“你看,它们,还是靠着一个角落放比较好,是吧?”
他冷冷地打量着香蒲草,也打量着我。我这才意识到此时的自己有多狼狈:蓬头垢面,乱发飞扬,脖子上围着花丝巾,手里抱着化肥袋﹣﹣整个儿不伦不类。“我不习惯换座位。”他冷着脸说。有些讪讪的,却也非常理解。本来就是过分的请求,人家当然有资格拒绝。
⑤然后,便和它们开始了被检阅的旅程。每一个上卫生间和接热水的人路过我们的时候,都会把脚步放慢,把眼神移过来,有的欲言又止,有的问上一句:“这是什么?”等我解释一番后,收到的最通常的感叹就是安检员的那句:“其实也经常见,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梳理起来,还是孩子们的评点最是让我赞叹,既童言无忌,又正确无比。
⑥“巧克力棒!”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指着蒲棒说。然后就闹着要吃,我和他母亲边给他解释边笑,聊了好一会儿。“蜡烛!”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指着蒲棒说。孩子果然是天使。蒲棒还有一个昵称,就是毛蜡烛。这名字也不知是谁起的,起得怎么那么好。嗅着香蒲草日渐微淡的清香,看着客厅的灯影下蒲棒的轮廓,我就会有隐隐的惊奇。
⑦一个多小时,就是这么度过的。在我所有坐高铁的经历中,这算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也曾拎过特别昂贵的包,也曾穿过特别夸张的衣服,还曾化过特别漂亮的妆,从没有得到过这种待遇。
(选自2017年12月4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以“香蒲草的旅程”为标题好在哪里?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香蒲草的旅程”,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们的表现
我的心理变化
安检
①
侥幸、受宠若惊
候车
②
③
车上
孩子们评点
④
(3)品味下列词语和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嗯,他算是我小小的知音。
②也曾拎过特别昂贵的包,也曾穿过特别夸张的衣服,还曾化过特别漂亮的妆,从没有得到过这种待遇。
【分析】本文主要写“我”带着香蒲草从信阳坐高铁到郑州的过程,表现了香蒲草的陪伴使我的旅程变得美好而安心。香蒲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答此题要首先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理解标题的含意:“香蒲草的旅程”是写“我”带着香蒲草从信阳坐高铁到郑州的过程。运用的手法:拟人,答手法的作用时,要答出对表达文章中心的意义。最后答出在结构上的意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能力。“人们的表现”关涉到“我的心理变化”,而“人们的表现”又和情节发展有关系。所以梳理情节是作答的关键。当然可以找到文章中相关的语句作为答案,如②段“安检的时候”,“她灿烂地笑起来”。③段候车的时候“孩子指着蒲棒问”“孩子感叹”。所以说找到答案区域也很重要。
(3)本题考查赏析品味句子。①主要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知音”的语境义:写出了小孩子和“我”一样,懂得欣赏香蒲草的美。答作用要答出人物的情感。②主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曾拎过特别昂贵的包,也曾穿过特别夸张的衣服,还曾化过特别漂亮的妆”句子中的三个“也曾”构成了排比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也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即对自然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答案:
(1)香蒲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带着香蒲草从信阳坐高铁到郑州的过程,表现了香蒲草的陪伴使我的旅程变得美好而安心。
(2)①安检员灿烂地笑 ②孩子的指问、感叹 ③莫名的愉悦 ④隐隐的惊奇
(3)①“知音”一词写出了小孩子和“我”一样,懂得欣赏香蒲草的美,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愉悦心理。
②运用排比,生动地写出了香蒲草在动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表现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点评】(1)考查标题的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三、写作与表达。
10.小草因为有了雨露的呵护而成长,这不是一件小事;花儿因为有了微风的吹拂而芬芳,这不是一件小事;小鹰因为有了妈妈的指导而飞翔,这不是一件小事;我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而幸福,这不是一件小事……
ㅤㅤ请以“这不是一件小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
①文体明确,不少于600字;
②真实记叙,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标题“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近指,行文时态应是现在进行时或者一般过去时,写最近发生的事情即可。若是远指“那”,则最好是倒叙的手法,写逝去的回忆。“小事”是和大事相对而言的,可能是细微的事,不太重要的事,但也不一定没有意义和价值。毕竟“小事”和“大事”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有人认为学习是大事,有人认为吃饭是大事。“不是一件小事”也有弦外之音,“不是”隐含的台词是,自己之前误以为是,或者他人常以为只是小事。如帮别人指路。多小的一件事呀!但细细思索,真的是小事吗?谁没有遇到过小麻烦特别渴望帮助的时候?当需求或许被忽视,或许被怀疑,那时又多需要一双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的水滴会汇成海洋。举手之劳,这不是一件小事!要在结尾处通过议论画龙点睛,立意自然深远。
【解答】
这不是一件小事
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让迷失方向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一滴水,让口干舌燥的人感到甘甜。
凛冬来临,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格外的冷,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好暖和一些。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老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去。
虽是在对面,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那红色,好似火一般。当她认真地清除了好几张广告纸之后,又继续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她微微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不清除它?她是在偷懒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却又见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我原以为她会把那张纸清除,却没想到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见此,我更加疑惑了,便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何某某,78岁,女……
疑窦揭开,我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让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地温暖。
这件事情虽小,小到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又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所代表的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萦绕我的一生。
【点评】本文写了两位清洁工在寒冷的大街上清除墙上的小广告,却没有清除墙上的一则寻人启事,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而是感到浓浓的温暖。文章叙事完整,中心突出。结尾点题,总结全文,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期中语文pdf、语文期中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