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温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蓝藻、酵母菌、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同的特点。下列属于它们的共同特点的是()
A. 都能在核糖体上进行转录和翻译
B. 都能在细胞中合成酶和ATP
C. 都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子细胞
D. 都能在细胞内进行酒精发酵
2. 为验证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学们以士壤含水量80%为对照组,分别以土壤含水量65%、50%和35%为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进行实验。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图(注:MDA是细胞膜过氧化损伤的产物,干旱胁迫可导致叶片中MDA含量增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无须控制,不会影响幼苗的生长
B. 根据实验方案可知,第5次测量干重的时间是第60d
C. 幼苗净光合速率为0时,其叶片糖类的制造量等于消耗量
D. 实验组3个测量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 如图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根据图像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正确的是( )
A.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
B. 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重组
C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 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4. 某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和b基因控制的性状对提高产量是有利的。利用其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花粉植株A植株B
A. 该育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过程②可用适当的低温处理,低温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
C. 若未对植株A进行筛选,则植株B中符合要求的类型约占1/4
D. 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原理是基因重组
5.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新物种只能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C.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就形成了生殖隔离
D. 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寒冷时手脚冰凉,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说明其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D.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7、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将获得的经验进行重复储存和再现的过程不利于促进新突触的建立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8、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9、下列关于常见激素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错误的是( )
A.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
B.运动员服用睾丸酮——影响生殖功能
C.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进雌雄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D.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10. 依据下列免疫图像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示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只出现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B. 图乙中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C. 图丙中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 图丁表示诱导把细胞凋亡的过程,只出现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11、人体内有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些信息分子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
B.某些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不能产生激素
C.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均不能构成细胞结构,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D.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均能改变相应细胞原有生理状态
12. 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豌豆茎段细胞伸长,物质甲浓度过高会促进豌豆茎段合成物质乙,物质乙含量的增加会反过来抑制物质甲促进豌豆茎段细胞伸长的作用;物质丙能促进种子萌发,物质丁则能促进种子休眠,且不耐高温。上述物质均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成熟果实中甲的含量明显升高
B. 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物质乙
C. 夏季高温大雨后,稻谷在穗上发芽与丙减少有关
D.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抑制是物质丁引起的
13、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15、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16、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7、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18、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19、毛竹与栲树、苦槠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 B.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
C.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 D.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20、下列有关生态学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指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桑基鱼塘”提高了各营养级问的能量传递效率
B.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C.种群落演替规律可用于指导生态恢复工程
D.生态系统稳定性可用于指导防护林建设
2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22、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23、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24、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25.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
条件的树种
B. 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C. 依据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
多样性
D. 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以促进物质循环
二、非选择题:
26. 新冠肺炎患者经常会出现发烧的现象,发烧时人会感觉到冷甚至打寒战,发烧的机理见下图;接种新冠疫苗可预防新冠肺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③表示热量变化,人体遇到寒冷时,②表示__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__。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这一生理过程发生时,传出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_________。
(3)2021年4月以来,我国按照“应接尽接”原则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新冠疫苗可使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细胞来维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某人接种此疫苗后,若再次接触到新冠病毒,他体内的免疫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为验证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某学校学生做了如下实验装置,连续实验8天,每天测量玉米幼苗的高度和倾角(幼苗与一根竖直放置的牙签形成的夹角)。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在夜间对实验组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可预测该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为增加实验的严密性,还可再设置一个对照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想继续探究玉米幼苗的感光部位,可选用______________(填“实验组装置”或“对照组装置”),再选择幼苗适当的部位罩上锡箔罩即可。
28.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下图是科学家对森林中部分树种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为J·(m2·a)-1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图中的A是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
(2)植食性动物会根据植物的性状、气味等判断食物并进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森林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保护其中的某种植物,实质就是在____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4)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森林的面积在日渐减少,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相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该项措施属于____________(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封山育林能____________野生动植物的K值,从而有利于生物种群数量的恢复。
29. 沉水植物对湖泊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其表面会附着大量藻和螺类。为探讨沉水植物、附着藻和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沉水植物与附着藻之间会竞争______、______、______等,而螺类与沉水植物、附着藻之间可能存在____________关系。
(2)研究发现,附着藻大量生长的湖泊中,沉水植物长势不佳。螺类对二者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推测出现图中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 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湖泊的富营养化是由于N、P元素,尤其是N元素含量超标所致。为研究湖泊中螺的作用,设计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N元素可以促进附着藻的生长,与正常氮负荷相比,三倍氮负荷条件下,螺类对附着藻的抑制作用 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可以推测,在富含N、P的环境中,沉水植物长势不佳。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写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两条具体措施:______。
温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1. 【答案】B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蓝藻的拟核区、酵母菌和肌细胞的细胞核(或线粒体)中进行,不会在核糖体上进行转录,A错误;
B、酶和ATP都能在细胞内合成,B正确;
C、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特有的,蓝藻和肌细胞不会进行减分裂,C错误;
D、蓝藻只进行有氧呼吸,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二者都不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2.【详解】A、本实验中土壤湿度为自变量,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属于无关变量,也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必须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错误;
B、实验开始时需要测量一次干重,之后每15d测一次,每次的测量值与前一次进行对比,因此,第5次测量干重的时间是第60d,B正确;
C、从幼苗整体来考虑,幼苗净光合速率为0时,其叶片糖类的制造量应该大于叶片的有机物消耗量,因为只有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能进行呼吸作用的不只有叶片,例如根部,不进行光合作用,只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C错误;
D、本实验要验证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在一定范围内,幼苗干重和光合指标会下降,而MDA是细胞膜过氧化损伤的产物,干旱胁迫可导致叶片中MDA含量增加,因此,实验组3个测量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详解】图中①②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与a所在的DNA分子都是经过复制而得到的,所以图中①②的变异只能属于基因突变;③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与a的不同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综上变异类型为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故选C。
4.【答案】C
【详解】A、通过过程①得到的单倍体植株A,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过程②是染色体加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过程②可用适当的低温处理,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作用的机理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通过过程①得到的单倍体植株A,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比例为1:1:1:1,经过过程②处理是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植株B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比例为1:1:1:1,若未对植株A进行筛选,则植株B中符合要求的类型约占1/4,C正确;
D、该育种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B错误;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但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不一定就形成了生殖隔离,C错误;
D、人工选择由于淘汰具有不需要的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需要的性状的个体,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凉,但体温仍能维持正常,因此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D正确。
7、答案:B
解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获得的经验进行重复储存和再现的过程有利于促进新突触的建立,B错误;抄笔记时,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并控制手部书写活动,C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使人能说话,H区使人能听懂话,因此,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的共同参与,D正确。
8、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道打开,K+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因此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A正确;睾丸酮是雄性激素,长期服用雄性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睾丸萎缩,会影响生殖功能,B正确;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饲喂会被消化酶消化,因此饲喂起不到作用,需要给雌雄亲鱼注射使用,C错误;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注射胰岛素,D正确。
10.【详解】A、图甲表示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可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发生,A错误;
B、图乙中浆细胞能够合成分泌抗体,其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宜,B正确;
C、图丙中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体液免疫中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
D、图丁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的过程,该过程只在细胞免疫中发生,D正确。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A正确;B、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B错误;C、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均是信息分子,不构成细胞结构,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C正确;D、激素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递质通过影响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关情况来改变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生理状态;细胞因子能使B细胞原有生理状态发生改变,D正确。
12.【详解】A、成熟果实中甲(生长素)的含量明显降低,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A错误;
B、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乙(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B正确;
C、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 夏季高温大雨后,丁(脱落酸)减少,所以稻谷在穗上发芽与丁(脱落酸)减少有关,C错误;
D、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抑制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侧芽处甲(生长素)浓度过高,侧芽对生长素更敏感,生长受到抑制,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引入新环境中的种群,有的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不会出现“J”形增长,A错误;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有的种群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数量下降,有的种群可能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而数量增加,因此不一定在K值附近波动,B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通常都在K值上下波动,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还会出现波动和下降等,不都呈“S”形增长,D错误。
14、答案:B
解析:a批次和b批次的最大细胞密度相同,故a批次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否则a批次中的最大细胞密度会变小,A项不合理。b批次达到最大细胞密度所需的时间短,可能接种量较高,适应期较短,B项合理。t1时两批次的酵母菌繁殖速度都较快,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乙醇,C项不合理。因t2前两批次的酵母菌数量和代谢强度不同,故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项不合理。
15、答案:A
解析:森林火灾导致植被消失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存,该地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山喷发后,植物被彻底消灭,该地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若无外力的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A错误;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比苔藓更早出现,C正确;在甲、乙两地演替过程中,物种种类逐渐增多,D正确。
16、答案:D
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可能会增加,D错误。
17、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对于生物圈来说,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而对于其他的生态系统来说,物质往往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例如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施肥,A错误;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发生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不沿着食物链进行,D错误。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由题表可知,严重退化湿地中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项错误;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一定导致物种数目减小,B项错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稳定性的基础,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故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ABC、与毛竹纯林相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不易发生病虫害,ABC正确;D、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D。
20、答案:A
解析: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根据次生演替规律,指导生态恢复工程;根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越强的规律,可指导防护林建设。
21、答案:A
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非生物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非生物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22、答案:D
解析:蓝藻属于自养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河流中动植物之间可进行物质循环,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化学杀藻剂会杀死蓝藻,可能进入植物体内,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引起水体污染;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导致蓝藻数量减少,能减少水华发生。
23、答案:D
解析:割裂的栖息地造成了地理隔离,从而使不同栖息地的绿孔雀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则可以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绿孔雀为濒危物种,提高其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B正确;某些生物之间可以通过鸣叫交流,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该措施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D错误。
24、答案:A
解析:A.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C、D.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故选:A。
25.【详解】A、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这体现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例如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B正确;
C、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对垃圾进行焚烧没有体现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资源化利用,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供农作物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D。
26.【答案】(1) ①. 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②. 增加产热 ③. 减少散热
(2) ①. 分级调节 ②.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
(3) ①. 记忆 ②. 更迅速、更高效、免疫力更强(或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27.【答案】(1) ①. 是否有单侧光处理 ②. 夜晚打开台灯从小孔照光 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装置幼苗的高度逐渐增大,实验组幼苗倾角逐渐增大,对照组倾角一直为0° ④. 用均匀的光照处理玉米幼苗(连续8天)
(2)单侧光照射后,玉米幼苗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实验组装置
28.【答案】【答案】 ①. 8.5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③. 呼吸作用 ④. 信息传递 ⑤. 间接 ⑥. 基因和物种 ⑦. 就地保护 ⑧. 提高
29.【答案】(1) ①. 群落 ②. 阳光 ③. 二氧化碳 ④. 无机盐 ⑤. 捕食
(2)螺类采食附着藻,导致附着藻对沉水植物的竞争减弱
(3) ①. 降低 ②. 引入适量的沉水植物 ③. 控制流入湖泊的N、P元素的量/引入适量的螺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学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学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2-2023学年河南省学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高一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