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02月测试
语文答案
1.A(B项“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C项“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D项“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古籍可独立存在)
2.B(A项“无法看到”错;C项“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D项“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
3.C (C 项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一点2分,共4分)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一点2分,共4分)
6.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
7.B(没有肖像描写。)
8.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具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一点2分,共6 分)
9.(1)舍家为国,无私奉献;(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3)勇于开拓,敢为人先。
(一点2分,共6分)
(解析:由“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馒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可知,“南泥湾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
10.B(“仪每从行”,“从行”,词组,随行,之间不断开,排除A、C;“年宦先琬”中,“琬”为人名,句子为“年宦先(于)琬”的省略句,“年宦先琬”与“才能逾之”两句强调了杨仪认为自己在两方面都强于蒋琬,因此在“才能逾之”后断开,排除D。句意为: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言语表情经常流露出怨愤之色,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
11.B(文中指后者)
12.D(“杨仪当官爱显摆”错误,原文“杨仪以当官显”的意思是杨仪因办事恰当而言职显要。故选D。)
13.①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
(“徙所”,流放地。“诽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激切”,激烈。“收”,捉拿。一点1分,共4分)
②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患,担忧,忧虑;详,通佯,假装;厚币,厚礼。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心胸狭窄。虽有才能,但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生怨恨。
②口无遮拦。对费祎说起投靠敌国之话。
③知过不改。被流放仍然公开激烈指责批评朝廷。
(任答一点1分,任答两点3分)
(分析文章内容可得,“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猬狭”,意思是“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的打算,认为杨仪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可看出其心胸狭窄,从“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中也看出其心胸狭窄。因此心胸狭窄,虽有才能,但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生怨恨,这是招致大祸的原因之一。“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意思是“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去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表现其口无遮拦,对费祎说起投靠敌国之话。这是招致大祸的原因之二。“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意思是“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即知过不改,被流放仍然公开激烈指责批评朝廷。这是招致大祸的原因之三。)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奉命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降职,名义上担任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建兴五年(227),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230),杨仪被升为长史,同时兼任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调度指挥,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爱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廷的骁勇,常遗憾二人不和睦,但又不忍心偏瘦他们任何一方。建兴十二年(234),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在谷口。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已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卦,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的打算,认为杨仪性情急躁胸襟狭窄,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不过是闲职而已。
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言语表情经常流露出怨愤之色,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们都畏惧他言语不加节制,没有谁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袆表示自己的怨恨,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去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袆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建兴十三年(235),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子孩子回到蜀地。
文本二:
评论说:刘封处于招致嫌疑的地方,而他的思虑不足以自卫。彭羡、廖立凭借才干而被拔擢进用。李严凭借办事的才干器局而发达。魏廷凭借勇敢智略被任用。杨仪凭借办事恰当而官职显要。刘琰凭借故旧同宗而任职,都能位尊任重于一时,看他们的举止措施,寻求他们做事的准则,招来灾祸,没有不是始于自身的原因。
15. 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颌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领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6.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②此联表面上是表达对柑树成林滋养受益的期待和喜悦,实际上是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坐待”一词表明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
③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增强了悲情,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一点2分,共6分)
17.(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3)(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18. ①前无古人(绝无仅有) 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才华横溢)③不学无术(腹内草莽、胸无点墨)
(评分参考:共3分,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若符合语境,意思对也可。注意②处要填形容林黛玉才华的成语,而形容其美貌、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成语,如“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等均不得分。)
19.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①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②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
20.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1分)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1分)
②三个“却“构成排比。(1分)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1分)
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1分)
(评分参考:共5分,①引出诗句“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表示引用的构成得1分,“增加文学性”“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答出引用的效果,任意一点1分,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得1分,排比的效果“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任何一点1分;③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得1 分。)
21. A(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22. 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将会有生命危险/死亡率是极高的/后果不堪设想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写“也会有生命危险”的给1分)
(写其他答案的酌情给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
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土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肉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两种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查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立意:
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在向下中沉潜,在向上中奋进。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09,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9,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共5页。
09,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 这是一份09,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