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67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67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67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B.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C.“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D.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其一)曹丕(魏)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晨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为游子“展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B.“天汉”在诗中指银河,夜已深沉,星斗纵横,衬托出游子长夜不寐的痛苦。C.“郁郁多悲思”两句是本诗的诗眼句,后文游子的思念和感叹皆由此而生发。D.本诗为五言古诗,由情及景,景中富情,缠绵排恻,抒浓厚愁苦思念之情。2.本诗“孤雁”这一意象,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怆悢(liàng):悲伤。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4、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C.鼓瑟吹笙 鼓:弹奏。D.山不厌高 厌:厌恶。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3.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5.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从诗歌体裁上来看,《短歌行》是一首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2.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2.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8、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化为涛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高唱大江东”与尾联的“战秋风”,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不凡的气度。B.颔联描写了汹涌激荡的浪涛与忽隐忽现的洲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 C.尾联运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描绘出白浪滔天之态,也蕴含了诗人无畏的斗志。D.全诗境界开阔辽远,诗人意气豪迈、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雄浑、低沉哀婉。(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本诗首联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均为借景抒情的佳句,请分析其中两个“空”字蕴含的情感。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B.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C.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 性和忧患意识。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采用比喻、用典、反语、融情于景等多种手法表达感慨, 基调悲壮昂扬。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10、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B.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C.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性和忧患意识。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1、 1.C2.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2、 1.D2.①“孤雁”是孤独的写照,诗人感到自己如孤雁无所归依,倍增思怀愁绪。②“孤雁南飞”渲染出凄凉孤寂气氛,寓情于景,衬托主人公浓厚思乡之情。③照应上文“仰看”,引发“愿飞安得翼”,抒发了主人公思归不能的痛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由情及景”错,应为“由景及情”。诗歌开头写“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为景,后半部分才转而抒情,“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意象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情铺垫;贯穿全诗,成为线索。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意象本身的含义及诗歌内容分析。“孤雁”,从视觉角度描写,照应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间,所见所闻,无非都是令人心伤的景象。从而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主人公仿佛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般无所归依,并从而引出下文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的直接抒发。这种以自然界的动物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联想也是诗人惯用的手法。【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3、 1.C2.本诗托物言志,以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的形象自喻,抒发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但恨非处位,怆恨使心伤”抒发了诗人极度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借“商风”和“非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的不满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意思是秋风摧折了羽翼。“摧藏”在《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题干已经明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主旨。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中凤凰,应为阮籍自况,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作者以凤凰自比或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点睛】解答诗歌思想主旨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4、 1. D 2. D 3.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4. 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5. 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中“厌”如解释为“厌恶”,则与语境不合,从诗中来看,这句话是说“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应解释为“满足”。故选D项。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错误,从诗中来看,最后两节应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比贤才的投奔,故选D项。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些比喻的含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譬如”意思是“比如”,由此可知,此处是把短暂的人生比作“朝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意思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句中用“乌鹊”来比喻 贤才,而“乌鹊南飞”则比喻贤才投奔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水”比喻明主,也暗指自己,而“不厌高”“不厌深”则是比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然后找出使用典故的诗句,结合典故的内容来分析在诗中的含义。本诗中,“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表现出周公对贤才的态度。诗人使用这一典故,以周公自比,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分析“怜才”的意思,再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行分析。答题的时候,先明确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怜才”即“爱惜人才”,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表达对贤才的渴求。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5、 1.古体诗(古风) 2.C 3.①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②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 【解析】1.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即所谓的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此诗不讲究对仗和格律,属于古体诗。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实写”“贤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饮的情形。故选C。3.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的含义首先明确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分析诗人运用什么方式表达更隐晦的意思,此题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用的“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答题时注意才能够典故入手进行分析。【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6、 1.B2.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要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 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 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 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 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 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点睛】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于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景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7、 1.C2.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分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误,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唏”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故选C。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分析的角度“对情感的抒发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的内容诗歌的情感,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重点从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景,写出游鱼、翔鸟自由自在、各得其所,借鱼和鸟表达自己的追求;下文“黍离”“式微”写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三四句写的游鱼、翔鸟对后文进行反衬,便于表达情感。8、 【小题1】D【小题2】要点:从动词运用、意象组合、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赏析。选取角度,结合诗句,赏析。【小题3】陈诗“空”字写出了乘船泛海所见景象的壮阔(空阔、辽阔),蕴含了诗人乘风破浪、无所畏惧的壮志豪情;杜诗“空”字写出了黄鹂鸟的悦耳啼唱无人欣赏,表现了诸葛祠无人凭吊的冷清荒凉,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叹惋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感伤。【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说不凡的气度,很容易判断出是正确的。B项重点在“波澜壮阔”上。C项考了用典的作用。用典无非是使诗句内涵丰富。D项问题在“低沉哀婉”上,结合背景来看,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答案为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题干要求分析“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何为“壮丽”?“壮”且“丽”,鉴赏诗歌无非是从意象入手,所写意象为壮大之景,再就是动词的运用,能体现出磅礴的气势,便是“壮”的含义了。“丽”可以从色彩的角度分析,比如诗中的碧、红、银、白等。因此这道题需要如下回答:从动词运用、意象组合、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赏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赏析。【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回顾我们以往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的分析,应有如下几个步骤:①释义;②手法和效果;③感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9、 1.AE2.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立马”,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此处是以马来写人,突出人物的英气,而非真将马带入越王台上。诗歌标题是“秋登越王台”,骑马登上越王台不合常理。E项,“反语”错误,诗歌中并无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故选AE。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的内容确定人物的身份,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然后根据诗歌中所写人物的行为、所写的景物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如如首联以“秋风”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以“大地山河跨海来”来体现人物的阔大胸襟和抱负;以“立马越王台”“腐儒心事呼天问”“临睨飞云横八表”等人物活动来展示人物慷慨激昂、睥睨天下、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精神风貌;以“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体现对国家多灾多难历史的忧心,体现出忧时伤世的特点。10、 1.A2.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项,“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错误,“立马”是以马来写人,而非真的将马带到越王台上。故选A。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诗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还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从全诗营造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独立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说的是我们的民族国家历经诸多的磨难,作者在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作者自称“腐儒”,他在向天呼喊发问,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担忧;“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这两句写得充满豪气,作者登高望远,傲世天下,“雄才”展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他要“仗剑而行”,用自己的雄才伟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可以说展现出了他心怀天下,想要力挽狂澜的壮志。由此可知,他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渣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野田黄雀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十(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咏竹, 杭州春望, 野老歌,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