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2392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下册)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雎》,文静美好的样子,指日日夜夜,忧思的样子,雎鸠和荇菜,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蒹葭》,茂盛的样子,那人指所爱的人,逆流而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关雎》 【作家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按照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爱情诗。《诗经》中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渲染了情意绵绵的气氛,为抒发爱情创设了意境。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以及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诗的格调迂回低缓。炼字: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重表现了男子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修辞:“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写作手法:运用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参差荇菜③,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内容: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轻松明快,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跃然纸上。写法:这几句是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是饱受相思之苦的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盛况。情感: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深切思慕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译文】雎鸠鸟在水中的绿洲上不停地鸣叫。那文静美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顺着水流去捞取它。那文静美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窈窕的姑娘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去采摘它。那文静美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去挑选它。那文静美丽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主旨】这首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热烈的追求,将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窈窕淑女 窈窕: 淑: (2)君子好逑 逑: (3)左右流之 流: (4)寤寐求之 寤: 寐: 寤寐:
(5)寤寐思服 思服: 服: (6)悠哉悠哉 悠: (7)左右芼之 芼:
2.本诗围绕一个“ ”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 3.这首诗采用了“兴”的手法。“兴”指“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 ; “所咏之词”指 。
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结合平常所学,谈谈你对诗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友”字的理解。-----------------------------------------------------------
君子: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淑女:善良美好纯洁的女子。
“友”字指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蒹葭①》 【作家作品介绍】《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再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男子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与忧愁。写作手法:以景(蒹葭)起兴,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主人公追寻伊人不得的惆怅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②。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⑤。
内容: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上的重重困难,突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表现手法: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炼字:三个“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凄清,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注释】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③坻(chí):水中的高地。④涘(sì):水边。 ⑤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霜。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好像就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又密又繁,清晨的露水还未曾干。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河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河边的芦苇又密又稠,清晨的露水未全部消散。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河水遥远的地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以及追寻不得的惆怅和伤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蒹葭苍苍 苍苍: (2)所谓伊人 伊人: (3)溯洄从之 溯洄: 从: (4)道阻且长 阻:
(5)溯游从之 溯游: (6)蒹葭萋萋 萋萋: (7)白露未晞 晞: (8)道阻且跻 跻: (9)蒹葭采采 采采: (10)白露未已 未已: (11)道阻且右 右: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2.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5.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以景起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作家作品介绍】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城阙②辅三秦③,风烟望五津④。
内容:首联对仗工整,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迈的感情基调,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于惜别之中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海内⑤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内容:千古名句,一改送别诗低沉、伤感的基调,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话别,奇峰突起,高度概括了“友谊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哲理: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情感: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浑厚的友谊。
无为在歧路,儿女⑥共沾巾⑦。
内容:“歧路”照应送别,诗人劝慰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注释】①蜀州:今四川崇州。 ②城阙:指长安。 ③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④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 ⑤海内:指全国各地。⑥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⑦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译文】巍巍长安,有三秦大地护卫着,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你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近邻一样。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地方,儿女情长,挥泪告别。【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 (2)同是宦游人 宦游: (3)无为在歧路 无为: 歧路:
2.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望”字用得好。用“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即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怎样理解尾联?
这两句诗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宕开。诗人设想离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送别诗的情调不同,既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诗人在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而泪湿衣巾,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其情深意长。
《茅屋①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介绍】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炼字:“怒”字将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幅形象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氛围。情感:秋风怒号,吹飞屋上的茅草,表现出痛惜和焦急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内容: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状。情感:“群童”公然抱茅而去,表现出诗人愤懑而又无奈的情绪。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③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内容:写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作手法:景物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情感:由愤懑无奈转为悲凄愁苦。
安得广厦④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⑤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容: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情感: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
【注释】①茅屋:茅草盖的屋子,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②挂罥:挂着,挂住。③布衾:布制的被子。 ④广厦:宽敞的大屋。⑤寒士:贫寒的士人。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乱飞着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得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粗布被子盖了许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姿不好,两脚乱蹬,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如何挨到天亮呢!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可以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主旨】这首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 长: (3)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 能: 为: (4)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
(5)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 向: (6)娇儿恶卧踏里裂 恶卧: (7)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 (8)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 彻: (9)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庇: (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哪一历史事件?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中的句子仿照示例回答。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一: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示例二: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示例三: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示例四: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是叙事和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为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卖炭翁》 【作家作品介绍】这是一首新乐府诗。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白居易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①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炼字:“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也概括了漫长而艰辛劳动过程,表现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也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铺垫。人物形象:后两句肖像描写,仅用十四个字就活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修辞: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方式:描写。后两句心理描写,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表现手法:对比。“一尺雪”与上文的“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表达方式: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②白衫儿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炼字:“翩翩”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可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内容:这四句描述“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现手法:“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半匹红纱一丈绫”言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炼字:“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内容: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
【注释】①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②黄衣使者:指太监。③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终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熏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轧着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路上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赶来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自称是奉旨办货,吆喝着牛往皇宫
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主旨】这首诗揭露了官府的掠夺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 (2)晓驾炭车辗冰辙 辙: (3)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 (4)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 (5)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
(6)手把文书口称敕 文书: 敕: (7)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 叱: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 直: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既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翩翩”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表现了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七年级下册)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木兰诗》,泛指马和马具,水流声,赶马快跑,马叫的声音,指女子的艳丽装束,磨刀的声音,同“贴”,眯着眼,《登幽州台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上册)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黄鹤楼》,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飘飘荡荡的样子,《使至塞上》,慰问边关守军,《钱塘湖春行》,纷繁的花,使人眼花缭乱,遮没盖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七年级上册)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次北固山下》,旅人前行的路,寄往故乡的书信,《天净沙·秋思》,形容悲伤到极点,老树西风,《夜雨寄北》,回头说追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