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原上秋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原上秋小说,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里的山会唱歌
原上秋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
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陨灭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风,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只有桃树,旮旯缝道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能编4个了。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有上海滩大舞台的美轮美奂的效果。
德顺老汉89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满嘴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
不管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以及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们看惯了阳春白雪的舞台,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们听罢挨个握着山娃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还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倍增。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那天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简直卖的就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里面的装点。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的鸟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山娃去上海打工的不幸遭遇做简单介绍,这为后文写山娃的变化做了铺垫,也使小说的故事背景更真实,这样写更吸引读者。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独具匠心,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把山娃和德顺老汉这两个典型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不厌其烦地写山娃从一天编1个筐到4个筐,到6个筐,再到8个筐,可以暗示山娃的心情由起初的忧伤痛苦变得逐渐开朗。
D.小说在多个地方巧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娃、老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含了山里人过着乐观积极富足的新生活。
2.本文在描写山娃他们时,借“领导们”之口,说“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本文题目是“这里的山会唱歌”,文中也多次提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老牛
原上秋
不知道从哪一天,老汉养的牛,成了村里最后的牛。
老汉心生悲凉。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的牛。那天,一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老师说,这就是牛。孩子从嘴里发出感叹,好大哟,它吃几碗饭?
①牛曾经担负着日常的重活,拉磨,拉水,犁地,播种。也是老汉的伴儿,一起赶集赶会,一起熬过孤苦的日月。
这头牛是在5年前的顺河集上,老汉看中了,花了所有的积蓄买回的。牛八岁口,有点老。老有老的好处,省钱,温顺。不像刚上套的牛犊,猛张飞脾气,驾驭不住。他和那牛一年又一年地春耕秋收,倒也自在。没想到,人还是那个人,牛却成了村里最后一头牛。
原想着,不拉磨了,不拉水了,只耕种。年轻后生想用拖拉机顺带把那一亩多地捎带了,老汉不让。老汉使惯了牛,那拖拉机毛毛糙糙的,还不把苗扯了。
谁知道,有一天老汉的地被征了。没活干的老汉就经常用手挠牛的脊背,把牛的眼泪挠出来了。牛回头,伸出舌头,舔老汉的手,把老汉的泪也差点舔出来。
隔几天,老汉就把牛牵出来,踏着熟悉的路散步。牛仰头哞叫一声,没有一点回音。早上和傍晚路上很繁忙,都是匆匆上班下班的。其他时候,路是空寂的。老汉和牛最熟悉的地,成了制衣厂。地里不再长出散发香气的小麦和玉米,从车间出来的,是一车车打包精美的衣服。
村长和厂长在村里招工,说衣服卖到中东。老汉不知道中东在哪,反正羊各庄的人穿不了那么多衣裳。一车,又一车,就是没牛车。牛和汽车相遇,就显得多余。
不少人劝他,卖吧,没用了。老汉抽着烟说,它卖过力,有功劳。劝急了,老汉在心里撂一句狠话,你舍得卖你家的?我家的,是媳妇。牛就是老汉家的,除不能给他个小孩,啥都一样。
搁不住久了,说的人多了,老汉也想不是恶意,它还吃呢,还看病呢,卖地那些钱一动,他的心也动了。老汉头天晚上抱着牛说了好多话,从头到尾,给牛摩挲个遍。第二天,牵牛到了顺河集。合着有个好人家,也是它的福。姑娘大了,也要舍得送人。老汉拿着送闺女出嫁的心,忐忑复杂。
集市上的人围上来,看牛,摸牛。老汉看人。他看出这些人都不怀好意。他们抢着摸着,都说一句话,出不了啥肉。这是讨价还价的技巧。谈前先压低对方身价。老汉吃惊的,是话里充满的杀机。羊各庄不兴拉磨了,不拉水了,不耕地拉货了,难道李庄、张庄也不耕种了,非一刀杀了它?
牛又牵回来了。
牛是他家里的,是不生孩子的老婆。不是挨刀的。
五年了,三间土坯屋子,是牛舍,也是老汉的屋。吃喝撂觉,都一起。夏天一起烧艾,驱蚊虫。冬季,大树根成了材料,一直燃着,把个小屋烧得温暖如春。
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不卑不亢的样子。
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上岁数的人说,比老汉岁数都大。
原先有办法的家才有牛,老汉没有。大多数家不要牛的时候,老汉有牛了。老汉的牛是公牛,眼睛却含情脉脉。老汉的日子有一种爱恋的甜蜜感受。
没了土地,老汉的生活乱套了。多少个早起,他把牛套上,出了家门又折回。
②锄头和镰刀都忠实地待在门口,像士兵等着他的命令。老汉挨个摸摸,叹口气,一头扎屋里,不想出门。
学生们看过牛,陆续又有人过来。他们看牛,看草房。村长和几个陌生人过来,送来5000块钱。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也不能杀。老汉就下决心,一直养着,不杀,也不卖。
后来,一拨拨人过来,操着不同的口音,开着漂亮的汽车,男的女的,带着小孩,看牛,看草屋。他们照相,牛在后面,他们摆出姿势,和牛合影,和老汉合影,和茅草屋合影。
村长又陪着一群陌生人过来,说茅草屋不能拆,不能自己改造。走的时候,又给了一沓钱。
羊各庄的人都羡慕得要死:这些人绕过漂亮小楼不看,专看老汉的老牛破草屋,是咋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4月)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①介绍了昔日老牛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从后文看,它的劳动价值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B.文章写到老牛和老人的眼泪,眼泪中既有失去土地的失落与难过,也蕴含着彼此安慰、心意相通的深情。
C.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表明他对老人生活的关心,也暗示老牛和破草屋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D.文章围绕“最后的老牛”讲述了老汉与老牛的过往及现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的诸多变化。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以老汉和村民的视角写村庄变化,如制衣厂、村里来参观的陌生人等,使故事的叙述更真实。
B.在卖牛情节中,作者将满藏杀机的买牛者和视牛如家人的老汉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C.“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点出了茅草屋的古老,为下文一拨拨人来与草屋合影埋下伏笔。
D.画线句②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形象描摹了劳动工具收拾整齐的样子,寄寓老汉对耕种劳作生活的怀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乌洼河
原上秋
一觉醒来,眼前已是一片泽国。
黑狗站在一片木片上,惊异地朝这边张望。
距我们不远的下面,就是瓦乌洼河。瓦乌洼河没有了踪影。但根据地貌判断,那就是瓦乌洼河,它像一条蛇被重物压在下面,连抽搐一下都很费力。
羊各庄就在瓦乌洼河的边上。
黑狗不是我养的。它的主人是一个瘸腿老头,我们是邻居。就因为我喂过它两回吃剩的骨头,它就认定了我。这一刻,我成为它眼里最能指望的人。或者反过来说,目前处境里,黑狗是唯一给我恐惧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活物。
黑狗拼命朝我游来,再往前,是一棵银杏老树。这是一棵标志性大树。它屹立在村头,浑身拴满的红布条证明了它在羊各庄人心中的地位。事实是,它辜负了村民的这份虔诚。大水一来,这里的一切都稀里哗啦,几百口人一夕间不知所踪。
往日里,瘸腿老人就坐在银杏树下的阴影里,打发着生命的最后时光。黑狗围在四周,和老人一起,看日出日落,看人进人出。
大水盖住了瓦乌洼河,瓦乌洼河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风吹水面,随着起些波澜。大水没有方向,瓦乌洼河也没有了方向。
我从来没想过瓦乌洼河会成今天这副样子。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走在瓦乌洼河的堤岸上。
我指着流动的水问,那是什么?
爷爷说,是河。
我继续问,它有名字吗?
爷爷说,它叫瓦乌洼河。
我瞪大眼睛,嘴里重复一遍,“瓦……河”。
爷爷仰天大笑,对,记住挖河就行了。
不清楚瓦乌洼河出现在羊各庄边上是哪一年代,但我断定它一定比爷爷还古老。我一直好奇它的名字很古怪。从爷爷的嘴里,我才读出它的真意。它确实是人工挖出来的。直到我长到十五六岁,能拿动铁锹,也加入到挖河的大军里。
七八月份是雨季,湿漉漉的季节里谁也不会想起一条河的存在。除去这个季节,羊各庄壮劳力们的腿一般都插在淤泥里,过年的时候,才拔出来简单洗洗,休息几天。年一过,还要挖。
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没规划大水来访。它和这里的村民一样,早已习惯了过漫不经心的日子。河里的水没有波澜,它一直保持着瘦身状态,远远望去,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草绳。河里有鱼,都不大。只吸引一些光屁股的孩童。
银杏老树下面布满了瘸腿老人和黑狗的活动痕迹。
大水来的时刻,一个瘸腿老人是怎样仓皇逃离的。他有没有喝到漂满污物的浑水。他的拐杖指点过江山,大水一来,很快证明一切不由他说了算。
此刻,我和狗相拥在一起,狗湿乎乎的舌头舔到我的脸颊。大水像喝多酒的醉汉,一直摇晃着,没有方向。我们被它牵制,也自然不能选择方向。
几天之后,我们漂在一处高岗上。这里聚集很多逃难的人,我听见他们在嘲笑瓦乌洼河。他们说,瓦乌洼河连当江河的儿子都不够格,大水一来,它就无影无踪了。
我和他们争吵起来。瓦乌洼河滋润过多少焦渴的土地,这些人不懂得感恩。
我说过,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不习惯有大水来访。洪水来了,它只能束手无策。我到处打听瘸腿老人的下落。有人告诉我,瘸腿老人根本没有跑出来。如果跑出来,会有人见到他。
也就是说,瘸腿老人可能一直坚守在银杏老树的下面。
黑狗跟在我的后面,朝银杏老树游了回去。这里的大水已经退了,远远望去,一个人影,孤零零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黑狗箭一样冲过去,拉拽他的裤腿。
他死了。
经过大水浸泡,他的样子更慈祥了。我想起了爷爷,白白胖胖,很有福气的模样。
我一直等着他指挥我,走,去看看瓦乌洼河。
羊各庄已经没有了生气,大水刚走,银杏老树的黄叶飘落一地。站在银杏老树下面,能看到裸露的瓦乌洼河。
我朝着瓦乌洼河的方向猛跑,黑狗紧跟我跑了几步,停下了。我叫它几声,它竖耳在听。我相信我一直跑,黑狗会跟上来。等我跑出很远,再回头看时,黑狗没跟,它不声不响地回去了。它找它真正的主人去了。
瓦乌洼河重现出生机。
河水有了方向,它一直向北。
我小的时候,它就朝北,几十年没有变。
(选自《2021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瘸腿老人”面容慈祥,内心坚定,他参与家乡建设,也淡薄世俗悲喜,至死坚守在银杏树下,他代表着追求与期待理想生活的祖辈。
B.黑狗的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洪水中“我”与它相拥,彼此互为心灵的慰藉,后来狗回去找真正的主人,因为此时“我”已战胜恐惧。
C.羊各庄古老、贫穷而又落后,村民们敬畏自然,有着通过双手改变艰难生存状态的朴素愿望,但言行中又流露出愚昧与落后的思想。
D.文末“它一直向北”回应前文洪水到来时瓦乌洼河“没有了方向”,表现出“我”对瓦乌洼河的深切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大水来袭的景象,以“被重物压在下面”的“一条蛇”为喻,与后文“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草绳”呼应,突出瓦乌洼河的窄小。
B.小说插叙修河情节,“插”“拔”二字形象地表现出羊各庄自然条件之恶劣和壮劳力们挖河之艰辛、时间之长久,强调村民的质朴与坚韧。
C.小说以“水”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人物间彼此联系,水涨、水退之间呈现羊各庄各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巧妙。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不同年龄段的“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将现实、回忆与联想穿插,便于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8.文中多次出现的“银杏老树”,在不同时期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有学者认为原上秋的作品“整体呈灰色基调,但这种灰色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袒露展示和警示”,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还好吧 兄弟
原上秋
出汽车站口,人流如涌。我的后背被人拍了一下,扭头看,一个大约60多岁的男人朝我笑。该男方脸,满腮的胡茬子,衣着普通。
你还好吧,兄弟。他向我招呼。
我还他一个笑,却讶异,此人不熟悉。
男人扛着一包货物,看似不重,以他的健硕,似乎不需要帮助。男人把我拉到一边,把货物卸地上,从兜里掏出一盒红旗渠牌子的烟,递我一支,自己嘴里安一支。我们抽着烟,在一个阳光虚弱的下午一个县城汽车站的广场一角互相打量着对方。
你还好吧,兄弟。他说。
你换号码了,很久联系不上你。他继续说。
我一时木讷,不知道说什么。我调动全部的脑细胞,还是想不起他是谁。
男人提出,加我徵信。微信上,他的名字叫“老张的春季”。不用说,他姓张。
我就顺势说,老张,你没变。
老张仰头一笑,说,老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告诉他,我不认识你。但这句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你想啊,人家那么热情,万一真是曾经的熟人,自己呢,把人家忘得彻彻底底,多尴尬。
说了几句话,老张就提出一起坐坐。他开始推荐东风路的醉巴仙鱼、城里十字的红焖大鹅、牧野湖边的重庆罐罐……
当我确定他没有恶意之后,答应了。我说吃烩面就行,经济实惠,还有小菜下酒。
老张说太简单了吧。我说越简单越好。于是我们进了附近一家烩面馆。
基本确定,他是认错人了。你想想,既然是朋友,哪有一点印象没有的?但这种逻辑放在这位老兄身上,又讲不通。
一坐下,他还是那句话:你还好吧,见弟。
我说,还活着。
他仰头大笑,连说幽默、幽默。
我们边喝边聊,聊的话题就是“活着”。老张对“活着”有很多感触。他说,活着就好啊,能好好的活着,真是幸福。
接着,老张说了一件令我吃惊的事。到昨天,他的儿子死了就整整一百天了。他说他有三个闺女,就这一个儿子,是不是宝贝疙瘩?但是,他要死,谁也无法挽留。是病死的,38岁,鳞癌。这个病折磨人,天天疼得他叫唤。
老张说,那些天,他真的希望儿子快点死了。死了疼痛就转移了。真让他说对了,儿子死了,这个疼真的就转移到他身上了。
不可思议的是,老张说这些的时候,语调是平静的。这种平静如大山一般沉稳,大山一般冷峻。还有什么比父亲失去儿子更让人痛彻心扉?老张不需要安慰,他说这段话的时候,就像说一段很遥远的往事。从他脸上七拐八弯的皱纹里,还能窥到一丝有些凉意的微笑。
不说了,喝酒。老张打住了话题。
推杯换盏过后,我们仿佛真的成了故旧相逢。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知己朋友。一个说,另一个认真聆听。过一会儿,角色又反过来。随着身体里酒精浓度的提升,交换的频率也在加快。谈着谈着,我们都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里,我们成了大海里的精灵,尽管表现出的只是一条小鱼,但那是一幕幕和大白鲨共舞的经历。我们都撩开伤口给对方看,他捂我一把,我扶他一下,跟踉跄跄想逃出大海,却又被海水无情收去……
不说了,喝酒。老张又一次改变话题。我说,老哥,我喜欢你的那句话:你还好吧,兄弟。像冬天的火,夏天的泉,让人舒畅。
老张一脸惊喜,真的吗?
我说,真的。这样吧,你说一句,我喝一杯。
老张就真的说了:你还好吧,兄弟。
我提一杯。
老张又说:你还好吧,兄弟。
我又提一杯。
老张第三次说:你还好吧,兄弟。
我喝了第三杯。
老张打住不说了,他说他怕我喝多了。我手一挥,老哥,你说一千遍,我喝一千杯。
老张笑笑说,滚蛋吧,不到10杯你就醉了。
其实我已经醉了,老张似乎也有些晕乎。
尽管太阳被乌云遮挡,但我们有限的意识还是能从吃饭的人来人去中,察觉时候不早了。我们站起身,开始拥抱。
老张一歪一斜地往外走,货物都忘记拿。服务员给送了出来,递到他的手上。看他接货物的状态有些不稳,我提出给他叫车。他笑着摆手说,不用不用,回家的路我挤着眼睛都摸得到,再见吧,兄弟。
老张汇入人流,就像一条小鱼游进大海。直到他从视线里消失,我才想起,自始至终,我们没有问对方的情况。
我知道他姓张,我姓什么叫什么,他不会知道。
说不定,老张只想找个陌生人聊聊。
望着老张消失的方向,心底突然涌起刚才那句话:你还好吧,见弟?
(有改动)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老张在车站偶然相遇,老张主动跟“我”打招呼并邀请“我”到饭店坐坐,说明老张是个热情好客的“自来熟”。
B.“我”是一位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明知老张认错了人,还要把“老朋友”装到底,“我”对老张的遭遇充满同情。
C.“一个阳光虚弱的下午”与后面的“太阳被乌云遮挡”既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又起到前后照应的效果。
D.“我”与老张推杯换盏,相互倾诉,老张劝酒又阻止“我”喝酒,最后两人站起身热烈拥抱,说明老张虽喝酒尽兴,但始终头脑清醒。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安排紧凑,车站偶遇——应邀坐坐——喝酒聊天——相拥而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B.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非常成功,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成功地刻画了两个人的形象。
C.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把生活比作大海,把人比作小鱼,把遭遇磨难比作与大白鲨共舞,暗示了人难以摆脱生活苦难的道理。
D.老张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特别是笑着劝“我”喝酒一节,表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12.“老张说这些的时候,语调是平静的”,请探究老张语调平静的原因。
13.“你还好吧,兄弟”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D“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娃、老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含了山里人过着乐观积极富足的新生活”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都“展现了山娃、老人们的精神风貌”“暗含了山里人过着乐观积极富足的新生活”,如“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写的是山娃遭受打击之后的精神失落;“桃花源虽说经济还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是说精神富有。
2.①山娃、老人们在辛苦劳作的同时还能唱歌。
②虽然山里人物质贫乏,但他们有热爱劳动、积极乐观的精神。
③体现了对山里人乐观生活态度的惊叹和赞赏。
3.①情节上: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有吸引力。(或贯穿全文,结构完整)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山里人为什么会“唱歌”,“歌唱”什么。
②人物上:刻画人物,完善形象。凸显了山里人特别是像山娃、老人们这样的山里人的积极乐观的品质,使山里人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主题上:呼应时代,表现主题。唱歌表现了是山里人积极乐观,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时代主题,也暗含了山里人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④艺术效果上:诗化内容,增强效果。小说写的是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故事,可叙述语言却洋溢着诗情画意,有益于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4.C“对老人生活的关心”有误。文中“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也不能杀”以及文中说“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可以看出,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不是关心老人的生活,而是上面领导的要求,因为老人和老牛能招揽陌生人来参观老人、老牛和破草屋,这会给村里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5.B“对世风日下的感慨”有误。在卖牛情节中,作者将满藏杀机的买牛者和视牛如家人的老汉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农村生活方式变了,买牛者不会像老汉一样爱护老牛,他们是商人,他们看中的是老牛身上的商业利益,这并不能体现出“世风日下”。
B“后来狗回去找真正的主人,因为此时‘我’已战胜恐惧”强加因果。黑狗回去寻找真正的主人,并非因为“我”战胜内心的恐惧,此处也并无“我”战胜恐惧之意。
7.A
B.“强调村民的质朴与坚韧”说法有误,此处应为“突出了改变生存状态之艰难”。
C.“情节跌宕起伏”说法有误,文中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作者并未着意突出小说的故事性。
D.“便于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说法有误,第一人称叙述是有限视角,不能“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
8.①在平常时期,银杏老树“浑身拴满”“红布条”,树下布满了黑狗与瘸腿老人的生活轨迹,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和精神寄托,也是羊各庄人平静生活的见证。②在洪水大灾之后,瘸腿老人离世,银杏老树“黄叶飘落一地”,它象征着村庄和人物命运的变迁。③从过去到现在,“老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屹立与人世的变迁形成对照,代表着自然永恒的规律和人类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9.[答案示例一]赞同。①景物的选择上,常年的淤泥、瘠薄的土地、裸露的河床、滔天的洪水、飘零的银杏叶,构成了羊各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灰暗压抑之感。②人物的生存状态上,多年面对贫瘠的土地和突发的洪水,生存充满艰辛和不易;而精神世界的贫瘠又给羊各庄村民的奋斗染上了灰色的悲剧色彩。③主题表达上,作者对羊各庄村民交织着同情和批判的情感。文中的羊各庄实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生活困境。
[答案示例二]不赞同。作品看似灰色,实则闪耀着理想的光辉。①从环境看,虽然羊各庄自然生存状态恶劣,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于此,体现出坚忍质朴的品格。②从人物塑造看,爷爷、瘸腿老人和“我”都热爱生活,坚守理想并付诸行动。③从主题看,作者借挖河表达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尾处瓦乌洼河重现生机象征着这种愿望和精神不灭,这使得作品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
A“说明老张是个热情好客的‘自来熟’”错,老张错把“我”当作老朋友,所以不能说老张是个“自来熟”。
D“表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错,此处老张是借酒浇愁,故作旷达,从前文看,内心有着隐隐的丧子之痛。
①儿子死去,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得到了永远解脱。②老张故作镇静,掩饰失去儿子的痛苦。③老张不想打破与“我”相遇的欢快气氛。
13.①“你还好吧,兄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文章更加紧密。②老张反复说这句话,是老张与“我”见面时的客套话,又反映出老张痛失儿子后内心受到打击和对“朋友”关切的心理,突出了老张的形象特征。③文章最末一句,表现了“我”对老张未来生活的关切。④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切、安慰、真诚交流的主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契诃夫小说,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江岸小说,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欧·亨利的小说,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