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解析版
展开兰州一中2020-2021-1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化学(文)
命题人:魏巧玲 审题人:储欣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 高质量的沙子可用于制造光纤,沙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A. NaBr B. SiO2 C. MgCl2 D. KI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二氧化硅可以制造光纤,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答案为B。
2. 下列物质在氯气中燃烧,不产生烟的是
A. 钠 B. 铜 C. 铁 D. 氢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钠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生成氯化钠,观察到白烟,A不选;
B、铜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生成氯化铜,产生棕黄色的烟,B不选;
C、铁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生成氯化铁,产生棕褐色的烟,C不选;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产生苍白色火焰,不产生烟,D选;
答案选D。
【点睛】注意把握物质反应的现象以及特性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烟和雾的区别。
3. 下列物质见光会分解的是( )
A. H2SO4 B. NaCl C. SO2 D. HCl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H2SO4稳定,光照不分解,A错误;
B.NaCl稳定,光照不分解,B错误;
C.SO2遇光不能发生反应,C错误;
D.HClO不稳定,光照分解产生HCl、O2,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4.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以化学反应为主要原理的是
A. 用胆矾炼铜 B. 用铁矿石炼铁
C.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D. 用黏土烧制陶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胆矾为CuSO4·5H2O,将胆矾制成溶液,利用Fe将Cu置换出来,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A不符合题意;
B.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可以利用CO还原出来,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打磨磁石变成指南针,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将泥土在高温条件下烧制,泥土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变成了陶瓷,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5. 下列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制得不同产物的是( )
A. Na和O2 B. Na和Cl2 C. Mg和O2 D. Na和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Na与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a2O2,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A符合题意;
B.Na和Cl2反应只生成NaCl,B不符合题意;
C.Mg和O2反应只生成MgO,C不符合题意;
D.Na和H2O反应只生成NaOH和H2,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6. 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使用场合须加以控制的是( )
A. 制铝锭 B. 制电线电缆
C. 用明矾和苏打作食物膨化剂 D. 制防锈油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制铝锭,不需要控制用量,不会造成食品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制电线电缆,为人类提供电能输送,不需要控制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明矾和苏打作食物膨化剂,使用时严格控制用量,过多长期积累会在人体内不断积累而慢性中毒,故C符合题意;
D.制防锈油漆,减缓金属被腐蚀,不需控制,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7. 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 氯化钙溶液 B. 次氯酸钠溶液 C. 漂白粉溶液 D. 新制氯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漂白粉中含有,NaClO、分别与和反应均可生成HClO,新制氯水中含有HClO,HClO能够使有色布条褪色,故新制氯水、次氯酸钠溶液、漂白粉溶液均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而氯化钙溶液中不含有能够使有色布条褪色的微粒,故答案为A。
8. 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其焰色反应呈紫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一定是钾的化合物 B. 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
C. 不能确定该物质是否含有钾元素 D.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的颜色呈紫色说明有钾元素,可能该物质为钾单质,故A错误;
B.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钾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为紫色,故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火焰呈紫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火焰的颜色呈紫色是钾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故C错误;
D.该物质可能是含钾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9. 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 可选用的试剂是
A. 盐酸 B. NaOH溶液 C. 硝酸 D. 食盐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Al与NaOH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 3H2↑),而Mg不能,则溶于足量NaOH反应后过滤可分离,以此来解答。
【详解】A.Mg、Al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除杂,故A不选;
B.Al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能,则溶于足量NaOH反应后过滤可分离,故B选;
C.二者均与硝酸反应,不能除杂,故C不选;
D.二者均与食盐水不反应,不能除杂,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要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除杂过程中要遵循:不增加新的杂质,原物质不得减少,易分离杂质,原物质易复原,显然除杂试剂不能和镁条反应。
10. 把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试液最终变为红色 B. 试液不变色
C. 试液直接褪为无色 D. 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具有酸性和漂白性,以此来解答。
【详解】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HCl,使溶液成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为红色,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石蕊褪色,即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为解答的关键,HClO的漂白性为解答的易错点。
11. 下列试剂贮存方法错误的是( )
A. 钠应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B. 氢氟酸保存在玻璃瓶中
C. 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D. 烧碱溶液可用带橡皮塞的玻璃瓶暂时保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钠性质活泼,需要隔绝空气密封保存,由于钠密度大于煤油和石蜡,所以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和石蜡中,故A正确;
B.氢氟酸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所以保存氢氟酸时不能使用玻璃瓶,可以使用塑料瓶,故B错误;
C.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所以氯水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硅酸钠,使瓶塞不易打开,所以保存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使用玻璃塞,可以使用橡胶塞,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注意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保存方法是解答关键。
12. 下列关于硅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硅酸是一种很弱的酸
B. 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C. 硅酸不稳定,加热脱水会生成二氧化硅
D. 硅酸可以由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硅酸是一种不溶于水的二元弱酸,酸性比碳酸弱,故A正确;
B.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硅酸沉淀,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规律,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弱,故B错误;
C.硅酸不稳定,受热分解为二氧化硅和水,故C正确;
D.硅酸的酸性弱于盐酸,根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硅酸可以由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得,故D正确;
故选B。
13. 离子检验时排除干扰很重要,下列排除干扰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检验用稀硫酸排除的干扰
B. 检验用稀盐酸排除的干扰
C. 检验用蓝色钴玻璃排除的干扰
D. 检验用氯水排除的干扰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A.检验用稀硫酸排除的干扰会引入硫酸根离子,硫酸银也是白色沉淀,故A错误;
B.稀盐酸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检验可用稀盐酸排除的干扰,故B正确;
C.蓝色钴玻璃可滤去Na+的黄色焰色,检验用蓝色钴玻璃排除的干扰,故C正确;
D.氯水能将氧化成,检验用氯水不能排除的干扰,故D错误;
故选BC。
14.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A的作用是为实验提供持续不断的水蒸气
B.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 装置C中加入的固体干燥剂可能是碱石灰
D. 点燃装置处的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装置A中液态水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水蒸气,故其作用是为实验提供持续不断的水蒸气,选项A正确;
B。Fe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选项B错误;
C.氢气属于中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干燥,选项C正确;
D.氢气在点燃之前应该先检验其纯度,防止发生爆炸,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5.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 HCO、H+、Na+、SiO B. H+、Ag+、Cl-、SO
C. K+、Ba2+、OH-、NO D. Ba2+、Fe2+、SO、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HCO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SiO与H+反应生成硅酸白色胶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Ag+与Cl-、SO反应生成AgCl、AgSO4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K+、Ba2+、OH-、NO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符合题意;
D.Ba2+和SO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Fe2+和OH-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6. 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Fe2O3 ②Al2O3 ③Al(OH)3 ④Al
A. 全部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Al2O3跟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③Al(OH)3跟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④Al跟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有②③④;
故选D。
17. 下列有关NaHCO3和Na2C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焰色试验均黄色
B. 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晶体析出
C. 向等浓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滴加同浓度的盐酸,NaHCO3反应剧烈
D. 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可以鉴别两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二者都钠盐,含有钠离子,因此焰色试验均为黄色,A正确;
B.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反应产生的NaHCO3质量比Na2CO3多,反应消耗溶剂水,且溶解度:Na2CO3>NaHCO3,因此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晶体析出,B正确;
C.向等浓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滴加同浓度的盐酸,Na2CO3与盐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反应产生NaHCO3,无气体放出,然后是反应产生的NaHCO3再与过量的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而NaHCO3溶液中滴入盐酸,立即反应产生CO2气体,故NaHCO3反应剧烈,C正确;
D.二者与澄清石灰水都反应产生CaCO3沉淀,使溶液变浑浊,因此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者,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8. 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铜和稀硫酸反应:Cu + 2H+=Cu2++H2↑
B. NaHCO3溶液与HCl溶液反应:H++=CO2↑+H2O
C. 钠和冷水反应:Na+2H2O=Na++2OH-+H2↑
D.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4NH3·H2O=+4+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铜的活泼性弱于氢,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A错误;
B.NaHCO3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故B正确;
C.钠和冷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故C错误;
D.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因此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生成偏铝酸盐,故D错误;
故选B。
19. 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方法是( )
A. 通过品红溶液
B. 通过澄清石灰水
C.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 先通过足量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性白色固体,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所以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二氧化硫充分被吸收,二氧化碳不反应,然后再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含有二氧化碳,否则不含,答案选D。
【点睛】检验二氧化碳时,需要先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吸收二氧化硫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0. 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血红、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2(SO4)3 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水中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②Fe2(SO4)3 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发生络合反应,溶液呈红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水中,溶液呈蓝色;
故其产物的颜色按按红、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③②①④,故选B。
21.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NaHCO3(s)Na2CO3(s)NaOH(aq)
B. Al(s)NaAlO2(aq)Al(OH)3(s)
C. Al3+NaAlO2(aq)Na2CO3(aq)
D. Fe2O3(s)FeO(s)FeCl3(aq)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a2CO3,2NaHCO3Na2CO3+H2O+CO2↑,Na2CO3与Ca(OH)2反应可生成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A正确;
B.Al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2Al+2NaOH+2H2O=2NaAlO2 +3H2↑,NaAlO2与过量HCl生成AlCl3,+4H+= Al3++2 H2O,B错误;
C.Al3+与过量NaOH生成NaAlO2,Al3++4OH-=+2H2O,NaAlO2与过量CO2反应生成NaHCO3,CO2+NaAlO2+2H2O=Al(OH)3↓+NaHCO3,C错误;
D.Fe2O3与Al高温生成Al2O3和Fe,2Al+Fe2O32Fe+Al2O3,D错误;
故选A。
2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铁与有关物质的反应,所得产物一定错误的是( )
A. B.
C. FeFeCl3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Fe与Cl2点燃可生成FeCl3,2Fe+3Cl23FeCl3,A正确;
B.Fe与S反应可生成FeS,S+FeFeS,B正确;
C.Fe与HCl反应生成FeCl2,Fe+2HCl=FeCl2+H2↑,C错误;
D.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3Fe +2O2Fe3O4,D正确;
故选C。
23. 相同质量的两份铝粉,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之比是( )
A. 1:1 B. 1:6 C. 2:3 D.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同质量的两份铝,铝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酸、碱足量时,铝完全反应,则铝的质量相等生成的氢气也相等,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由2Al+6HCl=2AlCl3+3H2↑、2Al+2H2O+2NaOH=2NaAlO2+3H2↑可知,酸、碱均过量,则铝完全反应,相同质量的两份铝,铝的物质的量相等,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到铝与氢气的比例都是2:3,因此产生的氢气是相等的,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1:1,
答案选A。
【点睛】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对比计算是常考点,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审题要认真,抓住物质的用量是解题的关键,再依据关系式法找出生成氢气的体积(或物质的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
24. 与3.2 g S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的NO2的质量是( )
A. 3.2g B. 4.6g C. 6.4g D. 2.3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3.2gSO2的物质的量是3.2g÷64g/mol=0.05mol,含有氧原子是0.05mol×2=0.1mol,则N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2=0.05mol,其质量是0.05mol×46g/mol=2.3g;
答案选D。
25. 把一定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恰好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1:2 C. 3:2 D. 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设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据Fe+2Fe3+=3Fe2+,生成Fe2+的物质的量为1.5x,据题意有1.5x=y,解得x:y=2:3,答案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6. 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角度分析,在这个反应中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也可以和水反应,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a2O (2). 4Na +O2=2Na2O (3). 2Na+O2Na2O2 (4).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 2Na2O2 +2CO2 =2Na2CO3 + O2 (6). 2Na2O2 +2H2O=4Na+ +4OH- +O2↑
【解析】
【分析】
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若A是一种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可知C为过氧化钠,A为金属钠,B为氧化钠,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C为过氧化钠,A为金属钠,B为氧化钠,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2Na2O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中,Na2O2中-1价的氧部分升高到0价,部分降低到-1价,本身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 +O2↑。
2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备了氯气并探究其性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Ⅰ.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加热条件下,若有0.4mol浓盐酸与足量二氧化锰反应,则生成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_________2.24L(填“>、<或=”)。
Ⅱ.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气体a是含有少量空气和水蒸气的氯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氯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漂白粉溶于水后,遇到空气中的CO2,即产生漂白、杀菌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nO2 +4HCl(浓) MnCl2+Cl2↑+2H2O (2). 2∶1 (3). < (4). 干燥氯气 (5). 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6). 2Cl2 + 2Ca(OH)2=CaCl2 +Ca(ClO)2+2H2O (7). Ca(ClO)2 +CO2+H2O=CaCO3↓+2HClO
【解析】
【分析】
【详解】Ⅰ.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备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在该反应中,4molHCl参加反应,有2molHCl被氧化(做还原剂),2molHCl价态没变,生成了盐;因此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根据反应关系:4HCl(浓)~Cl2,加热条件下,若有0.4mol浓盐酸与足量二氧化锰反应,理论上生成氯气0.1mol,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不断被消耗,变为稀盐酸,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因此生成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小于2.24L;
Ⅱ.氯气中含有少量水蒸气,浓硫酸能够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水蒸气,起到干燥氯气的作用;干燥的有色布条遇到干燥的氯气不褪色,遇到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作用,潮湿的氯气(其实是氯气与水反应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氯气;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证明氯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为: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3)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l2+2Ca(OH)2=CaCl2 +Ca(ClO)2+2H2O;
(4)漂白粉溶于水后,遇到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杀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
28. A、B、C、D、E五种物质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已知:A是红棕色粉末,由E转化成C的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B___________,D___________,甲____________。
(2)写出B→C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E→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Fe2O3 (2). FeCl3 (3). FeCl2 (4). Cl2 (5). Fe3++3OH-=Fe(OH)3↓ (6). 4Fe(OH)2 +O2 + 2H2O=4Fe(OH)3
【解析】
【分析】
E转化成C的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则E为Fe(OH)2,C为Fe(OH)3;A为红棕色粉末,则A为Fe2O3,A与盐酸反应生成B,B为FeCl3,B与Fe生成D,D为FeCl2,故乙为NaOH等碱性物质,由D→B的转化可知,甲为Cl2,由B与丙溶液反应形成红色溶液可知,丙为KSCN。
【详解】(1)根据分析,A为Fe2O3,B为FeCl3,D为FeCl2,甲为Cl2;
(2)根据分析,B→C是Fe3+与OH-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
(3)根据分析,E→C是Fe(OH)2生成Fe(OH)3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Fe(OH)2 +O2 +2H2O=4Fe(OH)3。
29. 按要求回答问题。
Ⅰ.(1)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组成各异,通常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形式表示其组成,则KAlSi3O8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l2Si2O5(OH)4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0.2mol钠和铝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的盐酸中,产生3136mL(标准状况下)氢气,则钠和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写出钠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3.8 g 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62 g。求:
(1)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___________。
(2)若将等质量的混合物与含有1.46 gHCl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的质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K2O∙Al2O3∙6SiO2 (2). Al2O3∙2SiO2∙2H2O (3). 4:1 (4). 2Na +2HCl =2NaCl +H2↑ (5). 1.68 g (6). 0.968 g
【解析】
【分析】
【详解】Ⅰ.(1)硅酸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活泼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水,书写时满足原子守恒;则KAlSi3O8可表示为K2O∙Al2O3∙6SiO2;Al2Si2O5(OH)4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
(2)设金属钠有xmol,金属铝有ymol,产生氢气的量为 =0.14mol;物质的量守恒:x+y=0.2,电子得失守恒:x+3y=0.14×2,解之,x=0.16mol,y=0.04mol;所以钠和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钠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 +2HCl =2NaCl +H2↑;
Ⅱ.(1)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而碳酸钠较稳定;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有xg,
2NaHCO3= Na2CO3+CO2+H2O 固体质量减小
2×84 62
x 0.62
列方程,求出x=1.68g,既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1.68g,碳酸钠质量为2.12g;
(2)若将等质量的混合物与含有1.46 gHCl的稀盐酸反应,即Na2CO3和NaHCO3各有1.9g,物质的量分别为:=0.018mol,=0.023mol,1.46 gHCl的稀盐酸溶质的量为0.04mol;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先发生Na2CO3+HCl=NaHCO3+NaCl反应,消耗盐酸的量n=0.018mol,剩余盐酸n=0.04-0.018=0.022mo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再发生NaHCO3+HCl=NaCl+CO2+H2O反应,总的n(NaHCO3)=0.018+0.023=0.041mol,已过量,按照盐酸计算二氧化碳的量n=0.022mol,生成气体的的质量为0.022×44=0.968g。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mlL的NaOH溶液,2gB.5,4;13,2%选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 pdf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 pdf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