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第1页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第2页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第3页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第1页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第2页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专题08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解析版)
    考点穿透
    【考向阐释】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间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次重点和次热点。
    【方法探究】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说到底就是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修辞手法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在复习时要积累古典诗词中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便于在具体语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2.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题目时适当加人,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诗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果在解答时将“具体可感”几个字用在答案中会使答案更严密。
    3.在解答时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典例在线
    【一、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解析】
    本诗是杨万里作品,写溪水在山中经过万山的阻拦,经过千难万险始终不屈不挠,终于冲出重围,非常符合“诚斋体”风格,在一个小事物、小细节上表现了高尚的品格情怀。
    本题考查学生析句子的能力。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不许”“拦”“日夜喧”等词本是人的动作,这里写山和溪水,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中的“溪奔”“溪声日夜喧”及下句的“堂堂溪水出前村”,可知写出溪水并没有被崇山峻岭阻住,喧哗的溪声已形成阵容盛大的气势,日夜向前奔流。
    【二、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2分)
    【答案】
    比喻 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解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将柳絮纷飞比作雪花飘飘,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浓浓的离愁。
    【三、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3.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3.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意近即可)
    【解析】
    考查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人纵目远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而万里的长江也在夕阳下流去。明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眼前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
    【四、2019年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案】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解析】
    (2)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作者用“沙明”“浦月”“帆白”“船霜”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烘托了诗人心绪难平和忧愁。据此理解作答。
    【五、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1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②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拟,打算。
    (1)请结合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题干要求结合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这句诗的“弄”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行为赋予山光物态,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晖之下,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201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答案】
    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与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即可。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名师点睛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咏白海棠》)
    【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七、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十、列锦
    (一)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例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2、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例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十一、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例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例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析】这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同上。
    考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①。
    【注】①三四句:表面写淘金的辛苦,实质表明自己的心志。
    15. 一、二两句中有两处比喻,请分别指出其本体和喻体。
    【答案】
    15. 第一句:本体“谗言”,喻体“浪”;第二句:本体“迁客”,喻体“沙”。
    【解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比喻的成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意思是: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第一句将“谗言”比作“浪”;第二句将“迁客”比作“沙”。据此可作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一:运用典故,叙写了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以及演奏粗犷军乐的场面,使诗句内涵丰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示例二:运用对偶,叙写了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以及演奏粗犷军乐的场面,诗句整齐匀称,节奏铿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入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八百里”运用典故,这里指牛。同时,这两句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铿锵,属于典型的对偶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3分)
    【答案】7.(3分)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解析】本题可以从古诗的“炼字”来分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本题中“钩”要从比喻的手法,表达环境的特点和情感来赏析。
    8.“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2分)
    【答案】8.(2分)“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1分);“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1分)。
    【解析】抓住题中的提示“丝喻愁”,阅读全文,理解诗人的情感,再紧扣“丝”此物的特征来分析作者所写“愁”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15、16题。(4分)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请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 这首诗的一、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艺术风格?(2分)。
    【答案】
    16.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体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艺术风格的主观倾向,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 “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方法的妙用或描写角度的把握分析,理解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点评】 阅读鉴赏古诗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 ”字,概括了国土丧的现实;“”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
    【答案】
    (1)乱达言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一个乱“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清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六、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
    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C
    【解析】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没有使用设问,使用的是反问。反问的语气要强烈。
    真题在线
    【一、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中考语文】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⑴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案】
    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解析】
    (1)考查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这四句诗都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诗人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二、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8.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
    8. 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解析】
    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三、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答案】12.示例: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任答一点给3分)
    【解析】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本题考查诗句写法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结合字词赏析精彩的写法。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早莺的活力,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四日作①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9. 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
    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1.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飞蝶鸣鸠”“得意”,东风“笑”,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飞蝶鸣鸠”“得意”与“我”“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失意苦闷情绪。
    2.衬托的写法。春天来临,蝴蝶飞舞,斑鸠鸣唱,无限生机,而诗人因落职闲居家乡,大好的春景在诗人眼里竟是“笑”我闲愁。“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五、2020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阅读下而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菊
    司马光
    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
    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
    寒蝶舞不去,夜蛩①吟更哀。
    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
    【注】蛩:蟋蟀。
    11. 第二联中的“羞”字历来为人称道,“羞”字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1. “羞”字,拟人化的用法,不仅仅表现野菊迎霜而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同时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进一步揭示本诗的主旨。
    【解析】
    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羞”的意思是以……为羞耻。“羞随众草没”意为:野菊花羞于和众草为伍,一起在秋天里凋零。一个“羞”字,把野菊花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野菊花不与世众同流,傲霜开放的高尚品格。诗人又运用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的手法,以野菊花自喻,表现了自己也将会像野菊花一样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文章主旨。
    【六、2017年江苏省扬州市】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修辞的分析能力.《戏题盘石》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等意象的描绘,抒写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诗中景物灵动和谐,诗意活跃跳动,闪现着智性的光辉,让人领略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艺术享受。

    相关试卷

    专题05 古诗词语言鉴赏之语言风格-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诗词语言鉴赏之语言风格-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文件包含专题05古诗词语言鉴赏之语言风格-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专题05古诗词语言鉴赏之语言风格-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古诗词语言鉴赏之炼字-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专题04 古诗词语言鉴赏之炼字-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文件包含专题04古诗词语言鉴赏之炼字-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专题04古诗词语言鉴赏之炼字-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古诗词事物形象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专题03 古诗词事物形象鉴赏- 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文件包含专题03古诗词事物形象鉴赏-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专题03古诗词事物形象鉴赏-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