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周华诚散文
展开散文专题训练----周华诚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埂上的里尔克
周华诚
花香满径——我是说,田埂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
金银花是攀爬状,在灌木丛中开出袅袅娜娜的双色花朵。水芹的白色小花细密而整齐,从水沟里举起花束。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在与这个季节擦肩而过时居然还留下了一丝余香,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走后很久,房间里依然有令人恍忽的暗香。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刻是草木们的大房间,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
两位朋友来乡野看我,我把他们带到了田埂上。我用这样的方式会客,端出大自然的果盘——蓬蘲(土话叫做“妙妙”)红彤彤的,却并不多了,只有少数几颗藏掖在叶片底下。无疑这是村庄里的孩子们巡查好几遍之后遗漏下的。我们如获至宝,摘下丢进口中,尝到了童年的滋味。酸模(土话叫“酸咪咪”)正在结它的果实,其果实薄片状,一串一串,好看极了,仿佛是直立的枝头挂满风铃。揪来一根酸模,把茎放进口中细嚼,能嚼出酸溜溜的味道,可惜它已经很老了。野燕麦(土话叫什么,我忘了),高出别的杂草一尺两尺,弯腰垂挂它的果实,这种燕麦仿佛是一种粮食,居然迫不及待在这时候率先奔赴成熟之途。我揪下野燕麦的果实,放进嘴里嚼,能嚼出甜丝丝的混合了青草汁水的味道。它的米浆像奶一样白,尚没有凝固。朋友揪了几把野燕麦扎成一束,可以用作插花的好素材。
桑葚也快要成熟了——我们在田头发现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果实,可惜想象中的黑紫色果实一颗都没有出现,大部分都只是有点猩红,果子口感偏酸。一只蚂蚁在桑葚枝上勤勉来回,探头探脑,我认为它已经把每一颗果实的成熟日期都编排好了。没有谁能比它更了解这些桑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霸道地摘了几颗桑葚来吃——跟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除了尽可能多地打开感官去感受,你别无办法。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的稻田。朋友来看我,我就把他们带到田埂上,大地田野,此刻俨然是我的居所。我邀请朋友驻足,细细聆听鸟语。鸟们的音色极为丰富,长的短的,低声部和高声部,转调,奏鸣曲,小夜曲……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这么多种类、如此繁复而长时间、这般阵容庞大的演出,很显然已经让我亲爱的朋友们震撼了。我问他们,对于鸟语乐团的演出有什么看法。他们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地说:天哪,没想到,稻田里真的有这么多鸟鸣,而且,这么清晰。是的,他们曾在我的微信里听到过鸟鸣,那是我用手机录的《十二秒鸟鸣》,很多人也听过了;但是,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原生态艺术现场,那纤毫毕现、纯洁无瑕的音色之美,足以感动他们。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任何摄录设备记录、存储、传输这些鸟鸣,都会使鸟鸣的美好损耗过半,每一只鸟儿对于自己声音细微之处的处理,有它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次发声都融入了它的半生经验。而用手机摄录和传输是对美好声音的轻慢。此时的寂静之声,唯有闭上眼睛,用耳朵来细细聆听,用心灵来触摸感动。
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如果我能像我的朋友阿乐那样,是一位鸟类摄影高手;或者像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保护区的陈声文那样,是一位植物或鸟类的专家——那么我只要远远地打量一下那些鸟儿,就能很容易地报出它们的名号,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得多。白鹭两三只,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展翅起飞,过一会儿又有两只从田间起飞,一会儿又有一只起飞,随后又降落。灰头麦鸡、须浮鸥、四声杜鹃、雨燕、树鹨、山鹨、灰山椒鸟、白头鹎等等,这些鸟,一定都是我们稻田里的常客,他们就在这个黄昏,就在我眼前这片尚未翻耕的稻田里起起落落,而我无能为力。我无法言说,无法让鸟儿感受或相信我的热切,并且(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它们似乎对我的态度毫不在意。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在田埂上发生的一切。我还可以告诉你,后来我的两位朋友,就在田埂上蹲下身来,他们在鸟鸣声中,在花香与果实的诱惑下,把草茎子或别的什么塞进口中咀嚼;或者把头探到草丛中间去;或者有一刻,甚至直接趴到野燕麦丛里。我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但是,田埂上的傍晚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句子。里尔克说:“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这个絮絮叨叨的诗人,我相信他此刻就站在我们的田埂上自言自语,“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我们来到这片稻田,就会回归到天真如孩童的状态——“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选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思,兼有向读者介绍和与读者对话的意味,能带领读者进入情境。
B.第二段运用通感、拟人和比喻,描写金银花和水芹的花朵、柚子花留下的余香,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
C.文章逐一解释田埂上各种野果在土话中的叫法,既赋予野果们鲜活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D.文章重点描写田野上事物的纷繁动人,结尾引用里尔克的话,由实入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思索。
2.作者说“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随后又列举了“灰头麦鸡”等一系列的鸟名。对此你如何理解?
3.本文标题是“田埂上的里尔克”,但作者在文末才联想到“里尔克”,这样安排有何深意?试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
“道道菜都好吃!”
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内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
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直用到现在。
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
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名为“厨师的书法”,写厨师不言其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余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没有了,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C.文中有意使用“何谓”“答曰”“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等文言、书面语,使语言古朴典雅,意蕴丰厚。
D.结尾“道道菜都好吃”与开篇形成呼应,既突出了老余高超的厨艺,也有对他人生态度与境界的赞美。
5.老余为自己饭店改名为“途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途中”包含的意蕴。
6.文中运用多种手法刻画老余这个人物形象,请选取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鳞瓦
周华诚
开车去何田乡,一路越往深山里走,越觉得山清水幽。
白墙黑瓦,零星隐现于远处山林里。真是好风景。我忍不住在路边停车,远望河对面那林间的老屋,看那白墙与黑瓦,层层叠叠鱼鳞瓦构成的屋顶,斑驳的样子,真美。
我喜欢鱼鳞瓦。
在浙西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童年时候,我们坐在瓦下听风。风是从山巅松林吹起来的,经过山涧,掠过鸟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顺势栖落,继而从瓦隙间钻进来。风钻进来的时候,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
天井是风的大门,夏夜我们坐在天井里,仰头就是满天星斗,夜空湛蓝。月光如水,浸过天井,风在天井四面打着回旋,所有的燠热一下子被带走。
去年我到“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古老徽州,特意去看了好几座老民居。那些房子栉风沐雨,显出古朴雅致的样子,在时光里静默,并且静默如谜。我在天井拿把竹椅躺下来,不一会儿,居然睡着了。
天井里,有兰花开放,递出馨香。
这样的屋顶如今已不多见了。我在童年时经常遇到。杉木的檩子架在墙上,细密的椽条架在檩子上。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单独的瓦片,本来最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因为群体的构成而造就了奇迹,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连,山意起伏。这样的屋顶,呼应着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树影,也呼应着鸟的翅膀,风的足迹。
风在瓦隙间掠过,有如带笛行走。
急雨敲瓦,更有激昂之声。壁如盛夏时的暴雨来临,风携带着雨,哗,一阵急,哗,一阵缓,可以听见雨的脚步,在瓦背上奔跑。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声声切切,似万马千军。
这样的老屋顶下,宜弹一曲古琴听。
尤其是在下雪之后。雪落江南,不像落在东北那么恣意,那么狂野。雪在江南是克制的,下了一夜,就不下了。或者,在瓦上铺了半尺,最多不过一尺。于是太阳出来,雪水融化,雪水沿着瓦隙滑到檐边,滴答滴答,敲打在石阶上,冰凌也在屋檐下越挂越长。
雪铺在瓦上。黑瓦不见了,代之以一片素净。雪让屋顶变得温柔起来。雪让整座村庄变得像一个童话。
四季里,在鱼鳞瓦屋顶下可以看见:
青草、竹林,茶园、花朵、紫云英、银杏、板栗。
可以听见:
山歌、号子、鸟鸣、鸡叫、蛐蛐声声,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
有一年,我去高田坑村,看见那么多的完整的夯土墙与黄泥屋。黄泥屋的屋顶,就是成片的鱼鳞瓦。秋意真浓呀,在高田坑,村民们把秋天丰收的辣椒用竹匾盛起,搁在这样的瓦背上晾晒,秋天的阳光打下来,整座村庄都是温暖的颜色。
那样成片的鱼鳞瓦屋顶,真是珍贵呀。
只有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这些朴素的民宅才得以穿越时间保存下来。这些房子都凝聚着村民的生活智慧,也收集着每一户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数人已经搬离,有的进了城,有的搬进了山下的楼房,但是这些房子还在,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然还在。
这样的瓦顶,早已被吴冠中画进他的江南中。青山老树,屋舍俨然。乌黑的瓦、洁白的墙,是吴冠中每一幅水墨江南中都有的元素。白墙是虚的,黑瓦是实的,这虚与实之间,已是一整个江南。
我在开化山野间行走,遇见那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真想去问一问,他们的瓦是哪里买的,还能买得到吗?我觉得是不容易买到了。
隔着一条河,我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渐渐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在这样的瓦隙间了。
在宁波博物馆,我被墙壁里的旧瓦所打动。设计这座博物馆的是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他用了大量的残砖旧瓦,来建这面“瓦爿墙”。“瓦爿”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残砖碎瓦。这座博物馆,用了大约百万块以上的旧砖旧瓦,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在旧城改造时,到处可见的瓦砾碎片。
你说,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师要用残砖断瓦搭建起一个房子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20版,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便直打对鱼鳞瓦的喜爱之情,追忆瓦下听风、熟睡、听雨、赏雪的经历,寄托了对故乡风景的无限眷恋,表达了对人与自然融合之境的珍视与向往。
B.作者描写鱼鳞瓦下的四季,运用了大量的听觉描写,如听到风“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听见“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则运用通感,化视觉感受为听觉感受。
C.文中写到“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又提到在童年时经常遇到,在强调鱼鳞瓦屋顶珍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其终将走向没落、被人彻底遗忘的无奈。
D.文章最后一段向“你”发出问询,如同与每一位读者进行对话,使人读来倍感亲切,目的在于唤起共情,达成读者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
8.作者描写鱼鳞瓦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列举三种并简要分析。
9.针对文章结尾段的疑问,你的回答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香的胡柚林
周华诚
一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五十年了。
二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的树不一样。
到了19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三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四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学教了四十一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四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五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C.娇凤奶奶在胡柚林中畅想胡柚开花的美景,徐老师提醒她应专心干活。
D.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11.本文有些对话不加引号,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文中徐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3.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节的蓬勃生命力”错误,作者描写金银花、水芹、柚子花等多种植物,写作意图是表现草木的丰富与美好。
2.①叫不出名字指“我”对鸟的类别不够熟悉,表达了不能更亲近了解这些鸟儿的遗憾。②列举多种鸟名,可以表现田地里鸟形态各种各样,种类丰富。③对鸟名的罗列是“我”对田地间小鸟的想象,表达了“我”对鸟儿们的喜爱和更了解它们的热切渴望。
3.①从含义上,里尔克指田埂上花草禽鸟等美好事物,以及由亲近这些事物联想起的里尔克的哲理。②从结构看,中间用大量笔墨写朋友们在田埂上的享受,结尾一段用里尔克的名言点题,揭示哲理。结构安排看似“主次失当、头重脚轻”,但很新颖别致,中间笔墨恰是充足的铺垫渲染,结尾才有有力的点题深化。③从中心看,结尾用里尔克的名言深化中心,启发人们亲近自然的重要意义。
4.B“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错误,原文“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可知生意并不琐碎;“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不是书法使他从生意上超脱出来,老余不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厨艺上,都非常超脱。
5.①“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妙为满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②“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③“途中”包含老余对精神世界的观照重视。他注重自己的爱好,不以书法和厨艺博取名利,只求内心的愉悦和丰盈。④“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一起。
6.①通过对老余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正面描写来塑造。语言描写:如老余对于“途中”之道侃侃而谈,表现老余淡泊洒脱。动作描写:如文中的老余对煨汤瓶鸡时细火慢炖,表现老余厨艺高超、随性自然。②通过次要人物来表现。小说通过“我”与老余关于“途中”的对话,表现老余不求名利,只求内心的愉悦与丰盈。③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文中通过正面描摹老余对“途中”之道的叙述与侧面描摹“我”对于“途中”之道及对老余其人的所思所感,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厨艺高超、书法精妙、淡泊名利、内心通透的人物。
7.C“被人彻底遗忘”说法不恰当。文中写白墙黑瓦是吴冠中水墨画中的常见元素,意在表达鱼鳞瓦虽在当代走向没落与消逝,但却留存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中国人寄托乡愁的精神符号,可知并不是“被人彻底遗忘”。
8.①拟人,如“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生动地写出了鱼鳞瓦紧密排列的样子。②比喻,如“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形象地展现了鱼鳞瓦的形态。③虚实结合,既有在何田乡所见,又有童年回忆,且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将不同时空的鱼鳞瓦展现在读者面前。
9.①体现环保新理念。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包容。③对旧时光、旧生活方式的追忆。
10.D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错误,由“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无法推知这棵胡柚老树见证了迁徙的历史;且归因错误,由“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可知,被称为“祖宗树”是指这棵老树繁衍的胡柚群林,遍布常山县,“祖宗”是指当地胡柚的祖宗。
B.“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错误,其一徐老师退休后选择在家乡养护果林是对家乡、劳动的热爱,并非辛苦寂寞。
C.“徐老师提醒她应专心干活”错误,由前面“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可知,并不是提醒娇凤奶奶专心干活,是说自己。
11.①不强调即时性,淡化了事件的情节感,呈现出散文化的风格。②将二人的对话变成了作者的转述,使文章连续性更强,增强了整体性。③说明可能不是一次说过,凸显了夫妻二人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12.①热爱家乡,自觉养护家乡的林果资源等。②热爱劳动,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一丝不苟,认真耐心地劳动)。③责任感强,执著坚守,参与家乡林果资源养护。(④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⑤不图(淡泊)名利)
13.①胡柚开花和结果都有香气,随风飘散;②胡柚作为胡村特产,已经被推广到常山县,甚至更远的地方;③胡柚林彰显了徐老师热爱家乡、老有所为的优秀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④胡柚林蕴藏着徐老师夫妇相濡以沫、互重互爱、相互理解支持的美好感情;⑤胡柚林体现了地方政府保护、开发本地资源,积极帮助农户发展果业的爱民之心与担当精神。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 余秋雨散文: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 余秋雨散文,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杨海蒂散文: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杨海蒂散文,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陆蠡散文: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陆蠡散文,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