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共28页。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
第1章《机械运动》
【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2)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m= 10 dm= 100 cm= 103 mm= 106 μm= 109 nm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估测:
指甲宽度1 cm、手掌宽1 dm、铅笔芯直径1 mm、黑板长2.5 m、课桌高0.7 m、新铅笔长1.75 dm
3.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1)累积法
(2)平移法
(3)化曲为直法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长度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4)“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5)“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 。
(6)“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毫秒(ms)、秒(s)、分钟(min)、小时(h)
(2)换算关系:1h=60 min,1 min=60 s,1s=1000ms
(3)测量工具;秒表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 和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 减小 而不能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经典例题考察】
1.(1)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物体的宽度是 3.25 cm;(2)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338.5 s。
【解析】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5.25cm处,所以物体的宽度为:5.25cm﹣2.00cm=3.25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5×60s=30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8.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5s,即秒表的读数为300s+38.5s=338.5s。
【答案】0.1;3.25;338.5。
2.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记录了五次测量结果,即8.98cm,8.79cm,8.99cm,9.01cm,8.97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8.99cm B.8.9875cm C.8.98cm D.8.95cm
【解析】数据8.79cm、9.01cm与其它数据准确值不同,为错误数据,舍去,
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L==8.98cm,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C。
3.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1.55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D1﹣D2) 。
【解析】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圆的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55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5cm﹣1.00cm=1.55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1﹣D2)。
【答案】(1)1.55;(2)(D1﹣D2)。
4.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B.误差是测量时未遵循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解析】A.测量方法正确不会产生错误,但同样会产生误差,故A错误;
B、误差是遵循操作规则、正确测量的过程中出现的,故B错误;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答案】C。
【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位置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如果物体位置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若位置没变,我们说它是 静止 的。
2.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研究对象外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
(3)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3.相对静止:若两个物体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关系。
卡车和联合收割机:
以 地面 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是 静止 的;以收割机为参照物,卡车是 静止 的。
【经典例题考察】
5.空军某部队展开跨区域战役机动综合演练,如果空降兵在下落的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确定
【解析】
由于空降兵是向下运动的,如果直升飞机上升或静止在空中(即悬停),空降兵以自己为参照物也可看到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如果直升飞机向下运动,但向下运动的速度小于空降兵的速度,空降兵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的直升飞机也是向上运动的;
因此直升飞机的运动情况为静止、上升、下降都有可能,故D正确。
【答案】D。
6.观察图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解析】分析图发现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ABD错误。
【答案】D。
7.甲乙丙三车以不同的速度一起向南运动,t1时刻甲、乙、丙位置如图,甲乙、乙丙之间相距1000m,行驶一段时间,t2时刻,乙在甲后方900m,丙在乙后方1100m处,则在t1到t2时间内( )
A.以甲为参照物,丙向南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丙向北运动
C.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
D.以丙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
【解析】
A、t1时刻甲丙之间相距2000m,t2时刻时甲丙之间还是相距2000m,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故A错误;
B、t1时刻乙丙之间相距1000m,t2时刻时乙丙之间相距1100m,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北运动,故B正确;
C、t1时刻乙甲之间相距1000m,t2时刻时乙甲之间相距900m,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故C错误;
D、t1时刻乙丙之间相距1000m,t2时刻时乙丙之间相距1100m,所以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南运动,故D错误。
【答案】B。
8.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在不同高度,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如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舷窗所看到的C919的情景,已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且两架飞机各自飞行高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该科研人员看到的情景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且两驾飞机各自飞行高度不变,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C919应该相对于伴飞飞机向后运动,且水平方向的高度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知识点3、运动的快慢】
1.速度
意义:速度是表示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比较两个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 快 ;
第二种是比较两个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 慢 。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公式:v=
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m/s;交通运输中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 m/s= 3.6 km/h
2.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 直线 运动,并且 速度大小 保持不变,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特点是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都 相等 。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
【经典例题考察】
9.对于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通过的路程就越大
C.路程不变时,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及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10.在同一公路上向同一方向行驶的三辆汽车,其速度分别为:v甲=35km/h,v乙=12m/s,v丙=600m/mi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运动得最快 B.乙运动得最快
C.丙运动得最快 D.一样快
【解析】v甲=35km/h=9.7m/s,v乙=12m/s,v丙=600m/min=10m/s,
比较可知,乙的速度最大,即乙运动得最快。
【答案】B。
11.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小于v乙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解析】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4s~8s内,两同学都在运动,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8s走了10m,乙8s走了5m,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B错误;
CD、8s末,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都是8m,所以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错误。
【答案】AC。
1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地出发,它们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经过10s后它们相距多远( )
A.10m B.50m C.20m D.30m
【解析】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做反向运动,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2m/s,
根据v=可得s=vt,
则甲物体10s通过的路程:s甲=v甲t=3m/s×10s=30m,乙物体10s通过的路程:s乙=v乙t=2m/s×10s=20m,
所以经过10s后它们相距:△s=s甲+s乙=30m+20m=50m。
【答案】B。
13.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与隧道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①错误;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与列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②正确;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s=6000m+200m=6200m,v=288km/h=80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77.5s;故③错误;
④列车完全在隧道通过的路程:s'=6000m﹣200m=5800m,v=288km/h=80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72.5s;故④正确。
【答案】D。
【知识点4、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测量器材: 刻度尺 、秒表
2.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经典例题考察】
14.同学们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1)该实验是利用公式 v= 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
(2)下列图像中能较准确地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
(3)同学们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停表分别测量了小车经过B、C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下所示的表格中,B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 1.7 m/s,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vAB、vBC、vAC的大小关系是 vBC>vAC>vAB 。
路段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0.45
0.89
BC
0.3
(4)实验完成后,有同学猜想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他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他判断该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指出该同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
【解析】(1)该实验是根据v=原理进行测量的;
为了方便计时,实验中,斜面应尽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听到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2)A中,通过的距离不变;
B中,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中,速度不变,故ABD错误,
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后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图C中,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变大,如下所示;
只有C正确,故应选C;
(3)由图一可知,sBC=5.50dm﹣0.50dm=5.00dm=0.5m,
B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
vBC==≈1.7m/s;
由图一和表格可知,sAC=9.50dm﹣0.50dm=9.00dm=0.9m,tAC=0.45s+0.3s=0.75s,
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
vAC===1.2m/s,
比较可知,vBC>vAC>vAB;
(4)研究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要控制控制斜面的长度一定,故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答案】(1)v=;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C;(3)1.7;vBC>vAC>vAB;(4)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15.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0.75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0.50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C ;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 v2(选填“>”、“<”或“=”)。
【解析】(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0.75m/s;
AC段的距离:
sAC=sAB+sBC=5cm+15cm=20cm=0.2m,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tAB+tBC=0.2s+0.2s=0.4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0.5m/s;
(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
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
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2。
【答案】(1)加速;(2)0.75;0.50;(3)C;(4)<。
【培优题目训练】
16.甲运动员的速度是6m/s,乙运动员的速度是5m/s,从400m环形跑道的同一起点同时同向起跑,若他们跑步的速度保持不变,则经过多少时间他们第一次相遇( )
A.4min B.6min40s
C.14min20s D.任何时间都不会相遇
【解析】如果同向而行,设经过t秒两人第一次相遇,根据题意得:
由v=可得,v甲t﹣v乙t=400m,
即6m/s×t﹣5m/s×t=400m,
解得:t=400s=6min40s。
【答案】B。
17.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t1时间内,两车速度vA<vB
B.在30s~40s内,两车速度vA<vB
C.在t2~t3时间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东运动
D.在t2~t3时间内,以地面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
【解析】A、0~t1时间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vA===20m/s;vB===12m/s,所以vA>vB,A错误;
B、30s﹣40s内,A车静止,速度为0,B车速度为12m/s,B车速度大,故B正确;
C、在t2~t3时间内,A车向西运动,速度大小为20m/s,B车也是向西运动,速度大小为12m/s,vA>vB。所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东运动,C正确。
D、在t2~t3时间内,以地面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D正确。
【答案】A。
18.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 )
A.P、Q两点距离一定是15米
B.P、Q两点距离可能是20米
C.继续行驶20秒,两车还能相遇
D.继续行驶2秒,甲、乙两车可能相距10米
【解析】A、由图象可知: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v甲===1m/s;乙车的速度为:v乙===4m/s。
5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t=1m/s×5s=5m,s乙=v乙t=4m/s×5s=20m。
若两车相向行驶,则PQ间距离为:s=s甲+s乙=5m+20m=25m;若两车同向行驶,则PQ间距离为:s=s乙﹣s甲=20m﹣5m=15m。
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v甲===1m/s;乙车的速度为:v乙===4m/s。
5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t=1m/s×5s=5m,s乙=v乙t=4m/s×5s=20m。
若两车同向行驶,则PQ间距离为:s=s甲+s乙=5m+20m=25m;若两车相向行驶,则PQ间距离为:s=s乙﹣s甲=20m﹣5m=15m。
故B错误。
C、若两车同向行驶,相遇后再行驶20s,则乙车始终在甲车的前方;若两车相向行驶,相遇后再行驶20s,则两车的距离会越来越大。故C错误。
D、继续行驶2s,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t=1m/s×2s=2m,s乙=v乙t=4m/s×2s=8m。
若两车相向行驶,相遇后继续行驶2s,两车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8m=10m;若两车同向行驶,相遇后继续行驶2s,s=s乙﹣s甲=8m﹣2m=6m。故D正确。
【答案】D。
19.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小是v1,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转动的速度大小是v2,比较这两个速度的大小,正确的是( )
A.v1<v2 B.v1=v2 C.v1>v2 D.无法比较
【解析】同步通讯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由于地面的房屋随地球自转绕地心转动的半径比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半径小,因此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短,故房屋随地球自转的速度v1小于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转动的速度v2。
【答案】A。
20.小名和张伟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名都要比张伟提前10m到达终点,若让小名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张伟仍在起点处与小名同时起跑,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则( )
A.小名先到终点 B.张伟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小名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
张伟的速度为 v2==,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由v=可知,
小名用时:t1′===t,
张伟用时:t2′===t,
因为 t<t,
所以t1′<t2′,因此小名先到达终点。
【答案】A。
21.列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通过甲、乙两桥。通过1.5km的甲桥用时24s,通过3.0km的乙桥用时44s,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是 75 m/s,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 40 s。
【解析】(1)火车过桥时,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由题知v甲=v乙
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
v甲==﹣﹣﹣﹣﹣﹣﹣﹣﹣①
列车通过乙桥的速度:
v乙==﹣﹣﹣﹣﹣﹣﹣﹣﹣﹣﹣②
联立①②解得:L=300m,
则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v甲====75m/s;
(2)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
t===40s。
【答案】75;40。
22.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
A.8m B.16m C.24m D.32m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vt,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
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此时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则平均速度会变为原来的2倍,运动时间也会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s=vt可知,路程为原来的4倍,即4×8m=32m。
【答案】D。
23.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解析】根据如图所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若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小圆在右边,所以蜻蜓向右飞行;
蜻蜓第一次点水的位置在x1=0,第三次点水的位置x3=5m,所以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通过的路程为
s=5m;
因此蜻蜓的飞行速度v===2.5m/s。
由图可知,3波次传播速度相同,第一波次与第二波次时间间隔1秒,传播半径差:4m﹣2.5m=1.5m,
则水波的传播速度v1=1.5m/s。
【答案】D。
24.在某次青少年机器人展示活动中,甲、乙、丙三个智能机器人在周长为20米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速度测试活动。它们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甲率先跑完5圈,此时乙正好落后甲半圈;当乙也跑完5圈时,丙恰好也落后乙半圈。假设甲、乙、丙沿圆周运动时速度大小均保持不变,按照大赛的要求,3个机器人都要跑完50圈,那么当甲完成任务时,丙还要跑( )
A.9圈 B.9.5圈 C.10圈 D.10.5圈
【解析】设甲跑完5圈用的时间为t
则根据题意可知,v甲==,
v乙==,
v丙==,
则甲跑完50圈所用的时间:t甲=t=10t;此时丙通过的路程为:s丙=v丙×t甲=×10t=810m;
剩下的路程为20m×50﹣810m=190m,
因此丙还需要跑的圈数:n==9.5圈。
【答案】B。
【精选真题演练】
25.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手表 D.铯原子钟
【解析】ABC、古时计时工具能粗略的记时,如:“日晷”、“沙漏”等,电子手表是日常生活中的记时工具,不是很准确,故ABC不符合题意;
D、导航卫星 的“心脏”是铯原子钟,采用铯原子钟,能准确的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测时,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26.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3.40 cm。
【解析】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3.4cm刻度线上,估读为3.4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40cm。
【答案】3.40。
27.如图是某单位组织党日活动时的合影,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出他们所用党旗的规格是( )
A.长96cm,宽64cm B.长144cm,宽96cm
C.长192cm,宽128cm D.长288cm,宽192cm
【解析】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党旗的长度略大于身高,宽度略小于身高,所以分别在192cm,宽128cm左右。
【答案】C。
28.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析】
A、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无法避免误差,故B正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答案】BD。
29.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正确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18.12cm,18.13cm,18.11cm,18.1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8.125cm B.18.1cm C.18.13cm D.18.12cm
【解析】
测量的四次测量结果为18.12cm,18.13cm,18.11cm,18.14cm,为了减小误差,取四次的平均值:≈18.13cm,故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30.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另一列火车 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 站台
C.站台 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 站台
【解析】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是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另一列火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
【答案】D。
31.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A、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速度无关,故A错误;
B、“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
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猿的声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
D、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通过了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答案】B。
32.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甲图所示。求:
(1)两个物体的速度为多少m/s;
(2)请在乙图上,画出两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解析】两物体的s﹣t图像斜率一定,即v=是定值,故二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由图可知斜率大的物体在3min内运动270m,该物体的速度:v====1.5m/s;
同理斜率小的物体的速度:v====0.5m/s;
(2)图乙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速度,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得出两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如下
;
【答案】(1)两个物体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0.5m/s;.
(2)如上图所示。
33.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1~3s内的平均速度为0.5m/s
C.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解析】A、物体在1~3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物体在1~3s内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C正确;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v===0.4m/s,故D错误。
【答案】C。
34.张吉怀高速铁路预计2021年底通车,让怀化人们去往张家界又多了一种出行方式。张吉怀高速铁路总长246km,设计最高速度为350km/h。假设通车后,小君和她家人从怀化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旅游,若该次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7.5km/h。求: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怀化
始发站
09:08
吉首
10:38
10:44
张家界
12:29
12:40
……
……
……
(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多少分钟到达张家界;
(2)如表中为目前怀化站到北京西站的K2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部分),请比较,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2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多少分钟?
【解析】(1)由v=得,小君和她家人到达张家界的时间:
t===0.8h=48min;
(2)从K2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K268次列车从怀化到张家界的运动时间为:
t′=12:29﹣9:08=3:21=201min,
节省的时间为:
△t=t﹣t′=201min﹣48min=153min。
【答案】(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48分钟到达张家界;
(2)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2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153分钟。
35.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公路上行驶,它们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0m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
B.10~20min,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
C.20~30min,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
D.0~30m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
【解析】A、由图可知,0~10m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A错误;
B、10~20min,乙车的路程没有变化,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而甲车的路程有变化,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故B错误;
C、20~30m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C正确;
D、0~30min,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相等,所以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故D错误。
【答案】C。
36.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 )
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
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 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
【解析】因为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P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点是终点(Q点位于纵轴的10m处)。由图可知:当两车的纵坐标都是10m时,甲车对应的时间是3s,而乙车对应的时间是5s,已知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如果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则甲比乙早2秒通过Q点,所以,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故A正确。
【答案】A。
37.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由图象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解析】AB、甲乙的s﹣t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1===90km/h,乙的速度:v2===40km/h,所以v甲>v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9:4,故A正确,B错误;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v甲>v乙,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80km,乙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km,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答案】A。
38.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
【解析】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1===5km/s,横波的速度为:v2===3km/s,
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由题意可得:﹣=10s,即﹣=10s,
解得:s=75km。
【答案】C。
39.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6.7m/s B.12.5m/s C.7.1m/s D.7.3m/s
【解析】百米全程用时:t=t1+t2=6s+8s=14s;
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7.1m/s。
【答案】C。
40.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AB段距离sAB= 40.0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0.3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cm,则
AB间的长度:sAB=40cm;AC间的长度:sAC=90cm;
AC段所用的时间:tAC=3s;
AC段的平均速度:vAC===30cm/s=0.3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短,而路程不变,由v=可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直线运动,
A.图中v﹣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速度大小不变,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v﹣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s﹣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小车位置相对于O点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s﹣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由v=可知,前半程所用时间:t1=,后前半程所用时间:t2=,
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答案】(1)v=;(2)40.0;0.3;(3)偏大;(4)B;(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07 机械运动(练习)(学生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07 机械运动 运动和力(解析版),共1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1机械运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长度的测量,斜面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小车平均速度的计算,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