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宝鸡教育联盟高二质量检测卷(一)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作者也认为中国诗典故不多、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B. 作者认为,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内容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C. 作者认为,中国诗是文明人的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 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 作者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C. 希腊哲学家认为“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
D. 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传达出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雅面不奥,俗面不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虽狂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B.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 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D. 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作者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错。原文第一段第二句话有“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由此可见作者并不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希腊哲学家认为”错误,结合原文最后一段中“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可知,这并非希腊哲学家的本意,只是作者借此用来说明“读诗”的道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比较中国诗与西洋诗,文中有“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等可知,东西方诗歌表现不同,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与“饮食”无关。
B.“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错误。结合原文“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作者的目的是在说明两种文化之间有相融通的共性。
C.“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错,原文最后一句是“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可见研究的目的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交流中融合,共同发展,而不是“同化外国文化”。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很多实际问题上,我们还是时常暴露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的欠缺。比如,面对核能、PX项目、转基因等社会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的热点科普话题,科学界的声音往往显得微弱、迟缓和被动,有些事件甚至陷入双方无法理性对话的逻辑怪圈。再如,生活中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亦可能无法辨识反科学、伪科学的流言和谣言。
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无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判断;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等于有基本的科学素质,我国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倚靠力量。当前,科研人员评价机制普遍缺乏对做科普的认可和激励,亟须完善科普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广泛调动知识界做科普的积极性。
(摘编自《让科普之翼更为有力》)
材料二: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是“本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崇高职责。把成果创造出来是本事,把成果描述清楚、传播出去,让群众能明白、看得懂、用得上更是本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具备这种本事。
对全社会来说,科普是追求。没有较强科学素养,就无法适应创新大众化的时代,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每个公民、每个社会单元都有义务推进科普,因为科普本质是一种社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也唯有如此,科普才可持续。应发挥好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能动性,运用好“互联网+”新方式,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
对政府来说,科普是职责。需要着力补齐短板,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科学普及。需要着力抓融合,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结合起来。需要着力营造环境,把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抓科普的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
补强科普这只“翅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协同,创新发展的“鲲鹏”必将飞得更好、更高、更远。
(摘编自《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
材料三:
“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搞怪?”媒体报道,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在某网络社区开直播,做实验,和弹幕互动,回答稀奇古怪的物理问题,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网红,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高大上”的板正国家科研机构,与轻松娱乐的网络文化场域相遇,不仅没有出现文化上的巨大冲突、碰撞,反倒形成了一种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可爱画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这种意外看似有很大的偶然性,实则是一种科普方式的积极探索创新,预示了穿凿乃至打通两个文化场域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其所发生的场域影响,不同场域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在传统观念里,中科院物理所之类的国字头研究院所,代表的是“高端、严肃、权威”的科研文化,它与很多其他领域的权威机构一道,构成了一种严肃正统的文化场域。而在以网络直播、游戏社区、“二次元空间”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场域里,人们热衷于轻松跳跃、古灵精怪、个性随意,很少一板一眼地正经表达,构成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场景。
长期以来,一些传统人士认为网络交流的碎片化太不严肃,不值一提。一些新潮青年则认为传统表达太过老气横秋,不好玩。两个文化场域虽并行于世,却泾渭分明,在一些问题上还互不买账。“老派和潮流的冲突”看起来尖锐,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同一个科学现象,用高深莫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去推导,用密密麻麻的公式去推演是一种方式,用轻松活泼的生活体验去解释,用有些俏皮的搞怪话语去通俗解答也是一种方式。不能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去开直播、当网红,迁就新潮网民;也很难要求个性十足的年轻人都与“主流表达”保持整齐划一。尽可能多一些交流融合,并不难做到。
“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学术研究上讲究新老相继、取长补短,文化交流上也应注重相互了解、交流互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以网红身份和网民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好玩又有意义。
(摘编自李思辉《科学家网上科普受热捧正能量满满》)
4. 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当面对社会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的热点科普问题时,科学界往往束手无策。
B. 科学普及需要科技工作者、全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全社会要努力追求,政府需承担职责。
C. 科学家不仅要有在自己研究领域创新技术的本事,更要有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描述清楚,能够利用各种各样媒介传播出去的本事。
D. 科普传播媒介日趋多样,除了传统媒体外,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科技兴趣社区等“互联网+”新方式应该被运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只要通过网络直播,与网友面对面解释,就可以解决这些观念和行为。
B. 如果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会具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就会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
C. 材料三从当前媒体报道“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开直播”成为网红开篇,肯定了年轻的创新,否定了老旧的传统方式。
D. 对于同一种科学现象,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去推导推演无可厚非,用轻松活泼、俏皮搞怪的话语通俗解答也无不可。
6. 材料二中提到“补强科普这只‘翅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协同,创新发展的‘鲲鹏’必将飞得更好、更高、更远”,你认为如何才能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A 5. D
6. ①科学工作者应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自己的天然使命、崇高职责。②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③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播方式,发挥好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的能动性,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④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环境,把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抓科普的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⑤奖励创新与传统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科学界往往束手无策”错误。由原文“科学界的声音往往显得微弱、迟缓和被动”可知,“束手无策”言过其实。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指出了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材料三提到了可以用“网络直播”互相沟通的方式进行科普,但并没有说只要用网络直播就能够改善这些观念和行为。
B.“就会具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就会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无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判断;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等于有基本的科学素质”可知,即使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等于具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也不一定就会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
C.“否定了老旧的传统方式”错误。由原文“‘老派和潮流的冲突’看起来尖锐,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可知,材料三认为传统表达和网络直播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否定传统方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当前,科研人员评价机制普遍缺乏对做科普的认可和激励,亟须完善科普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广泛调动知识界做科普的积极性”可知,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
由原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是‘本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崇高职责”可知,科学工作者应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自己的天然使命、崇高职责。
由原文“对政府来说,科普是职责。需要着力补齐短板,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科学普及。需要着力抓融合,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结合起来。需要着力营造环境,把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抓科普的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可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环境,把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抓科普的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
由原文“媒体报道,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在某网络社区开直播,做实验,和弹幕互动,回答稀奇古怪的物理问题,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网红,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可知,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播方式,发挥好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的能动性,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
由原文“不能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去开直播、当网红,迁就新潮网民;也很难要求个性十足的年轻人都与‘主流表达’保持整齐划一。尽可能多一些交流融合,并不难做到”可知,奖励创新与传统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死人的一夜
王统照
在油腻的木桌上,烛泪如线似流,烛花却大得很,黯惨摇颤的光,照得黑暗的墙角越发看不清楚。屋子当中一个铁筒做的火炉,一个个半黑半红的火球,放出惨绿的火焰来。方正跛足的木桌上面,安置的东西多得很,烛台、秃而粗大的笔、零乱的纸张、点心、花生,更有满盛着烟叶的木盒。
偶然听得炉中的火声毕剥,却同里间一个老病的管事人的鼾声相应答。他是一个二十年前的京中的骡车夫,专伺候“大人”的骡车夫,现在没有好的生计,所以在这个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做管事人。他每谈起尚念念不忘他以前生活的美满与多量金钱的收入。
几个人,或卧着,或斜坐着,都沉默得没一句话说,身体都明明有些支持不住,却又再不能睡觉去。我在房子中间走来走去,往门外看去,一个将灭的纸灯笼,地上还有些没烧尽的火星,秋夜的冷风,吹着火星满地乱跑。我望望火星、灯笼,再看到院中的西屋,距我立着的屋子,只有十步远,使我陡地起了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再回看他们在静默中,越使我精神与身体都难过得不知要怎样处理!又恨不能早早回去,使我在凄清惨淡恐栗的秋夜里,第一次尝试这种况味,然而我心里,却同时自责,不应作这种无理性的思想。
我心里被说不出的异感冲动、震摇,一阵阵恐怖与凄惨悲哀,使我如同失了知觉。忽听得靠北壁的床上,她在沉闷的夜里,长吁了一口气,音哀而颤,于是她的口音,遂破了屋中的岑寂。
她说:“……我没法再往生……活的路上走去……他出来将近整年……竟想不到死……这里!……早知,我……不来呀!还得叔叔们在此……使他都装殓……妥帖,然……我实在永不会忘!……但……”
她的哥哥,是个体弱黄瘦的人,这时只有斜支着头,在椅背上流泪,我们立在室中没得言语。后来她的哥哥惨促地道:“他已经这样了!你连夜坐火车奔到这里……哭……心痛……又怎样?……他……你还有两个孩子呢!”
她本来躺在床上,听到这里,却用力坐了起来道:“孩子怎样?三哥,你……还不知道我将来的苦楚吗?家中人口又多,财产又少,我处处难过!咳!将来的日子……我决定了……孩子托付于三哥,我呢!……再没有生活的勇气……”
她说到这句,喉咙中微弱颤促的声音,已经咽了回去。她重又倒在床上,两手掩着额部。室中又即时静默起来。只听得我们四五个人中时时间作的叹声!
和我同来为死人料理的那位,他是我的一位族兄,衔着一支将燃尽的纸烟,时时用手捻着唇上的黑髭,他于是很深沉郑重地道:“虽然……但还须往后面想,他这种急症,我实在替你不幸!可怜他由学校搬到这个荒凉的义地病院里,他临死的时候,目光没了。瘦得再也不能翻身,然而他还时时用干枯的手抓席子,屡屡地用听不清的口音说:‘没来呢……没来呢!……’今天上午,他……你到了将近半夜方赶到,可怜!……你也不必有别的想法,可是呢,你家里的困难,我们都知道的,将来吧,小孩子还可成人……”
她也没得言语,而她悲凄的叹气声,一变而为似哭非哭的呻吟声!
室中的炉火,已经剩了微光。院中的灯笼,早已熄了。长的秋夜,已经过了多半,还听得檐下树上的宿鸟,时而发出争巢之声,除此以外,更没有一点声息。我时时望院中停灵的西屋,就想在矮矮的木床上,有个未入棺的干枯的青年尸骸,可怜哪,他才二十二岁。
疲乏不能胜过在这夜中奇异之感的逼迫,使我回想到他——死者——的生活。我本来比他大一两岁,虽说是叔侄,却绝没拘束,不过我在外已久,不能常见他。哪想他来求学,竟死在此处!唉,人生的命运!死后她的悲哀!突由室外吹进来一阵黎明的冷风,使我打了一个寒战,回头看看他们,仍是如泥土塑成的一样,静默着。而窗外的晓光,已从田野中穿棂而入,室中渐渐变成白色。
靠近义地的晨鸡啼了几遍,天色已经亮了。于是我们同来的都如复活的一般。我觉得室中悲惨闷滞的空气,几乎将我窒死,遂也不顾秋寒,先跑到院中。而第一眼看的,便是西室的木板风门。院中清冷得很,几丛矮菊旁,睡着一只黑毛大身的狞狗。我方如梦醒,叉手立着。忽然外边有个伺候病院的老人,提拖提拖地提把水壶走进来,他看我在那里,便道:“辛苦啊!……饮些热水吧。”我也正要喝些热水,不想我话未及说出,一阵拍外门的声音,响得非常大,老人很从容地放下水壶道:“唉!……好早……送棺材的来了。”
一九二一年五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环境描写,向人们展示了“凄清惨淡恐栗的秋夜”,“如线似流”的“烛泪”、黯惨摇颤的光……渲染出阴森可怖的气氛。
B. 小说以“伴死人的一夜”来构架全文,通过“我”的感受、回忆等对事件、人物作必要的补充、补叙和气氛渲染,叙事简洁而有条理。
C. 小说中“她”说的两段话多用省略号,这既因为“她”痛不欲生,话语不够连贯,也因为看惯生死的“我”对此种情形过于熟悉,不屑于听。
D. 小说注重通过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营造氛围、展开情节,即使情节更加完整,也丰富了小说内容。
8.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文坛新锐,王统照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颇似鲁迅先生所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第二段是无关大体的“闲笔”。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7. C 8. ①小说借“伴死人”作为引子,写出了活人的悲哀,并由此向人们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悲惨,激发读者对死者的同情,对生者命运的忧思。
②小说中阴森可怖的“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蕴,它象征了当时中国人民所处的生不如死的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引发有识之士对改造社会这一命题的思考。
9. 不同意。理由如下:
①从情节安排看,先交代“义地”这一特定地点,义地指旧时埋葬穷人的墓园,第二段中写到的在里间打鼾的年老多病者是荒僻的义地病院的管事人,这里时刻都透露出死亡的信息,第二段以简练的文字对他略作介绍,自在情理之中。
②从人物刻画看,病院管事人是二十年前京中的骡车夫,专门伺候过“大人”,而如今却只能在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回忆往日的“美满”生活,表明他对眼前生活的不满。
③从主旨揭示看,作者以骡车夫为映衬,提出一个问题:不仅死者遗下的孤儿寡母命运是悲惨的,当今这个苦难的世界,谁又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呢?从而深化作品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因为看惯生死的‘我’对此种情形过于熟悉,不屑于听”错误。从原文看,是因为“我”如失知觉,听不真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创作意图的能力。
义地,旧时指埋葬穷人的墓园,第二段交代故事发生在荒僻的义地病院里,透露出死亡的气息,“火声毕剥”“荒僻”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我”的侄子死去后,“我”和死者的遗孀及其他亲戚为死者守夜,揭示了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小说借“伴死人”作为引子,写出了活人的悲哀,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激发读者对死者的同情,对生者命运的忧思。
小说开头对木桌、烛花、火焰、桌面上的物品等的描写,渲染出阴森可怖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悲惨的心情。写管事人的经历,突出他的贫穷,为下文突出“她”的悲惨命运作铺垫。阴森可怖的“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蕴,它象征了当时中国人民所处的生不如死的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引发有识之士对改造社会这一命题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看似开放性的题目,实则答案只有一点,对第二段是闲笔的看法应持一种不同意的态度。
从情节安排看,结合第二段内容“他是一个二十年前的京中的骡车夫,专伺候‘大人’的骡车夫,现在没有好的生计,所以在这个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做管事人”看出,死去的青年是在荒僻的义地(义地,旧时指埋葬穷人的墓园)病院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并照应了题目中的“伴死人”,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第二段以简练的文字对他略作介绍,自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刻画看,“偶然听得炉中的火声毕剥,却同里间一个老病的管事人的鼾声相应答”可以看出管事人的冷漠;结合“再他是一个二十年前的京中的骡车夫,专伺候‘大人’的骡车夫,现在没有好的生计,所以在这个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做管事人。他每谈起尚念念不忘他以前生活的美满与多量金钱的收入”可知,病院管事人是二十年前京中的骡车夫,专门伺候过“大人”,而如今却只能在荒僻的义地病院里回忆往日的“美满”生活,表明他对眼前生活的不满。
从主旨揭示看,“他每谈起过去,尚念念不忘他以前生活的美满与多量金钱的收入”,管事人时时不忘过去的金钱收入,和后文青年人母亲的生活相照应“家中人口又多,财产又少,我处处难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贫苦,更加衬托出青年人一家的凄惨,当今这个苦难的世界,谁又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呢?从而深化作品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诸,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B.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C.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D.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文中即指九月。
B. 彭泽,古代大泽名,即现在的鄱阳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代指谢灵运。
C.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文中用这个典故来自比。
D. 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的景物,是近景。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蓝天碧水,水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在这里可以望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上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2)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句式一致性原则,“披绣闼”“俯雕甍”都为动宾短语,结构一致,各自成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D;
“钟鸣鼎食”为“家”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句意: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B.“代指谢灵运”错误,这里的“彭泽”指代陶渊明,陶渊明曾做过彭泽令。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错,“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为听觉联想,传达远方的景观,这是虚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层”,重叠;“上”,向上;“飞阁流丹”,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
(2)“迥”,远;“穷”,尽头;“数”,定数。
参考译文:
正当深秋九月之时,雨后的积水消尽,寒凉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从阁上看不到地面。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华丽威严的宫殿,依凭起伏的山峦而建。
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放眼远望,胸襟顿时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意识到万事万物的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我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峡寄弟①
孟浩然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②。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③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鸽原④。
离阔星难聚⑤,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⑥,书此示乡园。
【注】①开元二十一年秋季,孟浩然初次离家出游,乘船逆长江而上,经三峡入巴蜀,恰逢有人欲赴襄阳,遂作此诗寄给弟弟孟洗然、孟邕等。②垂堂言:指古谚“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喻指危险的境地。③潈(cóng):众水交会之处。④鹡(jí)鸽原:比喻兄弟;鹊鸽,鸟名,《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⑤星难聚:指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喻彼此隔离。⑥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点明了人物、地点、事件,可谓开篇“标其目”;全诗叙写入峡见闻,行文自如。
B.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二句用典,忆及从前兄弟们闭门苦读,从未涉险,反衬下文。
C.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描写三峡天险水急滩险、两岸山势峻奇多姿之景,意境雄阔。
D.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交代巧遇同乡将返襄阳老家,写此诗捎给弟弟们,卒章显志。
15.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我来凡几宿”以下八句作者是如何抒写怀乡思弟的情感的。
【答案】14. A 15. ①精选意象,猿声、眼泪、明月、离星、秋露等意象营造了明月在天、猿猴哀啼、秋露凉透、星离难逢的凄凉愁苦意境,传达出对兄弟的手足之情。②直抒胸臆,“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作者直言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自己也落魄失魂甚至梦中魂归故乡,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③化用典故,“泪沾明月峡,心断鹤鸽原”谓峡中的明月让“我”泪湿衣裳,原野的鹤鸽使人断肠伤神,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后句化用《诗经》语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全诗叙写入峡见闻”的表述不准确,综观整首诗歌,计二十句,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只有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而非“全诗叙写入峡见闻”。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精选意象,“无夕不闻猿”,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鸽原”,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作者选取了猿声、眼泪、明月、离星、秋露等意象营造了明月在天、猿猴哀啼、秋露凉透、星离难逢的凄凉愁苦意境,传达出对兄弟的手足之情。
②直抒胸臆,“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作者触景生情,听到猿猴啼叫,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甚至于江边宿息时归思依然不停,船只行进中自己也落魄失魂甚至于梦中魂归故乡,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③化用典故,“泪沾明月峡,心断鹤鸽原”谓峡中的明月让“我”泪湿衣裳,原野的鹤鸽使人断肠伤神,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后句化用《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的语句,比喻兄弟情感的深厚。“鹡鸰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此时独身在外,记挂着弟弟们,诗人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真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陈情表》中李密自陈家外家里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腹犹果然 ②. 三月聚粮 ③. 舟遥遥以轻飏 ④. 风飘飘而吹衣 ⑤.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⑥.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腹、犹、遥、轻飏、飘、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想起来,那时工资虽不多,维系日常生活还是 ① ,但前提是将有限的工资打理好。学校附近有一家餐厅,是我们领取工资后的第一站,几个同事轮流请客,让生活多了几分欢乐。但“ ② ”,通常是两周过后,彼此之间的话题就从去哪里吃、吃什么、买什么变成了还剩多少、能否接济一下等等。此类事情多次出现后,我开始明白必须要管理一下自己的工资了。
我在青岛工作的时间不长,也就是一年多的光景。只因父母的反复告诫:年轻时不可以太安逸,你要在学习中反思,你要在反思中进步,你要在进步中成长。虽然我很喜欢青岛这座城,但为了理想,必须远行。于是我继续求学,离开青岛,开始新的人生旅途。我曾设想过,若当年不顾父母的催促而选择留下,此时我的人生会是怎样?我也曾自问,为何青岛会让我如此怀念?我想,也许在这里的时光就像我奔跑前短暂的蛰伏期,让我无忧无虑,真切自在地体会着人间烟火,以至于如今每每回望,都感到无比美好。之后,我开始跳出舒适圈,在点滴中学会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种种挑战,以及更多的平凡生活。这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体悟,正是这座城市教给我的。
我在离开青岛后的二十多年中,回去的次数 ③ ,但每一次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两处,第一处主语“你”再三出现,第二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17. ①绰绰有余 ②好景不长 ③屈指可数
18. 第一处三句话,“你”出现三次,表明父母对“我”反复的告诫,突出了父母的叮嘱和期望,三句话自然流畅,感情深挚。而第二处三句话,“我”只出现了一次,因为接下来的三件事,实质是一件事的三个角度,没有必要使用三次“我”,这三句话概述了“我”人生的辗转和拼搏努力,也是“我”对父母告诫的回应。三句话连贯紧承、情感充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绰绰有余:形容很宽裕,用不完。语境说“工资虽不多”“将有限的工资打理好”,维系日常生活还是能够较宽裕的,故填“绰绰有余”。
②好景不长:美好的光景不能永远存在。此处和前面句子“生活多了几分欢乐”为转折关系,即是欢乐不会长久,故填“好景不长”。
③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结合“但每一次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应“回来的次数”,由转折关系可知回来的次数不多,故填“屈指可数”。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三句话中都有“你”字,“你”是父母对孩子的称呼,多次出现呼应前文的“反复告诫”,表明父母对“我”多次叮咛,突出了父母的叮嘱和期望,三句话语气一致,内容相关,自然流畅,感情深挚。
第二处三句话,“我”只在首句出现,而接下来的三件事“继续求学,离开青岛,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多是在说我为了理想远去求学,实质是一件事的三个角度,后两句语法上承前省略,没有必要再使用“我”。内容上这三句话概述了“我”人生的辗转和拼搏努力,呼应前文“父母的反复告诫”。三句话连贯紧承、情感充沛。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片人”之前是用来形容女生比较瘦,像纸片一样仿佛风一吹就倒似的。但现在,“纸片人”有了新的解释,那就是游戏动漫里面的人物。 ① ,现实中立体的人物被叫作三次元。“二次元”虚拟人物通常都存在于2D平面画面,形象就很“纸片”。“纸片人”这个词, ② ,实际上它流行于网络不仅与恐怖没有关系,还掺杂了一丝罗曼蒂克的气息。“纸片人”指的是网友心中的偶像不具有实体,而是某个虚拟形象。
“纸片人”最初的流行, ③ ,而随着使用者越来越多,“纸片人”也不再局限于动漫和游戏世界。有些追星族或许没有见到明星本人,接触到的只是偶像的塑料展板,于是只好与“纸片人”合影。“纸片人”永远是完美的。“纸片人”的颜值普遍高于现实中的人,关于性格的各种设定,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恰到好处,毕竟是商业产物,肯定是尽可能贴合我们的喜好。我们如果是设定不喜欢的完全可以无视,对纸片人也不会来打扰你。
“纸片人”的流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一些网友的精神生活,这种虚拟偶像、电子产物、网络文化的风行会持续多久,还要继续观察。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纸片人”因和“纸片”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空心人”源自“空心”。请简述“空心人”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游戏人物通常被叫作二次元 ②似乎来自某科幻恐怖片 ③与动漫和游戏有关
20. 含义:“空心人”指内心空虚、没有信仰的现代人。这些人往往内心无聊、空虚、焦虑。
缘由:“空心人”一词来源于空心,其和“空心”有相似之处,都是指内部空虚或者没有长实。只不过一个指物、一个指人,“空心”指树干髓部变空或者蔬菜空心。“空心人”形象地指代内心无聊、空虚、焦虑的人。
21. 如果是不喜欢的设定我们完全可以无视,纸片人也不会来打扰你。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所填语句应和“现实中立体的人物被叫作三次元”相对;依据前文“‘纸片人’有了新的解释,那就是游戏动漫里面的人物”可知,所填句的陈述对象应该为“游戏动漫里面的人物”;“三次元”对“二次元”。所以该空应填写“游戏动漫里面的人物被叫作二次元”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依据后文“实际上它流行于网络不仅与恐怖没有关系”可知,这里的“它”指的是“纸片人”,并且是一种猜测语气还和“恐怖”有关,所以该空应该填写“似乎(好像)和恐怖有关”或“似乎(好像)来自某科幻恐怖片”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依据后文“而随着使用者越来越多,‘纸片人’也不再局限于动漫和游戏世界”等内容可知,以前“纸片人”只使用于“动漫和游戏世界”,据此可以推知,该空应填写“与动漫和游戏有关”之类的句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纸片人”与“纸片”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和“纸”的轻、薄有关。而“空心人”和“空心”的相似之处在于:“空心”是指树干髓部变空或蔬菜中心没长实,或者东西的内部是空的,强调中间是空的;“空心人”,指的是没有信仰,精神极为空虚的一类人,这类人的心是空的,该词是对现代人无聊、空虚、焦虑的精神生活的形象描绘。
之所以说“空心人”是因为,“空心人”来源于“空心”一词,人的“空心”与物的“空心”有着相似之处,说的都是中间是空的,只是一个指物,一个指人,一个是指树干髓部变空或蔬菜中心没长实,或者东西的内部是空的,一个是指没有信仰、精神极为空虚的一类人,二者的中心指向是一样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本句表达的是假设“纸片人”的设定“我们”不喜欢,那么“我们”就不会认可它,所以应将原句的“我们”放在“完全”前面,将“设定”放在“不喜欢的”后面作中心词。
成分赘余,原句“对纸片人也不会来打扰你”的介词“对”赘余,应该删掉。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意思是努力探求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才有所成就;《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前者提及“为”的意义,后者提及“为”的前提。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为而后有为
陶渊明舍弃“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衣食无忧的生活,而选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我们展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古人也曾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那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有哪些可以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呢?
大道之行也,君子敢为人先。刘和珍就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她看见国人的现状,徒步请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唤醒庸人。事后,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刘和珍君敢为人先,至今被我们纪念。
同时,大道之行也,君子也有不为。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世人称赞。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陶渊明不堪政治上的腐败肮脏,毅然弃官归隐。故君子也有所不为。
再说林语堂是个很有骨气很有节操的人。他心胸坦荡,敢讲真话,从不巴结权贵,始终不做官,只要是他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都敢批敢写。因此,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林语堂的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正如蒋介石要给他安排一个考试院副院长的位置,但是林语堂坚决不受,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不问政治,只想要编好《当代汉英辞典》。《当代汉英辞典》的编写即有为,不问政治即无为。林语堂故为君子,因其禀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尔等虽称不上君子,但我们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该做的地方,将事情做到最好,即为之;在不该做的地方,坚持不做,即不为。
青春如歌,岁月如书,我们希望在青春的旅途上寻求成果,我们肯定渴望有所为,可是当有所为的同时,也要选择有所不为,即所不可以为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选取儒家经典中的名句为材料命题,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指导学生关注奋进、努力、选择等话题。两则名言看似意旨冲突,实则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为”的多重意涵。“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行为的选择性,有些事要干,有些事则舍弃不干,如此方能实现“有为”。
综合把握两则名言的意旨,需要有辩证统一的思维,一方面承认积极作为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又要思考行为的前提及限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有双会甄别、选择的眼睛,有些事情“不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再者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学会选择、适度放弃,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命题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及自身发展”去思考,提醒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将“小我”融入到大环境中去。
立意:
1.“有为”非“泛为”,君子有为,为之有道。
2.“不为”非不作为,莫将舍弃当“躺平”。
3.理想为帆,奋斗为桨。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