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十五中、十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绝密★启用前
莆田市第一中学、十五中、十八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是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其二,是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的对象,更是后者生产的一种结果。
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缺失。
(摘编自乔焕江《要素与矛盾:如何理解网络文学》)
材料二:
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其中作品方便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直接的方式。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和欣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的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研究者难以把握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因而将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以文学应然的形态来批评网络文学。
B. 网络文学“付费阅读”的模式,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C. 网络文学读者和写作者相互作用,读者通过点赞、催更等方式影响写作者的创作过程,写作者也通过作品影响读者的心理需求。
D. 网络文学的语言存在着主观化的色彩和直观化的倾向,重在展现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当下某些受到读者热捧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语言表达、人物设置等问题,不会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B. 网络文学存在着一个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C. 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开启的“女频”“男频”分类法,既方便读者的阅读,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D. 网络文学既可以混杂不同的文本,又可以嵌入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等不同媒介,这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3. 根据材料内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对“互文性”概念的解释一项是( )
A. 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
B. 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 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 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几个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A 3. B
4. ①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先反驳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然后深入分析制约网络文学发展的矛盾根源。②以反问提出问题,追问众多批评者思维的漏洞,引发读者思考。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如引证法、举例论证。
5. ①资本的注入“压扁”了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使得写作者的文学创造性异化成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成为资本生产的结果。②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不断更”的基本要求给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网络文学语言浅显直白、追求视觉化效果和类型化等问题。③网络文学文本经常会有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并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表现出原创性的缺失,导致文学性受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果倒置,由材料一“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可知,是研究者“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导致了他们难以“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B.“为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扩大范围,且“健康”于文无据。由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付费模式”的确立是在“一定意义上”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并没有体现“健康”。
D.“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原文为“网络小说……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不会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可知,当前主流的评判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文学,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故而当下的通俗作品以后也有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的结构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互文性是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
A、C、D三个选项均从文本创作的角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B项则从文本自身的角度阐述了文本的自足性,不符题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第1、2段,抓住关键句“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可概括出反驳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并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
第3、4段,抓住关键句“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是……其二,是……”可概括出,制约着网络文学发展的两个根本矛盾分别是什么。
最后一段以“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总结全文。
可见本文论证结构特点是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反问提出问题,追问众多批评者思维的漏洞,引发读者思考。
论证方法上,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举例论证,如“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本题需综合三则材料作答。
材料一是对网络文学根本矛盾的分析,结合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资本”是造成网络文学诸多矛盾的根源。文中说“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缺失”。
材料二,虽然没有点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衰退的问题,但文中提到网络文学创作的特点“‘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其“互动化”的创作方式恰恰造成了材料三中所呈现的原创性缺失等问题。而材料三提到的网络文学语言特点“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也是由于“不断更”和“互动”造成的。由此可以概括出: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不断更”的基本要求给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网络文学语言浅显直白、追求视觉化效果和类型化等问题。
材料三中具体阐述了“互文性”的特点,“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正是这些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使得网络文学原创性缺失,导致文学性受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 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里,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没考上。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老实说,我惧怕这次对话。——沉痛之余,我又能对我的祖父说些什么呢?父亲的一生被祖父的荣耀毁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节选自毕飞宇《虚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两次写到天气的“冷”,看似平淡的字眼中蕴藏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指自然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指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
B.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运用夸张的修辞,刻画了祖父与父亲二人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
C. 祖父清晰地记得当年荣校长在葬礼上的花圈数,也很在乎自己在葬礼中得到的花圈数,祖父已将花圈的个数作为丈量自己荣誉高低的杠杆。
D. 祖父的丧事中,“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追求。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父看重自己的荣誉,忽略了父亲,导致了父亲高考的失利和与祖父对立;他怒斥父亲写信给教育局长谋取工作职位的行为,体现出他正直刚烈的一面。
B.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
C. 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恩怨写得可感可知,将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个性特征以及心理活动,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
D. 小说大多数笔墨都在描写祖父,对父亲的描述笔墨不多,父亲更多的是作为祖父的一个阴影或者衬托存在,父亲的形象单一、脸谱化。
8. 小说的标题“虚拟”意蕴丰富,请试分析。
9. 毕飞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道是对“问题意识”的探索,请从教育问题角度或亲情问题角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祖父的葬礼送花圈的人名是“我”虚拟的,但我对祖父的尊敬是真实的。
②“虚拟”送花圈,是作者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也是作者对祖父愿望无法达成的悲哀和无奈。
③引发读者思索。祖父葬礼上的花圈都是虚拟的,但生活中汲汲追求身后虚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9. (1)从教育问题角度:
①祖父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升学率,起早贪黑,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理想和使命,尽管祖父葬礼上的花圈是虚拟的,但祖父桃李满天下的事实不是虚拟的,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酩酊大醉时会抱着马桶念他学生的名字,人名后面长长的单位与职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临终前的心结竟然是他葬礼的花圈数量, “182”这个数字成了祖父衡量荣誉的标尺,荣誉一旦数量化就变了味,最后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成了一种讽刺。小说体现了作为教师的祖父在死前对“身后名”焦虑(迷恋)问题。
③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爱才如命,渴望“得英才而教育之”,眼中没有人,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从亲情问题角度:父子隔膜(矛盾):
①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与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祖父把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甚至把他的父爱也一并给予了学生。对家庭的疏离,造就了父子之间一生的隔膜。祖父的离开对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父子关系冷漠至此,父子间的隔膜如此之厚。
②祖孙隔代亲: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在孙在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和理解,祖父同孙子的“隔代亲”,使爷孙俩之间毫无芥蒂、心灵相通。更因隔了一代,孙子“我”才能够客观地、理性地去认识爷爷的理想和人格,我也更能理解父亲和祖父的隔阂、矛盾。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错误,应该是比喻,把父亲比作长在祖父体内的一块肿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父亲的形象单一、脸谱化”错误,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未必不敬佩父亲的成绩,但对父亲“对家庭的疏离”心存怨恨;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而父亲也倔强地在祖父面前“不甘示弱”;祖父去世了,父亲不可能不悲伤,但悲伤的同时也有解脱,“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耐人寻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依据“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概括为:祖父的葬礼送花圈的人名是“我”虚拟的,但我对祖父的尊敬、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是真实的。
依据“……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可概括为:“虚拟”送花圈,是作者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也是作者对祖父愿望无法达成的悲哀和无奈。
依据“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概括为:引发读者思索。祖父葬礼上的花圈都是虚拟的,但生活中汲汲追求身后虚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
(1)从教育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可知,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依据“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等可见,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依据“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可见,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从亲情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可见,祖父把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但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甚至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冷漠的父子关系令人惋惜。
依据“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见,祖孙隔代亲。“我”理解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爷孙俩之间可以毫无芥蒂的交谈。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元元年,朱泚更国号曰汉①自称汉元天皇。帝诏进李晟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大陈兵,谕以收复京城。先是,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晟引示以所陈兵。谓曰:“归语诸贼:努力固守,勿不忠于贼也!”皆饮之酒,给钱而纵之。遂引兵至通化门外,耀武而还。贼不敢出。晟召诸将,问兵所从入,皆请:“先取外城,据坊市,然后北攻宫阙。”晟曰:“坊市狭隘,贼若伏兵格斗,非官军之利也。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扰,策之上者也。”诸将皆曰:“善。”乃牒商州节度使尚可孤等,刻期集于城下。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时华州营兵少,贼并力攻之,晟命李演等帅精兵救之。贼败走,演等追之,乘胜入光泰门;再战,又破之。晟复出兵,诸将请待西师至夹攻之。晟曰:“贼数败,已破胆,不乘胜取之,使其成备,非计也。”贼又出战,官军屡捷。晟陈兵于光泰门外,使李演及王佖将骑兵,史万顷将步兵,直抵苑墙。晟先使人夜开苑墙二百余步,比演等至,贼已树栅塞之,自栅中刺射官军,官军不得进。晟怒,叱诸将曰:“纵贼如此,吾先斩公辈矣!”万顷惧,帅众先进,拔栅而入,佖、演引骑兵继之,贼众大溃。姚令言等犹力战,晟命步骑蹙之,且战且前,凡十余合,贼不能支。至白华门,有贼数千骑出官军之背,晟帅百余骑回御之,左右呼曰:“相公来!”贼皆惊溃。
晟屯含元殿前,舍于右金吾仗,命京兆尹李齐运等安慰居人。晟大将高明曜取贼妓,尚可孤军士擅取贼马,晟皆斩之,军中股栗。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
【注】①藩镇之乱时期,唐德宗仓皇出逃。太尉朱泚接受乱兵拥戴,在长安即位称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B.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C.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D.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化门,长安城门之一。长安城四面共十二门,如李贺诗中有“十二门前融冷光”。
B. 坊市,原指长安城中纵横交错的笔直街道划分出的规划整齐的区域,文中指作坊。
C. 相公,旧时对人的尊称,多指富贵人家子弟;也可以指宰相。文中是宰相之意。
D. 右金吾,唐代中央十六卫之一,属中央军。左右金吾卫,负责宫中与京城的警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晟劝说俘虏不要对叛贼忠心耿耿,赏钱赏酒给他们,并将其放回以瓦解叛军。
B. 李晟与诸将商议了作战策略后,又传书给节度使尚可孤等人,限定日期在城下会合。
C. 为了抓住战机,李晟没有等待西师到来以夹击敌人,而是果断出兵,官军屡战屡捷。
D. 李晟惩治不法将士,对百姓秋毫无犯,有的百姓过了一夜后才知道官军已入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
(2)纵贼如此,吾先斩公辈矣!
14. 李晟收复长安时,主张避开坊市从苑北进攻,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姚令言等多次派遣间谍窥探李晟进军的时间,都被巡逻的骑兵所捕获。(2)像这样纵容敌人,我先杀了你们这些人!
14. (1)地方狭窄,惧怕有伏兵,近距离格斗不是官军的优势;(2)苑北是叛贼主力军所在,打败主力震慑敌军;(3)避开坊市从苑北进攻不破坏宫殿不扰乱坊市,一举多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丙申年,李晟正亲临阵地修筑营垒,泌骁将张庭芝带领军队大规模来进攻,李晟对各位将领说:“一开始我担心敌人潜藏营垒里坚守不出战,现在过来送死,这老天爷在帮助我,机不可失呀!”
“此天赞我”中“我”作“赞”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
“贼潜匿不出”作“忧”的宾语,“藏匿不出”表达完整的意思,偏正结构,“藏匿”是“不出”的方式,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作坊”错,应该指长安城中的区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李晟劝说俘虏不要对叛贼忠心耿耿”错,结合“努力固守,勿不忠于贼也!”可知应该是说不要不忠于叛军,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屡遣”,多次派遣;“谍人”,间谍、暗探;“觇”,窥视、观察;“皆为逻骑所获”,被动句。
(2)“纵”,纵容;“如此”,像这样;“公辈”,一类人的统称、你们。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坊市狭隘,贼若伏兵格斗,非官军之利也”得出答案(1)地方狭窄,惧怕有伏兵,近距离格斗不是官军的优势。
由“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得出答案(2)苑北是叛贼主力军所在,打败主力震慑敌军。
由“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扰,策之上者也”得出答案(3)避开坊市从苑北进攻不破坏宫殿不扰乱坊市,一举多得。
参考译文:
兴元元年,朱泚更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皇帝诏令晋升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大摆军阵,宣称要收复京城。这之前,姚令言等多次派遣间谍窥探李晟进军的时间,都被巡逻的骑兵所捕获。李晟摆出军阵加以引导明示。对他们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统帅们:努力固守,不要背叛。”都给他们酒喝,并给他们钱财然后放他们回去。于是李晟就带兵到通化门外,耀武扬威后返回。叛军坚守营地不敢出战。李晟召集众位将领,征询进攻的路线(从哪里开始发兵),都请求说:“先攻取外城,占据坊市,然后向北攻打宫殿。”李晟说:“坊市狭窄,贼兵若埋伏士兵近距离与我们打斗,不是官兵的优势呀。现在敌军重兵都聚集在苑中,不如从苑北开始攻打,击溃敌军心腹,贼兵必然奔逃。像这样,那么宫殿不会遭到战火破坏,坊市也不会受到战争干扰,这是上等计策。”各位将领都说:“好。”于是给商州节度使尚可孤等发文书,约定日期在城下聚集。
丙申年间,李晟正亲临阵地修筑营垒,朱泚手下骁将张庭芝带领军队大规模来进攻,李晟对各位将领说:“一开始我担心敌人潜藏营垒里坚守不出战,现在过来送死,这是老天爷在帮助我,机不可失呀。”当时华州营士兵少,敌贼合力攻打它,李晟命令李演等将帅带领精兵去救援华州营。敌军败逃,李演等紧追不舍,乘胜攻入光泰门;第二次作战,又打败敌军。李晟又派军队攻打,众将请求等待西面军队到了后再进攻以便形成夹攻之势。李晟说:“贼寇屡次失败,已吓破胆,不乘胜追取会错失良机,使敌军做好准备,等待不是好办法。”敌军又出战,官军多次取胜。李晟在光泰门外排兵布阵,让李演及王佖率领骑兵,史万顷率领步兵,直奔苑墙。李晟先派人连夜打开苑墙挺进二百多步的距离,等李演等到达,敌军已树起栅栏阻拦,从栅栏中往外刺射官军,官军不能前进。李晟非常生气,叱责众位将领说:“像这样纵容敌人,我先杀了你们这些人!”史万顷畏惧,率众冲锋在前,拔下栅栏进入敌营,王佖、李演带领骑兵紧跟在后,敌军大败纷纷溃逃。姚令言等仍竭尽全力作战,李晟命令步兵骑兵紧跟逼进,且战且进,总共作战十多回合,敌贼不能支撑。到白华门,叛贼中几千骑兵从官军背后冲出,李晟率领一百多骑兵掉转方向进行抵御,身边将领招呼说:“相公来了!”叛贼都惊慌失措溃败而逃。
李晟任职于含元殿前,执掌右金吾仗,命令京兆尹李齐运等安慰家人。李晟手下大将高明曜娶了叛贼的歌女,尚可孤的手下将士擅自夺取叛贼的马,李晟把他们都斩杀了,军中恐惧。朝野都得以安定地生活,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远坊经过一夜才知官军入城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的春天祥和气息。
B. “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高水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 尾联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心情。
D. 诗歌以山村花草、鸡狗等物写景,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的乡村幽静图景。
16. 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在写景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写景上都运用反衬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大吠以动(声音)衬静,反衬出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心情”错误,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通过“狗吠”“鸡鸣”“深巷”等词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动衬静,表达诗人对隐居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因此,两首诗歌写景上都运用反衬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大吠以动(声音)衬静,反衬出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2)《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知者不惑 ②. 仁者不忧 ③. 勇者不惧 ④. 相顾无言 ⑤. 惟有泪千行 ⑥.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⑦.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⑧.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⑨. 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惑”“惧”“惟”“潜”“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甲)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水色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丙)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丁)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18.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表现手法相同。
B. “鳞光”中的“鳞”应改为“粼”。
C. “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中的顿号运用错误,应全部改为逗号。
D. “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中的“古代”应提到“一个”之前。
19. 如果将下面的语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湖色也是多变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艺术手法、标点符号、字形与病句的能力。
B.根据句子“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可见,此处是把波光比作银鱼的“鳞片之光”,故而“鳞光”是正确的。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湖色也是多变的”可知,下文衔接的是湖色的变化,甲、乙均无变化;丙后出现“高处瞭望……茫茫碧水”“留意一看……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远处平展如镜”的变化,丁后尽管也有变化,但是这变化是对前面句子变化中颜色变化的具体细化补充,故丙丁两句都是写颜色变化,两句之间不需要再加入衔接语句。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信
①《潇湘》文学社全体社员:你们好!
②今天,很荣幸能够抛砖引玉,代表耀楚大学学生会向文学社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
③文学是人类感情最丰富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④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深切关注社会现实,抚慰和触碰人类灵魂,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传达着人类的憧憬。鲁迅先生高呼“医学救不了麻木的中国人”而弃医从文,提笔为刀,高声呐喊,实乃_________;陈忠实将秦岭大地上的乡土风情和政局的动态变幻融合,映射出整个时代的波谲云诡,真是_________;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讲述山东高密的故事,可谓_________;余华在福贵身上掀起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史铁生拷问一个被命运打倒的人,也许他们祈望读者能对“活着”_________……⑤文学作品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⑥相信大家也会用手中多情的笔描绘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牢记张载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号召,书写时代的华章。
⑦祝文学社节节日上,人才辈出!
⑧耀楚大学学生会
2021年10月5日
20. 上面这段应用文,事例列举之外的文字,在格式、标点、成语、语法等方面存在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振聋发聩 叹为观止 洞若观火 大彻大悟
B. 洞若观火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振聋发聩
C. 洞若观火 叹为观止 大彻大悟 振聋发聩
D. 振聋发聩 洞若观火 叹为观止 大彻大悟
22. 下列对联中,最适合作为贺联送给这个文学社的是( )
A. 磅礴岳麓山,秀挺南天,自成丘壑;峥嵘风骚社,豪倾北斗,更引情怀。
B. 话习南,韵从北,对歌竞亮北南喉;倾陆海,洒潘江,联帜高扬江海会。
C. 为几行扎起,敲仄推平,且向湖湘挥彩笔;着一众写来,锦心绣口,每随长短共春风。
D. 华夏千年文韵长,才人代有好篇章,今朝吟咏尚流香;笔写情怀凭兴致,志承文脉敢担当,扬波陇上正初阳
【答案】20. (1)①《》,改成“”;
(2)①“你们好”,要另起一段;
(3)②“抛砖引玉”,要删掉;
(4)④“抚慰和触碰”,改为“触碰和抚慰”;
(5)⑥“张载发出”,改为“张载发出的”。 21. D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正确使用成语、标点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潇湘”,是文学社的名字,要把《》,改成“”;“你们好”,是问候语,不能和称谓在一段,要另起一段。
②“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先发表的粗浅、不成熟的观点或文章去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或佳作。不符合表达祝贺的语境,要删掉。
④“抚慰和触碰”,语序不当,要改为“触碰和抚慰”。
⑥结构混乱,“张载发出”,要改为“张载发出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第一空,句中有“麻木”“高声呐喊”,宜用“振聋发聩”,表达唤醒麻木糊涂的人。
第二空,“洞若观火”照应句中的“波谲云诡”。
第三空,“叹为观止”用来赞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更妥帖。
第四空,语境中有感悟“活着”的意思,应用“大彻大悟”。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B.有“联”“韵”“对”,适合楹联学会,且不符合仄起平收。
C.有“平仄”“长短”,适合诗社。
D.上下联对仗不工整。
故选A。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材料中总结概括了“器”的四个内涵和功用,由表及里,由物质而精神。阅读材料时可注意标点符号,一个分号可以确立一个立意角度,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作文。
考生可以写实物的“器”,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之辨;可以写个人的器量、才识、气度,探究“器”在才德风范方面的含义;也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探讨利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的作用;还可以写大国重器,体悟“器”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作文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
写作角度: 要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启发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
角度 1:“器”的工具性角度,兼顾形式与内容,美的形式和好的内容相得益彰;
角度 2:“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要善于借助外物成事;
角度 3:要有器量、气度,兼容并包;
角度 4:人可以成为国家栋梁,肩负使命,成就梦想。
也可以建立角度间的有机关联,确定立意,切忌面面俱到。此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 文会相对容易些。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Ⅰ,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与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与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