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校联考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校联考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 研究发现,若去除动物细胞的细胞骨架,则动物蛋白的分泌速度会明显降低。下列对细胞骨架的推测,合理的是( )A. 是一种生物膜结构 B. 可作为合成细胞膜原料C. 能促进囊泡的合成 D. 有助于分泌蛋白的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解】A、细胞骨架不具有生物膜结构,A错误;B、细胞骨架是细胞中的结构物质,不是合成细胞膜的原料,B错误;C、题意显示,若去除动物细胞的细胞骨架,则动物蛋白的分泌速度会明显降低,说明细胞骨架能促进囊泡的运输,不能说明能促进囊泡的合成,C错误;D、在细胞中,分泌蛋白通过囊泡进行运输,如果去除细胞骨架,动物蛋白的分泌速度会明显降低,这说明细胞骨架有助于囊泡的运输,D正确。故选D。【点睛】2. 细胞的各种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下列关于“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的细胞内均能发生膜流现象B. 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体现了膜流C. 膜流可以在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双向进行D. 膜流与膜蛋白有关,且不需要消耗细胞中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的各种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说明膜流体现了膜的流动性。2、膜流的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详解】A、有些生物体的细胞内不能发生膜流现象,比如原核生物(如醋酸菌)除细胞膜之外无其他膜结构,不能发生膜流现象,A错误; B、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发生了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没有膜结构间的相互联系和转移,不能体现膜流,B错误; C、胞吐时,高尔基体膜可向细胞膜转移,而胞吞时,细胞膜可向高尔基体膜转移,故膜流可以在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双向进行,C正确;D、膜流与膜蛋白有关,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D错误。故选C。3. 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中,首先需要用到的酶是( )A. 逆转录酶 B. DNA连接酶C. RNA聚合酶 D. 解旋酶【答案】A【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在核酸检测中要将RNA逆转录为DNA。【详解】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由于RNA一般为单链,DNA一般为双链, RNA相比DNA稳定性差,因此需要将病毒样本的RNA逆转录成cDNA,扩增之后进行分段测序,在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有逆转录酶、Taq酶。故选A。4. 细菌中的某天然蛋白质分子因具有双层笼状结构,可以携带疏水药物进入肿瘤组织。肿瘤微环境中的高浓度ATP可以激发该蛋白质改变构象,导致其内部由疏水微环境变成亲水性环境,进而主动释放携带的药物来杀伤肿瘤细胞,实现了药物的精准可控释放。下列叙述正确( )A. 该天然蛋白质合成过程所需ATP及肿瘤微环境中的ATP都主要来自线粒体B. 该天然蛋白质与ATP共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C、H、O、N四种C. 高浓度ATP激发该天然蛋白质改变构象与肽键发生断裂有关D.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是由多个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导致的【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天然蛋白质分子来自于细菌,由于具有双层笼状结构,可以携带疏水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在高浓度ATP的激发下该蛋白质改变构象,即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其内部由疏水微环境变成亲水性环境,进而主动的将携带的药物释放出来并杀伤肿瘤细胞,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该天然蛋白质是细菌的,而细菌没有线粒体,因此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要的ATP不可能来自于线粒体,A错误;B、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该天然蛋白质与ATP共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C、H、O、N四种,B正确;C、高浓度ATP激发该天然蛋白质改变构象与空间结构被破坏有关,而与肽键发生断裂无关,C错误;D、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是由多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D错误。故选B。5. 内质网应激时,会导致Ca2+从内质网腔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与钙蛋白酶原结合,钙蛋白酶原被Ca2+激活后可水解多种蛋白质进而诱导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B. 钙蛋白酶原被Ca2+激活后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C. 钙蛋白酶原被激活后可以专一性地水解蛋白质D. 钙蛋白酶可水解多种蛋白质诱导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凋亡与多种蛋白质被水解有关,而钙蛋白酶原被Ca2+激活后可水解多种蛋白质;与钙蛋白酶原结合的Ca2+从内质网腔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且在内质网应激时发生,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B、钙蛋白酶原被Ca2+激活后在细胞质基质发挥作用,B错误;C、钙蛋白酶原被激活后只能水解蛋白质,具有专一性,C正确;D、钙蛋白酶可水解多种蛋白质,进而诱导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故选B。6. 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都会根据土壤板结情况适时进行松土透气,松土同时兼具除草、调节土壤中水分含量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及时松土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B. 适时松土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C. 土壤板结会影响作物根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速率D. 土壤板结后,缺氧导致的农作物的地下部分进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酒精和CO2【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①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②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③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④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⑤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⑥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及时松土能增强土壤中好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可提高土壤无机盐含量,A正确;B、给农作物适时松土透气,可以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C、土壤板结会影响作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导致农作物根细胞出现无氧呼吸,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大大减少,因此合成的ATP减少,影响作物根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速率,C正确;D、土壤板结后,农作物地下部分进行无氧呼吸,有的可能产生酒精对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但如马铃薯的块茎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而非酒精,D错误。故选D。7. 某种高等动物性腺细胞中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及部分基因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2和6能同时出现在减数分裂的某个子细胞中B. 基因3和4能同时存在于有丝分裂的某个子细胞中C. 有丝分裂时,基因1和7与基因1和8进入同一个细胞的机会不相等D. 若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染色体交叉互换,则能形成同时含基因1、2、7、8的配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若不考虑突变,1和2、3和4、5和6、7和8,应该分别相同,因为它们是在间期随染色体的复制而形成的。【详解】A、基因2和6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能同时出现在减数分裂的某个子细胞中,A正确;B、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3和4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最终进入两个子细胞中,故基因3和4不能同时存在于有丝分裂的某个子细胞中,B错误;C、有丝分裂时,基因1和7与基因1和8进入同一个细胞的机会相等,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即使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染色体交叉互换,也不能形成同时含基因1、2、7、8的配子,配子中只能含有基因1、2、7、8中的两个, D错误。故选A。8. 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基因R/r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会影响雌、雄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现有纯合的黑身雌果蝇与纯合的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如下:灰身雌果蝇黑身雌果蝇:灰身雄果蝇:黑身雄果蝇:深黑身雄果蝇=6:2:6:1:1,现欲通过一次杂交获得雌雄个体均同时具有三种体色的子代果蝇,从现有的雌雄果蝇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基因型组合有( )A. 4种 B. 3种 C. 2种 D. 1种【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蝇的灰身和黑身有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控制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的黑身雌果蝇与纯合的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子二代中雌、雄果蝇灰身:黑身=3:1,其中雌果蝇没有深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说明子一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基因R、r中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基因r。因此,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详解】现有的雌雄果蝇:亲本:BBXrY、bbXRXR;子一代:BbXRY、BbXRXr;子二代:BBXRXR、BBXRXr、BBXRY、BBXrY、BbXRXR、BbXRXr、BbXRY、BbXrY、bbXRXR、bbXRXr、bbXRY、bbXrY。其中能使一次交配子代雌雄同时具有三种表现型的杂交组合有以下3种:bbXRXr与BbXrY、BbXRXr与bbXrY、BbXRXr与BbXrY,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 用15N标记某二倍体动物(2N=8)的精原细胞核DNA双链,将其置于14N的培养液中,让该精原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核DNA数量相同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核DNA分子均含有15N标记C.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D. 分别对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的核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分布结果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DNA数量为4N,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DNA数量(2N)的两倍,A错误;B、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后期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所以均含有15N,B正确;C、由于减数分裂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减Ⅰ中期含有14N的染色体共有16条,C错误;D、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所以分别对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结果一致,D错误。故选B。10. 某二倍体植物没有性染色体,其性别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该植物群体中多为雌株(mmff)和雄株(M_F_),且正常情况下雌株和雄株各占一半,偶见雌雄同株(同时有雌性和雄性器官,M_ff)。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植物群体中,雄株的基因型最多有4种B. 该植物群体中,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有2种C. 基因型为MmFf的植株可自交,所产生子代中雌株约占1/2D. 雌株和雄株各约占群体的一半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二倍体植物性别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根据题意,mmff表现为雌株,M_F_表现为雄株,而M_ff表现为雌雄同株。【详解】ABD、根据题意,该植物群体中雌株和雄株大约各占一半,雌雄同株出现的概率非常小,说明雄株产生的雄配子一般只有2种,即mf和MF;一种雄配子mf与雌配子mf结合成受精卵mmff,将来发育成雌株;另一种雄配子MF与雌配子mf结合成受精卵MmFf,将来发育成雄株。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一般为MmFf,则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M与F连锁,m与f连锁,雄株偶尔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互换,产生雄配子Mf,与雌株杂交产生雌雄同株Mmff,雌雄同株Mmff自交产生MMff或Mmff均为雌雄同株。综上所述,雄株的基因型为MmFf,雌株的基因型为mmff ,雌株和雄株各约占群体的一半是基因连锁的结果,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有2种MMff或Mmff,故A、D错误,B正确;C、基因型为MmFf的植株为雄株,不能自交产生子代,C错误。故选B。11. 常规抗生素有50%是核糖体功能抑制剂,它们主要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干扰或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具有治疗细菌性疾病的作用。核糖体是各类细胞中分布最广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推测细菌的核糖体与人的核糖体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特性有差异B. 原核细胞的核糖体以游离形式存在,真核细胞的核糖体都附着在生物膜上C. 细菌翻译过程中,结合在同一条mRNA链上的不同核糖体合成的肽链相同D. 细菌翻译过程中,结合在同一个核糖体上的两个tRNA分子的结构可能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真核细胞中有的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生物膜上;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翻译的过程中,同一条mRNA链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肽链,合成的肽链相同,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详解】A、根据题中“抗生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干扰或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推测细菌与人的核糖体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特性有差异,A正确;B、真核细胞中,核糖体有的附着在生物膜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C、细菌翻译过程中,结合在同一条mRNA链上的不同核糖体,因模板即mRNA相同,故合成的肽链完全相同,C正确;D、细菌翻译过程中,结合在同一个核糖体上的两个tRNA分子若是同一种,则其结构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功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2. 被子植物的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细胞: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正常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与1个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胚,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成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无融合生殖是指卵细胞、助细胞和珠心细胞(体细胞)等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下列有关某二倍体被子植物生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乳细胞中最多有3个染色体组B. 由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高度不育C. 由无融合生殖获得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 有性生殖过程中,胚发育成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除后期外,其他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都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相等,而后期因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2倍。细胞全能性:已分化的细胞还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详解】A、胚乳细胞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受精极核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所以胚乳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有6个染色体组,A错误;B、无融合生殖是指卵细胞、助细胞和珠心细胞(体细胞)等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若由助细胞和珠心细胞(体细胞)直接发育成胚,则其是二倍体,可育,B错误;CD、由无融合生殖获得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而由胚发育成植株不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D错误。故选C。13. 下图表示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和降解的过程,AUG,UAG分别表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已知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异常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或替换B. 随着异常mRNA的降解,突变基因不再继续进行转录过程C. 异常基因与正常基因中嘌呤类碱基所占比例相等D. 图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对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防治【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若是由碱基对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转录形成的mRNA与正常mRNA的长度不同,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转录形成的mRNA与正常mRNA的长度相同。【详解】A、根据“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可知,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的原因应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不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A错误;B、异常mRNA的降解不影响转录过程,突变基因能继续进行转录过程,B错误;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是相等的,异常基因与正常基因中嘌呤类碱基所占比例相等,都是50%,C正确;D、题图所示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C。14.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患者的出现可能会改变人群中的基因频率B. 可遗传变异在遗传给子代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 生活在没有发生骤变的环境中的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 生物变异和进化的不定向性会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患者的出现可能会改变人群中的基因频率,A正确;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只有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遗传给子代时遵循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给子代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环境条件稳定也会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发生迁入迁出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性的,进化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A。15. 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①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若③所在细胞为肌细胞,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含有生长素、尿素、ATP合成酶等物质B. 人体的体液主要是由①②③组成的C. 与②相比,③中氧浓度低,CO2浓度高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酒精的过程发生在③中【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题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详解】A、生长素是植物激素,①中不含生长素,A错误;B、人体的体液主要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构成细胞外液,③是细胞内液,故人体的体液主要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错误;C、与②组织液相比,③细胞内液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其氧浓度低,CO2浓度高,C正确;D、人体无氧呼吸产物乳酸,不产生酒精,D错误。故选C。【点睛】16. 下图是测量某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示意图。若受到某种刺激后,引起了该神经纤维膜外的某种阴离子内流,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是( )A. 向左 B. 向右 C. 不变 D. 先向右再向左【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详解】分析题图,若受到某种刺激后,引起了该神经纤维膜外的某种阴离子内流,则会导致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比此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更大,电流表指针会进一步向左偏转,A正确,BCD错误。故选A。17. 某同学为了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方案一: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蔗糖,一段时间后往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碘液并观察两组试管的颜色反应。方案二: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蔗糖,一段时间后往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并观察两组试管的颜色反应。方案三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蔗糖酶和淀粉,一段时间后往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碘液并观察两组试管的颜色反应。下列有关这三种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方案中的两组试管加入的底物和酶的量分别相等B. 方案一将碘液换成斐林试剂可以证明淀粉酶具有专一性C. 方案二加入斐林试剂可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但不能证明蔗糖是否被分解D. 方案三能通过颜色反应判断两组试管中是否有还原糖产生【答案】AB【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 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2、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详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对照原则,三种方案中的两组试管加入的底物和酶的量为无关变量,应该分别相等,A正确;B、方案一加入斐林试剂,根据经水浴加热后是否生成砖红色沉淀,既可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也能证明蔗糖是否被分解,B正确;C、方案二加入斐林试剂既可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也能证明蔗糖是否被分解,C错误﹔D、方案三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一段时间后淀粉会全部被分解,加入碘液后无蓝色反应产生,另一组试管内加蔗糖酶和淀粉,加入碘液后有蓝色反应产生,但是不能说明有无还原糖产生,D错误。故选AB。18. 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酵母菌呼吸时CO2的产生量B. 若乙组右管液面下降则可推测其中的酵母菌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C. 若装置中的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则甲组右管液面降低,乙组不变D. 若装置中的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则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上升【答案】B【解析】【分析】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酵,若甲组右管液面上升,而乙组右管液面下降,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详解】A、甲组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A错误;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是氧气减少量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综合,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此时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氧气,即进行无氧呼吸,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锥形瓶内气压上升,引起乙组右管液面下降,D错误。故选B。【点睛】19.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某品种玉米籽粒的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基因A使籽粒呈现紫色,基因a使籽粒呈现黄色,基因B只对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籽粒呈现白色。玉米籽粒的颜色同时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纯合紫色籽粒和纯合黄色籽粒长成的植株进行两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亲代F1的表型F1自交,所得F2表型及比例一紫色籽粒×黄色籽粒全为白色籽粒紫色籽粒:黄色籽粒:白色籽粒=6:4:6二全为紫色籽粒紫色籽粒:黄色轩粒:白色籽粒=10:4:2 A. 亲本玉米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B. 两组杂交实验的F1表型不同,可能是亲本玉米形成配子时某个基因突变所致C.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F1植株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植株,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紫色籽粒个体的概率最大为100%D. 若不考虑环境因素,让第一组F2中的紫色籽粒个体和黄色籽粒个体杂交,则子代中紫色籽粒个体与黄色籽粒个体的比例为6: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紫色玉米的基因型为:AA_ _、 Aabb;黄色玉米的基因型为: aa_ _ ;白色玉米的基因型为: AaB_ 。【详解】A、第一组的亲代表现型为黄色×紫色,而F1表现型全为白色,且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分别是AAbb 、aaBB或者AABB、aabb, A正确;B、两组杂交实验的F1其基因型都是AaBb,但表型却不同,所以只可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致,B错误;C、F1产生的配子为AB、Ab、 aB、 ab,利用秋水仙素处理由F植株花药离体培养产生植株,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紫色) 、AAbb (紫色)、aaBB (黄色)、aabb (黄色),因此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紫色籽粒个体的概率最大为50%, C错误;D、第一组F2中的紫色籽粒个体为AA_ _:Aabb=2:1,AA_ _中AABB:AABb:AAbb=1:2:1,黄色籽粒个体为aa_ _,其中aaBB:aaBb:aabb=1:2:1,两者杂交得到黄色籽粒个体所占比例为1/3Aabb(紫色)× aa_ _ (黄色)=1/3×1/2 aa_ _ =1/6 aa_ _ (黄色);两者杂交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所占比例为: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Aabb×aabb得到紫色籽粒个体概率为1/24,6个概率相加,可得两者杂交得到紫色籽粒个体的比例为1/4,因此子代中紫色籽粒个体与黄色籽粒个体的比例为1/4:1/6= 3: 2,D错误。故选A。20. 研究人员对患某性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的家系进行调查,得到的遗传系谱图为图甲,并对部分家庭成员的相关基因进行酶切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号的基因型为XaXaB. 1号和4号的基因型都是XAXa,2号和5号的基因型也相同C. 3号与携带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中男孩均正常,女孩均患病D. 4号和5号再生育一个男孩,其患病的概率是1/2,若生育女孩均正常【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图3号患病女孩,只有一条条带,1号为正常女孩,2号为正常男孩,且1号和2号都有两条条带,可得该单基因遗传病属于伴X、Y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患病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6号患病男孩的基因型是XaYa,1号、2号、4号、5号均正常,从而可推出1号和4号的基因型都是XAXa,2号、5号的基因型分别是XaYA,XAYa。【详解】A、根据题图可得该单基因遗传病属于伴X、Y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错误;B、该单基因遗传病属于伴X、Y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号和4号的基因型都是XAXa,2号、5号的基因型分别是XaYA,XAYa,B错误;C、3号的基因型是XaXa,携带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基因型是XaYA或者XAYa,所生孩子中男孩和女孩都可能患病也可能正常,C错误;D、4号的基因型是XAXa,5号的基因型是XAYa,4号和5号再生育一个男孩,其男孩基因型XAYa或XaYa,所以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若生育女孩基因型为XAXa和XAXA均正常,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二、非选择题21. 下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测量某种阳生植物光合速率的密闭装置。将生理状况一致的三盆植物分别置于三种具有不同环境的相同装置中,装置1置于黑暗、25℃条件下,装置2置于适宜光照、25℃条件下,装置3置于自然环境下(光照强度略低、20℃条件下),同时起始液滴对应的数据均为零,氧传感器(测定装置内的氧含量)数据显示屏上的起始数据均为E。测量数据的时间适宜(1h)且三套装置同时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1中植物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该装置可用于测量_________。(2)三个装置中液滴发生右移的是______________,得到的测量数据可反映出______________的大小。(3)适宜时间后,装置1与装置2刻度尺上对应的数据分别为M、N,数据显示屏上的数据分别为P、Q,利用这两套装置测量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答案】(1) ①.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 细胞呼吸速率(或呼吸作用) (2) ①. 装置2和3 ②. 净光合速率 (3)N-M或Q-P【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密闭装置中放置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其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由于温度不变,所以引起液滴移动的因素只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浓度变化。小问1详解】装置1置于黑暗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该装置可用于测量细胞呼吸速率。【小问2详解】二氧化碳缓冲液可维持装置内二氧化碳的稳定,液滴发生右移证明有氧气释放,装置1置于黑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氧气释放,装置2、3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液滴右移;氧气释放量可反映净光合速率。【小问3详解】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加呼吸速率,N可反映净光合速率,而-M反映呼吸速率,故总光合速率=N+(-M)=N-M;Q-E可反映出净光合速率,E-P可反映呼吸速率,故总光合速率=(Q-E)+(E-P)=Q-P。【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以及影响因素。22. 为研究野生型水稻的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可转移DNA)插入D基因中,致使D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型植株(DD)和突变型植株(dd)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编号亲本组合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结实率①♀DD×♂dd16/15910%②♀dd×♂DD77/15450%③♀DD×♂DD71/14250%④♀dd×♂dd15/15010% (1)由表中数据推测,D基因失活使______________配子育性降低。为验证这一结论,请利用亲本和F1进一步设计杂交实验,证明该结论,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进行杂交实验(选择子代基因型种类较少的组合)。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研究已经证明,配子育性降低是因为D基因失活直接导致配子自身受精能力下降。若让杂交①的F1给杂交②的F1授粉,预期结实率为_______________,所获得的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D基因的表达产物(D)蛋白)含有氨基酸序列(WD40),而通常含有WD40的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内。为探究D蛋白是否为核蛋白,研究者将D基因与黄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同时将已知的核蛋白基因与蓝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再将这两种融合基因导入植物原生质体表达系统,已知这两种融合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并保持正常功能。结论:若______________,则表明D蛋白不是核蛋白;若______________,则表明D蛋白是核蛋白。【答案】(1) ①. d雄性 ②. 突变型植株(dd)作为母本,F1植株(Dd)作为父本 ③. 子代中Dd植株与dd植株之比约为5:1 (2) ①. 30% ②. DD:Dd:dd=5:6:1 (3) ①. 黄色荧光出现在细胞质中,蓝色荧光出现在细胞核中 ②. 两种荧光同时出现在细胞核中【解析】【分析】分析表格:②③组都是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①组是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所以可以猜测D基因失活后会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且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2;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10。【小问1详解】由题干可知,野生型的DD相互交配的结实率为50%;当基因型为dd的植株作为父本时,结实率仅为10%;而dd作为母本时结实率也为10%,与DD作为母本相同。因为父本提供的是雄配子,故可推断D基因失活使d雄性配子育性降低。为验证这一结论,可利用突变型植株(dd)作为母本,F1植株(Dd)作为父本,统计后代的表现型(野生型植株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后代Dd:dd=1:1,由于dd结实率为10%,Dd结实率为50%,故子代中Dd植株与dd植株之比约为5:1。【小问2详解】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父本基因型为Dd时,产生的基因型为 D的雄配子对后代结实率无影响,基因型为d的雄配子使后代的结实率降低,因此,以基因型为Dd的杂交①的F1为父本,与基因型为Dd的杂交②的F1为母本杂交,F2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及其结实率见下表:
由上表可推测结实率=50%×1/4+50%×1/4+10%×1/4+10%×1/4=30%,所获得的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50%×1/4):(50%×1/4+10%×1/4):(10%×1/4)=5:6:1。【小问3详解】从题中信息可以看到有一个对照实验:对照组:已知的核蛋白基因+蓝色荧光蛋白基因→植物原生质体表达系统;实验组:D蛋白基因+黄色荧光蛋白基因→植物原生质体表达系统。若黄色荧光出现在细胞质中,蓝色荧光出现在细胞核中,说明表明D蛋白不是核蛋白;若两种颜色的荧光都出现在细胞核内,就表明D蛋白是核蛋白。【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等相关知识点,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图表分析能力。23.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发现,水稻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A、B共同控制。S、N分别表示不育基因和可育基因;A、B表示细胞核中可恢复育性的基因,其等位基因a、b无此功能,通常基因型可表示为“细胞质基因(细胞核基因型),如S(AAbb)等”。只有当细胞质中含有S基因,且细胞核中a、b基因都纯合时,植株才表现出雄性不育性状。下图表示两组杂交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杂交一实验的亲本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是________,恢复系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F2中雄性可育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2)细胞质基因S、N可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的________中,其随________细胞遗传到下一代。这种遗传方式称为________遗传。(3)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进行杂交实验育种取得了成功,结合杂交一解释说明利用雄性不育水稻作母本进行杂交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4)进行杂交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杂交二保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答案】(1) ①. S(aabb) ②. S(AABB)或N(AABB) ③. 1/9 (2) ①. 线粒体或叶绿体 ②. 雌性生殖(或卵) ③. 细胞质(或母系) (3)可以避免人工去雄的烦琐工作 (4) ①. 获得(维持)一定数量的雄性不育植株,通过其杂交获得杂交水稻种子 ②. N(aab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只有当细胞质中含有S基因,且细胞核中a、b基因都纯合时,植株才表现出雄性不育性状,即雄性不育的基因型为S(aabb),结合杂交一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6∶1(是9∶3∶3∶1的变形),说明子一代雄性可育的细胞核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恢复系的基因型是S(AABB)或N(AABB)。【小问1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杂交一实验的亲本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是S(aabb),恢复系的基因型是S(AABB)或N(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S(AaBb),子二代中雄性可育性状的个体占总数的9份,其中1份是纯合子,因此雄性可育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9。【小问2详解】水稻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存在少量的DNA,因此细胞质基因S、N可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随着卵细胞遗传给下一代,为细胞质遗传。【小问3详解】水稻是雌雄同体的生物,利用雄性不育水稻作母本进行杂交实验,可以避免人工去雄的烦琐工作,有利于杂交实验的进行。【小问4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进行杂交实验二的目的是获得(维持)一定数量的雄性不育植株,通过其杂交获得杂交水稻种子,其中保持系的基因型为应该为N(aab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细胞质遗传等知识点,明确细胞质遗传为母系遗传,并能够根据杂交一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逆推出子一代和亲本的基因型。24. 心脏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依赖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传递信号。实验发现,刺激支配蛙心的神经X,蛙心搏动会慢、减弱。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信号时,突触小体处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2)支配蛙心的神经X可能是________(填“传入”、“中间”或“传出”)神经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提出:蛙心搏动减慢、减弱是因为神经X受刺激导致心室腔内出现了某种抑制性物质。通过下列实验验证上述观点,并预期实验结果。①制备带神经X的搏动的离体蛙心甲、乙、丙,蛙心甲心脏腔及插管内的液体是能够维持蛙心搏动的营养液———任氏液(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可以用来延长蛙心脏在体外跳动的时间,保持两栖类其他离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活性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插管内的液面随蛙心的收缩与舒张而上下移动的______和频率作为对照。②刺激离体蛙心甲的神经X,观察记录蛙心的搏动和插管内的液面移动情况;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 (2) ①. 传出 ②. 该神经元直接作用(或支配)于蛙的心脏(效应器),控制心脏的跳动 (3) ①. 幅度 ②. 吸取刺激神经X后的蛙心甲内的任氏液,加入蛙心乙中;吸取刺激神经X前的蛙心甲内的任氏液,加入离体蛙心丙中(两步骤顺序可颠倒);观察记录蛙心乙、丙的搏动和插管内的液面移动情况 ③. 蛙心乙插管内的液面上下移动的幅度变小、频率变慢,而蛙心丙插管内的液面上下移动的幅度和频率不变【解析】【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中传递信号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而突触小体膜为突触前膜,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会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因此在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X直接作用(或支配)于蛙的心脏(效应器),控制心脏的跳动,因此,支配蛙心的神经X可能是传出神经元。【小问3详解】①为了验证蛙心搏动减慢、减弱是因为神经X受刺激导致心室腔内出现了某种抑制性物质引起的,实验中制备带神经X的搏动的离体蛙心甲、乙、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插管内的液面随蛙心的收缩与舒张而上下移动的幅度(这里通过观察任氏液液面的变化)和频率作为对照。②刺激离体蛙心甲的神经X,观察记录蛙心的搏动和插管内的液面移动情况并以此作为对照的依据;③吸取刺激神经X后的蛙心甲内的任氏液,加入蛙心乙中;吸取刺激神经X前的蛙心甲内的任氏液,加入离体蛙心丙中(两步骤顺序可颠倒);观察记录蛙心乙、丙的搏动和插管内的液面移动情。若蛙心乙插管内的液面上下移动的幅度变小、频率变慢,而蛙心丙插管内的液面上下移动的幅度和频率不变,即与之前的相同,则可证明上述推测。【点睛】熟知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并能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光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入学摸底联考生物试卷,共7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六校联考高一(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