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实验学案(多项选择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实验学案(多项选择版),共21页。
考点1 教材实验
1 观察类实验
(1)观察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提示:鉴定类实验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2)观察类实验汇总
实验
名称
观察
方式
观察
对象
细胞
状态
染色剂
常用实
验材料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染色
观察
染色体
死
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
染色体
死
甲紫
溶液
蒜或
洋葱根尖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直接
观察
叶绿体
活
不需要
新鲜的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藓类的小叶;黑藻叶片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紫色大液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染色体
死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酒精和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试剂浓度
实验名称
用途
酒精
体积分数为5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洗去浮色
体积分数为70%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杀死并保存小动物
微生物的培养
消毒
体积分数
为95%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混合用于根尖细胞的解离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用于冲洗卡诺氏液;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混合用于解离
无水乙醇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用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盐酸
质量分数
为15%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1∶1混合成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2 鉴定提取类实验
(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
(2)鉴定提取类实验汇总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还原糖
的鉴定
斐林
试剂
砖红色
沉淀
苹果或梨匀浆等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
鉴定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种子
子叶切片
需用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
的鉴定
双缩脲
试剂
紫色
豆浆、稀蛋清溶液等
先加A液1 mL,摇匀,后加B液4滴(不能过量),再摇匀
绿叶中
色素的
提取和
分离
提取液:
无水乙醇;
分离液:
层析液
①胡萝卜素:橙黄色;
②叶黄素:黄色;
③叶绿素a:蓝绿色;
④叶绿素b: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关注物质检测类实验中的四个问题
(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置对照实验,若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3)可溶性还原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它们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蔗糖,为非还原性糖。
(4)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3 探究类实验
(1)探究设计类实验操作流程归纳
(2)探究类实验汇总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及检测指标
无关变量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
因变量:酶的活性
检测指标: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底物量、酶量、pH、反应时间、试管的洁净程度、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pH
因变量:酶的活性
检测指标: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底物量、酶量、温度、反应时间、试管的洁净程度、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氧的
有无
因变量:CO2生成量
检测指标: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
因变量:酒精产生量
检测指标:重铬酸钾溶液变色情况
葡萄糖溶液的浓度、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
度的生
长素类
调节剂
因变量: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生长状况、处理时间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
因变量: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条件、培养液的成分、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的群
落演替
时间
因变量:群落的演替情况
水族箱中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抗生素
有无
因变量: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检测指标:抑菌圈直径
接种细菌培养液浓度等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中
微生物
的有无
因变量:落叶的分解情况
落叶的数量等
因变量:淀粉的分解情况
初始淀粉溶液
浓度和用量
4 调查类实验
(1)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归纳
(2)调查类实验汇总
①丰富度的调查与种群密度调查的比较
实习、研究
性课题
调查对象
方法
计算公式/统计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标记
重捕法
=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
的动物
样方法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土壤中的小动物
取样器
取样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②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的比较
项目内容
调查对象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
发病率
自然
人群
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随机抽样,群体足够大
患病人数占所调查的总人数的百分比
遗传病
遗传方式
患者
家系
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分析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5 科学思想方法类实验
(1)类比推理
萨顿假说:根据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着明显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2)归纳法
细胞学说的建立:施莱登通过对多种植物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由细胞构成,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提出植物细胞学说;施旺主要研究了动物细胞的形成机理和个体发育过程,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一切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都是从受精卵这个细胞开始的。
注意: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3)假说—演绎法
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性状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后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后通过测交实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是“假说—演绎法”的经典应用。
②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历程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发现F2中白眼果蝇均为雄性,提出了“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演绎推理后通过测交实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也是“假说—演绎法”的经典应用。
③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
(4)同位素标记法
①常用的示踪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等。
②教材应用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记噬菌体,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使之变成“重”分子,然后将大肠杆菌转移至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结合离心技术,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
③荧光标记法
a.是与同位素标记法类似的另一种方法。
b.教材应用
Ⅰ.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很有力地证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流动性。
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对照课本回顾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例1] (2022·河北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八省联考)生物学中通常要利用特定的显色反应来鉴定某些物质。下列对有关物质的鉴定和颜色,对应错误的是( )
A.果糖或葡萄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
B.花生子叶切片——苏丹Ⅲ染液(显微观察)——橘黄色
C.鸡蛋清稀释液——双缩脲试剂(常温摇匀)——紫色
D.CO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蓝色变黄色再变绿色
答案 D
解析 果糖、葡萄糖均属于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反应后呈现砖红色,A正确;花生子叶中含有脂肪,与苏丹Ⅲ染液(显微观察)反应后呈现橘黄色,B正确;鸡蛋清稀释液中含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常温摇匀)反应后呈现紫色,C正确;CO2与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反应,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为黄色,D错误。
知识点二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例2] (2022·河北省省级联测第三次联考)黑藻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叶片薄且透光,叶绿体大。以黑藻为材料,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B.黑藻沉水不能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C.黑藻叶中无紫色大液泡不容易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不可将黑藻用于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实验
答案 A
解析 可将黑藻放入盛水的试管中,把试管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记录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B错误;虽然黑藻叶肉细胞中没有紫色液泡,但并不影响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其细胞质中充满了叶绿体,除了液泡外,几乎整个细胞都是绿色的,因此,也能够与外界无色溶液形成对比,非常容易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C错误;黑藻中有大量叶绿体,可以用作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实验的材料,D错误。
知识点三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
[例3] 以下是某小组制作高等植物细胞的三维结构实物模型的描述,其中错误的做法是( )
A.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细胞结构
B.在核膜和细胞膜之间放置内质网
C.细胞核核膜用双层膜表示,上面有孔洞表示核孔
D.将中心体放置于细胞核附近
答案 D
解析 内质网是具单层膜的细胞器,有的内质网膜与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有的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直接相连,B正确;核膜具有双层膜,上面有孔是核孔,C正确;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不存在中心体,D错误。
知识点四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例4] (多选)下列关于使用高倍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藓类植物的叶片大,在高倍显微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若目镜放大倍数是10,物镜放大倍数是40,被观察的细胞面积放大400倍
C.换用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 ABC
解析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对象,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错误;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故被观察的细胞的长度或宽度放大400倍,B错误;换用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清晰,C错误。
知识点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例5] 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直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 g/mL、0.1 g/mL、0.3 g/mL的蔗糖溶液。
(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其液面高度变化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e、f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引起实验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 ℃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 ℃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且放于37 ℃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 ℃恒温箱中的下降速率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下降 g管>f管>e管
(2)E、F中溶液浓度不同
(3)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解析 (1)溶液丙浓度高于溶液甲、乙浓度,所以3支小玻璃管的液面均下降,由于溶液甲、丙的浓度差小于溶液乙、丙的浓度差,所以e管液面下降幅度最小,由于G体积大于F体积,所以g管液面下降幅度较大。
(2)E和F中溶液浓度不同,所以e和f小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幅度不同。
(3)与0 ℃相比,37 ℃条件下液面下降速率大,说明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知识点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例6] (2022·北京检测)在讨论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替代材料时,有人提议用紫薯块根切片代替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不少质疑的意见。以下意见中合理的是( )
①紫薯块根细胞中淀粉的浓度可能过高难于发生质壁分离 ②紫薯块根细胞中可能没有大液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③紫薯块根难以制成单层细胞透光薄片,不宜做实验材料 ④紫薯块根的色素含量太高,难以观察到质壁分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知识点七 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例7] (2022·广东,13)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①
9
+
90
38
②
9
+
70
88
③
9
-
70
0
④
7
+
70
58
⑤
5
+
40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为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答案 C
解析 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正确;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l2,温度分别为90 ℃、70 ℃,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 ℃,但由于分组较少,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正确。
知识点八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例8] (2022·山东日照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色素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色素带的位置不同
B.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相同
C.实验结果中得到的四条条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依次变宽
D.与成熟叶相比,幼叶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
答案 D
解析 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理来分离色素,从而使色素带的位置不同,A错误;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因此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不相同,B错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C错误;与成熟叶相比,幼叶所含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少,幼叶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D正确。
知识点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例9] 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 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20 ℃温水的烧杯中。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 ℃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 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则液面应该下降
B.该装置还可以用来“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C.还应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
D.若30 min后液面没有变化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答案 A
解析 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是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会导致气球的体积增大,烧杯中的液面应该上升,A错误;可设置多个该实验装置,自变量为不同梯度的温度,观察指标为相同时间内烧杯液面上升的高度,可以用来“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B正确;需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以校对物理因素对实验装置的影响,C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若30 min后液面没有变化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D正确。
知识点十 制作和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例10] (多选)(2022·山东日照高三上学期开学校际联考改编)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洋葱根尖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观察时,需在低倍镜下找出中期的细胞,再换高倍镜找其他时期的细胞
C.高倍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的细胞
D.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
答案 ABC
解析 装片的制作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制成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换成高倍镜观察,由于中期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故观察时,需在高倍镜下找出中期的细胞,再找其他时期的细胞,B错误;中期的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高倍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间期的细胞,C错误;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所占分裂周期时间成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D正确。
知识点十一 运用模型、装片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例11] 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 D
解析 洋葱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知识点十二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例12] 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如图为两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型。其中圆代表磷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形可能代表A、T、C、U四种含氮碱基
B.两个圆可用别针(代表共价键)连接,以形成DNA的侧链
C.别针(代表共价键)应连接在一个核苷酸的五边形和另一个核苷酸的圆上
D.如果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别位于链的两侧,两个模型方向相同
答案 C
解析 方形表示的是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没有U,圆表示的是磷酸,五边形表示的是脱氧核糖,在DNA单链中,脱氧核糖(五边形)和磷酸(圆)交替连接,而不是两个圆之间连接,两条DNA单链模型的位置关系应为反向平行。
知识点十三 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例13] (多选)如图表示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模拟实验过程,对该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须重复多次
B.甲、乙两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轻重须一致
C.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
D.抓取完一次并记录好组合情况后,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摇匀后继续实验
答案 ABCD
解析 该实验须重复多次,以减小实验误差,A正确;甲、乙两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轻重须一致,这样可以避免人为的误差,B正确;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且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C、D正确。
知识点十四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例14]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其儿子一定患病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型
答案 D
解析 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丈夫正常,其一定有显性正常基因,这对夫妻所生儿子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A错误;若群体发病率为1/10000,则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正常基因频率为99/100,携带者的频率为2×1/100×99/100=198/10000,B错误;致病基因为正常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所得,无法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诊断出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
知识点十五 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例15]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的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蛾中S基因的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基因
基因频率
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S
5%
95%
s
95%
5%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留下后代的机会________,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答案 (1)基因突变 原材料
(2)①浅色(ss)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天敌捕食,繁殖的个体中生存下来的多,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
②黑色个体在被污染成黑褐色的树皮上不易暴露,从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
③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少 提高 基因频率
知识点十六 探讨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
[例16] (多选)利用“抗生素纸片扩散法”观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将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和抗生素纸片分别放置在培养基的不同区域
B.实验中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C.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
D.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是有利变异
答案 ABD
解析 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逐渐变小,C错误。
知识点十七 比较清水、缓冲液、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例17]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血浆组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知识点十八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例18] 某农科院研究不同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选择用含蔗糖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A、B两种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浸泡月季插条基部,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浓度/(mg·L-1)
生根率/%
处理时间/h
0.01
0.1
1
对照
A
B
A
B
A
B
A
B
1
11
49
17
42
9
24
10
10
2
14
36
20
30
7
20
10
10
3
22
32
25
26
6
17
10
10
A.实验过程中需用清水处理等量的月季插条作为对照组
B.该实验需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对插条进行处理
C.两种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均存在低浓度促进,浓度过高抑制
D.探究B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在0.01~0.1 mg·L-1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
答案 B
解析 实验过程中需用含蔗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等量的月季插条作为对照组,A错误;为降低枝条蒸腾作用失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需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对插条进行处理,B正确;与对照组相比,A种生长素类调节剂既出现了促进,又出现了抑制,体现了A种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插条生根作用的低浓度促进,浓度过高抑制,B种生长素类调节剂与对照组相比只体现了促进作用,C错误;表中的三个浓度中,B生长素类调节剂在0.01 mg·L-1时生根率最高,则要探究B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在0~0.1 mg·L-1范围内进一步进行,D错误。
知识点十九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例19]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 D
解析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液中,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知识点二十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例20] (多选)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样时轻轻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在土壤2 cm深度处取样
B.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在体积分数为97%的酒精溶液中
C.采集的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即使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也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 CD
解析 取样时,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取样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几乎与地面平齐,而罐的高度约5 cm,A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错误。
知识点二十一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例21] 某同学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微型生态系统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
微型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生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瓶
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如下所示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B.丙瓶中的分解者数量较少
C.乙瓶中藻类的数量下降
D.甲瓶中的生物种类迅速减少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可根据这四种成分来衡量表格中甲、乙、丙、丁各缺少什么成分,再推理各自发生的变化。甲瓶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甲瓶中的微型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能维持相对稳定,生物种类不会迅速减少。
知识点二十二 科学思想方法类实验
[例22] (2022·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同位素标记技术常用于遗传学的研究。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35S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B.利用32P研究基因的转录、翻译机制以及DNA分子结构模型
C.DNA半保留复制的探究实验中,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大肠杆菌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需要用35S和32P共同标记同一噬菌体
答案 C
解析 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的实验需要单独用35S去标记蛋白质,单独用32P去标记RNA,这两个过程分开做才行,A错误;研究DNA分子结构模型不需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来研究DNA分子结构,B错误;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大肠杆菌,由于含15N的DNA链和含14N的DNA链的质量不同,提取的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位置不同,故可判断DNA的复制方式,C正确;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需要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的噬菌体,D错误。
相关学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组成、结构及生命历程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组成、结构及生命历程学案(多项选择版),共28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学案(多项选择版),共4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工程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工程学案(多项选择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