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1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2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涌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中段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卷面总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 “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 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 “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 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 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

    D. “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 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 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

    【答案】1. B    2. C    3. D   

    4. 示例:材料二(1)首先从贺裳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的理论引入,指出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美学规律,这一理论也存在于其它艺术部类。(2)接着亮明观点,指出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并进行理论阐释,再列举典型例子进行分析。(3)总结指出“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   

    5. (1)从“理”的角度看,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皆应验,这是不符合事态常规与天然定理的。(2)从“情”的角度看,这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的巨大冤屈,她以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昭告世人,又是符合情感逻辑的。(3)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真实,反而增强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交待故事背景,展现了人们仓皇逃命的慌乱景象,与老人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的疲惫和无助。

    B. 当“我”问及老人“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时,老人回答“政治跟我不相干”,说明老人不关心政治,对政治无动于衷。

    C. 结尾处“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指的是没有遭受法西斯飞机的轰炸,以及对猫不用太过担心,以此说明老人那天特别不幸,有很多担心。

    D.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桥边的老人》中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 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 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都无情地摧毁了,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但他却不想做一个“硬汉”,他选择了自杀来逃避。

    8. 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情节上)“我”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表达效果上)“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③(人物形象上)通过“我”的所见以及同老人谈话,突出老人“热爱家园,纯朴善良”的形象,揭示老人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内心伤痛。

    ④(小说主题上)通过“我”的感触,强化了小说的主旨:谴责战争,热爱和平。   

    9. ①形象塑造,以点写面。文章只重点塑造了战争来临时在逃难途中一位疲惫忧惧的老人形象。通过这位老人,让人读者理解到了战争带给无数人们的无尽苦难。

    ②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③语言简约,而内涵丰富。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 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 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

    (2)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   

    14. 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刘克庄【注】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刘克庄:南宋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遭罢黜。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梅花凋零的凄凉衰败景象,透露出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诗人展开联想,化用典故,写了迁客所在岭南的落梅和骚人所在湖湘的落梅。

    C. 颈联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咏物诗将悲愤之情融于诗歌形象之中,既写梅又写人,委婉巧妙,寓意深刻。

    16. 诗的尾联寓意深刻,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5. B    16. (1)表面上看,谴责东风因忌妒梅花的孤高,胡乱使用生杀予夺的权利,任意摧残它;
    (2)实际上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表达了对嫉贤妒能、压制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3)寄托了自己孤高而仕途不遇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治“家”的前提。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面对眼前浩渺、美丽的景色,不禁产生了对自然与人类何时出现的探问。

    【答案】    ①. 一日克己复礼    ②. 天下归仁焉    ③. 欲齐其家者    ④. 先修其身    ⑤.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⑥.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刨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___18___泛出一丝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___19___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___20___

    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一锹一锹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

    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___21___。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星星点点    伸出    浑然一体    锋芒毕露

    B. 星罗棋布    探出    水乳交融    锋芒毕露

    C. 星罗棋布    伸出    水乳交融    脱颖而出

    D. 星星点点    探出    浑然一体    脱颖而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一锹一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

    B. 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

    C. 她一锹一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

    D. 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

    20. 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8. D    19. B    20. 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要想回答这一问题,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两个阶段: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在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完成了碳的释放。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大气吸收的极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首先要弄懂碳循环的作用机理

    ②完成碳的固定

    ③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   

    22. ①地球上出现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②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③这些气候变化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家来楚生在谈及学习书法的过程时强调了“专”与“博”的关系,他认为“始入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这里所提到的“专宗一家”就是要初学者先选择一本经典碑帖进行临摹,在一定的时间内需专精一家,品咂古法。待自己对这一家的书法“得之心而应之手”之后,再“泛滥诸家”,博览群帖,吸取其精华,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样的话,自己的一家之精将会更加精益求精,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相关试卷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共7页。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