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野骆驼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体现了汉朝民族交融的特征;B.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生态环境恶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政局统一”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D.“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表明美国主张放弃战争的保留条件,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大打折扣。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A项提出是在1955年,排除。B项提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C项是1961年兴起,排4.答案:B
解析:ACD材料都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信息“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体现的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所以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纸币-交子。B正确。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可知,政府通过乡老、里甲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这表明当时统治者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涉及对普通民众自主性的削弱,故A项错误;《教民榜文》不属于政令,故C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失业者的救济,与强化政府的职能无关,故A、D两项错误。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而不是废除社会保障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其主张维持一定的失业,故C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富人、穷人居住的房屋和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明显区别,说明已经出现私有产品,出现贫富差别,私有制已经产生,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畜牧养殖的影响,排除C项;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是在2014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人数的比例很高,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使妇女走出家庭,进入工厂,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轻工业工厂中女工人数较多,不能体现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排除A项;女工人数多不能于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不能得出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排除D项。故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干预经济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出现了“灰领”“白领”工人,而未体现出阶层分化,故B项错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是“灰领”“白领”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新的中间阶层兴起,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这一个时期美洲是白银的主产地,通过贸易流入中国,16到18世纪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B项正确;16到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全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央行行长面对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时,强调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强调“重返纪律”,这是因为他关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故D正确;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无益于解决金融危机,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无关,故B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能保证公正合理经济秩序,故C错误。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早期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可知,西亚、美洲、中国等地都发现了早期的农业文明,这说明农业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情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根据材料中的“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农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良渚文化时期才开始出现犁耕,排除A项;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考查海上丝绸之路。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知,唐代内陆城市长沙的长沙窑瓷器大量出口,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故选A项;B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沿海城市,而长沙是内陆城市,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发达,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明中国居于世界贸易的关键地位,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不是只外销农产品,还外销大量的手工业品,B项排除;此时欧洲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中国还是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C项排除;在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的常用流通货币,但题干没有体现国内的“流通货币”,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0.答案:A
21.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小,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则是“多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国情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是政治活动,且在小农经济社会中,不重视商业,财富多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发起者多为个人,政府只是支持者之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获取经济利益,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不是对外政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C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对海洋的探索。由材料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性交通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医药学家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反映其认识到传染病的本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D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欧洲人口死亡率降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使西北欧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迅速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不能直接影响人口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扩展,排除D项。
26.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3分,任三点)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5分,积极三点3分,消极一点2分)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4分,任两点)
(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6分,积极两点4分,消极一点2分)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即茇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外来物种的广泛种植使得时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可知,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2)影响:根据材料“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可知,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材料“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可知,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材料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可知,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外来物种传播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
27.答案:(1)因素:传统礼制;地理环境;“天人合一”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防卫;文化教育的需要。(任三点,6分)
(2)变化:由关注城市格局与建筑转变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任两点,4分)原因: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恶化;工人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浪漫主义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任三点,6分)
解析:(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一“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可知受到传统礼制影响;材料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可见地理环境的影响;材料一“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反映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材料一“其测量误差极小”,体现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一“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可知重视军事防卫;材料一“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反映出文化教育的需要。(2)第一小问主要变化,依据材料二,由“更加关注城市格局与交通改善、建筑轮廓的统一与条理”到“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反映关注城市环境问题;由材料二“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反映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造相结合;由材料二“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体现出城市规划发展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第二小问原因,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改造主张反映出工人运动的发展,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有浪漫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体现出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的确立与完善、经济上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加快、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等方面分析。
28.答案:(1)以国都为中心散开;重视交通建设及规范;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陆路与水路相结合(陆路和水路交通发达);注重与外国交通建设;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处于世界前列);服务政治;交通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交通建设由国家控制和管理。(任四点8分)
(2)政府观念相对落后(固步自封,阻碍外来事物的传入和发展/不支持);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拒绝接受新生事物);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铁路权受外国人控制);战争频繁(国内局势混乱,列强侵华,抗日战争等使公路、铁路遭受破坏);经济发展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任4点8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可知,以国都为中心散开;根据材料“并统一了牟辙宽度”可知,重视交通建设及规范;根据材料“构成了以威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可知,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根据材料“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可知,陆路与水路相结合(陆路和水路交通发达);根据材料“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可知,注重与外国交通建设;根据材料“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可知,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处于世界前列);根据材料“唐朝驿道将近2.5万公里,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可知,服务政治;从秦朝到元朝,可以看出古代交通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从建设的主体看,古代交通建设由国家控制和管理。(2)原因:根据材料“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可知,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根据材料“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可知,政府观念相对落后(固步自封,阻碍外来事物的传入和发展/不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铁路权受外国人控制);根据材料“到1946年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可知,战争频繁(国内局势混乱,列强侵华,抗日战争等使公路、铁路遭受破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技术力量薄弱。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乾隆十七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高二历史202301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史·职官志一》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