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东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
2023.1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
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02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年人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既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强化和拓展了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交等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旻表示。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包含提供环境安全及身体健康监测的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下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
(取材于任海、陈春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
B.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C.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
D.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3分)
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完成6—10题。
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缗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
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韶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韶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
(取材于《东坡志林》)
注释:【l】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有道也,特巧耳 特:特别
B.秦遂围邯郸,几亡赵 几:几乎
C.而齐之亡形成矣 形:局势
D.岂以谨故置齐也哉 置:放过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请粟于齐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B.赵虽未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C.齐人不悟而与秦合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D.齐乃发兵守西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
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
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
C.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
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
D.今秦易楚,以为超齿也可拔
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
B.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
C.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
D.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
1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闻黄鹂【1】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翥【5】。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l】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在京兆府咸阳西南。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翥: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本诗中是悲苦的象征。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1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文人创作有时直抒胸臆,坦露襟怀。屈原在《离骚》中用“乘骐骥以驰骋兮, ① ”表现自己的豪迈自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归去来兮, ② ”表达自己坚决的归田之志;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无祖母, ③ ”抒发对祖母刘氏感恩之情。有时则借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明月半墙, ④ ,风移影动”抒发自己在清幽环境下的怡然自得﹔姜夔在《扬州慢》中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⑤ ”表达物是人非,不胜今昔的伤感。
(2)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拟行路难(其四)》中不能安于宿命的鲍照,“ ① ,举杯断绝歌《路难》”;《客至》中刚刚安居草堂的杜甫,尽管盘中菜肴简单,且“ ② ”,也愿与邻翁对饮;《登快阁》中知音难觅的黄庭坚,也只能无奈慨叹“ ③ ”。可见酒是液体的诗,诗成了情酿的酒。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红楼梦》中,环境、灯谜、物品等往往起着揭示人物特点、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潇湘馆”中翠竹林立,象征林黛玉 ① 的性格;“稻香村”中泥墙茅舍,恰合李纨 ② 的特点;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隐喻了贾惜春 ③ 的宿命;蒋玉菡和花袭人经贾宝玉交换的“汗巾”,预示着日后蒋花二人 ④ 的命运。(4 分)
(2)刘姥姥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六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她三进贾府,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也见证了贾府不同阶段的特点,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述。(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耦园听曲
相比拙政园,耦园小很多。以中厅为中心,东西分有两座花园。之所以要去耦园,只因为当年钱穆先生携母亲避难曾经在这里的东花园住过。那是1939年的事情了,战火纷飞之时,耦园已经破败如电影《小城之春》里的废园。
出于对钱穆先生的敬重,方才到这里寻访怀旧。来时接近黄昏时辰,又是细雨过后,耦园里风清气柔,异常清静,远不如拙政园游人如织。步入中厅,除服务人员一老一少外,空无一人。厅堂方正轩豁,设有小小的舞台,台前摆满桌椅,还有一面苏州评弹演出的广告。我问身穿一身蓝布长褂的长者:什么时候有演出?告诉我:现在就可以。
这时候,舞台出将入相一门的门帘一挑,走出一位粉裙黑衣的女人,款款走下舞台,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份节目单,翻翻正反两面,对我说:前面是小曲,后面是评弹,你们要听哪一个?然后,又道:小曲每首50元,评弹,单人每首80元,双人100元。
看了一遍节目单,评弹里有《潇湘夜雨》《晴雯撕扇》《钗头凤》几首,我选了双人演唱的《钗头凤》。两人回到后台,拿着三弦,抱着琵琶,走到前台,端坐在一张小桌两旁,轻拨慢挑琴弦,开始演唱,台风很稳。
说实在的,苏州方言,根本听不懂,只知道他们一男一女分别唱出陆游和唐琬各自写的《钗头凤》。之所以选这首,是因为多少知道里面的唱词,隔雾观山,朦朦胧胧,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可以弥漫起一点儿想象。小时候读这词,也学过这首词的古曲唱法,望文生义,《钗头凤》里的这个“钗”字,和“拆”字同音,便觉得和将陆游唐琬两人生生拆散的“错、错、错”,很是吻合。读中学时,还曾经看过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话剧《钗头凤》,陆游唐琬都是南方人,话剧里说着一口京腔,总有种违和感。用大鼓书或北方时调唱《钗头凤》,也不大合适,尽管它们都是民间传统的说书演唱形式。还是听吴侬软语的评弹《钗头凤》,最是琴瑟相谐,依依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评弹,来苏州听过几次,在剧场里听,和在这里听,味道还真不尽相同。尽管在哪里听,都是一样听不懂,却总觉得,在苏州园林里听评弹,应该是最地道的选择,就像品春茶要汲虎丘下的清泉水,泡在紫砂壶中,方才相得益彰,滋味别出。园林里的曲径环廊,飞檐漏窗,小桥流水,玲珑山石,茂竹繁花,和评弹的低回婉转、轻柔舒缓、云淡风轻,交相融合,是评弹如诗如画的最佳背景,和评弹的袅袅余音丝丝入扣,水乳交融。这和听大鼓书,要在北京的茶馆里听,味道大不一样。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演唱,更是带有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民俗民风与文化基因抹不掉的胎记。
我不懂他们二位演唱的水平究竟如何,只是觉得十分好听。《钗头凤》本身就具有悲剧色彩,他们二位唱得哀婉动人,琵琶和三弦也弹奏得娴熟悦耳,犹如细雨绵绵。我一边听,一边画他们的速写,乐声轻柔如水,滴溅在画本上,晕湿了几分笔墨。
曲子只是陆游唐琬各自一首词男女交错的演唱,最后合唱陆游词的前半阕。不长,很快,演唱结束。谢过之后,请他们二位在我的速写画上签名留念。二人都姓王,我以为是两口子,不是,问过知道,男的59岁,女的52岁,早年都在艺校学评弹昆曲,毕业后同在苏州艺术团做演员,早早退休,舍不得从小学的玩意儿,便相约一起到这里为游客演唱。男老王笑着对我说:一起来玩玩!女老王指着服务台前的小姑娘对我说:每天和小姑娘一起,我们也年轻一些!
告辞之后,走出中厅,天色渐暗,就要闭园,匆匆走过西花园的织帘老屋,来到城曲草堂前的假山石旁,看见两个身穿漂亮汉服的年轻姑娘正在拍照。心想,这样一身汉服的姑娘,从逶迤的山石后面袅袅而出,还真有点儿时光穿越的感觉。不知道,刚才二王唱的那一曲评弹,她们是否听到?有评弹相伴,有园林依托,有汉服装饰,有声有色,有情有致,才是耦园最佳景色吧?
八十二年前,钱穆先生就是在这里的城曲草堂二楼著书,写下了《史记地名考》。可惜,今天的这一曲评弹,钱先生,看不到,听不到了。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隔雾观山,朦朦胧胧 隔雾观山:凭借印象欣赏
B.最是琴瑟相谐 琴瑟相谐:搭配和谐
C.抹不掉的胎记 胎记:与生俱来的印记
D.袅袅而出 袅袅:不疾不徐.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清静的耦园远不如拙政园游人如织,表达作者对耦园被人遗忘的不满。
B.用大鼓书唱《钗头凤》与用评弹唱作对比,作者认为后者的演绎更地道。
C.“丝丝人扣”“水乳交融”等词写出园林的景致与评弹的声音相得益彰。
D.运用“滴溅”“晕湿”两个动词,使评弹传递的哀婉动人之情形象、可感。
18.请简要分析第九段划线句子的内涵。(6分)
19.简述文章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 分)
①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方面,中国积极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4项行动。②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科研工作,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受训,资助专家近2000人次。③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④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已达约67家。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删掉“等”,不影响句意。
B.②句中“人次”可改为“人”。
C.③句中画线语句应放段尾。
D.④句中画线语句没有语病。
(2)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修改②句中画线语句,使之与前后语言片段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读书交流会上,你作为主持人将对读书之星进行访谈。请设计一个访谈提纲,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2)2022年9月,《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请谈谈你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请以“为梦想而战”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例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你对“学而时习之”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也说‘学而时习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随着社会发展,“扫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购物扫码结账,出行扫码乘车,看病扫码取号,线上扫码学习……
你一定有不少关于“扫码”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扫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4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共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