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展望,资料附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5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主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
教学立意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两个理论概念是源于西方,在中国与世界接触并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不断的发展了、丰富了多极化和全球化理论以及实践内涵,并且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中面对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运用中国智慧,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而不同 天下大同”这一思想主张,是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应对现实问题提出的哲学方案,在当今面对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问题,这一方案仍然是充满中国智慧的现实方案,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表达”,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的梳理、探究,说明“和而不同 天下大同”这一中国表达的智慧、胸怀与高度。
3.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的第一课。基于课程标准教材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本课包含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三个子目,在教学中需要梳理当代世界格局整体时代特征,从国际格局演变背景下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由单极格局到两极格局以及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加强为两条主线索,紧扣时空脉络,运用发展的、联系的思维,注重知识体系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从多层次、多视角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史鉴今,对未来的应对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本课涉及的新概念比较多,应注重概念的解读;教材论述比较详细,配备有较丰富的史料资源,教学过程以教材论述的史实为基础,删繁就简,设计不同历史情境和问题,达成素养目标。
4.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当代世界的世界发展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911事件、金砖国家、不结盟运动、上合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概念有初步的掌握。但是学生尚未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对当代世界发展特点的横向与纵向的整体性和辩证性认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搭建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解决关键问题;构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能够对历史问题有多角度的解释;在分析中把握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应对的方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知识梳理,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知道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构建基本知识体系。
(2)通过史料解读和图表运用,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特点做出历史解释,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时空素养。
(3)通过史料解读,运用唯物史观,探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影响,总结历史规律,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尝试对国家与个体当下的应对方案做出思考。
6.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当代世界发展出现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构建知识框架。
难点:探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影响,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教学策略
以单元主题引领,紧扣本课主题,将教学环节分为“知识梳理--探究深化--拓展升华”三个部分,立足学情,通过史料研习、合作探究、总结提炼,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通过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来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
侯课,播放歌曲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在歌声突出课题设计主题,请同学看图片,同时老师讲述,进入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联系现实 激发兴趣
教学环节2 研读材料 提升素养
梳理:演变与表现1.世界格局
教师通过地图帮助同学建立时空联系。
研读材料,引导同学思考问题。
问题1: 美国的战略主张是什么?
问题2:美国的单极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
观看图片材料,引导同学思考问题。
问题3: 图片材料反映了,社会信息化具有哪些特点。
问题4: 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概念阐释、自主梳理教科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对世界多极化进程进行梳理,介绍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教学环节3 史料扩充 构建框架 提升素养
二、探究:根源与影响
探究1: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探究2: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材料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探究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联系、交往和融合。以电子技术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空前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普遍地接受,促进了世界统一的市场经济的最后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跨国公司与其海外子公司之间通过所有权、经营管理、技术转移以及利润分配等方式建立起各种联系,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相继开放,国界正在逐步地消失,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些都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 摘编自孔淑红、郑芬《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概念阐释、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认识世界多极化的根源及影响、经济全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辩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
教学环节4 拓展提升 课堂小结
三、展望:应对与方案
教师讲述,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发表意见
最后,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概念阐释、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利用相关资源,引导同学积极思考,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应对思考与中国方案。
结构板书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去查阅与本课题相关材料,就当今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全球化利与弊、“逆全球化”等话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自洽、史论结合。
五、资料附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C]. 徐蓝 朱汉国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世界现代史[M].李 杰 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4]“世界多极化”提法辨析[J]俞邃 著。
[5]不可逆转的大趋势[J].郭宪纲 著。载《人民日报》,2012-12-06.
[6]世界历史视野下的国际关系演变[J].徐蓝 著。载《光明日报》,2007-04-03.
[7]世界秩序[M].亨利 基辛格 著,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马小军 著。载《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第1期.
[9]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J].陈风英著。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
[10]全球经济12大趋势[M].丹尼尔 阿尔德曼 著,陈杰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1]“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J].郭宝宏 著。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
[12]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J].张雷声 齐英艳 著。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
[13]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J].刘翼等 著。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4]美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J].刘胜湘 著。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15]世纪之交的反全球化思潮及其对全球化的批判[J].郑以明 李智 著。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16]特朗普当选的反全球化效应[J].邢予青 著。载《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45期.
六、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讲授新课,历史纵横,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