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历史作业(一)
展开1. 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2. 下表梳理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部分多元文明,从该表中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①新石器时代我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②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③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别广泛
④早期中华文明朝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 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B.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C.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D.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
4. 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该遗迹表明
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
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5.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这表明殷周时期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
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D.世袭和选贤同时并存
6. 下图所示为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国宝级文物——何尊内的铭文,其中内容包括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宅兹中国”的计划・铭文中的”中国”最有可能是指
A.华夏族发源地B.都城及王畿周围
C.黄河中游地区D.天下的中心地区
7. 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⑤D.②③④
8.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天子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了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商与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
A.王畿所在方位B.诸侯权力范围
C.王位产生方式D.封国面积大小
9.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0. 下图是周王家庙布局示意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下列有关昭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父子同列祖孙异列的神主摆放秩序
B.肯定了昭穆对兄终弟及有积极作用
C.印证了天子-诸侯-卿-士等级的存在
D.以区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之序
11. 《周礼》所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这反映出
A.西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一直都很低下
C.贱商思想具有历史传统D.抑商为了维护等级秩序
12.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13.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14. 据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的祭祀中把农业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社稷”最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国家及政权统治的代名词。材料反映出
A.农业祭祀活动隆重B.对农业神信仰崇拜
C.农业活动管理强化D.农业经济作用凸显
15. 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图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 )
A.青铜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走向衰落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四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
【问题】
(1)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从《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中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在早期中国,平民有权获得田宅,但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继承权丧失了现实意义;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父母逝世后,再进行家庭财产分配。
材料二 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采用会前遗嘱与战前遗嘱两种形式进行继承。战前遗嘱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由于平民的财产数量不多,因此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立。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比如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继承开始的时间是从遗嘱人死亡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继承权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详解】
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2. 【答案】C
【详解】
表格看不出新石器时代我国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表格也看不出原始农业的发展,看不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故排除①②。从表格可知,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区域均有石器时代文明分布,表明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从多种文明的发展得出多元性,再从我国文明发展的方向可知,最终朝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故③④正确。故选C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晚期的部分墓葬中能有一定数量、种类的手工业品和牲畜骨头作为陪葬品,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C项正确;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陪葬品数量、种类不同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是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表现,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原始社会晚期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是出现随葬品的直接原因,不是随葬品出现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
4. 【答案】C
【详解】
根据“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制以及国家政权,说明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建设完备,排除A;“天人合一”不能体现,排除B;从材料的内容不能看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
5. 【答案】D
【详解】
王国维认为,天子和诸侯要通过嫡子世袭消除争端,通过选贤任能处理政事,由此可知殷周时期世袭和选贤并存,故选D;材料主要体现了天子和诸侯的传承以及臣属的选择,没有体现诸侯纷争的混乱和家国同构,也不能体现等级关系,排除ABC。
6.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陕西宝鸡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何尊,内部的铭文记载着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宅兹中国”的计划。“宅兹中国”指的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成王时开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营建都城,由此可知,文中的“中国”最有可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的中心地区,故D项正确;史料记载华夏始祖炎黄都源于陕西渭水流域,所以“华夏族发源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文中的“中国”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故C项错误。
7.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故材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①②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③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 【答案】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下的商王同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而周朝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诸侯的权力范围大小,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二者的王位产生方式均是世袭制,C排除。故选B。
9.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同姓贵族分封到王幾以外的地区,根据西周推广周文化的内容,推断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A项;西周尚无君主专制,排除B项;西周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D
【详解】
应为祖孙同列父子异列,故A选项错误。确定昭穆与兄终弟及无关,故B项错误,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符。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故D项正确。
11. 【答案】C
【详解】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西周时期就有贱商思想,可见贱商思想具有历史传统,故C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商人社会地位并不是一直低下,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题干反映的是通过等级秩序抑商,而没有强调抑制商业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故D错误。故选C项。
12.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13. 【答案】D
【详解】
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14.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作为农业主神的“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等信息来看,农业生产对于民众的生存和国家政权的存续日益重要,反映出农业经济作用凸显,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业祭祀活动,排除A项;对农业神信仰崇拜的原因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活动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
15. 【答案】B
【详解】
图片显示代表性青铜器出土区域集中于商、周统治的中心区域,这表明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不会到市场流通,故B正确;商和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A排除;图片只涉及黄河流域,未涉及长江流域,C排除;青铜铸造没有随着商朝灭亡走向衰落,D排除。
16. 【答案】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广泛,黄河和长江流域相对集中;
(2)从整体看,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从类别看,分封的诸侯国有同姓和异姓两种,以前者为主;从分布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靠近国都镐京的主要是同姓诸侯国;
(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原始文化,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各区域的文化都建立农业经济基础上,并且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最终到夏商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
【详解】
(1)根据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广泛,黄河和长江流域相对集中。
(2)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整体看,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从类别看,分封的诸侯国有同姓和异姓两种,以前者为主;从分布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靠近国都镐京的主要是同姓诸侯国。
(3)根据“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并结合图片中的内容,可概括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原始文化,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根据“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可得出同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各区域的文化都建立农业经济基础上,并且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最终到夏商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
17. 【答案】(1)原因:宗法制的影响;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国家控制。
(2)同:继承的目的均为保证家族的延续;继承的主体都以贵族为主;都有遗嘱继承且注重订立遗嘱的程序;都重视身份的继承。异:古代中国父母健在时可立继承遗嘱;古罗马贵族、平民都享有财产继承权,平民不重视遗嘱订立;古代中国订立遗嘱的规定比较松散;古罗马的遗嘱继承规定相对系统规范。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可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注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国家控制,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等。
(2)同:根据材料一中“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联系材料二中“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可知,继承的目的均为保证家族的延续;根据材料一中“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联系材料二中“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可知,继承的主体都以贵族为主;根据材料一中“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对比材料二中“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可知,都有遗嘱继承且注重订立遗嘱的程序;根据材料一中“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联系材料二中“如果一家之主亡故……”等可知,都重视身份的继承。异:根据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可知,古代中国父母健在时可立继承遗嘱;根据材料一中“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对比材料二中“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立”可知,古罗马贵族、平民在遗嘱订立中都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平民不重视遗嘱订立;根据材料一中“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可知,古代中国立遗嘱的规定比较松散;根据材料二中“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可知,古罗马的遗嘱继承规定相对系统规范。北方地区
黃河流域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距今约6000—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
遗址
墓编号
出土情况
大何庄
墓14
随葬三十六块猪的下颚骨
半坡
墓152
三岁女孩墓,随葬七十九件手工业产品,陶器六件,石球三个,青白色带孔玉石耳坠一件
华县元君庙
墓458
男性老人墓,随葬六件陶器,砾石围成石棺
姜寨
墓7
随葬尖底瓶、陶错和精美玉石耳坠共二十多件
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历史作业(二): 这是一份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历史作业(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历史作业(五): 这是一份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历史作业(五),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