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专题解释】
联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领会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背后现实的苦痛;感受晋文士精神世界的深情与超迈,并探讨晋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1.朗读课文,读准字词:癸丑、修禊、急湍、流觞、形骸、嗟悼、轻飏、眄庭柯、出岫、景翳翳、西畴、或棹孤舟、曷、遑遑、东皋。
2.了解这些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流觞曲水、修短随化、心为形役、三径就荒、云无心、鸟倦飞;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任务一 正字音,释难句,初明文意
1.朗读以PPT呈现的预习任务中的字音。
2.检查预习任务中的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情况。
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据羲之尺牍“惋伤之甚,未能喻心”“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哀惋深至,未能喻心",此处“喻"释作"消解、释怀",强调了对死生无常不能消解、释怀的痛苦。
3.学生提问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答疑。
任务二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
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写悲痛,悲得突然。其次,将“死生亦大矣"加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后缺乏内在逻辑。再次,“岂不痛哉”痛者为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者为何?均不得而知。
不赞同这个观点。作者先写兰亭的胜景雅事,由此联想到美好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抒发人生的悲痛,最后表明对生死的看法,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隐晦地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书则以其为自出机杼的想象之作。请按文章顺序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序实陈“昨非",辞则悬想“今是”首先,想象归程,正值隆冬,“轻飘飘的风”为想象,表归家之喜悦;彭泽、陶舍并不遥远,“问征夫"为想象,表归家心切。其次,想象归舍、归园,生活景象均为心中蓄积已久的理想中的归隐景象,是他平生之志的寄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再次,想象归田,有春景,涉及春季农事,而序称“仲秋至冬……乙巳岁十一月也”最后,是"归园田”后的人生感想,理想化的田园牧歌生活。若作追叙和实录来看,就失去了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任务三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
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写了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写了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之苦。“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写了美好的外在事物易逝之伤。最后的"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写了生死无常之痛(这一点是王羲之生命之大痛,可结合以下材料深入理解)。
资料:
(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
(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
(3)王羲之尺牍:
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写于长子玄子病重。其后玄子早卒)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写于两个孙女夭折)
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
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
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
生之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践生命如蹂草芥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权力倾轧与其刚直纯正的个性势同冰火,心灵煎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偶尔遑遑不定的心(“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孤独的灵魂(“独悲""自酌""孤松""孤舟”"孤往”)。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
资料:
(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
(2)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
第二课时
任务四 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
1.析意象
(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旷朗景象。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
① 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
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
②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舟:自由的象征。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
性的隐逸生活。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
(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
①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朗"此处为“明亮”,"宇宙”与“天地"“道”等概念近似,“品类”为“自然万物”。以明媚、广阔的意象涤荡胸中隐藏的种种烦闷、忧愁、焦虑;从万物生机之蓬勃中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慰藉。
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叠字表达自然万物的鲜活滋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丰沛,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与荣辱,享受人生的乐趣。
2.品动词
任务五 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
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的,完成表格。
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
任务六 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
兰亭诗文标志着东晋文士已经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陶渊明则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逐渐发展并在唐朝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可选择一首山水田园诗说说诗人体悟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理。
柳宗元被贬永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白居易被贬,“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轼被发配,更是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他们创造了一个生活范式,一处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让人在山水田园的审美中找到现实困顿的出口。
【课外练习】
1.辨析下列加粗词的不同意思。
修:茂林修竹()
修短随化()
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策扶老以游憩()
退而论书策()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3.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请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语文10.1 兰亭集序两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10.1 兰亭集序两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期刊拔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