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秋期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出现组织水肿,则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减小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造成的
B. 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血糖浓度、尿液成分、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组织水肿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减小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导致组织液吸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B正确;
C、内环境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故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而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故尿液成分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点睛】
2. 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 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轴突末端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瞬间增大促进了过程①即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故A正确。
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膜需要融合,故B正确。
过程②是钠离子内流,但不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是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故C错误。
过程③是将神经递质重新摄入到突触前膜内,所以可以避免神经递质一直存在突触间隙中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D正确。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3.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
C. 若③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D. 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端。
【详解】A、组织液主要渗回血浆,少数渗入淋巴液后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故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比渗入④淋巴液的量多,A错误;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①处为静脉端,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B正确;
C、③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饭后一小时随着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①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⑤处,C错误;
D、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缓冲对)的含量较多,而非仅是HCO3-含量较多,D错误。
故选B。
4. 在某海岛上生活的一种昆虫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相对性状,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昆虫残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长翅基因
B. 海风不会影响该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C. 海风可能会影响长翅昆虫的出生率
D. 若在陆地,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更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会淘汰不适者,因此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详解】AB、根据题意,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海风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导致残翅昆虫数量较多,则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也低于残翅基因,A正确;B错误;
C、由于长翅昆虫在交配前容易被海风吹走死亡,其获得交配的机会减少,因此产生的长翅后代数量较少,就会影响长翅个体的出生率,C正确;
D、若在陆地,长翅昆虫具有飞行的能力,在躲避天敌和捕获食物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因此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更高,D正确。
故选B。
5. 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机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 某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却无法辨认文字,可能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
D. 与人类所有的记忆活动有关的功能区都分布在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几乎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功能,A错误;
B、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B正确;
C、某一病人,可以讲话、书写、可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S区、W区、H区正常,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出现失读症说明V区受损,C错误;
D、与人类所有记忆活动有关功能区不是都分布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6.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甲、乙两种动物,甲捕食乙,两者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种的突变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突变
B. 捕食者甲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乙有害无益
C. 甲、乙两物种在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
D. 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甲物种的突变与乙物种的突变无关,A错误;
B、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
C、捕食者(甲)与被捕食者(乙)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C正确;
D、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相互之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C。
7. 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液体①中含有葡萄糖和血红蛋白
C. 花粉过敏会导致局部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的比值变大
D. 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由①②④组成,A错误;
B、①是血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B错误;
C、花粉过敏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部分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即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小,C错误;
D、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故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D。
8.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B.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C. 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激素调解,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联系,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脑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活动,B正确;
C、下丘脑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由下丘脑释放进入血液,只有抗利尿激素才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D 。
9.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10. 如图是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B。
11. 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运动员在比赛时助跑应平稳,起跳要果断有力,起跳角度要恰当,并具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势优美,翻腾、转体快速;入水时身体与水面垂直,水花越小越好。
(1)跳水运动员从高台上跳下,快速翻腾、转体,高度紧张,此时__________的分泌增多,该激素能使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
(2)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举一例_______。
(3)某些运动员在运动前会饮用葡萄糖水,随后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下图所示。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据图分析可知,ATP如何促进胰岛素分泌:____。
(4)目前,人们普遍接种了新冠疫苗,若跳水运动员接种疫苗后继续训练,是否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呢?据此,以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跳水运动对新冠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肾上腺素
(2)通过体液运输(或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ATP作为信号分子,其浓度增加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4)将若干只健康小鼠同时接种适量且等量的同种新冠疫苗,再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进行适当的跳水训练,乙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或者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新冠病毒,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方法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人在紧张等紧急的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与激素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后大部分会被灭活或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小问3详解】
图中ATP作为信号分子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小问4详解】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跳水运动员接种疫苗后继续训练,是否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接种疫苗后是否进行跳水行为,将若干只健康小鼠同时接种适量且等量的同种新冠疫苗,再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进行适当的跳水训练,乙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或者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新冠病毒,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免疫调节,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12. 如图所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综合图1和图2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___________。
(2)综合图2和图3可以证明____________是胚芽鞘生长不可缺少的部位。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对照,说明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填图的编号)对照,证明胚芽鞘尖端对下部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5)经科学家努力,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鉴定出了它的化学本质。但是人们常用____________等作为替代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
(6)单侧光__________(是/不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必要条件;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向光性 ②. 尖端 ③. 尖端以下的部位 ④. 感光的部位是尖端 ⑤. 6和7 ⑥. 生长素类似物 ⑦. 不是 ⑧. 生长素(在生长部位)的分布不均匀
【解析】
【详解】(1)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无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2)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没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不生长,可以证明尖端是胚芽鞘生长不可缺少的部位。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生长部位在下端)。
(3)图4和5的自变量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它们对照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发生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4)6和7对照,证明胚芽鞘尖端对下部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5)由于植物体生长素含量少,农业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代替生长素。
(6)单侧光不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必要条件(由图6弯曲生长可知);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生长素(在生长部位)的分布不均匀。
13. 针对外来病原体等,人体的免疫调节功不可没。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_____,即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___。
(2)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需抓紧生产更有效的疫苗。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的原因有__________(回答两个方面的原因)。
(3)临床上治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康复者的________对患者进行治疗,理由是____________。
(4)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_____。
【答案】(1) ①. 皮肤、黏膜 ②.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 ①.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②. 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特异性识别
(3) ①. 血清(血浆) ②. 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4) ①. 产热大于散热 ②. 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解析】
【分析】1、疫苗的作用机理:当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这两种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迅速清除抗原。
2、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小问1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突破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小问2详解】
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此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是一方面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原来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另一方面,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
【小问3详解】
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将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后,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起到了治疗作用,故可以利用康复者的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
【小问4详解】
人是恒温动物,一般情况下身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身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促进毛细血管舒张和汗液分泌增多。
14. 科学家为预防艾滋病,曾研制出艾滋病疫苗制剂(由减毒 HIV 加生理盐水制成)并在小鼠体内试验成功。下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小鼠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①-⑤代表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HIV 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的是____、细胞,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
(2)当疫苗进入小鼠体内后,③细胞在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④和⑤,进而合成并分泌抗体。
(3)某同学认为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再次接触 HIV 时,只有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一途径,该观点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4)为检测注射疫苗后小鼠对 HIV 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________(简要叙述实验设计的思路)。
【答案】(1) ①. T(或②) ②. 防卫、监控和清除
(2)抗原和淋巴因子(或抗原和物质 A)
(3)不合理 (4)用等量的 HIV 分别感染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和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的 HIV 数量及抗体水平(或检测两组小鼠的患病程度)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示,表示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浆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②是T细胞,①是吞噬细胞。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HIV作为抗原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的是T细胞,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小问2详解】
当疫苗进入小鼠体内后,③B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④记忆细胞和⑤浆细胞,进而合成并分泌抗体。
【小问3详解】
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再次接触HIV时,会同时发生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所以说“只有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一途径”不合理。
【小问4详解】
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注射疫苗,因变量是检测小鼠对HIV的免疫能力,根据实验设计原则,可用等量的HIV分别感染已经注射疫苗的小鼠和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的HIV数量即抗体水平(或检测两组小鼠的患病程度)。
15.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配合,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下图表示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其中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a和激素b分别是指_____、_____,这两种激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是_____(填“只能饲喂”“只能注射”或“既能饲喂又能注射”)。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_____ g/L,当血糖浓度长期超过1.6~1.8 g/L,人体可能会患_____,该病的病因是_____或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异常(或缺失)。
(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过程②④⑥⑦⑧降低血糖浓度,整个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调节,其中过程⑥是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促进葡萄糖_____和_____,过程⑧是指促进葡萄糖_____。
【答案】(1) ①. 胰岛素 ②. 胰高血糖素 ③. 只能注射
(2) ①. 0.8~1.2 ②. 糖尿病 ③.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3) ①. 神经和体液(或“神经—体液”) ②. 合成肝糖原 ③. 转化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以上两空顺序可颠倒) ④. 氧化分解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激素a和激素b分别是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只能注射。
【小问2详解】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当血糖浓度长期超过1.6~1.8 g/L,人体可能会患糖尿病,该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异常或缺失。
【小问3详解】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过程②④⑥⑦⑧降低血糖浓度,整个过程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过程⑥是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转化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过程⑧是指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