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膀胱内的尿液 B. 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C. 肺泡腔内的气体 D.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详解】A、膀胱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尿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
B、脑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
C、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气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C错误;
D、小肠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小肠腔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 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蛋白、生长激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C.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pH明显变化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A、血浆蛋白、生长激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B正确;
C、人体内环境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一般情况下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内环境PH下降,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C。
3. 如果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左腿会( )
A. 针扎有感觉且能运动 B. 针扎无感觉但能运动
C. 针扎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 针扎无感觉也不能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经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指令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
【详解】ABCD、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经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指令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则有感觉不能运动,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哪一项
A. 增加细胞外K+浓度 B. 增加细胞内K+浓度
C. 增加细胞内Na+浓度 D. 降低细胞外Na+浓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增加细胞外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外正电位增加,进而使得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A错误;
B、增加细胞内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B正确;
C、增加细胞内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C正确;
D、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D正确。
故选A。
5. 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B.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C. 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后,患者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懂语言
D. 人脑中的一些高级神经中枢会控制脊髓中的一些低级神经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A正确;
B、学习和记忆也是一些高等动物所具有的功能,B错误;
C、大脑皮层中的H区被破坏后,人体能说、写和读,但不能听懂话,即患有听觉性失语症,C正确;
D、大脑皮层中的一些高级神经中枢会控制脊髓中的一些低级神经中枢,例如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D正确。
故选B。
6.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
B.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甲,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
C. 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
D. 方式丙中激素的分泌为神经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B错误;
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大量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
D、方式丙中,从图中可以看出,自主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内分泌腺,引起内分泌腺分泌某种激素,这就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的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D。
7.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 细胞毒性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从而使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故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该病患者体内胰岛B细胞死亡,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水平,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与胰岛B细胞直接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
D、抑制T细胞增殖可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减少胰岛B细胞死亡,从而使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增加,故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治疗该病,D错误。
故选A。
8. 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 实验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实验三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实验四证明了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种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一对照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A正确;
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实验三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对侧生长,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没有证明尖端产生的是生长素,C错误;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来自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而这种影响是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反应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
B. 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C. 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蓝光
D. 光信号可以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指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质)。 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
【详解】AB、光敏色素是指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质),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AB正确;
C、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远红光,C错误;
D、光信号可以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体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C。
10. 以下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会越来越小
D.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详解】A、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种群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由于种群分布的面积或体积不一样大,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正确;
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失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C正确;
D、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 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
D. 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
【详解】狼和兔子是捕食关系,兔子是被捕食者,狼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数量比捕食者数量多,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变化,捕食者的数量后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正确。狼的K值不等于最大值,应低于B点,B错误;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在不利的条件下,如缺乏食物、传染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 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理解:K值≠最大值。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的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12.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语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 “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根生”,体现了吲哚乙酸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体现的是捕食关系,A正确;
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小便中含有生长素,“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根生”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根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3. 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理解正确的是( )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C. 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D. 群落的外貌和空间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竹林中竹子组成种群,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
B、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的是植物,因此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关,B错误;
C、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C错误;
D、群落会发生演替,可知该地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规律性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1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肉动物为次级消费者
C.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不一定都具有叶绿体,例如原核生物,蓝细菌,A错误;
B、动物大都为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不是所有的食肉动物为次级消费者,还可能是三级消费者等,B错误;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消费者(例如根瘤菌)或分解者(例如枯草杆菌),C正确;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等,细菌属于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 在沙丘、火山岩、火烧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
D.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均具有耐寒、耐旱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详解】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错误;
B、在火烧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C正确;
D、荒漠年降水量稀少,气候干燥,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寒、耐旱特点,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
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C. 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
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
【答案】BCD
【解析】
【分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表层土中生存的小动物很少,大多数小动物生存在土壤中下层。
【详解】A、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高,A错误;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为正确的计数方法,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导致结果偏小,应该随机取样,C正确;
D、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从而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BCD。
17.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Ⅵ时,细胞Ⅵ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B. ④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病原体
C.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Ⅲ也可以分化为细胞Ⅱ
D. 细胞V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A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图中细胞Ⅰ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Ⅲ为记忆T细胞,细胞Ⅳ为B细胞,细胞V为浆细胞,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
2、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也会如病毒一样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详解】A、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Ⅵ记忆B细胞时,细胞Ⅵ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A错误;
B、④过程表示浆细胞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形成细胞团和沉淀最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过程,B错误;
C、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Ⅲ(记忆T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Ⅱ(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细胞V(浆细胞)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因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D正确。
故选AB。
18. 如图1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图2是植物所具有的应激性,即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下列关于两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根的向地性是重力影响的结果,茎的背地性是光刺激影响的结果
B. 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均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图2中c处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d处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A、B之间(不包括A、B两点)
D. 图2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 中的G、K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之间(不包括G、K两点)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单侧光和重力可以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背光侧和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和远地侧。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植物根的向地性是重力影响的结果,茎的背地性也是重力影响的结果,A错误;
B、根的向地性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B错误;
C、图2中c处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d处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C点之后(不包括C点),因为d处位于近地侧,该处生长素浓度高于c处,且表现为抑制生长,C错误;
D、图2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G、K之间(不包括G、K两点),因为b处位于近地侧,该处生长素浓度高且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a处,D正确。
故选ABC。
19. 下图甲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物种间存在着生态位部分的重叠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类型日趋没落
C. 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D. 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种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
【详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有生态位的重叠,A正确;
B、c减小表示经过自然选择,他们共同的食物的种类减小,而不是以c为食的类型减小,B错误;
C、由于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重叠,所以如果环境资源短缺,导致物种的竞争加剧,C正确;
D、从图中看出,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B。
20. 果蝇的棒眼与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圆眼长翅果蝇交配得到的子代比例如表所示,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雄蝇
3/15
1/15
3/15
1/15
雌蝇
5/15
2/15
0
0
A. 圆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子代圆眼残超雌绳中,纯合子占1/15
C. 子代长翅雌蝇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存活
D. 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则与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
【详解】A、一对圆眼长翅果蝇交配,子代出现棒眼和残翅,则圆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棒眼和残翅为隐性性状,子代雄蝇中既有圆眼又有棒眼,雌蝇中只有圆眼,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
B、由子代的性状及其比例推知,长翅与残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判断亲本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因此F1中回眼残超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bbXAXA和1/2bbXAXa,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2,B错误;
C、子代中雌蝇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的个体死亡,即基因型为BB的个体有一半死亡,C错误;
D、若子代出现XXY的残翅棒眼果蝇,其基因型为bbXaXaY,说明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相同的染色体(Xa)没有分离,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21. 逃跑反应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压力或紧急情况的刺激下,位于脑干的蓝斑(逃跑反应中枢)可将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给相关结构进行调节,具体反应涉及蓝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两种轴系。下图表示逃跑反应的部分调节过程。
(1)图中所示逃跑反应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激素X的名称为_________。
(2)图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由交感神经释放,这说明它们还可以作为_________传递信息,同一种物质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从细胞的结构上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当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抑制_________,进而使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4)肾上腺髓质和皮质分泌的相关激素均增多,一方面可以使心脏兴奋,心、脑的血管扩张以保证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_________以保证细胞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 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 ①. 神经递质 ②. 不同部位细胞中的受体不同
(3)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4)升高血糖浓度(促进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当躯体刺激时,蓝斑通过交感神经,使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从而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另一方面,当躯体刺激时,蓝斑通过交感神经,使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神经递质作用于大脑皮层,从而引发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即激素X。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
【小问1详解】
分析图可知,逃跑反应中既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细胞内部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又涉及到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故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由分析可知,激素X的名称为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小问2详解】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由交感神经释放,这说明某些激素还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信息分子须与受体结合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同一种物质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从细胞的结构上看,原因可能是不同部位细胞中的受体不同。
【小问3详解】
在正常情况下,当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去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小问4详解】
肾上腺髓质和皮质分泌的相关激素均增多,一方面可以使心脏兴奋,心、脑的血管扩张保证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升高血糖浓度以保证细胞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点睛】 本题通过图示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进而考查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中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识记内容。
22. 当植物遇到干旱等逆境条件时,脱落酸(ABA)大量产生并传送到叶片,作用于保卫细胞,调节气孔关闭,其部分机制如下图(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A作为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用放射性ABA饲喂叶片,发现它可以向上运输到茎和向下运输到根,说明它在植物体中的运输不是_________运输。
(2)由图可知,当ABA与保卫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促进Ca2+进入细胞内,进而通过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K+外流同时抑制K+内流使气孔关闭以及抑制气孔开放。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②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用适宜的蒸馏水处理;乙组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
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
【答案】(1) ①. 微量有机物 ②. 极性
(2)促进 (3) ①. 添加外源ABA ②. ABA处理组(乙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甲组)气孔开度不变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BA具有促进气孔关闭和抑制气孔开放作用。当ABA与质膜和内质网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两条途径来协同作用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一是促使保卫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了钾离子外流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外流,促进气孔关闭;二是抑制了钾离子内流通道打开,阻止了钾离子的流入,抑制气孔打开。
【小问1详解】
ABA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抑制种子的萌发,作为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如果用放射性ABA饲喂叶片,发现它可以向上运输到茎和向下运输到根,说明它在植物体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当ABA与质膜和内质网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两条途径来协同作用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一是促使保卫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了钾离子外流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外流,促进气孔关闭;二是抑制了钾离子内流通道打开,阻止了钾离子的流入,抑制气孔打开。
【小问3详解】
要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可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然后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甲组用适宜的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乙组添加外源ABA处理,作为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少,而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则说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23.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两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
(1)从题图可知,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蝗虫与真菌、蛙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相关信息,从种间关系和环境改变角度两方面说明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温度 ②. 水
(2) ①. 年龄结构 ②. 性别比例
(3)寄生、捕食 (4)①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或释放寄生生物②植树造林,改变蝗区气候
【解析】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信息可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随气温和降水量而波动,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
【小问2详解】
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小问3详解】
真菌可寄生在蝗虫体内,故两者的关系是寄生;蛙可以以蝗虫为食,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小问4详解】
结合题干信息“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可知,从种间关系和环境改变角度两方面说明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或释放寄生生物;植树造林,改变蝗区气候。
【点睛】本题以东亚飞蝗为素材,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24.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_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物群落 ②. 水平 ③. 优势种
(2)S5 (3) ①. 降低环境容纳量 ②. 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解析】
【小问1详解】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小问2详解】
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物种达到饱和的最小样方的面积为最佳,即S5 。
【小问3详解】
图乙显示: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据此可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所以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5. 请据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发现了能量流动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a~e表示能量值,其中a表示乙所同化的能量。乙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4)禁止秸秆燃烧,将秸秆做成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作肥料。建立上述生态农业模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②.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①. 单向流动 ②. 逐级递减
(3) ①. c ②. a-b
(4)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 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 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2、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
3、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处理消费者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面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桑基鱼塘”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原理。
【小问1详解】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两大部分。
【小问2详解】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发现了能量流动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以及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小问3详解】
由于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乙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c即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同化量a中除了b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因此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a-b。
【小问4详解】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禁止秸秆燃烧,将秸秆做成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作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面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点睛】本体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特点等知识点,重点在于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难度适中。
【期中真题】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