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郑州市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 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纯合子自交或杂交后代均不会出现杂合子
B.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C. 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D. 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应去除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答案】A
【解析】
【分析】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2、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为纯合子,纯合子杂交,如AA×aa,则后代均为杂合子,A错误;
B、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正确;
C、根据性状分离的概念可知,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C正确;
D、豌豆为两性花植物,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因此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应去除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防止进行自花传粉,D正确。
故选A。
2. 下列对有关科学家在生物遗传研究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假说
B.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摩尔根提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
D.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假说
【答案】A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并没有提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假说,A错误;
B、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
C、摩尔根提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并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假说,并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关于豌豆和果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B. 豌豆植株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C. 果蝇的白眼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D. 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明显,可作为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A正确;
B、豌豆植株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例如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B正确;
C、控制果蝇红眼(显性性状)和白眼(隐性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雌果蝇也存在白眼,例如XaXa,C错误;
D、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C. 抓取前需将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D. 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出一个小球,组合并记录,不再放回小桶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实验中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
B、实验中两个小桶内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代表两种雌、雄配子,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同,B正确;
C、从小桶内抓取小球前,需将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这样可保证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
D、为保证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在抓取时要做到随机抓取,且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搅匀,保证下一次抓取的随机性,D错误。
故选D。
5. 已知并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聋哑是一种隐性遗传病,控制两种病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现有一父亲并指不聋哑,母亲正常,却生出一个无并指却聋哑的孩子,请问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为( )
A. 3/8 B. 1/8 C. 3/16 D. 1/16
【答案】A
【解析】
【分析】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聋哑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则并指不聋哑父亲的基因型为A_B_,正常母亲的基因型为aaB_,患聋哑但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设并指基因为A,聋哑基因为b,则亲本和所生子代为A-B-×aaB-→aabb,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aaB-的概率为1/2×3/4=3/8,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
B. 分离定律也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C. 自由组合定律也能用于分析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D.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均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而非受精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是对一对相对性状适用,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适用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无论多少对相对独立的性状在一起遗传,再怎么组合都会先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A正确;
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
C、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等位基因遗传适用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适用于分离定律,C错误;
D、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配子形成的过程中,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姐妹染色单体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D.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因为该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
C、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0条,且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因而不能表示5对,C错误;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导致配子种类多样,再加上受精过程中多样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了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8.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B. 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C.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D. 一对同源染色体通常包含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称为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染色体,如果不能相互配对,就不是同源染色体,如果能相互配对,就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才是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相同基因等,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由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含有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能包含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A。
9. 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曲线纵坐标的含义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
B.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ab段
C. 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c段
D. 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ef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该物质在此过程中数目变化为2n→4n→2n→n,说明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核DNA分子变化曲线。
【详解】A、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前是没有的,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不存在,但该曲线没有为0时刻,因此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bc段,B错误;
C、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c段,C正确;
D、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de段,D错误。
故选C。
10. 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色;W基因可用红色荧光标记,w基因可用绿色荧光标记。现将纯种非糯性与糯性稻杂交,下列现象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观察F1未成熟花药中的细胞,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绿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
B. 将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发现蓝色花粉:红色花粉=1:1
C. 对F1植株进行测交,后代表现为糯性:非糯性=1:1
D. F1植株自交,后代表现为糯性:非糯性=1:3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F1的基因组成为Ww,则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因为染色体已经发生了复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移向了两个细胞。这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CD、将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发现蓝色花粉:红色花粉=1:1 ,对F1植株进行测交,后代表现为糯性:非糯性=1:1, F1植株自交,后代表现为糯性:非糯性=1:3,这些都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都是间接证明,最能证明分离定律实质的应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这三项都不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BC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哪一项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独有的特点( )
A. 患病双亲能生出正常孩子
B. 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不同
C. 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D.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答案】C
【解析】
【分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世代相传;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A、假设该性状用基因A、a表示,则患病双亲的基因型为XAY、XAX ̄,那么若母亲的基因型为XAXa,则后代中女儿都患病,但儿子有表现正常的,但这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独有的特点,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也能生出正常孩子,A不符合题意;
B、伴X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大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伴Y遗传病只出现在男性中,因此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不同并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独有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以上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可知,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C符合题意;
D、若为伴X隐性遗传,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也是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因此该特点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独有的特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
B.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的结论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使用了荧光标记技术
D.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可以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A错误;
B、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的结论,即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并没有采用荧光标记技术,C错误;
D、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可以得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结论,但不能得出R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13. 下面是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由两条链构成,两条链反向平行
B.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C. 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G+C)/(A+T)越大热稳定性越强
D. DNA分子中通常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由图可知,DNA分子由两条链构成,两条链反向平行,A正确;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正确;
C、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G和C之间为三个氢键,A和T之间为两个氢键,因此(G+C)/(A+T)越大热稳定性越强,C错误;
D、DNA分子含有两条链,每条链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因此DNA分子中通常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D正确。
故选C。
14. 某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20%,其中一条单链中胞嘧啶(C)有32个,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第3次复制时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 480个 B. 448个 C. 240个 D. 224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②第n次复制需要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详解】根据题意,某双链DNA分子中A腺嘌呤占20%,则T占20%,那么G和C各占30%。由于一条单链中胞嘧啶有32个,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则该链碱基总数为100个。因此,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200个,其中碱基G有6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第3次复制时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60×23-1=240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下图为科学家构建的一种无细胞的转录和翻译系统,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系统中需要添加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
B.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 翻译过程中,每种tRNA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或几种氨基酸
D. 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关于tRNA: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2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正在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需要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当RNA聚合酶移动到基因上的终止子时,转录结束,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翻译停止的地方,B错误;
C、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C错误;
D、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都是同一个mRNA分子,因此合成的多肽链都是相同的,这样提高了翻译的效率,D正确。
故选D
16. 由于修饰基因的作用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某基因的预期性状可能无法表达出来,称为不完全外显。例如黑腹果蝇中间断翅脉为隐性,基因型为ii的个体有90%表现为间断翅脉,还有10%表现为野生型:人的克魯宗综合征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但有些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却未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完全外显可使某些显性遗传病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B. 表现为野生型的纯合黑腹果蝇,其后代不可能出现间断翅脉类型
C. 若父母均不患克鲁宗综合征,则其子女不可能患克鲁宗综合征
D. 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相应的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隔代遗传,是指有遗传病的人,子代没有患病,但孙代或其下一代患病的现象。
【详解】A、人的克魯宗综合征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若双亲都是克魯宗综合征患者,因为不完全外显,子一代有些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却未患病,这些个体的后代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故不完全外显可使某些显性遗传病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A正确;
B、由于不完全外显,表现为野生型的纯合黑腹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ii,其后代可能出现间断翅脉类型,B错误;
C、由于不完全外显,不患克鲁宗综合征的父母的基因型中可能含有致病基因,故其子女可能患克鲁宗综合征,C错误;
D、由于不完全外显,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相应的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A。
17. 2021年10月4日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让一束光用于治疗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成为可能。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中存在的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在可见光下,打开该二聚体,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会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
B. 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可能会使生物体产生变异
C. 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DNA双链的稳定性加强
D. 可见光可能为二聚体的打开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若将形成二聚体的DNA分子置于黑暗条件下,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若在可见光下,二聚体可被打开,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
【详解】A、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因此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会影响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即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A正确;
B、紫外线能诱发基因突变,因此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可能会使生物体产生变异,B正确;
C、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因此DNA双链的稳定性减弱,C错误;
D、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中存在的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在可见光下,打开该二聚体,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可推测可见光可能为二聚体的打开供能,D正确。
故选C。
18. 下图②③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号为三倍体,因联会紊乱而高度不育,所以①→③的变异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B. 若②中多出的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让其自交,后代染色体正常的概率为1/4
C.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③号是由①号经秋水仙素直接处理而得
D. ②号为三体,减数分裂时可以观察到4个四分体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②发生了单个染色体的数目变异,③发生了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异。
【详解】A、③号为三倍体,因联会紊乱而高度不育,若该变异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则为可遗传变异,A错误;
B、若②中多出的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能产生1/2的正常配子,让其自交,后代染色体正常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C、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①号经秋水仙素直接处理而得的为四倍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②号为三体,减数分裂时可以观察到3个四分体结构,D错误。
故选B。
19.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然条件下,图中各个过程都需要在细胞内进行
B. 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不会发生③④过程
C. 人体的每个细胞内,都会发生①②⑤过程
D. 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可发生③①②⑤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
【详解】A、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自然条件下,图中各个过程都需要在细胞内进行,A正确;
B、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正常情况下,两种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会发生在正常人体细胞内,B正确;
C、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过程只发生在能分裂增殖的细胞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发生DNA分子复制,C错误;
D、HIV属于逆转录病毒,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可发生③①②⑤过程,D正确。
故选C。
20. 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人体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又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最终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可能是( )
A. 21条 B. 23条 C. 25条 D. 26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体细胞中一共46条染色体(4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
【详解】人体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分裂得到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2条或24条。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又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若分裂得到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2条,则最终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1条或23条;若分裂得到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则最终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条或25条。
故选D。
21. 一项关于唐氏综合征(21三体)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母亲年龄(岁)
20~24
25~29
30~34
≥35
唐氏患儿发生率(×10-4)
1.19
2.03
2.76
9.42
A. 唐氏综合征都是由于母亲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B. 可通过遗传咨询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
C. 即便夫妇双方均无家族病史,高龄孕妇也必须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
D. 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概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唐氏综合征为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引起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主要是由于母亲减数分裂异常所致,A错误;
B、染色体异常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因而可通过孕妇血细胞检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B错误;
C、图中显示,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生成的孩子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上升,因此,即便夫妇双方均无家族病史,高龄孕妇也必须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C正确;
D、由图表可知,35岁以上孕妇出生唐氏患儿的几率较高,因此应加强35岁以上孕妇的产前诊断以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而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生率,D错误。
故选C。
22. 使用限制酶MstⅡ处理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βA),在放射性自显影胶片上会出现两个条带,用同样方法处理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βs),只会出现一个条带。下图为一个家庭的相关图像,亲代均不患镰刀型贫血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a为隐性基因,处理后其对应的条带为①
B. 因为βA和βa的碱基序列不同,所以两者被MstⅡ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
C. 亲代再生一个孩子,检测后同时出现①②③条带的概率为1/4
D. 限制酶主要作用于DNA分子的氢键,将其拆解为DNA分子片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镰刀型贫血症为隐性遗传病,βA为显性基因,βs为隐性基因。
【详解】A、镰刀型贫血症为隐性遗传病,βs为隐性基因,患者处理后只会出现一个条带,由图可知,该条带为①,A正确;
B、同一种限制酶识别序列相同,切出的黏性末端也相同,B错误;
C、同时出现①②③条带的个体为杂合子,亲本再生一个孩子,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C错误;
D、限制酶作用于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将其拆解为DNA分子片段,D错误。
故选A。
23. 下列关于育种与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B. 杂交育种来培育新品种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诱变育种可使生物材料发生定向突变
D.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详解】A、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A正确;
B、杂交育种来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存在人工选择的过程,可使种群中控制人们所需要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单倍体育种所得后代一般均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C。
24. 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
B. 达尔文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的性状,A正确;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从而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逐渐形成了生物适应性的性状,但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由达尔文原来的研究个体上升到研究种群,同时由研究性状转而研究基因,从而揭示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由于个体的性状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个体的基因会在种群中随着种群的繁衍而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实质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不会对正常的自然选择造成干扰,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对于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
B. 可通过比较精巢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以在子代噬菌体检测到32P标记的DNA
D. 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需用同一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需要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无论形态较大的染色体和还是形态较小的染色体都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来制作,以表示同源染色体。
【详解】A、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A正确;
B、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量存在差异,因此可通过比较精巢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B正确;
C、由于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并以此为模板形成新的噬菌体DNA,因此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会出现在子代噬菌体中,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不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因此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需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人的ABO血型由三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IA与IB之间表现为共显性,而IA和IB对i都是完全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ABO血型的特点,人群中共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2)ABO血型红细胞上有抗原,血清中有抗体,两者对应时可以发生凝集反应,抗原A与抗体α相对应,抗原B与抗体β相对应。ABO血型中抗原和抗体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血型
红细胞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AB
A,B
-
A
A
β
B
B
α
O
-
α,β
进行成分输血时要避免发生凝集反应,因此给A型血患者输红细胞时,可以选择___________(填血型)的红细胞,给B型血患者输血清时,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填血型)的血清。
(3)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AB型血的孩子,其中丈夫的基因型是IAIB,其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惊奇的发现,一个O型血的妻子和一个A型血的丈夫却生出来一个AB型血的孩子,经研究ABO型血型抗原有一个共同的前体,称为H物质,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H控制,H对h为完全显性,hh不能产生H物质,H物质在IA或IB基因的作用下形成A抗原或B抗原。请尝试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5)已知H、h基因和控制ABO血型的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如图是一个家族的系谱图,5号为A型血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若5号为A型血,6号为B型血的双杂合子,则7号基因型为HhIAIB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6 (2) ①. A型血、O型血 ②. AB型血、B型血
(3)IAIB、IAIA、IAi、IBIB、IBi
(4)母亲有IB基因,但其无H基因,无法形成A抗原和B抗原,故表现为O型血
(5) ①. 3/8 ②. 3/16
【解析】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A型血的基因型是IAIA或IAi;B型血的基因型是IBIB或IBi;AB型血的基因型是IAIB;O型血的基因型是ii。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人的ABO血型由三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因此人群中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IAIA、IAi、IBIB、IBi、IAIB、ii,因此人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小问2详解】
ABO血型红细胞上有抗原,血清中有抗体,抗原A与抗体α相对应,抗原B与抗体β相对应时可以发生凝集反应,据表格可知,A型血患者血清中含有抗体α,因此A型血和O型血的人红细胞上没有抗原A,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可以选择他们的红细胞输血。B型血患者红细胞上有抗原B,AB型血和B型血的血清中没有抗体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因此可以选择AB型血和B型血的血清进行输血。
【小问3详解】
据题意可知,AB型血的基因型为IAIB,分别是由双亲提供的IA和IB配子结合形成的,丈夫的基因型是IAIB,能产生IA或IB配子,那么妻子的应该能产生IB或IA配子,因此妻子的基因型为IBIB、IBi、IAIB、IAIA、IAi。
【小问4详解】
据题意可知,A型血基因型为H_IAIA或者H_IAi,B型血基因型为H_IBIB或者H_IBi,AB型血基因型为H_IAIB,O型血基因型为hh__或者H_ii,一个O型血的妻子(hh__或者H_ii)和一个A型血的丈夫(H_IAIA或者H_IAi)却生出来一个AB型血的孩子(H_IAIB),说明亲代妻子一定含有IB基因,但她表现为O型血,说明不含H基因,无法形成A抗原和B抗原。
【小问5详解】
据系谱图可知,1号基因型为H_IAIB,2号基因型为H_IAIA或者H_IAi,3号个体是O型血,其基因型一定为hh__(因为1号不含i基因),4号是b型血,说明2号基因型一定为HhIAi,1号基因型为HhIAIB,后代5号出现A型血(H_IAIA和H_IAi)的概率3/4×1/2=3/8。若5号为A型血,其基因型及概率为1/3HH、2/3Hh;1/2IAIA、1/2IAi,6号为B型血的双杂合子,基因型为HhIBi,则7号基因型为HhIAIB的概率为(1/3×1/2+2/3×1/2)×3/4×1/2=3/16。
27. 19世纪末,俄国的烟草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烟草的嫩叶抽出不久,就在上面出现一条条黄黄绿绿的斑纹,接着叶子卷缩起来,最后完全枯萎、腐烂,这种病叫做烟草花叶病。俄国年轻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亲眼目睹了烟草花叶病给种植者带来的灾难后,下定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我们一起来完成烟草花叶病的研究,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伊万诺夫斯基认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一种化学毒素,荷兰微生物学家贝杰林克认为其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活的生命体,两者针锋相对,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先把得病烟叶的提取液注射进第一株无病烟草的叶子里,过一段时间第一株烟草得病后,再把它的叶子做成浆液,再注射进第二株无病烟草的叶子里,以此类推。实验结果是发病越来越快,症状越来越重。这说明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______________(选填“化学毒素”或“生命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通过众多科学家多年的努力,发现了生物科学史上第一种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2)为了寻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
本实验的结论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但由于RNA在体外很不稳定,仅用RNA感染的成功率不高,请根据以下信息尝试改进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存在S型和HR型两种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形成的病斑不同。
②两种病毒可以完成RNA的互换,并具有正常的致病能力。
改进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毡毛烟草能抵抗烟草花叶病病毒,但对日烧病敏感,普通烟草不能抵抗烟草花叶病毒,但能抗日烧病。为了得到既能抗烟草花叶病毒,又能抗日烧病的烟草品种,将毡毛烟草与普通烟草杂交,F1均为抗烟草花叶病毒但对日烧病很敏感,为了检测花叶病抗性基因和日烧病敏感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若______________,则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则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生命体 ②. 若是毒素,则会被稀释,发病应越来越慢,症状应越来越轻;而生命体能在烟草体内进一步增殖,增加其数量导致发病越来越快,症状越来越重
(2) ①. RNA ②. 让S型和HR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互换,获得重组病毒分别侵染的烟草,观察形成的病斑 ③. 病斑的形状取决于RNA的类型
(3) ①. 将F1与多株普通烟草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②. 子代出现抗病日烧病敏感∶抗病日烧病不敏感∶不抗病日烧病敏感∶不抗病日烧病不敏感=1∶1∶1∶1 ③. 子代没有出现上述实验结果(没有出现4种表现型,或4种表现型的比例不是1∶1∶1∶1)
【解析】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增殖。病毒的结构包括蛋白质与核酸,根据核酸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2、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包括蛋白质和RNA,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可知,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而蛋白质感染烟草叶片后,烟草没有出现病斑,即无烟草花叶病毒出现,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常用的方法包括测交法和自交法。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是一种化学毒素还是生命体,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若是毒素,则随着提取液不断注射到不同烟草植株中,会被稀释,发病应越来越慢,症状应越来越轻;而生命体能在烟草体内进一步增殖,增加其数量导致发病越来越快,症状越来越重,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因此推测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生命体。
【小问2详解】
分析实验现象可知,只有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来感染烟草,结果烟草患病,感染烟草花叶病毒,而蛋白质感染的一组,烟草没有患病,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根据题意,一组用S型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HR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感染烟草,另一组用HR型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 S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感染烟草。预期结果:两组感染烟草后形成的病斑不同。用S型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HR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感染烟草,由于RNA是遗传物质,该烟叶上出现的病斑是HR型的病斑;用HR型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与S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感染烟草,由于RNA是遗传物质,烟叶上出现的病斑是S型的病斑。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假设抗烟草花叶病病毒和不抗该性状用基因A、a表示,抗日烧病和不抗该性状用基因B,b表示。由于毡毛烟草与普通烟草杂交后得到F1均为抗烟草花叶病毒但对日烧病很敏感,说明抗烟草花叶病毒对不抗为显性,抗日烧病对不抗为隐性,因此亲代中毡毛烟草基因型为AABB,普通烟草基因型为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若要检测花叶病抗性基因和日烧病敏感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可以才有测交实验,即让F1AaBb与普通烟草aabb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花叶病抗性基因和日烧病敏感基因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那么后代会出现抗病日烧病敏感∶抗病日烧病不敏感∶不抗病日烧病敏感∶不抗病日烧病不敏感=1∶1∶1∶1;若不出现上述实验结果,则花叶病抗性基因和日烧病敏感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28. 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琳妮·马奎特,免借RNA生物学与功能的重大发现荣获了2021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并参与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她的研究项目是“发现了一种识别并破坏细胞中突变mRNA的机制-NMD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的遗传信息传给RNA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模板为______________,原料为______________,所需酶为______________。
(2)mRNA上有密码子,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共同使用同一个遗传密码子表,这个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都可以产生PTC,PTC为提前终止密码子,可以导致______________,进而产生病症,例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PTC可以触发NMD途径使其降解,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mRNA,但若NMD途径过强,也会降解正常的mRNA,致使______________,形成病理性NMD效应。
【答案】(1) ①. 转录 ②. DNA分子的一条链 ③.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④. RNA聚合酶
(2) ①.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②. 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3) ①. 多肽链变短 ②. 靶蛋白合成量减少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小问1详解】
DNA的遗传信息传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该过程的模板为部分解旋的DNA分子的一条链,由于转录的产物是RNA,因此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该过程所需的酶为RNA聚合酶。
【小问2详解】
密码子是由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共同使用同一个遗传密码子表,该事实能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能说明地球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小问3详解】
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都可以产生PTC,PTC为提前终止密码子,可以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导致肽链变短,蛋白质结构变得异常,进而产生病症,例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PTC可以触发NMD途径使其降解,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mRNA,但若NMD途径过强,也会降解正常的mRNA,导致靶蛋白(相应蛋白)合成量减少,形成病理性NMD效应,进而产生病患。
29.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确定”)。
【答案】(1) ①. 地理隔离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2) ①. 物种 ②. 基因 ③. 共同进化
(3) ①. Y1-Y3 ②. 48% ③. 不确定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小问1详解】
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2详解】
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2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3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据图2可知,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6×0.4=48%。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PDF版,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