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一课时 力与运动(教案)
展开期末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记住惯性的概念,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会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力的合成情况。 4.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所用的方法。 6.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7.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8.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9.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某些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 10.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1.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表达式。 1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记住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1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14.知道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15.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16.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17.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8.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19.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公式的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6.大气压强的存在,用大气压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7.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8.浮力的产生、方向以及称重法测浮力。 9.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10.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1.力臂的画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 12.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特点。 1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14.功率的概念、意义及简单计算。 15.机械效率的概念,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16.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17.物质的组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授课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力与运动 教学过程 一、核心知识梳理
二、高频考点归纳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 例1 被细绳拴着的小球在水平面绕O点做圆周运动,轨迹图如图中虚线所示,不计阻力,某时刻细绳断,小球速度为v,过一段时间小球出现在P点,速度为v′(如图)。v v′(选填“>”“=”或“<”)。作图找出细绳断时小球的位置,用点在轨迹图上表示。
解析:被细绳拴着的小球在水平面绕O点做圆周运动,由于不计阻力,某时刻细绳断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细绳断后小球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即v=v′,又因为细绳断后小球做的是直线运动,故过P点,沿速度v′方向作反向延长线,与圆相切于点M,M即为细绳断时小球的位置。 答案:= 如图所示
考点二 惯性及惯性现象 例2 水平路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如图所示,人向前倾的原因是( )
考点三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3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 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的。(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B图木块和桌面之间的摩擦为滑动摩擦,A图小车和桌面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小车不再受摩擦力,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1)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拉力 重力 拉力 (3)B、A、C 摩擦力 (4)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
考点四 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4 (多选)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2年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冰球是比赛项目之一,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喜爱。图为帅气的冰球运动员训练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加速滑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B.运动员手持球杆击球时,球杆对球的力与球对球杆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运动员滑行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D.运动员站在水平冰面上时,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解析:运动员在加速滑行过程中,速度变大,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运动员手持球杆击球时,球杆对球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球对球杆也有力的作用,所以球杆对球的力与球对球杆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运动员滑行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运动员站在水平冰面上时,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答案:BC
|
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四课时 机械与人(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四课时 机械与人(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高频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三课时 浮力(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三课时 浮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二课时 压强(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二课时 压强(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梳理,高频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