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12月测试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姬姓和异姓的不同,姬姓之中又有嫡系和旁支之分。嫡系姬姓的大国,或封在商代原有王畿,或封在中原靠近夷狄的地方;旁系姬姓的大国则分封到较远的四方去;异姓则多为小国,多数封在更远的四方。这反映出
A.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C.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 D.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统治
2.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促进边疆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
3.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4.先秦及秦汉时期,出行通常以马车为主,牛车主要是用来拉柴运物,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战乱频繁,经济凋敝 B.民族交融,相互影响
C.北民南迁,经济南移 D.社会转型,享乐盛行
5.隋炀帝增设四方馆 ,专门用来招待四方来宾。一时间,东都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立,成了世界政治、商业和娱乐的中心。"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
A.是当时最强的国家 B.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对外交往频繁活跃
6.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颐,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颐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史称“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
A.君权达到顶峰 B.政治较为清明
C.监察体系完备 D.取士标准多样
7.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权,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 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A.对外交流 B.整合创新
C.兼收并蓄 D.坚守传统
8.北宋时期,每当科举之年,名山大刹之上都会出现“士人祈祷,赴之如织布”的壮观场景,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录取不公平 B.佛教传播广泛
C.科举竞争压力大 D.宋代文化多元
9.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元朝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B.扩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权
C.解决了边疆割据分裂隐患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10.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这反映出宋朝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C.小农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1.词人叶梦得评价北宋词人柳永时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可以反映出
A.柳永的宋词成就最高 B.宋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C.宋词迎合了市民诉求 D.宋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12.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13.在清代的许多文献、书籍以及碑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并用的情况。此外,在紫禁城、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重要场所,在全国各地的碑刻、档案中,也可以看到众多的民族文字在同时使用。这可以用来证明。清朝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C.语言文字学发展速度快 D.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14.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江浙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以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和衰败,演绎着一个王朝的衰落,一种制度的衰亡。”这句话评论的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儒林外史》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儒学被立为官学并作为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之后,汉代官吏队伍文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序幕至此拉开。在名义上,被察举者必须要有“高才重名”,被乡党的舆论推崇,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士人之间互相的标榜、交游和结党,不少读书人为了求名被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另一方面,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官僚家族几乎垄断了察举途径,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形成发展起来。到东汉晚期,察举制已经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
——摘编自程丽云《简析选官制度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嗣为魏王。这时正值三国鼎立之势,曹丕要保住其父留下的基业,急需大量人才。但由于战乱,原有的地区行政建制遭到极大破坏,为了求生,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使得汉代一直沿用的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体制由于缺乏必需的环境而不能得以施行。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九品中正制恰恰就是统治阶级需要的这么一种体制。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察举制对汉代政治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
元稹《西凉伎》 |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
李世民《正日临朝》 |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鳄,万国朝未央 |
根据以上信息,围绕“唐诗与历史”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代都城长安,以其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以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整齐规划,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及威严。但另一方面,严格的坊市制度以及"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的景象又透出一丝暗淡: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脱出权势的控制,人们生活在一个外表规矩有方而内在封闭的城市环境中,交换被限制在有明确时间和空间规定的市内。
在北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往神圣的御街两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威严的宫城正门宣德楼前各街巷,各色店铺几乎是无所不有……开封城内"州桥夜市"的各类小吃"直至三更"。东角楼附近的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在它的附近货卖、娱乐活动不绝,仅大小勾栏有五十余座,最大的"可容数千人",故"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吴晓亮《宋代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我国自晚唐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政权之后,便先后以北京为都城(辽朝建为陪都,金朝、元朝建为国都)。而明代却和这些王朝相反,元朝虽然灭亡,然而有生力量并未被消灭,其后裔依然存在且较强大,加强北方的防御实为明朝当时不可忽视的急务。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北京后,开始有计划地营建北京城,营建工作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历时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完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摘编自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都长安和宋都开封的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4分)
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嘉靖初年,明政府重申海禁政策,甚至还关闭了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但严厉的海禁恰恰为走私贸易的兴旺提供了有利时机,许多民众与商人铤而走险与日本商人勾结进行走私贸易。倭患基本平定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取消海禁,准许人民航海前往东西洋进行贸易。进入清代,清政府于顺康之际一度厉行海禁,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受到遏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继收复台湾后作出了解除海禁的重大决策,海上贸易重新出现高潮。及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廷重又禁止南洋贸易,至乾隆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
——摘编自尚畅《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过程。(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8分)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等十所名校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等十所名校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5页。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docx、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国庆测试(一)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国庆测试(一)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南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国庆测试一历史答案pdf、河南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国庆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