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语文试题(3)
展开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达标检测(3)·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词中“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A
2. B
3. A
4.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
②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
(2) 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
(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而不是全部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
C.“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
D.“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A。
【2题】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能力。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B。
【3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杜甫等‘君子’尽管……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原文“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
C.“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它孕育了家国情怀”错,原文“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应是家国情怀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选项文意颠倒。故选A。
【4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三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回应。这样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结构上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引用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列举很多例子,“‘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王之涣……”“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这些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5题】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可知,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高境界大胸怀,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
结合“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可知,要继承诗歌抒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符合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结合“‘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可知,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燕惜却流着泪嘟哝着,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不合时宜的评价,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惜暴露身份,唱起了《易水歌》,因此被抓。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秦始皇熏瞎燕惜眼睛,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因为秦始皇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爱好音乐。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高渐离的形象特点。
9.《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 D
7.C
8.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
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
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解析】
【6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错。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错。高渐离许久不弹筑,再次拿起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一方面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就如古人重视祭祀,凡祭祀必沐浴斋戒;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不需要再过隐姓埋名的生活了。
C.“因此被抓”错。文章没有写他因此被抓,而是写“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写他准备去行刺秦王。故选D。
【7题】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错。结合原文“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知,秦始皇知道这是高渐离,熏瞎他的眼睛是想让他放弃报仇。故选C。
【8题】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
“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高渐离忘不了荆轲,忘不了燕国,“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高渐离不再弹奏筑,因为知音已逝,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他始终在怀念故友,眷恋故国。
“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为了报仇,高渐离来到秦宫;果然,秦始皇被他的音乐吸引,“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高渐离最终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题】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
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静物“筑”开口,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塑造高渐离的形象,如写“筑”的心理和行动,“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等。这些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加真实丰满。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筑”的视角来写,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且赋予“筑”以人的感情,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许乘传扈其柩以归。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不能辨 辨:查明
B.频坐不时具狱 坐:因……犯罪
C.称旨,擢监察御史 擢:提拔
D.岁输租税而已 输:运输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B.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C.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D.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频和弟弟一起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朝廷下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令章频前往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C.王安石当政时,朝廷把官府田地租给百姓经营。有人提议卖掉可获钱财二十余万,章频上疏认为这样做不可行。
D.章频奉命出使契丹不幸去世,契丹下令接伴副使吴克荷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同时也让章许乘车随从灵柩一同返回。
13.把文中画横线处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4.请简要概括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答案】
10.D 11.A 12.D
13.(1)青州麻士瑶杀侄子温裕,吞并他的财产,章频被派去查问惩办,麻士瑶认罪被处死。
(2)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14.选材典型,立足于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既选取了事关国家社稷的重大事件,又选取了对亲人关爱的生活事例,具有真实性。
【解析】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每年缴纳租税而已。输:缴纳。故选D。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章频看到地契上墨迹在朱印之上,就说:“这肯定是先偷着盖章然后填写的。”孙延世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找转运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
“既引伏”省略了主语孙延世,句意完整,其后断开;“狱”是“未上”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D;
“华阳县黄梦松覆按”,主谓结构,“覆按”前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同时也让章许乘车随从灵柩一同返回”错误,结合原文“诏遣其子许乘传扈其柩以归”可知,让章许乘车随从灵柩一同返回的应是本朝皇上,而不是契丹。故选D。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子”,侄子;“并”,吞并;“按治”,查问惩办。
(2)“以”,因为;“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寿命即将终了;“朝不虑夕”,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
选材典型,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表现章频知书达理,谦让兄弟。再如“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表现章频明察秋毫,判案准确。
选材角度多样,如“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既选取了事关国家社稷的重大事件,又选取了对亲人关爱的生活事例,具有真实性。
参考译文: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弟章頔都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由试秘书省校书郎、南昌县知县,改任大理寺丞、九陇县知县,升任殿中丞。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频查问惩办。章频看到地契上墨迹在朱印之上,就说:“这肯定是先偷着盖章然后填写的。”孙延世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找转运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黄梦松靠此事入京任监察御史,章频因未能及时结案,降任监庆州酒,调任长洲县知县。天禧初年,增设谏官、御史十二人,章频因选中得以被召见应答,回答符合旨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回京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侄子温裕,吞并他的财产,章频被派去查问惩办,麻士瑶认罪被处死。又诏令章频去查究邛州牙校告发关于盐井之事。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派人用钱财买通,章频请求抓捕,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章频违反圣旨,出朝为宣州知州,改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章频一向对丁谓友好,丁谓被贬官后,他也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他被起用后任信州知州,进升刑部员外郎、福州知州。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每年缴纳租税而已。到这时,有人提议卖掉可获缗钱二十多万,章频上疏认为不可行。被调任潭州知州。改任广西转运使,他指责宜州太守贪婪残暴不守法律,宜州太守被免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贬任饶州知州。又入京任度支判官,多次升职为刑部郎中。出使契丹,至紫濛馆去世。契丹派内侍来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送他的灵柩归葬,用骆驼架锦车运到中京,用银饰棺装殓,又备仪仗,官吏士兵全副武装护送到白沟。诏令他的儿子章许乘坐驿车随从他的灵柩回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C.“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16.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
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解析】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
故选B。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词形象,答题时先点明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诗词是如何表现出该形象特点的,分析概括时注意围绕“诗歌形象”这个中心来写。最后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本题先要找出词中对梅花进行描写的句子,判断词人对梅花的态度,要适当概括,用简洁的语言阐释。
词的上阕咏悔,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写梅花花蕾初绽、美丽明艳、柔美俏丽、冰清玉洁,表现寒梅的形神美。
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用“群花”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高洁,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染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并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行人在蜀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交代了诸葛亮武侯祠所在的地点。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迩,扪,胁,膺,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中国天眼”捕获到来自遥远矮星系的快速射电暴样本,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科研人员还借用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意境来展示这一天文学重大成果:脉冲信号随时间和亮度起伏,构成了背景的江山,真实的系列脉冲,如水流______________穿过群山。画面壮丽而富有动感,______________。
人们发现,科学的琴键也演奏着人文的旋律。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本身就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从______________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找出自然宇宙中的和谐统一。人们能在科学中获得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和发现真理时的满足兴奋。从这点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连绵起伏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匹敌
B.连绵起伏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媲美
C.迤逦蜿蜒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媲美
D.迤逦蜿蜒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匹敌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客可以在服务区休憩时,逛一逛便利店,带走自己心仪的“冰墩墩”“雪容融”。
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无情地将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一段字正腔圆的念白,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牌子在花园的门口。
20.下列选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答案】
18.C 19.A 20.D
【解析】
【18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迤逦蜿蜒:意思是曲折连绵。“连绵起伏”一般形容山脉,文中是形容水流,所以不强调起伏不平,应用“迤逦蜿蜒”。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文中是强调画面很美,一时看不过来,应用“美不胜收”。
第三空,纷繁杂乱:头绪多而杂乱。纷纭复杂:指的是(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纷繁杂乱”强调乱,而“纷纭复杂”则是强调复杂。文中是说从混乱的现象中找到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乱,应用“纷繁杂乱”。
第四空,匹敌: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文中是说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可以与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美。应用“媲美”。故选C。
【19题】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加点词“中国天眼”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
A.句中“冰墩墩”“雪容融”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B.句中“文明”引号的作用为反语。
C.句中“救场如救火”引号的作用为直接引用。D.句中“禁止入内”引号的作用为突出强调。故选A。
【20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为比喻,其中本体是“科学的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演奏的(美妙的)旋律”。
A.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黄”“苍”指代“黄犬”“苍鹰”。
B.拟人的修辞手法。“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将大雁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感受。
C.夸张的修辞手法。“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的写出了天姥山的高耸入云之势。
D.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流霜”。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21.依据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而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依次找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21.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 易安的诗歌清新婉约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但是都无法摧毁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解析】
【21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仿写的能力。
分析前文可知,仿写的句子的内容要阐述“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再结合划线句子“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可知,仿写的句子要满足“……(作者)的诗歌+语言风格(四字评价)”的形式即可。
【22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处是设问。设问的效果一般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这一设问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能更好地强调后面“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的内容。
“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排比的效果可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此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抒情效果方面,可以更好地突显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艺术家木心在《从前慢》一诗中写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尽享各种生活快捷,却又感觉失去了一些什么。
到底失去了什么呢?就这一问题,班级要组织一个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和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网络时代的忧思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网络时代的忧思”。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你是普罗米修斯,偷走了宙斯的火焰,点燃了闪电,照亮了人类黎明前的黑暗,让拂晓的风声在耳畔回荡,世界因你而精彩。
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
还我隐私。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却也是个缺乏隐私的时代。人们被大数据一点点地剖析,肢解,百无一漏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网络,你偷走了人类的遮羞布,让人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几年前爆出的“棱镜门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的隐忧。高科技窃取我们的信息于无形之中,令人不战而栗。
不久前,一位名叫琪琪的女孩,因一条微博,被人在网上挖掘个人信息并无情地嘲讽而不堪重负,最后含恨自杀。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秘密,正如每一个花蕾都包含着心事,强行剥开花瓣必定会使花蕾凋亡,无情揭开个人隐私必将导致人间惨剧发生。
还我距离。生活在网络时代,纵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交谈,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而心的距离却远了。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虽然战乱不断,天各一方,却能“千里共婵娟”,共话相思意。然而,在这个霓虹灯点缀了夜空,万家灯火齐明的大数据时代,手机却反客为主,俨然成了聚会的主角。当“一起来玩手机,顺便吃个饭”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我们不禁感叹人情变了:没有了朱自清的“咫尺天涯,叫我如何奈得”的感慨,却有加拿大女作家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你”的无奈。网络,你偷走了距离,让心的故乡何处寻觅?
还我诗情画意的生活。怎能不向往、向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向往瓦尔登湖畔卢梭的小木屋,向往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向往仓央嘉措通透风情踏雪寻梅。反观当下,没了诗情没了画意,处处是屏奴。当点赞、刷微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真正的生活又去了哪儿?
网络,当我再一次把你放在聚光灯下,细细端详,终于窥见了你的真容。你原本只是高科技时代的一个工具,无关好与坏,功与过。合理利用,你可以使人们玩弄世界于股掌,传递信息,播散知识,造福人类。掌控不当,你也可以剥夺隐私,传播谣言,色情暴力、高科技犯罪把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利弊,黑白,两极之间本无界定,然而物极必反,就看你如何掌控。网络,可以送你上天堂,也可以带你下地狱。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智慧。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