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台州市五校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是( )
A. Fe B. K C. Mg D. Ca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Fe属于组成人体的微量元素,A正确;
B、K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大量元素,不符合题意,B错误;
C、Mg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大量元素,不符合题意,C错误;
D、Ca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大量元素,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属于水稻细胞和水牛细胞中共有糖类的是( )
A. 脱氧核糖 B. 淀粉 C. 麦芽糖 D. 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和核糖、脱氧核糖是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详解】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糖原和乳糖;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麦芽糖、蔗糖、纤维素、淀粉,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共有的糖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为尽量延长新鲜水果的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最好是( )
A. 低氧、保持干燥、零上低温
B. 低氧、保持干燥、零下低温
C. 无氧、适宜湿度、零上低温
D. 低氧、适宜湿度、零上低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
【详解】在延长新鲜水果的储藏时间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而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会消耗有机物,所以水果保存需要零上低温(零下低温会冻伤水果)、低氧(既能抑制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又较弱)和一定湿度的环境。
故选D
4.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含一种具膜细胞器
B. 不可能存在染色体和叶绿体
C. DNA主要分布于拟核区,少数存在于线粒体
D. DNA与周围的核糖体不能直接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细菌,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正确;
B、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没有复杂的细胞器,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NA不能存在于线粒体,C错误;
D、原核生物中DNA是裸漏的,可以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D错误。
故选B。
5.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既是需氧呼吸的原料,又是需氧呼吸的产物
B. 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其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C. 细胞溶胶中的水分子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
D.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
【详解】A、由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水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参与反应,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A正确;
B、水分子之间存在大量的氢键,氢键的断裂需要消耗能量,这使得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B正确;
C、细胞溶胶中多数水分子是以结合态形式存在,是一种粘稠的胶体,C错误;
D、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NH2 )和羧基(-COOH),D正确。
故选C。
6. 下列物质的转运过程中,不会产生腺苷二磷酸的是( )
A. 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
B. 海水鱼的鳃将体内的盐排到海水中
C. 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D.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到口腔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见物质转运方式有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其中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方向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
【详解】A、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产生ADP,A不符合题意;
B、海水鱼的鳃将体内的盐排到海水中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需消耗ATP,产生ADP,B不符合题意;
C、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为扩散,不消耗ATP,不会产生ADP,C符合题意;
D、唾液淀粉酶是分泌蛋白,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方式为胞吐,消耗ATP,产生ADP,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取2mL淀粉酶溶液置于洁净试管中,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振荡试管混匀后,再加入5滴双缩脲试剂B,最可能观察到溶液呈现( )
A. 无色 B. 紫色 C. 红黄色 D. 蓝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的鉴定利用碘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4)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故选B。
8. 乙图代表几种细胞器,甲图所示物质在人体细胞的哪些细胞器中含有?( )
A. abde B. abcd C. bce D. 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图乙中a为高尔基体,b为线粒体,c为内质网,d为叶绿体,e为中心体。
【详解】图乙中a是高尔基体、b是线粒体、c是内质网,d是叶绿体,都具有膜结构,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甲(磷脂);e是中心体,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故不具有图甲的磷脂分子,但人体细胞不含有d叶绿体,故人体细胞含有甲的细胞器有abc。
故选D。
9.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利用徒手切片,将花生子叶切成厚度为1-2cm的薄片
B. 用到三次吸水纸,先后吸去的液体依次是清水、苏丹Ⅲ染液、酒精溶液
C.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外均有红黄色的油脂颗粒
D. 染色后需要用50%的盐酸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肪鉴定:原理:脂肪 +苏丹Ⅲ→橘黄色,液体材料可以直接滴加苏丹Ⅲ,观察颜色变化。花生子叶等材料,需要先切片,滴加苏丹Ⅲ染色3分钟后,用50%酒精洗去浮色,制作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详解】A、实验过程中利用徒手切片,手拿刀片将材料切成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的薄片的方法,将花生子叶切成厚度为切片厚度为20-25um的薄片,A错误;
B、该实验中用到三次吸水纸,首先吸去薄片上的清水以免影响染色、其次吸去多余的苏丹Ⅲ染液、最后吸去多余的用于洗去浮色的酒精溶液,B正确;
C、脂肪存在于花生子叶细胞内,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有橘黄色的油脂颗粒,C错误;
D、染色后染色液会影响实验观察,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D错误。
故选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俄国科学家埃利·梅奇尼科夫发现了动物体内的“吞噬细胞”,建立了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吞噬学说”,并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吞噬细胞”识别到外来入侵者(如细菌)后会将其吞噬进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再通过某种细胞器将其“消灭”。
10.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消灭”外来入侵者的细胞器是( )
A. 液泡 B. 吞噬泡 C. 溶酶体 D. 高尔基体
11.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吞噬细胞”在吞噬与消化过程中( )
A. 细菌被分解的产物有的被细胞利用,有的被排出细胞外
B. 吞噬过程消耗的能量全部由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
C. 细胞吞噬过程中发生的形变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D. 需要对吞噬对象进行识别,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答案】10. C 11. 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吞噬细胞”在识别到外来入侵者(如细菌)后会将其吞噬进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再通过某种细胞器将其“消灭”,可推测出能“消灭”细菌的是溶酶体。
【10题详解】
A、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A错误;
B、吞噬泡不属于细胞器,B错误;
C、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消灭”外来入侵者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内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及入侵的病毒或细菌,C正确;
D、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不能分解细菌,D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A、细菌被分解的产物,一部分对细胞无用的产物排出细胞外,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将保留在细胞中,A正确;
B、“吞噬”过程即是胞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该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的,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错误;
C、细胞发生了形变,依赖于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需要对吞噬对象进行识别,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错误。
故选A。
12. 在“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将黑藻放在温度适宜的遮光条件下培养适宜时间
B. 在高倍镜下可看到黑藻的叶绿体由内、外两层膜组成
C. 该实验制作临时装片时须进行徒手切片,但不需对材料进行染色
D. 藓类的小叶与百合花药萌发的花粉管都适合作为观察胞质环流的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叶绿体步骤:(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3)高倍镜观察:调清晰物像,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详解】A、实验前,将观察用的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证黑藻的正常生活状态,A错误;
B、叶绿体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属于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B错误;
C、该实验制作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不用切片,由于叶绿体含有颜色,不需对材料进行染色,C错误;
D、有无叶绿体不影响观察细胞质环流,只是由叶绿体相对更加直观,藓类的小叶与百合花药萌发的花粉管都适合作为观察胞质环流的材料,D正确。
故选D。
13. 下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点和B、C点吸收量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能量 载体数量 B. 离子浓度 载体数量
C. 能量 离子浓度 D. 载体数量 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
(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的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A。
14.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线粒体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B. 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氧原子来自反应物中的葡萄糖和O2
C. 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将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该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D.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该过程只产生少量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生成少量热能;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生成少量热能;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生成大量热能。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多数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不能再线粒体被分解,A错误;
B、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氧原子来自反应物中的葡萄糖和H2O,B错误;
C、部分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将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C正确;
D、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该过程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11月,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广东、河南、内蒙古等多省份出现多名阳性病例。我国目前上市的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的生产原理是使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扩增,对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后,保留病毒的抗原蛋白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通过产生抗体等方式对抗新冠病毒。
15.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抗原蛋白在病毒的核糖体中合成
B. 新冠病毒抗原蛋白至少含有C、H、O、N四种元素
C. 新冠灭活疫苗通常保存于低温条件中
D. 新冠病毒没有质膜结构,需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16. 人体接种疫苗后产生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由氨基酸形成抗体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且有水的生成
B. 合成抗体的细胞通常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抗体具有免疫功能,通常由游离在细胞溶胶的核糖体合成
D. 正确的空间结构是新冠抗体表现其活性所必需的,抗体的三维结构不同于抗原蛋白
【答案】15. A 16. C
【解析】
【分析】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
【15题详解】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A错误;
B、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由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H和一个R基组成,因此蛋白质至少含有C、H、O、N四种元素,B正确;
C、新冠灭活疫苗通常保存于低温条件中,以免发生污染,C正确;
D、新冠病毒没有质膜结构,不能独立代谢,需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D正确。
故选A。
【16题详解】
A、抗体是分泌蛋白,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小分子,抗体是大分子,合成抗体是吸能反应,A正确;
B、抗体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和运输,B正确;
C、抗体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
D、结构决定功能,抗体与抗原蛋白是不同的物质,因此抗体的三维结构不同于抗原蛋白,D正确。
故选C。
17. 如物质出入细胞的一种方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转运方式会出现饱和现象
B. 该物质的转运速率与其在细胞外的浓度无关
C. 若使用呼吸酶抑制剂,该物质的转运速率将下降
D. 转运过程中载体蛋白会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
【详解】A、该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的方式,由于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所以该方式会出现饱和的现象,A正确;
B、载体蛋白未饱和前,该物质的转运速率与细胞外的浓度有关,内外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快,B错误;
C、该过程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用呼吸酶抑制剂,该物质的转运速率不变,C错误;
D、转运过程中载体蛋白形态的改变是可逆的,D错误。
故选A。
18.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材必须是活细胞,实验共需观察三次,进行两次自身前后对照
B. 质壁分离及复原需ATP提供能量,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吸水纸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出的多余液体
D. 质壁分离复原时,水从胞外单向运动到胞内导致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答案】A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
【详解】A、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并进行两次前后对照,A正确;
B、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C错误;
D、质壁分离复原时,水分子的运输是双向的,水分子运进细胞的速率大于运出细胞的速率,导致液泡变大,紫色变浅,D错误。
故选A。
19. 下图所示表示某种物质排出细胞的过程(下方表示细胞内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排出细胞的过程依赖于质膜的功能特点
B. 囊泡中包裹的物质只能是大分子,不能是小分子
C. 囊泡包裹的物质在排出细胞时,穿过0层磷脂分子
D. 此时该细胞中靠近质膜的区域,线粒体的数量很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详解】A、据图可知,该物质排出细胞表示胞吐,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这是膜的结构特点,A错误;
B、囊泡中包裹的物质一般是大分子物质,也可是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等,B错误;
C、囊泡中包裹的物质排出细胞依赖的是膜融合,不穿膜,因此穿过0层磷脂分子,C正确;
D、据图可知,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此过程需要线粒体功能,所以此时细胞膜附近聚集的线粒体数量较多,D错误。
故选C。
20. 金光菊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植物,花色金黄,适应性强,耐寒又耐旱,但忌水湿,适宜在排水良好、疏松的沙质土中生长,茎杆坚硬不易倒伏,还具有抗病、抗虫等特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光菊花瓣的形状和颜色是由细胞核中的核仁控制的
B. 金光菊花瓣颜色主要取决于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
C. 金光菊叶肉细胞中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D. 金光菊不宜长期生活在水中,否则可能因酒精毒害而出现烂根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金光菊花瓣的形状和颜色是由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或染色质控制的,不是核仁,A错误;
B、花的颜色主要与液泡中的色素有关,B错误;
C、金光菊是高等植物,其叶肉细胞中无膜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没有中心体,C错误;
D、金光菊不宜长期生活在水中,根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出现“烂根”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21. 根据下图判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每个ATP所含能量很多
B. 丙为腺嘌呤,丁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
C. 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需经过图示整个过程
D. 乙不含高能磷酸键,是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在生物体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详解】A、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所含能量并不多,但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丙为腺苷“A”,其组成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丁是磷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B错误;
C、ATP转化为ADP时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需要特殊化学键都断裂,C错误;
D、乙物质为ATP断裂掉两个特殊化学键之后形成的物质,形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关于细胞中物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包裹在囊泡中的物质不一定被分泌到细胞外
B. 光面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和胆固醇可通过囊泡运输
C. 核糖体中形成的多肽由囊泡包裹着送到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
D. 高尔基体合成的果胶物质可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5、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
6、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7、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8、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A、包裹在囊泡中的物质不一定被分泌到细胞外,如溶酶体,A正确;
B、光面内质网能合成脂质,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和胆固醇可以与高尔基体联系 ,可通过囊泡运输,B正确;
C、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 并不需要囊泡包裹运输,C错误;
D、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可以合成果胶和非纤维素多糖,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建,D正确。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以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为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探究胰蛋白酶的合成和分泌路径。研究发现,3min时取出的腺泡细胞,被标记的蛋白质出现在附着核糖体的粗面内质网中,17min时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时出现在靠近细胞膜的囊泡及细胞外。
23. 下列四种物质中,合成与分泌路径与胰蛋白酶相同的是( )
A. 呼吸酶 B. 性激素 C. 氨基酸 D. 唾液淀粉酶
24. 下列关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膜蛋白来实现
B. 胰蛋白酶分泌过程中细胞膜的膜面积将增加
C. 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分子是脂溶性的,不含亲水基团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既与膜蛋白有关,也与磷脂双分子层有关
【答案】23. D 24. 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粗面内质网继续合成→内质网腔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23题详解】
A、呼吸酶合成后在细胞中起作用,属于胞内蛋白,与胰蛋白酶的分泌途径不同,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而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见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途径与胰蛋白酶不同,B错误;
C、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质,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与胰蛋白酶的分泌方式--胞吐不同,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相同,都是分泌蛋白,二者合成和分泌途径相同,D正确。
故选D。
【24题详解】
A、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据此可推测,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膜蛋白来实现,A正确;
B、胰蛋白酶分泌过程是通过胞吐方式实现的,该过程中经过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中再加工,此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再加工后,加工成熟的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至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后将蛋白质分泌出去,可见,该过程中细胞膜的膜面积将有所增加,B正确;
C、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分子是脂溶性的,其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团和亲脂基团,C错误;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膜的功能特点表现为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均有关,D正确。
故选C。
25. 温度对有氧条件下某植物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点时氧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
B. c点时细胞呼吸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C. a-b段温度升高可促进线粒体内的糖酵解过程
D. b-c段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发生热变性的速率减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b点时细胞呼吸的相对速率最高,氧与葡萄糖中的氢结合生成的水最多,A错误;
B、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大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c点时细胞呼吸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C、a-b段温度升高可促进细胞呼吸,即能促进细胞质基质内的糖酵解过程,C错误;
D、b-c段,可观察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发生热变性的速率加快 ,D错误。
故选B。
26. 将家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甲细胞可能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B. 甲和丙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其中丙细胞中水的渗透方向为:细胞外→细胞内
C. 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乙细胞有水分子的双向进出
D. 与甲和乙相比,丙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第一幅图,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使得细胞皱缩;第二幅图,细胞处于等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第三幅图,细胞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量大于失水量,细胞膨胀。
【详解】A、家兔红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甲细胞和丙细胞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其中丙细胞中水的渗透方向为:细胞外→细胞内,B正确;
C、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水分子运输,C错误;
D、观察图由溶质分子的量可知,丙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最低,D错误。
故选B。
27. 下图表示细胞的需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④,且②的产生一定与线粒体基质有关
B. 产生②的这一阶段产生的[H]最多,③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C. 线粒体不能完成图示全过程,原核生物也不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D. 若对⑤进行同位素18O标记,最先检测到18O的是⑥,一段时间后还可能检测到C18O2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①②④都表示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因此数值最大的是④,且②(CO2)的产生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基质中,也可以发生在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无线粒体,A错误;
B、产生②的这一阶段产生的[H]最多(20[H]),③代表的物质是水,B错误;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线粒体不能完成图示全过程,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C错误;
D、若对⑤(氧气)进行同位素18O标记,最先检测到18O的是⑥,一段时间后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还可能检测到C18O2,D正确。
故选D。
28. 下图为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的X、Y、M、N代表物质,①、②代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X为麦芽糖,是淀粉在细胞溶胶中的水解产物
B. 物质Y为丙酮酸,是X物质在细胞溶胶中的水解产物
C. 物质M为乙醇,①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M中
D. 物质N为水,在低氧条件下①和②过程可能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X代表的物质为葡萄糖,Y为丙酮酸,M为乙醇,N为水。①过程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②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
【详解】A、X 为葡萄糖,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该过程发生在小麦种子的胚乳组织中,A错误;
B、Y 为丙酮酸,是葡萄糖经过糖酵解过程的产物,该过程在细胞溶胶中发生,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B错误;
C、M 为乙醇,①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
D、N为水,在低氧条件下,小麦种子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即图中①和②过程可能同时发生,D正确。
故选D。
29. 下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是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对各组酚的剩余量进行检测,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1模型推测,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
B. 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与高温抑制酶活性均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C. 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
D. 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由图1模型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不改变酶结构,是和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A错误;
B、据图1分析,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是改变酶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高温抑制酶活性也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B正确;
C、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温度,有酶A、酶B催化,纵坐标是酚剩余量,且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所以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
D、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组的酚剩余量比酶A组的都低,则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D正确。
故选A。
30. 将酵母菌研磨后取出一部分匀浆进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含细胞溶胶)和沉淀物(含各种细胞器且不含细胞溶胶)。将等量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敞口试管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甲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检测到CO2的产生
B. 向乙试管中滴入适量丙酮酸溶液,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
C. 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溶液变蓝的时间越短,说明CO2的产生速率越高
D. 若改为在严格无氧条件下向三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用酸性重铬酸钾进行检测,能使重铬酸钾发生变色的是乙和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甲试管中是上清液,含有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有氧条件下只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A错误;
B、乙试管中是沉淀物,含有线粒体,滴入一定量的丙酮酸,可继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B正确;
C、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的葡萄糖液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越短说明CO2产生速率越高,C错误;
D、在无氧条件下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液,能使重铬酸钾变色(检测酒精)的是甲、丙,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为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糖类中的物质a通常储藏在人的____________中。
(2)医生建议缺钙的婴幼儿在服用钙片的同时,还要服用少量的___________,该物质属于图中的b,请解释服用该物质的科学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氨基酸892个,其中氨基总数为920个,羧基总数为910个,则由这些氨基酸组成的由4条肽链构成的物质c中有_______个“-NH-CO-”和_______个“-COOH”。
(4)物质d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DNA和物质d在右图④上的差异体现在__________(从①、②、③中进行选填),人体细胞中的物质③和物质④分别有__________种。
【答案】(1)肝脏和肌肉
(2) ①. 维生素D ②. 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提到促进钙的吸收均给分)
(3) ①. 888 ②. 22
(4) ①. 核糖核苷酸 ②. ②和③ ③. 5、8
【解析】
【分析】本题以概念图形式考查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多糖;b为脂肪、磷脂、固醇;c为蛋白质,d为RNA;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小问1详解】
a为多糖,人体内多糖为糖原,通常储藏在人的肝脏和肌肉中。
【小问2详解】
b属于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固醇中的维生素D具有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故缺钙的婴幼儿在服用钙片的同时,服用少量的维生素D有利于对钙吸收。
【小问3详解】
“-NH-CO-”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物质c中有氨基酸892个,由4条肽链构成,因此“-NH-CO-”数=892-4=888个;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的羧基数,其中R基中的羧基数=910-892=18个,故c中的羧基数(-COOH)=18+4=22个。
【小问4详解】
d为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和RNA在核苷酸④上的差异体现在—五糖糖②和含氮碱基③不同: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为A、T、C、G;RNA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为A、U、C、G。
人体细胞中的核酸有DNA和RNA,含氮碱基③有A、T、C、G、U,共5种;核苷酸④有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共8种。
32. 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大写字母 A~F 表示不同物质,小写字母a~d 表示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酸等脂溶性物质通常以[ ]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这与细胞膜上的物质[ ]__________密切有关。
(2)与转运方式a密切有关的具膜细胞器共3种,分别是高尔基体、________________。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异,引起排异反应主要与图中[ ]__________具备的识别功能有关。
(3)据图可知,膜蛋白具有识别(信息交流)、控制某些物质出入以及___________等功能,膜内部可能还存在_____________(填名称)来维持膜的稳定性。由于该物质的存在,使得细胞膜外侧的磷脂活动性________(选填:强于、弱于、等于)内侧。
(4)蟾蜍的心肌细胞可吸收 Ca2+、K+和C6H12O6等,若对蟾蜍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发现Ca2+的吸收量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 b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②. [ B ]磷脂
(2) ①. 内质网、线粒体 ②. [ D ]糖蛋白
(3) ①. 催化化学反应 ②. 胆固醇 ③. 强于
(4)Ca2+载体蛋白的活性/活动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主动运输,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c、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d是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具有糖蛋白D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d由膜外运向膜内,c则由膜内运向膜外。
【小问1详解】
脂肪酸等脂溶性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的原因是由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磷脂。
【小问2详解】
a为主动运输,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载体蛋白的加工、运输需要的具膜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内质网,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主动运输也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糖蛋白D具有识别作用,器官移植会出现免疫排斥,引起免疫排斥与糖蛋白的识别有关。
【小问3详解】
图中蛋白质有载体蛋白A、糖蛋白D和酶,分别具有物质运输、信息识别、催化的功能。膜内部可能还存在胆固醇来维持膜的稳定性,由于该物质的存在,使得内侧的磷脂活动性较弱,生物膜的流动性降低。
【小问4详解】
蟾蜍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方式不同,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根据载体蛋白的专一性可知,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载体蛋白。
33. 下图甲是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是该植物细胞需氧呼吸过程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甲图中的数字标号):
(1)甲图中与溶酶体功能相似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甲图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2)[7]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13]的形成与甲图中的[ ]_____________有关。
(3)乙图中过程I发生的场所是甲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标号)。2,4-二硝基苯酚(DNP)对乙图中过程II的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却使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此可知DNP使分布在____________(填具体部位)的酶无法催化ATP的合成。
(4)下表表示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其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当氧气浓度为b时,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的比值为_________;在a~d四种氧浓度中,相对最适合贮藏该器官的是_______(填字母)。
O2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4.0
3.6
1.8
2.8
吸收O2的量/mol
0
1.2
1.5
2.8
【答案】(1) ①. [ 14 ]液泡/大液泡 ②. 4、11
(2) ①. 脱氧核糖核酸 ②. [ 6 ] 核仁
(3) ①. 3、11 ②. 线粒体内膜
(4) ①. 1:6(1/6) ②. 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为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1细胞膜、2细胞壁、3、细胞质、4叶绿体、5高尔基体、6核仁、7染色质、8核膜、9染色质、11线粒体、12内质网、13游离的核糖体、14液泡、15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分析图乙:图乙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Ⅰ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Ⅱ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小问1详解】
甲图中14为液泡,液泡与溶酶体功能相似,4叶绿体、11线粒体都是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
【小问2详解】
7为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D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13是游离的核糖体,6是核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小问3详解】
图乙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Ⅰ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场所为3细胞质基质、11线粒体基质,Ⅱ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2,4-二硝基苯酚(DNP)对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却使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此可知DNP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ATP的合成。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3.6-1.2)÷2=1.2,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1.2÷6=0.2,可见该浓度下,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6倍, 氧浓度为c时,产生CO2的量最少,因此在c浓度下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34. 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放在盛有新鲜肝脏匀浆的培养皿中,浸泡后夹起滤纸片,贴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匀浆流尽。将滤纸片贴在反应小室的一侧内壁上,再加入10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小室塞紧(图甲)。实验时,将反应小室置于水槽中,将反应小室旋转180°,使过氧化氢溶液接触滤纸片,同时用量筒收集产生的气体(图乙)。
(1)本实验的选材原因是由于新鲜肝脏匀浆中富含_____________。
(2)实验一:滤纸片数量为3片,每隔30s读取量筒中水平面的刻度一次,2min后若发现刻度不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最终获得更多气体量可改变一个实验条件,在不改变过氧化氢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具体的修改方案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将滤纸片数量改为6片,重复实验一。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图丙曲线相比,实验二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答案前的数字序号:①斜率和最终高度都变大;②斜率不变、最终高度变大;③斜率变小、最终高度不变;④斜率变大、最终高度不变;⑤斜率和最终高度均不变)
(4)实验三: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A、B。A组的滤纸片在新鲜的肝脏匀浆液中浸泡1min,B组的滤纸片在FeCl3溶液中浸泡1min,则实验三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进行实验三时温度、浸泡时间等__________变量均需保持一致。
(5)实验四:若利用不同pH的缓冲液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且实验装置只有一套时,每次实验后需先用水充分冲洗反应小室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才可进行下一组实验。
【答案】(1)过氧化氢酶/H2O2酶
(2) ①. 底物(H2O2)被分解完毕/底物(H2O2)的量有限 ②. 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 ①. 酶量/酶浓度 ②. ④
(4) ①. 催化剂的种类 ②. 无关
(5)用相应缓冲液冲洗一遍(提到用缓冲液冲洗的意思就给分)
【解析】
【分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原理:Fe3+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新鲜肝脏中则含有过氧化氢酶。经测算,每滴FeCl3溶液(质量分数3.5%)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20%)中过氧化氢酶分子的25万倍。(2)实验结果:1号试管(常温无处理)几乎没有气泡产生。2号试管(酒精灯加热)缓慢产生少量小气泡。3号试管(加FeCl3溶液)较快地产生较多的小气泡,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4号试管(加肝脏研磨液)快速地产生很多的大气泡,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极其猛烈。
【小问1详解】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需要过氧化氢酶,新鲜肝脏匀浆中过氧化氢酶含量比其他细胞多。
【小问2详解】
量筒中由于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排出量筒中水,使水面下降,2min后若发现刻度不再变化,说明没有氧气释放了,则过氧化氢已经完全分解。为了最终获得更多气体量,需要更多的反应物,若不改变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只能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小问3详解】
自变量是含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数量,也就是过氧化氢酶的量,因变量不变,即是探究酶量(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与丙曲线相比,酶促反应速率更快,到达量筒中最大气体量的时间缩短。故选④。
【小问4详解】
实验三,两组实验构成对照,A组用过氧化氢酶催化,B组用Fe3+催化,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此时,温度、浸泡时间等会影响因变量,这些因素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
【小问5详解】
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而实验装置只有一套时,每次实验后需先用水充分冲洗反应小室,避免上次实验的pH条件影响下一组实验,同时为了避免反应小室中残留的水的影响,再用相应缓冲液冲洗一遍。
35.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其中某一时刻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请判断此时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高低关系:______________。
(2)细胞内有机物的生物合成以细胞呼吸为中心,这是因为细胞呼吸既能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还能为合成反应提供________骨架。2022年11月5号,台州临海成功举办2022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这是一场徒步越野的顶级赛事。假设某参赛选手细胞呼吸消耗的底物全部是糖类,当他在徒步越野中感觉到肌肉酸痛时,此刻的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之比应该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小于)1。
(3)在外界环境条件恒定时,用下图装置探究种子萌发时的细胞呼吸类型(假设呼吸底物全部为葡萄糖),实验开始时同时关闭两装置活塞,25 ℃下经过20 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此时萌发种子的细胞中产生CO2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
(4)将马铃薯储存一段时间后,马铃薯堆中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研究发现,物质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可由ATP直接提供,亦可借助H+浓度梯度。下图为马铃薯块茎细胞内电子传递链过程中部分物质跨膜转运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过程②H+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过程④中丙酮酸的跨膜运输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答案】(1)高于、低于或等于/不能确定高低关系/无法判断高低关系
(2) ①. 碳 ②. 等于
(3) ①. 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 ②. 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基质)
(4) ①.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和热能两个关键词均写到就给分) ②. 易化(协助)扩散 ③. 需要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的细胞A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大于、等于或小于三种可能。
【小问2详解】
细胞合成代谢的产物是细胞生活、生长和修复损伤所需要的物质,细胞呼吸一方面为生化反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为合成反应提供碳骨架。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只能来自有氧呼吸,因此,O2的消耗量和CO2的释放量之比总是1:1。
【小问3详解】
两个实验装置唯一的区别是装置1中放置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而2中放置的是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1中的气体变化量表示氧气的消耗量;而装置2中,由于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不会引起气体量的变化;但是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2中气体量的变化可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萌发种子的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中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基质)。
【小问4详解】
马铃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故将马铃薯储存一段时间后,马铃薯堆中温度升高。由图分析可知,过程②H+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为易化(协助)扩散,过程④丙酮酸的跨膜运输借助H+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高一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高一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高一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高一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