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选择题 专项训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比较类选择题 专项训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 )
A.都可以直接作为史料运用
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
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2.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两者的相同点是( )
A.构建新儒学体系
B.强调社会责任感
C.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德语时,收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二者的共同之处体现为( )
A.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B.语言通俗服务现实需要
C.追求古雅确保符合原意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互鉴
4.洋务派认为“若变,然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两者都认为应该“变”,他们不同之处的焦点应该是( )
A.是否坚持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B.是否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是否学习西方武器制造技术
D.是否改革中国的法律制度
5.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6.1953~1956年和1978~1992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渡时期”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
B.都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7.19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与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两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
A.都依靠没有实权的统治者
B.都首先从文艺领域入手
C.都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8.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与中国古代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中具有相同点的一项是( )
A.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B.刺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D.拉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
9.1932年胡佛政府设立5亿美元的基金,为出现问题的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提供政府贷款;1935年罗斯福政府拨款49亿美元,用于救济、以工代赈和举办有益的工程项目。二者的相同点是( )
A.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
B.扩大供给以缓解危机
C.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0.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认为:“北约在军事上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的作用别无二致”。二者都( )
A.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B.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C.加深了欧洲的裂痕
D.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11.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二者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政府对金融体系监管的健全
C.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确立
D.利用先进科技发展精尖产业
12.对于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两者认识的差异源于( )
A.文明冲突是客观存在
B.文明共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二者之间世界观不同
D.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真相未现
参考答案
1.解析: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是英雄人物与神的斗争,二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D项正确;古代神话不能直接作为史料运用,排除A项;二者都是有神论的体现,排除B项;神话传说不可能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张载和顾炎武都主张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人生价值,这体现了儒家学者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B项正确;顾炎武并未构建新儒学体系,排除A项;C、D与题无关,排除。
答案:B
3.解析:材料“汉(朝)以前字法句法”“收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均体现了运用传统文化来宣扬自己主张的特点,A项正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不体现语言通俗的特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没有符合原意,如把“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思想用于人类社会就和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本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本国传统文化,不是强调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的器物,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二者的焦点是是否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属于二者争论的焦点,排除。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是“一化三改造”时期,正在进行工商业的改造,当时处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的局面,1978~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放宽了政府的管控,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一部分私有制企业的出现,当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A项正确;1953~1956年时期的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1992年之后,排除C项;1953~1956年是向计划经济过渡,1978~1992年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为宣传新思想,19世纪末中国出现的新思想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D项正确;维新变法依靠了统治者,排除A项;B项符合文艺复兴特征,排除;两者都脱离群众,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大陆的交流以及旧大陆之间的交流,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亚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交流,所以,二者都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中国的商品经济并没有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得到快速发展,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的交往,不是海外扩张,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胡佛在坚持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如建立复兴金融公司,通过《紧急救济法案》,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等,罗斯福新政则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二者的措施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压缩供给、扩大需求以缓解危机,排除B项;胡佛和罗斯福的做法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人民的根本利益,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二战后出现美国控制西欧、苏联控制东欧的局面,马歇尔计划和北约,不仅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也加深了欧洲的分裂,C项正确;北约是军事集团,不利于缓和欧洲的矛盾,不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排除AB项;西欧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欧洲的联合,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C项正确;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占有优势地位,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韩国、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在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措手不及,排除B项;当时韩国、新加坡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精尖产业,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费孝通认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共存、和谐大同,亨廷顿强调文明的冲突和重建秩序,两人对世界未来的认识不同,源于他们世界观的差异,C项正确;文明冲突是客观存在,属于亨廷顿的部分观点,并非两者认识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文明共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仅为费孝通的观点,排除B项;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真相未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非选择题高频题型专项训练 比较异同类---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5页。
这是一份因果类选择题 专项训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7页。
这是一份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专项训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写道,传统观点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