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第八中学、168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维生素、激素、干扰素等多种成分
B. 尿检发现尿酸浓度高,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内环境稳态维持,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含有的成分:CO2、O2、氢离子、尿素、血浆蛋白(血浆)、葡萄糖、钙离子、维生素、抗体(血浆)、激素(由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氨基酸、钠离子、水。
【详解】A、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维生素、激素、干扰素等,A正确;
B、尿检是对尿液进行的检查,尿液不属于体液,其中的尿酸浓度高,并不能说明内环境中的尿酸浓度也高,因此就不能够据此判断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B错误;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维持,其理化性质和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2. 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相应细胞外液中的不同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中,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 液体c中含有激素但不含有酶
C. 细胞2中有的种类代谢不消耗O2D.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细胞1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分析题图: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细胞1为淋巴细胞,细胞2为血细胞,细胞3是组织细胞。
【详解】A、由题图可知,a是淋巴液,b是血浆,c是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
B、液体c是组织液,其中含有多种激素以及溶菌酶等成分,B错误;
C、细胞2包括各种血细胞,其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代谢不消耗O2,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各种成分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血液B. 组织液C. 淋巴液D. 脑脊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详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组成内环境,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一种成分,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内含大量的血细胞,血浆才是血细胞的内环境,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4.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动物的节律性受下丘脑的调控
C.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
D.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脑神经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
B、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正确;
C、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C错误;
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5. 下图为某一反射过程中,其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丙区的膜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导致的
B. 由图可知,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C. 图示信息还不能确定该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D. 若该轴突左侧和脊髓相连,则该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右向左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膜内外电位差为-70 毫伏。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膜内外电位差减少,称为去极化,去极化继续发展,膜内电位升至+30 毫伏,称为反极化。之后膜内电位迅速回降并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称为复极化。
【详解】A、甲、丙区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主要是由K+外流导致的,A正确;
B、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方向相反,B正确;
C、从图来看,乙区的兴奋是来自于左侧还是来自于右侧都有可能,还不能确定该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左,C正确;
D、若该轴突为传入神经的部分轴突,左侧和脊髓相连,则该反射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右向左,但若该轴突为传出神经的部分轴突,左侧和脊髓相连,则该反射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左向右,D错误。
故选D。
6. 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①、②、③分别表示突触中相应结构。已知信息分子M是在该兴奋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神经递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泡中的M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结构①释放进入②
B. 突触间隙中的M通过②到达③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C. 到达突触后膜的M与③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肌膜产生电位变化
D. 发挥作用以后的M都会被迅速降解,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就会被降解或者回收。
2、据图可知,①、②、③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A、突触小泡中的M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物理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引起肌膜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会被迅速降解或被回收,D错误。
故选C。
7. 下列有关高等动物脑和脊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渴觉中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脑干损伤可能导致呼吸暂停
C. 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 学习、读书等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半球的表层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小脑中有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的神经中枢;脑干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是人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
【详解】A、大脑皮层是渴觉和体温感觉中枢,A正确;
B、脑干中有呼吸中枢,脑干损伤可能导致呼吸暂停,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
D、大脑表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D。
8. 下列激素中,和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协同关系的是( )
A. 肾上腺素B. 醛固酮C. 甲状腺激素D. 糖皮质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互为协同关系;
4、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不能升高血糖,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9.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机体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B. 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C. 下丘脑释放入血液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水平衡的调节:下丘脑中的饮水中枢和神经分泌细胞(能产生激素)来调节水的平衡,具体调节过程如下: 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神经冲动,传到饮水中枢,产生兴奋,作作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另一方面刺激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多,导致尿量减少,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详解】A、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变大,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B正确;
C、渗透压升高时,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水分散失,C错误;
D、渗透压升高时,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渗透压维持稳定,D正确。
故选C。
10. 下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应激刺激时机体进行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题图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 激素B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甲状腺
C. 应激刺激可通过反射使激素A分泌增加
D. 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
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控制垂体,垂体分泌的激素B控制甲状腺体现了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产生抑制为反馈调节,A正确;
B、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应激刺激使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属于由反射弧完成的完整的反射活动,C正确;
D、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 免疫器官B. 免疫组织
C. 树突状细胞D. 肿瘤坏死因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免疫球蛋白(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
【详解】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12. 下图表示人体的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
B. 图中能识别抗原细胞或物质有a、b、d
C. 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甚至可以在体外起作用
D.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快速增殖分化成细胞c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靠抗体实现的免疫为体液免疫,A正确;
B、图中a为辅助性T细胞,b为记忆B细胞,c为浆细胞,d为抗体,其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也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
C、抗体不能在细胞内起作用,C错误;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B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成细胞c(浆细胞),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效应,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是某人先后两次注射同一种新冠疫苗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第二次注射后,主要由记忆细胞分裂、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B. 图示说明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少,且保持时间较短
C. 图示说明为更有效预防新冠病毒,往往需要接种同种疫苗两次甚至更多次
D. 图示说明疫苗接种量越大,产生的相应抗体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抗原再次侵入体内后,由于体内已拥有一部分抗体能够识别该抗原,免疫系统将快速响应并分泌大量抗体以快速清除体内抗原,这一快速响应过程被称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A、二次免疫主要由记忆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A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次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少(抗体浓度低),且保持时间较短,B正确;
C、二次免疫可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量更多,对病毒的防御更有效,因此往往需要接种同种疫苗两次甚至更多次,C正确;
D、图示能够说明产生的抗体量与抗原接种次数有关,不能说明和接种量之间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14. 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使免疫功能降
B. 感染HIV以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因增殖而持续上升
C. 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增殖
D. 为有效预防艾滋病,要尽量避免和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T细胞中才能生存。
【详解】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A错误;
B、感染HIV初期,患者体内HIV的数量迅速增加,而后由于免疫系统的作用,会把绝大部分的HIV消灭,使其数量下降,从而进入潜伏期,B错误;
C、HIV是逆转录病毒,通过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增殖,C正确;
D、艾滋病属于血液传染病,和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一般接触不会被传染,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基因表达的调控B. 光能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C. 温度不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 重力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生命活动,是指在水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活动的基础上,表现出植物的种子萌发、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的过程。而这些生命活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因此,植物生命活动大致可归纳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逆境生理这三个方面。
【详解】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之一,为植物提供有机物,光能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B正确;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物质 运输等,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C错误;
D、根对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要比茎低得多,所以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稍微高一些就抑制了其生长,故根的近地侧生长慢,茎的近地侧生长快,故根表现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的特性,D正确。
故选C。
16.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根的生长影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g时,对根具有最佳的促进效果
B. 根处于C点对应的浓度i时,根可以正常生长
C. 生长素浓度在大于0,小于i的范围内,都能促进根的生长
D. 依图推测可知,m和2m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茎的作用效果也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扞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浓度g为生长素促进该植物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此浓度具有最佳的促进效果,A正确;
B、C点浓度i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根仍然能够正常生长,B正确;
C、曲线表明,生长素浓度在大于0,小于i的范围内,都能促进根的生长,C正确;
D、由图可知,浓度m和2m的两种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根的作用效果相同,但相较于根,芽、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该植物的茎在2m浓度下将生长的更快,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7. 植物激素式植物牛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青鲜素能够抑制发芽,可用其处理留种的大蒜、洋葱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 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青鲜素能够抑制发芽,且效果稳定,如果用于留种的大蒜、洋葱,将会使它们在栽种后不能正常萌发,A错误;
B、番茄的雌蕊没有受粉,直接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可刺激子房发育,形成无子番茄,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打破种子的休眠,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考生需要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特别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8.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数量
B. 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C. 所有种群的种群密度都受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D. 所有种群的种群密度都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鉴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B正确;
C、有些种群其个体没有雌雄之分,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个数量特征,C错误;
D、对于陆生植物来说,一般不存在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B。
19. 濒危动物保护,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调查种群密度,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种群密度,只能采用估算的方法
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A错误;
B、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B错误;
C、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长,标记个体可能会死亡,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大,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20. 如图是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因素等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S”形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 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调查
C. 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的影响
D. 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和外部因素(气候、食物、天敌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增长有S型增长和J型增长两种模型。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详解】A、①表示“S”形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A错误;
B、②表示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B正确;
C、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气候影响最大,C正确;
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部因素,D正确。
故选A。
21. 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 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 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 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详解】A、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
C、两种鱼为争夺O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 正确。
故选D。
【点睛】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
2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里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荷塘中的荷、蜻蜓和鸥鹭共同构成湿地生物群落
B. 采用等距离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D. 人类活动会影响荷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
3、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湿地生物群落,A错误;
B、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不能采用等距离取样法来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且等距离取样法不能精确调查生物种类数,B错误;
C、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D。
23.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相较于阶段I、Ⅱ,阶段Ⅲ的群落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为草本阶段,阶段Ⅱ为灌木阶段,阶段Ⅲ为森林阶段。
【详解】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
B、阶段Ⅰ形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 错误;
C、阶段Ⅰ和阶段Ⅱ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些是相同的,C 错误;
D、阶段Ⅲ是森林阶段,其物种数目多,群落层次增多,群落结构更复杂,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D 正确。
故选D。
24. 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
C. 该生态系统中,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D.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之分,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 错误;
BC、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B 错误、C 正确;
D、(捕食)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D 错误。
故选C。
25. 水稻泥鳅共作是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能对稻田杂草和害虫进行扰动和取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泥鳅不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此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 此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此模式通过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能对稻田杂草和害虫进行扰动和取食,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 错误;
B、水稻泥鳅共作是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B 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泥鳅的引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
D、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D 错误。
故选B。
26. 神经系统对人体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结合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环境中,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填“TRH”或“TSH”)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某激素,再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方式完成的,大量饮水后其分泌量_____________。
(3)当血糖含量降低时,_____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__(填器官),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4)兴奋传递过程中,图中A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TRH ②. 分级调节
(2) ①. 乙 ②. 减少
(3) ①. 胰岛A细胞 ②. 肝(脏) ③.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A表示突触。
【小问1详解】
寒冷环境中,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并作用于甲状腺,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小问2详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可见是通过图中乙方式完成的;大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其分泌量增加减少,增加尿量排出多余的水分。
【小问3详解】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含量。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使血糖含量升高而恢复正常。
【小问4详解】
兴奋传递过程中,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7.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_____________电位,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造成的。
(2)由图中迷走神经纤维连接的部位可知,其内的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填“脑神经”或“脊神经”)。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结构)传递信息
(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_________。临床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果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填器官或结构名称)功能的减退。
(4)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症状,发烧时,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不一定大于”)散热量;过高的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进行调节。
(5)研究表明,当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能力会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正 ②. Na+内流
(2) ①. 脑神经 ②. 突触
(3) 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②. 下丘脑、垂体及肾上腺(皮质)
(4) ①. 不一定大于 ②. 神经—体液—免疫
(5)T细胞活性下降,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引起更强的炎症反应
【解析】
【分析】稳态指的是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存的条件。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详解】(1)由题图可知,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造成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由题图可以看出,迷走神经纤维和脑(延髓)相连,所以迷走神经为脑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3)由图中相关过程可知:炎症细胞因子将刺激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物质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如果大量且长期使用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负反馈调节,会直接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功能,进而累及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4)发烧时,由于体温变化趋势未知,(体温即有可能继续升高,这种情况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也可能维持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还有可能下降,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所以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病原体感染时,免疫调节这种方式会对机体体温调控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病原体感染后体温恢复稳态的调节机制。
(5)由图中过程分析可知,当T细胞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加剧,因此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的能力会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和体液及免疫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28.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下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形成。
(2)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实验如下: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结果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将等量根尖放在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中,并加入等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
(3)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实验结果(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记录如下: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5μml/L的B能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棉花蕾铃脱落。表中数据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明A具有两重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欲探究0.5μml/L的A和0.5μml/L的B复合使用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除表中所给实验外,还需要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组实验。
【答案】(1) ①. 发育中的种子 ②. 色氨酸
(2) ①.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 不含生长素
(3) ①. 促进 ②. 不能 ③. 从表中数据来看,与不加A(0μml/L)的相比,加A的实验组都抑制棉花蕾铃的脱落,所以不能看出A具有两重性 ④. (单独使用)0.5μml/L的A ⑤. (单独使用)0.5μml/L的B ⑥. (复合使用)0.5μml/L的A和0.5μml/L的B
【解析】
【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实验探究中注意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题中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小问1详解】
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合成原料为色氨酸,色氨酸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小问2详解】
该实验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对照组除不添加生长素外,其余条件应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小问3详解】
①5μm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为促进;从表中数据来看,与不加A(0μml/L)相比,加A的实验组都抑制棉花蕾铃脱落,所以不能表明A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性。
②欲探究0.5μml/L的A和0.5μml/L的B复合使用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则复合使用为实验组,对照组设置应为A和B的单独使用,所以还需增设(单独使用)0.5μml/L的A、(单独使用)0.5μml/L的B、(复合使用)0.5μml/L的A和0.5μml/L的B三组实验。
【点睛】在实验中注意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要注意两种物质不同浓度与对照组浓度为0时的对比,从而判断不同浓度的作用。
29. 回答下列与酵母菌培养有关的问题。
(1)将一定量的酵母菌菌种接种到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每天定时采用______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后发现,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数量每天都增加n倍,则在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以用数学模型______表示。
(2)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培养瓶中该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整体呈现为______形。且种群数量为______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若在100mL培养基M中接种该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酵母菌的K值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接种酵母菌的同时,该培养基受到另外一种真菌的污染,则与污染前相比,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将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 ②.
(2) ①. “S” ②. a/2
(3) ①. 不变 ②. 减小
【解析】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小问1详解】
培养瓶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由于酵母菌每天增加n倍,则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n倍,则种群数量可以表示为Nt= N0(1+n)t 。
【小问2详解】
依据“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K值为a。对于“S”形曲线而言,种群数量为K/2(a/2)时,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
【小问3详解】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因此,若在100mL培养基M中接种量增加一倍,但由于培养基总量没变,所以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在接种酵母菌的同时,该培养基受到另外一种真菌的污染后,由于种间竞争等会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生存阻力增大,其K值将会减小。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表中的各成分外,该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______。
(2)依表中数据可以确定:______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甲为______消费者;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小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具有______的特点。
(4)一年内输入该生态系统第四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包括______。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 ①. 戊 ②. 次级 ③. 种间竞争
(3) ① 13.48% ②. 逐级递减
(4)(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或流向分解者)以及未利用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表中成分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小问2详解】
分析题表,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乙和丙所含能量接近,应该同处第二营养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甲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小问3详解】
输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3.56,输入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0.48,体现出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0.48÷3.56×100%≈13.48%。
【小问4详解】
戊为第四营养级,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其输入的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以及一年内未利用三个方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浓度(μml/L)
脱落率
种类
0
1
5
10
50
100
A
23%
21%
20.5%
18%
16.3%
20.7%
B
23%
24.5%
27.2%
29.3%
33%
34.5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三两个营养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