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长沙市宁乡一中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长沙市宁乡一中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引起,能够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也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猴痘患者的症状与天花患者的症状相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猴痘病毒与新冠病毒相比,性状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异
B.猴痘病毒DNA中的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C.将猴痘病毒的DNA彻底水解能得到5种有机物
D.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在自身的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C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详解】A、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新冠病毒(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比RNA结构更稳定,更不易发生变异,A错误;
B、猴痘病毒DNA中3’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B错误;
C、DNA初步水解变成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能得到5种有机物,为4种含氮碱基(A、C、T、G)、脱氧核糖,磷酸1种无机物,C正确;
D、猴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C。
2.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脂类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其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与抗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疟原虫细胞的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约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B.青蒿素可能影响疟原虫的有氧呼吸
C.根据青蒿素的理化性质,推测其很容易进入细胞膜
D.检测疟原虫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用台盼蓝染色法
【答案】A
【分析】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是真核需氧生物;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疟原虫含有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所以脂双层的面积远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A错误;
B、青蒿素可以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又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青蒿素的抗疟机理是通过破坏线粒体的结构,使其丧失功能,从而影响疟原虫的有氧呼吸,B正确;
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青蒿素可用有机溶剂(乙醚)进行提取,说明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根据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青蒿素很容易进入细胞膜,C正确;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活细胞不允许台盼蓝通过,不能被染上蓝色,而死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可以被染上蓝色,进而判新细胞的死活。因此,检测疟原虫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用台盼蓝染色法,D正确。
故选A 。
3.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用淀粉和蔗糖做底物,可用碘液进行检测
B.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之间流通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的物质可作为烟草遗传物质复制的原料之一
D.活细胞内产生的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在生物体外不起作用
【答案】B
【分析】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一种为催化底物反应的酶)或不同的底物,相同的底物。
【详解】A、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用淀粉和蔗糖做底物,不能用碘液检测,因为蔗糖是否被酶水解,用碘液检测不到,A错误;
B、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因此,可以形象地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B正确;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复制的原料之一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酶在生物体外也可以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4.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能通过伸缩泡排出细胞内过多的水来防止细胞涨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履虫体积较大,有两个细胞核有利于控制细胞遗传和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B.草履虫的伸缩泡不属于其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C.若将草履虫放在海水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它的伸缩泡的收缩频率将随海水浓度升高而减慢
D.水在草履虫细胞中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答案】B
【分析】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草履虫体积较大,有两个细胞核,利于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A正确;
B、草履虫的伸缩泡是一种膜结构,可以扩大膜面积,属于其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错误;
C、原生生物通过形成收缩泡将细胞内的水分向外释放,从而抵抗过度吸水而涨破,若将原生生物置于高渗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降低,C正确;
D、活细胞中水主要以自由水形式存在,D正确。
故选B。
5.2021年,我国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下图所示的人造淀粉合成代谢路线(ASAP)。在高密度氢能的作用下,成功将CO2和H2转化为淀粉。与自然界合成淀粉相比,明显降低了复杂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短缺问题,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B.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酶的参与
C.若固定的CO2量相等,人工合成淀粉的量与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相等
D.淀粉和酶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该反应器模光合作用,将CO2和H2转化为淀粉需要人工供酶和能量,同样需要CO2的固定,C3的还原。
【详解】A、人工合成淀粉同样需要吸收CO2,所以利用人工合成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短缺问题,降低空气中CO2含量,A正确;
B、在高密度氢能的作用下,成功将CO2和H2转化为淀粉,在此过程中需要很多酶的参与,B正确;
C、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不会有呼吸作用,故糖类积累量高于植物,C错误;
D、多糖、蛋白质、核酸是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淀粉是多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6.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证据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甲的核酸与病毒乙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能得到病毒甲
B.用DNA酶处理后的S菌的细胞提取物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只长出R型细菌,而用其他酶处理S菌的细胞提取物,培养基中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D.加热致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而注射活的S型菌会使小鼠死亡
【答案】B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后,不能使得R型菌转化为S型菌,而其他酶处理则都可以,结合酶的专一性特点分析可知,S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C错误;
D、加热致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而注射活的S型菌会使小鼠死亡,该实验说明只有活的S型菌才能使得小鼠死亡,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7.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但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未知。在I、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取样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
A.经历了I、Ⅱ、Ⅲ时间段的多次繁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果蝇种群发生了进化
B.在I和Ⅲ的两个时间段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32%
C.在第I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历三个时间段后,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0%
【答案】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根据题图分析,A基因频率减少,a基因频率增大,说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种群发生了进化。根据遗传平衡定律,(p+q)2=p2+2pq+q2=1,p、q代表A、a的基因频率,p2、2pq、q2分别对应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详解】A、在三个时间段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
B、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B正确;
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该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aXa的基因型率为64%,雄果蝇中XaY的基因型频率等于基因频率为80%,因为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1/2=32%、80%×1/2=40%,D错误。
故选D。
8.科研人员常采用突变体与三体杂交的方法确定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水稻的正常熟对早熟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现有早熟突变株水稻,为判断突变基因是在9号还是在11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以该突变株为父本,分别与9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的三体纯合正常熟水稻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早熟水稻杂交得到F2(说明: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突变,各种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机会均等;三体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三体和二倍体存活机会相等),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三体水稻
B.突变基因b位于9号染色体上
C.亲本为11号染色体三体的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
D.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为BBb或Bbb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若基因B/b在9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9-三体(BBB)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的比例为(1BBb、2Bbb、2Bb、1bb)正常熟:早熟=5:1;同时与11号三体正常熟纯合体植株(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a,该个体测交产生的子代性状比例正常熟:早熟=1:1。同理若基因B/b在11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11-三体(AAA)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的比例为(1BBb、2Bbb、2Bb、bb)正常熟:早熟=5:1;同时与9号三体正常熟纯合体植株(BB)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b,该个体测交产生的子代性状比例正常熟:早熟=1:1。
【详解】A、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错误;
B、若突变基因在三体上,则F1测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熟:早熟=5:1,对应表格数据则可知突变基因b位于11号染色体上,B错误;
C、若基因B/b在9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9-三体(BBB)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的比例为(1BBb、2Bbb、2Bb、1bb)正常熟,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C正确;
D、突变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测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Bbb、Bb三种,D错误。
故选C。
9.某二倍体植物的抗虫与不抗虫性状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m和N/n控制。已知两对等位基因中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植物就表现出抗虫性状,基因M会使花粉育性降低50%,基因N存在纯合致死现象。现用若干植株甲(Mmnn,♀)与植株乙(mmNn,♂)杂交得到F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抗虫植株有5种基因型
B.F1抗虫植株中只含一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2/3
C.让F1中同时含两种抗虫基因的植株杂交,F2中不抗虫植株占1/9
D.欲利用一次杂交实验验证含基因M的花粉育性降低50%,可选择基因型为Mmnn的植株作母本与基因型为mmnnn的植株杂交
【答案】D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已知两对等位基因中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植物就表现出抗虫性状,由于基因 N 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所以该植物中抗虫植株有 MMNn 、 MmNn 、 MMnn 、Mmnn、 mmNn 共5种基因型,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植株甲( Mmnn ,♀)产生的雌配子为 Mn : mn =1:1,植株乙( mmNn ,♂)产生的雄配子为 mN : mn =1:1,F1中 MmNn (抗虫): mmNn (抗虫): Mmnn (抗虫): mmnn (不抗虫)=1:1:1:1,抗虫植株中同时含有两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3,抗虫植株中只含一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2/3,B正确;
C、让F1中同时含两种抗虫基因的植株杂交,即MmNn×MmNn,由于基因 M 会使花粉育性降低50%,所以 F1 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 MN : Mn : mN : mn =1:1:1:1,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MN : Mn : mN : mn =1:1:2:2,F2中不抗虫植株 mmnn 为1/4×2/6=1/12,由于基因 N 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所以致死个体的比例为1/6×1/4 +2/6×1/4 +1/6×1/4 +2/6×1/4=1/4,所以F2中不抗虫植株占1/12÷(1-1/4)=1/9, C正确;
D、欲利用一次杂交实验验证含基因 M 的花粉育性降低50%,可选择基因型为 Mmnn 的植株作父本与基因型为 mmnn 作为母本的植株杂交,若含基因M的花粉育性降低50%,则 Mmnn 的植株产生的配子Mn:mn=1:2,故后代 Mmn (抗虫): mmnn (不抗虫)=1:2,D错误。
故选D。
10.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完整的核糖体上有3个tRNA的结合位点,其中氨酰位(A位)是进入核糖体的tRNA结合位点,当tRNA分子所携带的氨基酸形成肽键后,该tRNA就从A位移动到肽酰位(P位),出口位(E位)是无氨基酸负载的tRNA结合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占据核糖体的3个tRNA结合位点的tRNA均携带有氨基酸
B.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
C.当终止密码子进入A位后,合成的肽链可能从P位离开核糖体
D.每个mRNA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
【答案】C
【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
【详解】A、携带有氨基酸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A位点和P位点,最后从E位点离开,因此携带有氨基酸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A错误;
B、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像这样三个相邻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B错误;
C、当终止密码进入A位时没有对应的tRNA,终止密码子给出终止翻译的信号,翻译终止,合成的肽链可能从P位离开核糖体,C正确;
D、每个mRNA能结合多个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11.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至少需要穿过5层膜
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人体组织水肿时,a和b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
D.新型冠状病毒能在b中增殖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d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a表示血浆。
【详解】A、根据c为单箭头指入和单箭头指出可判断c为淋巴液,进而判断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膜、组织细胞膜一层膜,共3层细胞膜即可被组织细胞利用,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人体组织水肿时,a和b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C正确;
D、b表示组织液,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细胞中,故不能在b中增殖,D错误。
故选C。
12.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会表现出失温症,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重度失温患者意识模糊,会出现燥热而反常脱衣现象,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失温症是由于机体的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所致
B.重度失温症患者的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此时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
C.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D.寒冷环境中,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会参与应急反应,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失温症是因为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所致体温降低的现象,A正确;
B、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燥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此时下丘脑的调节功能也受到影响,B正确;
C、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C错误;
D、在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以应对机体的应急反应,D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
13.帕金森病是一种以神经元死亡为特征的疾病,这种疾病中的神经元死亡是随着神经元中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物在大脑中的扩散而发生的。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可诱使正常的α-突触核蛋白发生转变并继续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帕金森病神经元死亡的过程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B.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扩散与线粒体有关
C.检测大脑中α-突触核蛋白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的目的是创设碱性环境
D.蛋白质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
【答案】BCD
【分析】1、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2)氦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研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A、帕金森病神经元死亡的过程不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是由于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物使得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神经元细胞坏死,A错误;
B、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扩散需要线粒体供能,B正确;
C、双缩脲试剂A的成分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水溶液,检测大脑中α-突触核蛋白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的目的是创设碱性环境,C正确;
D、蛋白质空间结构一但发生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D正确。
故选BCD。
14.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效应,但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过量的细胞因子又会攻击宿主自身组织和器官,使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此现象称为“细胞因子风暴”。科研人员探索了病毒感染引起Cac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FNβ的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风暴”体现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IFNβ可能参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HF1α靶向抑制剂是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药物
D.人体组织细胞的表面不存在“细胞因子”的特异性识别位点
【答案】BC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细胞因子风暴”体现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正反馈调节作用,A错误;
B、IFNβ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参与B细胞的活化,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正确;
C、由图表可知,使用HF1α靶向抑制剂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IFNβmRNA相对量减少,细胞因子IFNβ的表达量也减少,因此HF1α靶向抑制剂是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药物,C正确;
D、淋巴细胞是组织细胞,细胞因子会作用于淋巴细胞,故人体组织细胞的表面存在“细胞因子”的特异性识别位点,D错误。
故选BC。
15.下列化学试剂在相关操作中具有相同作用的是( )
A.盐酸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的作用
B.酒精在“新冠病毒预防”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作用
C.清水在“观察黑藻叶片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D.NaOH在“探究pH对酶的活性影响”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中的作用
【答案】AD
【分析】观察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都是解离,使组织细胞分离开来,A正确;
B、酒精在“新冠病毒预防”的作用是杀菌,酒精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作用是提取色素,B错误;
C、观察黑藻叶片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时滴加清水是为了使细胞保持活性;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滴加清水,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将盖玻片盖上,盖好盖玻片后实验材料会充盈在水环境中,处于比较舒展状态,便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C错误;
D、NaOH在“探究pH对酶的活性影响”中是调节pH值,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中先加NaOH创造碱性环境,再加CuSO4染色,NaOH在两个实验中作用相同,D正确。
故选AD。
三、综合题
16.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C组细胞中没有蛋白质的合成
B.图2中E组细胞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
C.图3甲到乙的阶段对应图1中B组细胞
D.图1中C组细胞和图2中E、F组细胞都可能发生图3丙到丁的过程
【答案】AD
【分析】 分析图1:A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B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在2~4间,表示DNA正在进行复制,处于S期;C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
分析图2:D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E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F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
分析图3:曲线表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其中甲乙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乙丙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丁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丁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C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有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E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末期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B正确;
C、甲乙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在2~4间,表示DNA正在进行复制,C正确;
D、图3丙到丁表示着丝粒的分裂,图1中的C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后期能进行着丝粒的分裂;图2中E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2,可表示G1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F组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4,可表示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进行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
故选AD。
17.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约有5亿亩盐碱地,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高盐度环境下大量的Na+进入植物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积累后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某些耐盐植物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中正常生长,部分生理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Na+通过载体SOSI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与其通过载体NHX的运输方式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据图分析,耐盐植物降低Na+毒害的策略有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研究发现,耐盐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提高耐盐性。由此推测,高盐度环境中的耐盐植物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对较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4)土壤中的镉(Cd)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元素,会使植物生长不良。有人提出,在200μml/L的镉处理下,外源钙能缓解镉的毒害,且在0~10mml/L钙处理浓度范围内钙浓度越高,缓解效果越明显。请利用耐盐植物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________(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
【答案】(1) 主动运输
相同
(2)利用细胞膜内外的氢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上的SOSI载体,将多余的钠离子运出细胞;利用液泡膜内外的氢离子浓度差和NHX载体将钠离子运入液泡
(3)低
(4)选择生长状态相近的耐盐植物,都进行200μml/L的镉处理,并且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外源钙(浓度在0~10mml/L)之间,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分析】分析题图,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低,H+运输到细胞膜外和液泡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SOS1将H+运进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NHX将H+运入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运输到液泡内。
【详解】(1)H+借助转运蛋白SOS1顺浓度梯度从细胞膜外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细胞膜外提供了动力;H+借助转运蛋白NHX顺浓度梯度从液泡内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液泡内提供了动力。钠离子通过SOSI载体和NHX载体运输方式相同,都属于主动运输。
(2)耐盐植物降低Na+毒害的策略有:利用细胞膜内外的氢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上的SOSI载体,将多余的钠离子运出细胞;利用液泡膜内外的氢离子浓度差和NHX载体将钠离子运入液泡。
(3)结合水比例越高,抗逆性越强,所以高盐度环境中的耐盐植物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较低。
(4)验证在200μml/L的镉处理下,外源钙能缓解镉的毒害,且在0~10mml/L钙处理浓度范围内钙浓度越高,缓解效果越明显。该实验自变量是外源钙离子浓度,因变量是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实验可选择生长状态相近的耐盐植物,都进行200μml/L的镉处理,再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外源钙(浓度在0~10mml/L)之间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18.夏季,小麦常受到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当光照过强,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其需要时,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抑制。研究表明,D、蛋白是叶绿体光系统中的一种蛋白,由叶绿体内的基因psbA控制编码,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失活,导致光合结构损伤。图1为正常光照强度下PSII的工作示意图。图2是A、B、C三个品系的小麦由30℃移植到42℃的高温环境中,测定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种子收获之后,常放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储存,其目的是_________。
(2)据图可知,D1蛋白具有_________的功能。与适宜条件相比,强光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多于暗反应消耗的量,导致NADP+不足;而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则较适宜条件下_________(填“高”或“低”)。
(3)图2表明高温处理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下降,试分析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2) 传递电子 ATP和NADPH 低
(3)高温下光合速率降低是因为温度较高导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导致吸收的CO2减少,同时高温导致光能捕获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分析】图1为正常光照强度下PSII的工作示意图,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图2是A、B、C三个品系的小麦由30℃移植到42℃的高温环境中,测定的相关数据,A品系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最高,C品系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最低。
【详解】(1)刚收获的种子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潮湿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较多,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容易使种子发热发霉影响种子的寿命。低温,干燥,低氧能够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大豆种子收获之后,常放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储存。
(2)据图可知,D1蛋白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有利于形成NADPH。适宜条件相比,强光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多于暗反应消耗的量,导致NADP+不足;由于ATP和NADPH增加,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增加,从而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则较适宜条件下低。
(3)据图可知,高温下蒸腾速率降低,原因是温度较高导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则叶片吸收的CO2减少,同时高温导致光能捕获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19.某植物籽粒的非甜与甜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甜籽粒的基因型为aa,籽粒中不能合成淀粉。籽粒的非糯性与糯性由另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糯籽粒基因型为bb,其糯性与籽粒中淀粉含量高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
(2)研究人员用非糯甜籽粒(aaBB)与非甜糯籽粒(AAbb)杂交,获得F1;F1自交,F2中各表型及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F2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该植物的叶色同时受E、e与F、f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E_ff的甲为绿叶,基因型为eeF_的甲为紫叶。将绿叶甲(吊)与紫叶甲(可)杂交,取F1红叶甲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绿叶:紫叶:黄叶=7:3:1:1。F2出现的表型及其比例的原因可能是F1红叶产生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请设计实验探究F1红叶产生的哪种配子致死:_________(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
【答案】(1)自由组合
(2) 非甜非糯∶非甜糯∶甜非糯=9∶3∶4 3/8
(3) eF 让F1红叶个体分别做父本和母本与黄叶个体杂交,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分离比。
【分析】分析题意:玉米籽粒的非甜与甜、非糯与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__为甜非糯玉米,A_B_为非甜非糯玉米,A_bb为糯玉米。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籽粒的非甜与甜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籽粒的非糯性与糯性由另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因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用非糯甜籽粒(aaBB)与非甜糯籽粒(AAbb)杂交,获得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b∶aaB-∶aabb=9∶3∶3∶1;由于A_B_为非甜非糯玉米,A_bb为非甜糯玉米,而糯性与籽粒中淀粉含量高有关,aa型玉米籽粒中不能合成淀粉,因此b基因的功能无法显现,因此aaB-、aabb均为甜非糯玉米;故子二代各表型及所占比例为非甜非糯∶非甜糯∶甜非糯=9∶3∶4,F2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包括AABB、AAbb和aaBB、aaBb、aabb,所占比例为1/16+1/16+1/16+2/16+1/16=3/8。
(3)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E_ff的甲为绿叶,基因型为eeF_的甲为紫叶,又知F1红叶甲自交得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绿叶∶紫叶∶黄叶=7∶3∶1∶1,为9∶3∶3∶1的变式,说明F1的红叶基因型为EeFf,即E-F-为红叶,E_ff为绿叶,eeF_为紫叶,eeff为黄叶,根据红叶∶绿叶∶紫叶∶黄叶=7∶3∶1∶1,可知红叶和紫叶个体中各减少两份,可推测是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若要进一步鉴定F1红叶产生的哪种配子致死,可让F1红叶个体分别做父本和母本与黄叶个体杂交,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分离比。
20.2022年9月19日是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的65周年,后来经过不断完善补充形成了如图的中心法则。回答下列问题:
(1)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__(填序号)。
(2)洋葱根毛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括_________(填序号)。
(3)DNA甲基化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
(4)很多研究证明在细胞内存在一类微RNA(又叫miRNA,是一类由细胞基因编码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能通过抑制靶基因翻译过程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请提出一种miRNA作用机制的猜想__________。
(5)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RNA片段可以被某种DNA聚合酶高效地写回DNA,这一新发现意味着人类细胞中存在着从RNA到DNA的遗传信息的逆向流动。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人类注射mRNA疫苗(是将含有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导入人体,直接进行翻译,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预防免疫的作用)可能存在__________的风险。
【答案】(1)①②③④⑤
(2)②③
(3)不会
(4)miRNA可与翻译模板mRNA碱基互补配对,从而阻止翻译的过程
(5)感染新冠病毒
【分析】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即 DNA 的复制;也可以从 DNA 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少数生物(如一些 RNA 炳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 RNA 流向 RNA 以及从 RNA 流向 DNA。
【详解】(1)分析题图:①为DNA 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④为逆转录,⑤为RNA复制,其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①②③④⑤。
(2)洋葱根毛细胞的遗传物质是 DNA ,故没有④⑤,该细胞不再分裂所以也没有①,只有②③。
(3)DNA 甲基化是表现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表现遗传是指 DNA 序列不改,而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所以 DNA 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
(4)miRNA 能抑制翻译过程调控基因表达,推测miRNA可与翻译模板 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从而阻止翻译过程。
(5)根据题意推测可: mRNA 疫苗注射到人体后,可能会被某种 DNA 聚合酶高效地写回 DNA ,即发生了逆转录过程,DNA再经转录形成新冠病毒的RNA,这样就引起了新冠病毒感染,因此,可能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21.美国两位科学家因发现了辣椒素受体(TRPV1)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辣椒素受体(TRPV1)是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阳离子通道蛋白,辣椒素可通过与TRPV1结合激活神经末梢,使机体产生痛觉和灼热感,草乌甲素可以减轻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感觉神经元兴奋,阳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时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此时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表现为_________,最终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2)冬季吃辣椒可以抵御寒冷。从激素调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为研究镇痛药物草乌甲素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科研人员将若干只大鼠(体重24.63g~212.36g)分成4组并进行如下实验处理,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草乌甲素组大鼠均通过手术切除L5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照组仅进行手术但不切除L5脊神经,然后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大鼠的痛觉指数(数值越大代表痛感越强)和体内TRPV1mRNA相对含量,如下表。已知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消炎止痛药。
①设置地塞米松组的目的是评价草乌甲素的作用效果,请预期“?”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__(填“1”、“2”、“3”、“4”或“5”)。
②据上述结果分析,草乌甲素镇痛的机理是__________。
【答案】(1) 不需要 正
(2)辣椒素刺激机体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因此全身发热
(3) 3 抑制细胞TRPV1基因的转录,使细胞膜上的TRPV1数量减少,从而减弱神经病理性疼痛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1)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感觉神经元兴奋,阳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内膜电位由负变为正。
(2)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可以推测吃辣椒后,辣椒素能刺激机体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使人全身发热。
(3)根据研究课题和题干信息“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消炎止痛药”,草乌甲素组与地塞米松组对比,能评价草乌甲素的止痛效果。表中疼觉指数草乌甲素组比地塞米松组高,所以草乌甲素组TRPV1mRNA相对含量也用该较地塞米松组高,接近3。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模型组相比,草乌甲素组和地塞米松组的痛觉指数、TRPV1mRNA相对含量都较低;而与地塞米松组相比,草乌甲素组的痛觉指数、TRPV1mRNA相对含量都较高,说明草乌甲素镇痛的机理是细胞中TRPV1基因的转录,使细胞膜上的TRPV1数量减少,从而减弱神经病理性疼痛。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早熟
正常熟
9号染色体三体
85
88
11号染色体三体
36
172
组别
实验处理
痛觉指数
TRPV1mRNA相对含量
对照组
按1mL/100g比例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
0.00
0.94
模型组
按1mL/100g比例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
8.99
5.32
地塞米松组
按1mL/100g比例注射地塞米松,每天1次
2.50
1.52
草乌甲素组
按1mL/100g比例注射草乌甲素,每天1次
4.47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谚有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中学业水平模拟(5月)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