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高考前适应地理卷(二)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高考前适应地理卷(二)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广东省东莞市推行了灵活的临时性用工模式--“共享员工”,这是该市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的合作用工方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东莞市出现“共享员工”用工模式,是因为( )
A.劳动力供需失衡B.劳动力需求量大
C.企业间交通便捷D.企业间协作交流
2.东莞市输出、输入“共享员工”的行业组合正确的是( )
A.钢铁企业→物流业B.线下餐饮业→在线零售业
C.制造业→旅游业D.KTV行业→影院行业
3.东莞市推行“共享员工”用工模式能够( )
A.实现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B.保障所有企业顺利复工
C.利于企业内员工合理流动D.实现企业、员工共赢
【答案】1.A 2.B 3.D
【分析】1.读材料可知,“共享员工”是临时性的灵活用工模式,即有些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难以复工,这些行业的员工可以以共享模式到劳动力短缺的行业短期就工,待疫情过后再回到原行业复工。可见,影响东莞市出现“共享员工”用工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间出现了劳动力的供求矛盾,A正确。与单一的劳动力需求量大关系不大,有的行业劳动力向外出租输出,有的还缺少劳动力,B错误;企业间交通无关,C错误;企业间不一定存在协作交流关系,D错误。故选A。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餐饮、酒店、旅游、KTV、影院等服务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员工难以复工,成为“共享员工”的输出行业;而在线零售业、物流业等生意火爆,人手紧缺,成为“共享员工”的输入行业。B正确,CD错误。钢铁企业属于大型企业,受疫情影响小,不属于“共享员工”的输出行业,A错误。故选B。
3.“共享员工”模式一方面缓解了因疫情导致的一些行业用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又让那些受疫情影响无法在原行业复工的员工可以有活可干,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因此,“共享员工”模式能够合理调配劳动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D正确;与企业间的联合发展无关,A错误;中小企业难以复工才出租劳动力,B错误;这是企业之间的员工合理流动,C错误。故选D。
【点睛】共享员工(也称为"共享用工"),是指不同用工主体之间为调节特殊时期阶段性用工紧缺或富余,在尊重员工意愿、多方协商一致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前提下,将闲置员工劳动力资源进行跨界共享并调配至具有用工需求缺口的用工主体,实现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员工供给方降低人力成本、员工需求方解决“用工荒”、待岗员工获得劳动报酬的多方共赢式新型合作用工模式。
受“热穹顶”的影响,2021年6月底,一向冬不冷夏不热的美国西北部与加拿大西南部不约而同地遭遇了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49℃的历史最高温。左图示意“热穹顶”的形成原理,右图示意北美受“热穹顶”影响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从形成原理看,与“热穹顶”最为相似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5.受“热穹顶”影响的区域易形成极端高温的原因是( )
①太阳高度大②气流下沉增温③气流受热抬升④冷空气受排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随着“热穹顶”东移,专家预测美加两国的农业生产将受严重影响。受“热穹顶”影响最大的农作物是( )
A.冬小麦B.春小麦C.棉花D.水稻
【答案】4.B 5.D 6.B
【分析】4.“热穹顶”形成原理是气流下沉增温,从而造成炎热的天气,其原理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原理一样,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极地高气压带气温极低,均与“热穹顶”不相符,ACD错误,故选B。
5.“热穹顶”影响的区域气流下沉增温,冷空气受排斥,难以影响该区域,从而形成高温天气,②④正确,与太阳高度无关,气流是下沉而不是抬升,①③错误,故选D。
6.从图的位置看,“热穹顶”东移将会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的春小麦的收成,小麦缺水,可能枯死造成减产或失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热穹顶,是大气中的高压循环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强大的高压大气条件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大量高温的区域。就像是一大团热气困在了一个隔热罩中,而且当这个隔热罩的范围固定后,就会不断排斥冷空气,吸收热空气,让气温越来越高。
在冰川覆盖的地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在祁连山和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河谷地区均存在冰川风现象。尤其珠峰北侧海拔5300-7000米的地区,昼夜盛行冰川风,风力强劲,阵风达到7-8 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冰川风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东北信风B.盛行西风C.我国的冬季风D.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
8.与珠峰相比,祁连山冰川风仅表现为增强和延长山风、减弱并缩短谷风,且不会全天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祁连山
A.冰雪覆盖面积小B.山体海拔低C.冰雪厚度大D.山体雪线低
9.推断珠峰冰川风风力最强的时段可能为当地时间
A.0时~4时B.6时~10时C.12时~18时D.19时~3时
【答案】7.C 8.A 9.C
【解析】7.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由材料可知,由于冰川内部表面较冷,空气下沉,冰缘地带较暖,空气上升,进而形成热力环流,地表从冰川内部吹向冰缘地带的风,称作冰川风,所以冰川风是热力因素(地表冷热差异)所致。东北信风和盛行西风均不是热力因素所致,是动力因素所致,A、B错误。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地区,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形成了季风,与冰川风形成原理相同,C正确。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属于背风坡的焚风效应,与冰川风形成原理不同,D错误。故选C。
8.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区域差异。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面积较广,白天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冰川覆盖的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较弱,与冰缘地区相比,气温较低,而且,当该地区气温升至0C以上时,坡面冰雪融化要吸热,因此近坡面大气温度始终较低,冰川风盛行。夜晚,冰川覆盖区近地面大气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冰川风。而祁连山则因为冰雪覆盖面积小,冰川风仅表现为增强和延长山风、减弱并缩短谷风,且不会全天出现,因此山体海拔高低、冰雪厚度大小、山体雪线高低与“冰川风是否昼夜出现”关联度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强弱的时间差异。根据冰川风的形成原理可推知,珠穆朗玛峰冰川风风力最强时,有冰雪覆盖的坡面气温与冰缘地带气温相差应该最大。午后,冰缘地区气温在一天中应最高,而冰川覆盖地区的气温日变化相对较小,故一天中午后冰缘地区与冰川覆盖地区的温差最大,故珠穆朗玛峰冰川风风力最强时段应出现在午后,C正确。故选C。
我国西北地区有诸多大型闭合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一哈密盆地等,它们构成了各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化是区内水资源循环的基本方式,并使得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水质越来越差,盐碱度也不断增高。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某内陆盆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内陆盆地的水资源最终来自( )
A.高大山体截留水汽B.山间盆地集聚水分
C.冲洪积扇储存水分D.冲积平原河流补给
11.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多次发生转化,图中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的地点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2.在某些内陆盆地,人类的开发利用使最终进入尾闾湖的水体盐碱度下降,这是由于人类改变了地下水的( )
A.水量B.水位C.流向D.补给来源
【答案】10.A 11.C 12.B
【分析】10.内陆盆地处于高大山=山系之间,由于高大山脉对于暖湿气流的截留能力更强,将其转化为山地降水,A正确;而山间盆地的积聚水分也是来自于山脉阻挡后的降水或冰川融水,B错误;洪积扇、冲积扇的水分最初也是来自于山脉对水汽的阻挡,C、D错误。
11.高山冰雪融水下渗,地下水向山麓渗流,遇到不透水层后,沿断层出露地表。①处的地层有裂隙,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③④之间分布着不透水岩层,因此向山麓渗流的地下水会在③处出露地表,由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故C正确。
12.由图文材料可知,尾闾湖的盐碱主要来自地下水,由于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的盐碱一部分在沿途地表通过蒸发析出,一部分流入尾闾湖,导致最终进入尾闾湖的水体盐碱度下降,B正确;盐碱物质与地下水水量关系不大,A错误;流向不会使盐碱度降低,C错误;人类对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影响较小,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河流的补给形成有: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某流域自然坡面上进行试验,选取了草地、沙棘(落叶灌木)、油松(常绿乔木)、油松沙棘混交林为代表性的4种植被覆盖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根系分布深度油松>沙棘>草地。下图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试验小区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Ⅰ、Ⅱ、Ⅲ对应的三种植被分别是( )
A.Ⅰ—草地Ⅱ—沙棘Ⅲ—油松B.Ⅰ—草地Ⅱ—油松Ⅲ—沙棘
C.Ⅰ—沙棘Ⅱ—草地Ⅲ—油松D.Ⅰ—油松Ⅱ—沙棘Ⅲ—草地
14.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是( )
A.草地B.沙棘C.油松D.油松沙棘混交林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材料可知,草地植被根系发达,但深度浅,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小,同时,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蒸发量小,草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图例I是草地植被;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蒸发量小,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因此图例II是沙棘植被;剩下图例III是油松植被。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故选A。
14.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应该根系分布深度较深,且对应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综合两方面因素,沙棘植被对应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最易存活下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深度的关系、草地含水量高的原因、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中表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的大小。
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如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L县政府驻地位于( )
A.甲区B.乙区C.丙区D.丁区
16.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 )
A.自然灾害较少B.医疗设施较好C.人均耕地较少D.旅游业较发达
【答案】15.B 16.C
【解析】15.县政府所在地即县城,经济发达,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人口流动强度为正值且最大,由图可知,乙的人口流动强度最大,故为县政府所在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自然灾害较少,医疗设施较好,旅游业较发达,人口流动活跃度应该较低,ABD错误;人均耕地较少,人口不断外流,人口流动活跃度高,C正确,所以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二、综合题
17.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费尔干纳盆地地处中亚腹地,群山环抱,以中亚1%土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锡尔河沿盆地北缘由东向西横贯整个盆地。(如下图)西部有一个狭窄的缺口。盆地内有若干个彼此分割的绿洲,自古以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盆地内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葡萄、苜蓿和蔬菜等,有"中亚果蔬盆"之称。
(1)简述图中山地对盆地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2)简析盆地内过度发展棉花种植对该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
(3)当地农民经过探索发现,相比于单纯的葡萄种植,在葡萄园内种植紫花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效益。试简述原因。
【答案】(1)四周多高山,阻挡北方的寒冷空气,冬半年温暖,低温冻害少;西风受山地抬升,增加降水;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山前形成冲积扇,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地形;有利于阻挡风沙
(2)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萎缩;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3)该地气候干旱,紫花苜蓿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紫花苜蓿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风沙侵蚀,防止土地荒漠化;苜蓿优质牧草,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分析】本题以费尔干纳盆地的农业生产及周边区域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分析。
【详解】(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影响到气温、水源以及土壤等。四周多高山,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同时在冬半年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减少低温冻害;“西部有一个狭窄的缺口”利于西风深入后抬升形成降水,夏季时高山冰雪融水,为农业提供较充足的水源。山麓地带易形成冲积扇,为农业提供疏松肥沃的土壤和平坦的地形。
(2)费尔干纳盆地属于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若过度种植棉花一方面会导致水资源更加短缺,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绿洲减少,荒漠化扩张,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干旱区蒸发旺盛,过度灌溉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3)当地气候干旱,种植紫花苜蓿可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紫花苜蓿的枯枝落叶腐烂后归还土壤,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盆地内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盐碱化严重,苜蓿可改善土壤结构;种植紫花苜蓿增加了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风沙,防止土地荒漠化;同时紫花苜蓿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牧草。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绍兴自古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集聚了各类印染、面料、家居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市具有发展纺织时尚产业的天然地域优势,但涉足时尚领域的企业不多,大都停留于纺织时尚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对产品研发设计总体投入相对不足。为进一步扩大研发设计环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绍兴市正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时尚创意类赛会活动。下左图为绍兴市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纺织时尚产业链和附加值示意图。
(1)简述印染、面料等诸多企业相继落户绍兴市的好处。
(2)分析绍兴市作为国际纺织品集散地的优势条件。
(3)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绍兴市发展纺织时尚产业的不足之处。
(4)指出绍兴市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的意义。
【答案】(1)印染、面料等企业与纺织有工序上的联系,工业集聚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利于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利于加强生产和技术协作,取得规模效益。
(2)纺织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配套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利于产品集散;纺织历史悠久,有稳定的销售网络。
(3)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创新品牌,高端和国际知名品牌生产规模小。
(4)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高利润;提升产品档次和内涵,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分析】本题以绍兴纺织品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形成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绍兴自古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集聚了各类印染、面料、家居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可知绍兴市纺织品发展较早,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吸引印染等企业在此可以产生工业集聚,产生进一步的更高效益:印染、面料等企业与纺织有工序上的联系,工业集聚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成本后对于产品定价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工业集聚利于加强印染等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也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工业集聚利于加强生产和技术协作,取得规模效益。
(2)由材料“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可知绍兴市纺织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读绍兴市位置示意图可知绍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相对于其他地区其海陆交通便利,利于产品集散;由材料“绍兴市正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时尚创意类赛会活动”和结合绍兴市城市发展可知配套设施完善,政策支持;由材料“绍兴自古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可知纺织历史悠久,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稳定的销售网络。
(3)读纺织时尚产业链和附加值示意图和结合材料“大都停留于纺织时尚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对产品研发设计总体投入相对不足”可知绍兴市发展纺织时尚产业的不足之处为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设计等产业链的对外依赖度较大;处于生产制造的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缺少自主创新品牌,高端和国际知名品牌生产规模小。
(4)结合绍兴市发展纺织时尚产业的不足之处可知绍兴市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的意义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高利润;提升产品档次和内涵,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关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从而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点睛】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盛行风带驱动下形成的洋流称为风海流;由于海洋某处海水流出,导致海平面下降,为了海水运动连续性需要,别处的海水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补偿流。在南印度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的东部均形成了具有补偿性质的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的水温比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的水温高4℃至6℃,成为三支寒流中势力最弱的寒流。图示意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分布。
分析与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相比,西澳大利亚寒流势力最弱的主要原因____。
【答案】澳大利亚大陆西部陆地海岸线长度短,西风漂流转向沿澳大利亚西岸往北流动,大约在20°S附近就汇入南赤道暖流,致使水温升高,比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要高4℃至6℃;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的风向与西澳大利亚寒流的流向相反,不利于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发展;澳大利亚西部海岸线向西凸出,增加了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阻力,也影响了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洋流的形成原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由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陆地海岸线长度短,致使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程短,水温较高;根据图中信息,从西岸陆地轮廓看,澳大利亚西部海岸线向西凸出,对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阻挡作用,使其减弱;从气候角度看: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风向与西澳大利亚寒流的流向相反,不利于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发展。综合以上分析,相比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势力最弱。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今,许多园林、市政部门在铺设草坪时并不是在泥土上直接铺草皮,而是需要在泥土之上铺设一层沙子打底(如下图),然后再铺上绿色的草皮。
简述草皮铺设前先铺一层沙子的原因。
【答案】可平整地表;可有效减少﹑防止(原有)杂草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养护洒水时可增强涵养水分,增加下渗的功能,提高草皮成活率;避免暴雨天气时雨水直接对土层的淋蚀;有利于后期草皮的移动翻新;使草皮更加耐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的草地建设方法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等,思考沙层对草皮生长的影响。
【详解】本题主要结合生活现象,运用水循环原理,来回答铺设沙层的好处。主要从抑制杂草、增加水分下渗、减少雨水对土层的淋蚀、利于草皮移动翻新等角度回答。沙层可阻碍原有土壤的杂草的生长繁殖,沙层疏松,同时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养护洒水时可通过增加下渗来增强涵养水分,提高草皮成活率;覆盖在土层上,可避免暴雨天气时雨水直接对土层的淋蚀,减少泥水流出;草皮下面铺设砂层,可以避免草皮扎根在土层,有利于后期草皮的移动翻新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乙、丙洋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该地质时期,乙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