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体内含有很多液体以及相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B.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内环境
C.细胞之外的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 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单细胞动物不具有内环境,B正确;
C、细胞之外的液体除了细胞外液,还有消化液、尿液等,C错误;
D、消化液中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
B.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较多地进人血液,但血浆的pH仍维持稳定
D.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合成量增多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变化的直接体现
【答案】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错误;
C、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较多地进人血液,但血浆的pH仍维持稳定,C正确;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水组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
B.血浆组曲线的趋势可能会逐渐下降
C.实验结果可证明血浆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功能
D.血浆调节pH的能力与其含有的一些缓冲物质有关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HCl后,溶液pH应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A正确;
B、加入HCl量过多后,血浆组的pH也会下降,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
C、实验中并没有加入NaOH溶液的实验,故不能证明血浆具有维持碱平衡的功能,C错误;
D、血浆调节pH的能力与其含有的一些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C。
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机体维持稳态的过程中有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共同参与
②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合成、分泌并定向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调节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变温动物的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变温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⑥外来异物、病原微生物也可能引起内环境波动
A.①⑥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
【答案】A
【分析】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合成、分泌,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详解】①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①正确;
②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
③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合成、分泌,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没有定向运输,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④错误;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变温动物的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恒温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保证酶活性),⑤错误;
⑥外来异物,病原微生物(均可看作抗原)也可能引起内环境波动,⑥正确。
综上①⑥正确。
故选A。
5.理化性质是内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一般维持在7.35一7.45
B.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决定的
C.正常的体温可保证酶的活性从而确保细胞代谢正常进行
D.若一次性摄入较多的水分,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决定的,B正确;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可保证酶的活性从而确保细胞代谢正常进行,C正确;
D、若一次性摄入较多的水分,人体有水盐调节的机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D。
6.人的神经系统是机体对生理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脑神经和脊髓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
B.腰部脊髓受损严重会导致下肢丧失运动功能,由此可知脊髓的功能之是作为脑与躯干之间的联系通路
C.自主神经系统包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由脊髓发出,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D.躯体各部分的运动由大脑皮层调控,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呈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部位的体积大小呈正相关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详解】A、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根据腰部脊髓受损严重会导致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可知,脊髓可作为脑与躯干之间的联系通路,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不包含传入神经,有脊髓发出的也有大脑发出的,C错误;
D、躯体各部分的运动由大脑皮层调控,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呈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部位的精细程度呈正相关,和大小无关,D错误。
故选B。
7.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神经元由轴突、树突、胞体和神经髓鞘组成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③轴突可接受来自同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信号
④一条神经就是一条神经纤维,由轴突和包裹的髓鞘组成
⑤轴突和树突末端均有细小分支,遍布人体全身
⑥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A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详解】①神经元由轴突、树突、细胞体三部分组成,①错误;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②正确;
③轴突可接受来自同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信号,③正确;
④神经纤维由轴突外面包一层鞘状结构而构成,神经由很多条神经纤维而构成,二者不同,④错误;
⑤轴突和树突末端细小的分支叫做神经末梢,遍布人体全身,⑤正确;
⑥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⑥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生物均具有反射活动
B.只要接受刺激,反射弧就可以产生反射
C.刺激传入神经引起效应器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效应器是生物体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只有具有反射弧的生物才有反射活动,有的多细胞生物没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所以没有反射活动,A错误;
B、反射弧完整,且给予适宜刺激,才能可以产生反射,B错误;
C、刺激传入神经引起效应器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正确;
D、效应器是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选C。
9.研究发现,用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的皮肤会使动物血液里的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大脑运动皮层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实验动物的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上述动物的运动学习和物体识别记忆属于感觉性记忆
B.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C.上述学习和记忆能力属于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可能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
D.强光照射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会产生灼痛感,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
【分析】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与大脑皮层中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详解】A、细胞内的谷氨酸能在大脑运动皮层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可增强动物的短时记忆,可能为感觉记忆或第一级记忆,A错误;
B、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存在的,因此,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C错误;
D、强光照射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会产生灼痛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
10.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下列对促胰液素发现过程实验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沃泰默的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只与小肠神经有关
B.一开始学术界普遍认为胰液的产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彻底排除了神经的干扰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至小肠
【答案】A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详解】A、沃泰默把稀盐酸注入狗(切除神经,保留血管)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他认为这是一个顽固的反射,他的实验不能证明胰液的分泌只与小肠神经有关,A错误;
B、在当时,人们对内分泌腺的机能并不了解,一开始学术界普遍认为胰液的产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之处是刮下的小肠黏膜与盐酸离体研磨,排除了神经的干扰,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取小肠黏膜和盐酸研磨,获取提取液注入血液中,胰腺分泌胰液,证明了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D正确。
故选A。
11.二甲双胍可用于治疗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2型糖尿病,其疗效主要归功于二甲双胍的降低体重的功能。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可提高血液中GDF15(又称生长分化因子,一种蛋白质)的含量。转录激活因子4能够促进肝细胞合成GDF15,GDF15通过与脑干中的一种受体结合来减少食物摄入,从而降低体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DF15属于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
B.二甲双胍可能促进了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的表达
C.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位于脑干
D.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减少有关
【答案】C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分析题意,GDF15又称生长分化因子,属于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A正确;
B、转录激活因子4能够促进肝细胞合成GDF15,二甲双胍可提高血液中GDF15的含量,据此推测二甲双胍可能促进了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的表达,B正确;
C、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胰岛素属于激素,激素与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故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减少有关,D正确。
故选C。
12.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实现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坏死被清除的
B.若免疫防御功能紊乱,则机体无法识别自身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D.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的核DNA会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凋亡被清除的,A错误;
B、若免疫监视功能紊乱,则机体无法识别自身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B错误;
C、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的核DNA不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13.下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一⑦表示相关激素,A、B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④的释放量增多
B.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可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
C.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
D.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⑦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③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②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当人体缺水时,会导致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刺激下丘脑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④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由图可知,在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可通过C途径——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B正确;
C、正常机体血液中②是甲状腺激素,其含量会影响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此种调控机制为反馈调节,C正确;
D、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并没与经过下丘脑、垂体的调节,不属于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D。
14.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逃避淋巴细胞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
B.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后呈递给B淋巴细胞
C.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D.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产生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在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实现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然后激活T细胞,A正确;
B、辅助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呈递给B淋巴细胞,并同时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故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抗体与PDL1结合会形成细胞沉淀,从而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C正确;
D、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15.下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的功能
B.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增强c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能力
C.a是入侵机体的抗原,最终被c细胞消灭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内的c细胞全部来自记忆T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A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a为靶细胞,b为细胞毒性T细胞,c为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该过程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
B、b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B错误;
C、a为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C错误;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一部分来自记忆T细胞的增殖分化,还有一部分来自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值分化,D错误。
故选A。
16.肾素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一种蛋白质类水解酶,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成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是肾脏内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其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促进。细胞外液含量下降时会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肾素既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参与了血压的调节
B.细胞外液的含量下降会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使肾脏重吸收的钠离子增加
C.肾素的分泌量增加使人的应激性大大提高,此时人体血管收缩
D.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可以产生降压的效果
【答案】A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微量和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由题意可知,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
【详解】A、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催化作用,A错误;
B、细胞外液含量下降时会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原—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增加,B正确;
C、肾素的分泌量增加使人心跳加快,应激性大大提高,此时人体血管收缩,C正确;
D、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量,减少肾上腺分泌醛固酮的量,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
17.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该人患有急性咽喉炎,需要注射头孢呋辛钠(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进行治疗,但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酒精在肝细胞中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乙醇乙醛二氧化碳和水
A.乙醇脱氢酶为乙醇转化为乙醛的过程提供了能量
B.乙醇分解所需要的乙醇脱氢酶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C.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不能饮酒可能是因为乙醛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D.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时,一般用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稀释液,说明血浆渗透压主要与Na+、Cl-等无机盐离子有关,而与蛋白质无关
【答案】ABD
【分析】乙醇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
【详解】A、乙醇脱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乙醇转化为乙醛的过程提供能量,A错误;
B、乙醇分解所需要的乙醇脱氢酶发生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
C、头孢呋辛钠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不能分解,大量滞留在体内,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C正确;
D、血浆渗透压主要与Na+,Cl-等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也有关,D错误。
故选ABD。
18.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同一位点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t1时的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的Na+通道打开并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降低细胞外的Na+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
C.两次刺激的时间间隔在一定范围内时,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t5时间段,细胞的K+通道打开,K+运出细胞后,细胞恢复静息状态
【答案】CD
【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
【详解】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降低细胞外的Na+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不变,仍为-65mV,B错误;
C、由题图可知,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运出细胞后,细胞恢复静息状态,D正确。
故选CD。
19.下图为人体内性激素调节的模式图,其中a、b、c为分泌腺,①②③为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b、c分别为下丘脑、垂体、性腺
B.青春发育时期,人体内的激素①②③分泌相对增多
C.图示调节模式也适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
D.图示分级调节模式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答案】BCD
【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图中a是垂体,b是性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性腺激素,③是性激素。
【详解】A、根据箭头进出的多少和方向可知,图中a是垂体,b是性腺,c是下丘脑,A错误;
B、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故青春发育时期,人体内的激素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③性激素分泌相对增多,B正确;
C、下丘脑、 腺垂体及性腺三者共同构成相互协调的分级调节系统,即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图示调节模式也适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C正确;
D、分级调节模式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故选BCD。
20.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某人在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的一种措施
B.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等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抗体在体内可以被反复利用,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抗体会被酶分解
D.任何病原体侵染机体后,都会被记忆细胞识别,产生更多的抗体参与免疫
【答案】AB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接种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属于免疫预防的一种措施,A正确;
B、B细胞接受抗原等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不能反复利用,C错误;
D、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所以不是任何病原体侵染机体后,都会被记忆细胞识别,D错误。
故选AB。
三、综合题
21.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于2022年6月24日经表决通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中增设“反兴奋剂”的专门规定。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而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下图是可卡因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由__________(填“神经元→神经元”或“神经元→神经元”)。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
(2)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在未受到可卡因的作用时,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____。
(4)受到可卡因的作用后,可卡因会作用于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答案】(1) 神经元A→神经元B 电信号→化学信号
(2) 多巴胺受体(或特异性受体) 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3)通过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
(4) 多巴胺转运体 神经元A回收多巴胺 增加
【分析】由图可知,可卡因可以堵塞多巴胺转运体,从而抑制多巴胺的进入神经元A的突触小体中,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
【详解】(1)由图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神经元A→神经元B”,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定向移动释放多巴胺,此过程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2)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多巴胺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B产生兴奋,突触后膜的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3)据图分析,在未受到可卡因的作用时,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
(4)受到可卡因的作用后,可卡因会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抑制神经元A回收多巴胺,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22.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如乙酰胆碱(Ach)和多巴胺等。Ach由胆碱能神经元合成和释放,Ach与毒蕈碱型受体结合后能使副交感神经产生兴奋。阿尔茨海默病与胆碱能神经元的调亡增多有关,某实验小组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处理健康大鼠的脑后,再对大鼠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s
甲组
不作处理的健康大鼠
8.76
112.39
乙组
向健康大鼠脑特定区域注射鹅膏蕈氨酸溶液1μL
15.72
149.73
(1)Ach作为神经递质合成后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__________中,由__________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副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后,机体会出现的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答出2点)
(2)已知鹅膏蕈氨酸能与毒豐碱型受体结合。乙组大鼠注射鹅膏蕈氨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__________。
(3)释放的Ach发挥作用后,部分被降解、部分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结合后__________。
【答案】(1)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肠胃蠕动加快
(2) 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构建胆碱能神经元调亡模型大鼠 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下降
(3)被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
【分析】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3.对照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其他无关变量都要相同。
【详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副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后,机体会出现的生理效应是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肠胃蠕动加快。
(2)对照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甲组是对照组,为不作处理的健康大鼠,一组为实验组,向健康大鼠脑特定区域注射鹅膏蕈氨酸溶液1μL,注射鹅膏蕈氨酸的目的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构建胆碱能神经元调亡模型大鼠,实验结果表明,注射鹅膏蕈氨酸溶液后,小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下降。
(3)释放的Ach发挥作用后,部分被降解、部分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结合后被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
23.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机体所有细胞。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腺体,a、b、c表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激素a、b分别是__________,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__________。激素b只能作用于腺体丙,这是因为__________。
(2)若图中位于腺体甲、乙上的激素c受体发生异常,不能和激素c识别并结合,则激素c对腺体甲、乙的__________,使得激素a,b的分泌量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大脑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BDNF与突触的连接形式密切相关,可以促进学习记忆。长期高脂膳食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科研人员为探究从蔬菜中提取的物质X是否可以降低高脂膳食的危害,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和分析:
①将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
②甲、乙两组分别给予正常膳食、高脂膳食饲喂,丙组给予__________饲喂。
③培养一段时候后,检测3组小鼠体内的BDNFmRNA量和BDNF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④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质X__________。
【答案】(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 失活 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发挥作用的,激素b(TSH)的受体只分布在腺体丙(甲状腺)上
(2) 反馈(抑制)作用减弱 增多
(3) 等量的高脂膳食和一定量的物质X 可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降低高脂膳食的危害
【分析】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多肽类,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胺类。
【详解】(1)据图,丙抑制甲和乙,则丙是甲状腺,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失活。促甲状腺激素b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是因为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发挥作用的,激素b(TSH)的受体只分布在腺体丙(甲状腺)上。
(2)若图中位于腺体甲、乙上的激素c受体发生异常,不能和激素c识别并结合,则激素c甲状腺激素对甲、乙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a、b的分泌量增多。
(3)自变量是否有物质X,则丙组是等量的高脂膳食和一定量的物质X饲喂。丙组小鼠体内的BDNF mRNA量和BDNF含量比高脂膳食组高,接近正常膳食组,物质X可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降低高脂膳食的危害。
四、实验题
24.为研究酒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志愿者,饮酒后测试了志愿者的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志愿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其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接收到外界信号后,在__________处对信号作出分析并发出指令,通过__________神经将指令传输到脊髓,进而发生肌肉收缩等运动,这属于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调节。
(2)某人饮酒后走路东倒西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使身体不能维持平衡。
(3)据图分析,1.5h之前,血液中乙醇浓度和简单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酒精能__________(填“延缓”或“缩短”)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从而使反应时间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
【答案】(1) 大脑皮层 传出 分级
(2)小脑能够协调运动,而酒精麻痹了小脑
(3) 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简单反应时能力指数相对值逐渐下降 延缓 延长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人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变化,饮酒1.5时乙醇浓度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饮酒0.5h时视觉保留能力最低,饮酒1.5h时反应速度较低,之后都逐渐恢复。
【详解】(1)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人在接收到外界信号后,在大脑皮层处对信号作出分析并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输到脊髓,进而发生肌肉收缩等运动,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小脑能控制机体的平衡,某人饮酒后走路东倒西歪,这是因为小脑能够协调运动,而酒精麻痹了小脑,使身体不能维持平衡。
(3)据图分析,1.5h之前,血液中乙醇浓度和简单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简单反应时能力指数相对值逐渐下降(根据0.5-1.5h内可判断)。对外界信号做出判断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酒精能延缓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从而使反应时间延长。
25.光照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很大,许多动物的迁徙、换毛换羽,冬眠等行为都以光照周期为启动信号。光照时间还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如鸟类的生殖活动就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鸟类生殖活动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时,其作为神经递质发挥功能,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时,其作为激素发挥功能。在上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填“激素”或“神经递质”),其作用是_____。
(2)根据上图分析,褪黑素分泌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调节,褪黑素调节雄性鸟类生殖活动的过程是_____。
(3)下丘脑通过垂体除了能调节、管理性腺的分泌活动外,还能调节、管理_____(填两种器官)的生理活动。若给鸟类注射垂体的提取物,则睾丸的分泌活动会_____,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会_____。
(4)某些运动员违规服用睾酮衍生物来促进肌肉的生长,以增强肌肉力量,但长期使用会引起雄激素分泌减少甚至会导致不育。请以雄性白兔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来验证长期使用睾酮衍生物对雄性白兔性腺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 神经递质 改变突触后膜膜电位,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 神经 褪黑激素作用于HPG轴上的垂体,促进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从而调节雄性鸟类的生殖活动
(3) 胰岛和肾脏 增强 减弱
(4)取若干生长健壮的长势抑制的雄性白兔若干只,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按照特定时间在饲料中加入适宜浓度的睾酮衍生物,乙组饲喂等量饲料;
一段时间后检测并对比甲乙两组的雄性激素分泌量
【分析】分析图解: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1)图中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与受体(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则推测去甲肾上腺素应为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是改变突触后膜膜电位,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图中的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细胞,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由图可知,褪黑激素作用于HPG轴上的垂体,促进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从而调节雄性鸟类的生殖活动。
(3)下丘脑通过垂体除了能调节、管理性腺的分泌活动外,还能调节、管理胰岛(调节血糖浓度)和肾脏(调节水盐平衡)的生理活动。由图可知,垂体分泌物可促进睾丸分泌活动,睾丸分泌物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活动。
(4)实验目的是验证长期服用睾酮衍生物对雄性白兔性腺功能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自变量是是否使用睾酮衍生物,因变量是雄性激素分泌变化量,因此在进行因变量检测时应注意计算平均值。故思路如下:
取若干生长健壮的长势抑制的雄性白兔若干只,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按照特定时间在饲料中加入适宜浓度的睾酮衍生物,乙组饲喂等量饲料;
一段时间后检测并对比甲乙两组的雄性激素分泌量。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