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初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表是2018年部分省份GDP(万元)和人口数量变化(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2018年GDP
    2018年常住人口
    自然增长人口
    净流入人口
    人口增量
    广东
    97277.77
    11346
    92.76
    84.24
    177
    浙江
    56197.15
    5737
    31
    49
    80
    安徽
    30006.82
    6323.6.
    40.3
    28.3
    68.6
    辽宁
    25315.32
    4359.3
    -4.4
    -5.2
    -9.6
    山东
    76469.7
    10047.2
    60.96
    -19.76
    41.2
    北京
    30319.98
    2154.2
    5.75
    -22.25
    -16.5

    1.六省中(   )
    ①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居首位②浙江省人口增量中净流入人口占比较小
    ③传统劳动力大省安徽省的人口不断回流④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长势头相对强劲
    ⑤净流入人口为负值的省份人口总数量在减少⑥净流入人口量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从上述几省人口数量变化可以看出(   )
    A.经济发达省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大 B.政策是影响北京人口变化的首要因素
    C.沿海省份因优越地理位置吸引人口迁入 D.浙江人口和辽宁省人口流动主要原因不同

    【答案】1.C    2.B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1.据表可知,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净流入人口)都是最高的,居首位,①正确;浙江省人口增量中,净流入人口是49万人,自然增长人口是31万人,所以净流入人口占比较大,②错误;传统劳动力大省安徽省的净流入人口达28.3万人,说明人口不断回流,③正确;山东省自然增长人口达60. 96,仅比广东少,因此人口自然增长势头相对强劲,④正确;如果净流入人口为负值的绝对值大于自然增长的人口,那么人口总数量在减少,如辽宁省和北京,如果净流入人口为负值的绝对值小于自然增长的人口,那么人口总数量仍在增加如山东,⑤错误;净流入人口量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呈正相关,如北京经济水平高,但是净流入人口为负值,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2.经济发达省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一定更大。据表格信息可知,北京净流入人口为负值,A错误;在北京落户、买房、子女入学等都有相关的政策,因此政策是影响北京人口变化的首要因素,B正确;沿海省份因经济发展水平高,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吸引人口迁入,C错误;浙江省人口以迁入为主,辽宁省人口以迁出为主,浙江和辽宁人口流动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图示意我国某省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含预测)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省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可能是(   )
    A.1965 B.1983 C.2018 D.2045
    4.据图推断,该省未来20年(   )
    A.老龄化程度减轻 B.用工成本上升
    C.人口迁出增多 D.人才外流严重

    【答案】3.C    4.B

    【分析】3.读图可知,图示期间内,2015年前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正值,即是代表该省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多,2025年后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代表该省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结合图中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规律,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大致在2018年前后由正值过渡到负值,所以大致在2018年前该省的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到2018年前后其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故选C。
    4.读图可知,该省未来20年其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负值,劳动力数量减少,用工成本上升,B正确;无法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省老龄人口比重的大小,所以不能确定该省是否存在老龄化现象,且未来20年,该省劳动力数量减少,其老龄人口占比可能增大,即便存在老龄化现象,其老龄化程度不会减轻,A错;读图可知,大致在2018年以前,该省劳动力持续增多,可推测该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未来20年,可能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出,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小,但对劳动力质量要求增强,所以普通劳动力有所外流,但“人才”(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外流并不严重,还可能吸引部分高素质劳动力迁入(所以不能说人口迁出增多),CD错。故选B。
    【点睛】首先,需要理解图中纵坐标的含义,为“每10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该数值只要为正值,即是代表其劳动力数量增多,为负值即是代表其劳动力数量减少;其次,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个概念有较为严格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但是图示信息并不能确定其老年人口的具体比重。
    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  )
    A.人口总量每增长1亿人所用的时间均在10年以内
    B.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导致人口总量增加
    C.与1964年相比,1982年的0~14岁人口比重低、数量少
    D.与1990~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下降
    6.我国历次人口普查(  )
    A.第一次前后人口自发地大规模迁往边疆
    B.第三次后人口增长变缓受政策因素影响
    C.第四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出现了老龄化
    D.第六次预测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大幅增加

    【答案】5.D    6.B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总量每增长l亿人所用的时间大多在10年以内,但也有例外,如第一次到第二次的十年间人口增长步道1亿,A不对。从曲线变化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B不对。与1964年相比,1982年的0~14岁人口比重低,但是数量多,C不对。与1990~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下降,所以D正确。
    6.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第一次前后人口有计划地大规模迁往边疆,第三次后人口增长变缓受政策因素影响,第六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第六次预测我国劳动力数量将下降,所以B正确。
    “P+R”停车场,即驻车换乘停车场。市民早上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或公交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或公交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2016年北京市建设了批“P+R”停车场,凭当天乘坐公共交通的记录为证,在规定时间段内停放车辆按次收费2元。
    据此,回答问题。
    7.北京市“P+R”停车场适宜布局的地点及原因是(    )
    A.二环以内流动人口多,停车场利用率高
    B.三环到四环之间的住宅区附近,出行方便
    C.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地铁站附近,换乘便利
    D.六环以外的高速公路沿线地价低且交通通畅
    8.建设“P+R”停车场能够(    )
    A.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 B.减少私家车的拥有量
    C.促进城区商业中心外迁 D.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答案】7.C    8.A

    【分析】考查城市化过程中交通拥堵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7.读材料,“P+R”停车场为是为市民提供私家车停车服务的换乘停车场,市民在此停车后再换乘地铁或公交到达工作单位,因此“P+R”停车场应在地铁站、公交站附近,便于市民换乘;二环以内地价高,用地紧张,且人流量大、车流量大,大量私家车进入会加剧交通拥堵,A错;三环到四环之间的住宅区附近,若附近有地铁、公交站,居民出行可直接搭乘而不需要自己驾车,因而不需建设“P+R”停车场,B错;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地铁站附近,市民适合在此停车后换乘地铁,C对;六环以外的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公交、地铁站少,不利于市民换乘,D错。
    8.建设“P+R”停车场有利于减少进入城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带的私家车数量,减少车流量,从而有效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A对;换乘前后,市民仍需要自驾车,因而不能减少私家车拥有数量,B错;城区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适合建设商业中心,而建设“P+R”停车场并没有使城区的交通、市场条件变差,也没使郊区的交通、市场条件变好,不会导致城区商业中心外迁,C错;“在规定时间段内停放车辆按次收费2元”,“P+R”停车场收费低,经济效益较差,D错。
    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高度之和被称为“城市个头”。下图为四地“城市个头”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9.“城市个头”排名变化说明(     )
    A.芝加哥楼高已降低 B.纽约城市面积扩大
    C.香港土地成本下降 D.重庆建设用地紧张
    10.“城市个头”的增长体现了(     )
    A.逆城市化现象蔓延 B.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C.城市环境问题改善 D.城市服务范围缩小

    【答案】9.D    10.B

    【解析】9.该图显示的是城市个头的排名变化,芝加哥、纽约排名下降,说明被其他城市的城市个头超过,而不是芝加哥的楼高降低,纽约的城市面积扩大与城市个头无关,A、B项错;香港土地成本提高,导致高楼数量增加,城市个头排名上升,C项错;重庆为山城,土地资源较缺乏,建设用地紧张,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楼建设较多,故选D。
    10.“城市个头”是指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高度之和,它的增长体现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城市个头”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A项错;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会产生更多的城市环境问题,C项错;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会扩大,D项错。故选B。
    【点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和产业大量向城市聚集,而城市土地有限,因此建筑只能向高层发展,导致“城市个头”不断增长,也因此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个头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减慢,很多城市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个头”排名逐渐下降。
    下图为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1980-2010年期间,我国
    A.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快于北移
    B.水稻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约150千米
    C.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
    D.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于南方地区
    12.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位于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两广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3.造成图示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有
    A.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B.川、渝山区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
    C.黑、吉调整耕作制度,增加水稻熟制
    D.闽、粤市场广阔,扩大水稻种植规模
    14.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东北平原水稻生产
    A.精耕细作,单位面积年产量高 B.市场广阔,农产品商品率高
    C.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 D.劳动力充足,生产规模小

    【答案】11.C    12.D    13.B    14.B

    【分析】本题组主要通过我国水稻种植重心的变化,考察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11.读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到2010年期间,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慢于北移速度,选项A错误;图中的比例尺可以理解为:图中同一经线上两地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km,由此可以看出,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的距离约为222km,B错误;水稻集中分布在季风气候区,所以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C正确;在图示期间,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重心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比北方更大,D错误。
    12.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重心在30°N至31°N之间,114°E至115°E之间,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D正确。
    13.图示期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大体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表明我国南方地区水稻产量比重下降,可能原因是川渝山区为了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水稻面积及总产量减少导致,B正确;图中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的变动与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关系不大,A错误;耕作制度由热量条件决定,不易受人为改变,C错误;广东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导致水稻种植规模减小,D错误。
    14.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但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市场广阔,B正确,A、C、D错误。
    【点睛】对于农业优势区位条件的分析,自然方面侧重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且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分析;社会经济方面侧重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水平、种植历史、工业基础、饮食偏好等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即重牧(6只羊/公顷)、中牧(4只羊/公顷)、轻牧(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下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程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物种丰富程度(   )
    A.重牧区持续减少 B.轻牧区始终最丰富
    C.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 D.各放牧强度均先增加后减少
    16.该地畜牧业的发展应该(   )
    A.保持尽可能少的载畜量 B.划区轮牧,围栏放牧
    C.以牦牛作为优势畜种 D.沿主要交通线布局牧场

    【答案】15.D    16.B

    【解析】15.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放牧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点,A错,D正确;轻牧的物种丰富度低于中牧的物种丰富度,B错;不同的放牧强度在不同的时间,其物种丰富度有所不同,物种丰富度并不是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C错。故选D。
    16.该地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保持尽可能少的载畜量没有充分发挥当地草场丰富的优势,应合理控制载畜量,划区轮牧,围栏放牧,A错,B正确;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C错;该区域草场面积较大,地广人稀,并没有必要沿主要交通线布局牧场,D错。故选B。
    【点睛】该题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题的分析选择,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不可脱离材料去“想当然”地做出判断,不同的情景设置,不同的设问方式,其答案不一定相同。如第1小题,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物种丰富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17.如图为“我国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扩展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题。

    该汽车企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展的主要目的是(  )
    A.寻求廉价劳动力 B.接近人才与科技
    C.扩展市场规模 D.接近原料产地
    【答案】C
    【详解】图示为我国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扩展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汽车企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展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市场规模,所以C正确。
    香港地处“岭南文化区”,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左图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趟栊门”,反映该地
    A.昼夜温差大 B.潮湿闷热
    C.光照充足 D.台风频发
    19.右图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图中
    A.商业中心区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
    B.混合土地利用带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C.高级、低级住宅区的分化是受行政因素影响
    D.工业区分布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答案】18.B    19.A

    【解析】18.岭南地区,纬度低,气候湿热,“趟栊门”利于通风、散热。故选B。
    19.商业中心区地价高,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A正确;混合土地利用带是城市中商业、住宅区的混合区,是功能区的过渡带,并不是最常见的,B错;高级、低级住宅区的分化是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C错;图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并不是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D错。故选A。
    产业转移蕴含的技术扩散后使转入地的技术进步显著的现象,称为技术溢出效应。该效应受到转出转入地的距离、社会环境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摩洛哥扼守北非直布罗陀海峡,在西欧的汽车、电子等产业进驻多年后,该国工业研发能力提升缓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摩洛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的原因是(   )
    ①高素质劳动者比例偏低②与转入国距离过远③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低④产业协作条件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1.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获得较大技术溢出效应,我国中西部地区应(   )
    A.优先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产业转移项目
    B.提高人才落户优惠条件,加强职业教育
    C.完善投资环境,降低劳动力成本
    D.重点发展芯片、航天等高端产业链

    【答案】20.D    21.B

    【分析】20.西欧的汽车、电子等产业进驻摩洛哥多年,但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是由于摩洛哥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高素质劳动者比例偏低,①正确。西欧与摩洛哥距离较近,②错误。引进的是汽车、电子等产业,技术含量并不低,③错误。摩洛哥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协作条件较差,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④正确。D①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由材料可知,技术溢出效应受转出转入地的距离、社会环境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优先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产业转移项目,使转出转入地的社会环境及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不利于获得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A错误。提高人才落户优惠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可以减小技术水平差异,有利于获得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B正确。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不利于获得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C错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不利于发展芯片、航天等高端产业,D错误。故选B。
    【点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形成产业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但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甲国设立边境工业区(左图),吸引乙国企业来此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后再销往乙国。右图是两国边境m段景观图,图中边境线接近东西向。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
    B.乙国企业借助边境工业区的发展开拓了甲国市场
    C.在合作中,乙国获得的经济收益较甲国高
    D.在合作中,甲国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23.两国边境景观图(右图)中,甲国(   )
    A.在左侧,因为地物的背阴面在左侧 B.在左侧,因为左侧的城镇规模较小
    C.在右侧,因为右侧汽车普及率更高 D.在右侧,因为右侧城镇建筑更密集

    【答案】22.C    23.D

    【分析】22.根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判断,甲国是墨西哥,乙国是美国。由材料信息可知,企业从乙国进口原料,所以甲国该工业区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是错误的,A选项错误。由材料“加工、组装后再销往乙国”可知,并没有开拓甲国市场,所以B选错误。乙国是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获取利润,比甲国凭借劳动力获取利润的收益高,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图可知,甲国边境人口多,所以甲国设立工业区的主导因素劳动力,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提高甲国研发能力影响小,D错误。故选C。
    23.从景观图可以看出,两侧景观不同。根据图例就业人口判断,甲国墨西哥,属发展中国家,且边境设立工业区,就业人口多,城镇建筑更密集,因此甲国在右侧,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有:(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文中“黄土地”所在的地形区(  )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25.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答案】24.C    25.D

    【解析】24.根据地貌特征判断该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该区域是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区,窑洞是该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该地位于北方,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故C正确,A、B、D错误。
    25.受水源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该区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石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土层薄的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不会出现石漠化;植树种草和打坝淤地属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措施,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第一小题应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的成因的区别;第二小题解答时应抓住黄土直立性强、土层深厚、高原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

    二、综合题
    26.读下图及文字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巴西城市分布的特点,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圣保罗人口超过2000万,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拥有钢铁、汽车、化学、农产品加工等众多工业部门,其工业产值占到了巴西全国工业总值的二分之一,是巴西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2)分析圣保罗成为巴西综合性工业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近年来,在巴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位于圣保罗东北方向80公里的小镇坡普新正逐步成为汇集众多世界级航空企业的“巴西科技谷”,成为巴西经济新的增长点。
    (3)简述“巴西科技谷”的形成对圣保罗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
    (4)目前圣保罗周边建立了多个卫星城,说明卫星城的建立给圣保罗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南部高原地区多于北部平原;东南沿海多。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海陆位置、河流、交通、开发历史。
    (2)拥有机场、港口、公路,交通便利;临近铁矿、油田,原料、燃料丰富;周边地区盛产咖啡、大豆、玉米,农业基础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地处巴西东南部城市群,国内市场广阔(或临近港口,国际市场广阔)。
    (3)促进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通达度更高),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升,土地价格提升。
    (4)分散城市职能;疏散城市人口;缓解城市环境、交通、住宅、社会等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城市区位、工业区位的掌握。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的掌握。分布规律先总体分析再着重分析特殊特征。读图,总体上巴西城市分布不均匀;东南沿海最多,南部高原地区多于北部平原。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从气候、地形、海陆位置、河流、交通、开发历史等角度分析。
    (2)分析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从交通条件、资源能源、农业基础、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读图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拥有机场、港口、公路,交通便利;临近铁矿、油田,原料、燃料丰富;周边地区盛产咖啡、大豆、玉米,农业基础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地处巴西东南部城市群,国内市场广阔,临近港口,国际市场广阔。
    (3)本题考查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劳动力素质、地租等方面分析。“巴西科技谷”的形成对圣保罗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如交通、信息通达度更高,有利于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升,土地价格提升。
    (4)本题考查卫星城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卫星城的建立为圣保罗分散城市职能;疏散中心城市的人口;缓解圣保罗的城市环境、交通、住宅、社会等问题。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抚养比是指在某一地区的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59岁)人口数之比,用以反映该地区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区域之一。
    (1)分析长三角地区少儿抚养比低的原因。
    长三角和川渝地区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随着老龄化不断发展,地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养老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2)任选一个地区,简述其发展养老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们受教育年限长,婚育年龄提高;生活水平高,养育子女的成本高;社会福利完善,养儿防老观念发生变化;生育愿望降低,出生率低,少儿比重较小。该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生活条件好;青壮年劳动人口迁入多,劳动人口比重较大。
    (2)长三角:老年人口数量多,市场需求大;经济水平高,消费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
    川渝:老年人口数量多,市场需求大;养老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大;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低。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等相关问题
    【详解】(1)根据抚养比的概念,长三角地区少儿抚养比低说明长三角地区少儿人口数较少,劳动力人口数较多,回答也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作答即可。少儿人口数较少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育观念(如生育意愿、养儿防老观念)改变;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加长,导致结婚年龄推后,女性分娩风险加大;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育儿成本急剧上升。劳动力人口数较多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青壮年劳动力迁入较多,劳动力比重较大。
    (2)该题分析养老业发展的条件,注意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的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长三角主要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导致的老龄化,因此主要优势条件在于老年人口数量多,养老市场大;经济水平高导致消费能力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川渝地区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外迁导致的老龄化,因此优势在于老年人口数量多,养老市场大,且养老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同时,川渝地区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28.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6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1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2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读图2,描述图中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图2显示,杭州在1964年(二普)之前和2000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
    【答案】(1)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一普)至1964年(二普),递增;1964年(二普)至2010年(六普),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3)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群的特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
    【详解】(1)结合图文材料,从城市分布、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特点。读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根据图例符号,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根据图中数据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增减、拐点出现的时间等方面分析即可。读图乙,根据图例,杭州人口年龄结构中0~14岁人口比例先增大,后减少。1953年(一普)至1964年(二普),递增。1964年(二普)至2010年(六普),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变化是逐年增加。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根据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分析即可。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点睛】该题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材料对城市群的特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等知识进行考察,(1)结合图文材料,从城市分布、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特点即可。(2)根据图中数据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增减、拐点出现的时间等方面分析即可。结合图示,可以对0~14岁和65岁以上不同年龄段,根据人口普查时间分段描述。(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根据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分析即可。
    29.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自祁连山至黑河不同区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2)图示区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说明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为了推进该区域农业发展,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替代大水漫灌为主的传统灌溉方式。
    (3)简述该区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
    在政府引导下,近年该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建成了一批蔬菜种植、加工基地。蔬菜播种面积扩大至70万亩,建成万亩蔬菜乡27个,鲜冷和深加工蔬菜大量出口到中亚各国。
    (4)分析蔬菜种植、加工基地的建设对该地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答案】(1)祁连山山地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河流沿岸(绿洲)发展种植业。
    (2)山地降水较多;冰雪融水多;地下水丰富;河流较多。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节约用水);减轻土地荒漠化;减轻土地盐碱化;保障作物高产稳产。
    (4)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
    【详解】(1)该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祁连山东南部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山麓地带多冰川融水。祁连山至黑河地形由山地到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再到沙漠。因此主要农业部门为祁连山山地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种植业;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河流沿岸有大面积耕地,说明河流沿岸主要发展种植业。
    (2)祁连山东南部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祁连山海拔高,山顶被冰川覆盖,冰雪融水多;图中信息显示当地河流较多;祁连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3)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地荒漠化严重,传统灌溉方式不仅耗水量大,而且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滴灌是迄今为止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因此推广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减轻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保障作物高产稳产。
    (4)蔬菜种植、加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居民收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相关试卷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月考):

    这是一份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月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