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辽源市实验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吉林省辽源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貌名称是(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河漫滩 D.牛轭湖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颗粒物质最大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A 2.A
【分析】1.该地貌是河流从山区流向平原形成的冲积扇地貌,A正确。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B错误。河漫滩和牛轭湖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CD错误。故选A。
2.根据图片,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大致自西北流向东南,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慢沉积,沉积的颗粒物质最大,四地中①所处的位置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颗粒物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3.下列岩石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答案】D
【详解】岩石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之一,D对。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等岩石不含化石,A、B、C错。
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详解】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5.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地壳抬升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流水沉积作用
6.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答案】5.D 6.B
【解析】5.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早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鳞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项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故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D正确;风力堆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都不是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6.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鲸背状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鲸背状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迎风坡侵蚀较重形成陡坡,背风坡侵蚀较弱形成缓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1. 岩性条件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2. 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早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3. 动力条件: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7.B 8.B
【分析】7.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选B。
8.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9.C 10.A
【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9.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10.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一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 )
A.都为东北一西南走向 B.都为西北一东南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西北一东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 东北一西南走向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
C.该处地质作用只受内力作用 D.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答案】11.D 12.A
【分析】11.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故选D,ABC错。
12.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在E岩层形成之后,在F形成之前,可能为1400万年,故A正确,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故D错;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故B错,该处地质作用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故C错。故选A。
【点睛】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13.某海岸地理学家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哪里就有障壁岛的存在。”下图为障壁岛示意图。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②河流入海口③波涛汹涌的海岸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要形成障壁岛,需要有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海浪,地形要平整,①②正确,波涛汹涌的海岸,是以侵蚀为主,不能形成障壁岛,③错误,珊瑚礁众多的远洋,没有泥沙的来源和平整的陆地,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
14.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板岩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D
【详解】板岩具有板状结构,是一种变质岩,是由页岩变质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15.浙江省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左图),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果右图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构成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②属于内力作用判断可知,右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因此红色砂岩和乙对应。故选B。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岩浆:三进一出。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应是岩浆。
(2)岩浆岩:一进三出。在组成地壳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互相转化,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猴子观海”是黄山的一处奇石景观(下左图),花岗岩“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7.“猴子观海”景观( )
A.水平层理发育 B.体现出热带海域环境特征 C.风化作用明显 D.适宜站在巨石旁仰视观赏
【答案】16.B 17.C
【分析】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右图中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7.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猴子观海”岩石类型为岩浆岩,不具有水平层理,A错误;岩浆岩不能体现热带海域环境特征,B错误;花岗岩风化容易形成奇石,C正确;“猴子观海”适宜站在海拔高度相同或者稍高的远处观赏,D错误。所以选C。
【点睛】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18.下图为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中一种形似“菠萝包”的有趣的自然景观,“菠萝包”的岩石成分为花岗岩。“菠萝包”的形成过程是( )
A.风化剥蚀—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B.岩浆喷发—冷却凝固—风化剥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冷却凝固—风化剥蚀
D.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答案】D
【详解】由材料““菠萝包”的岩石成分为花岗岩”,此处为花岗岩风化地貌,因此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经地壳抬升,上覆岩层被剥蚀,花岗岩出露地表,经风化作用形成菠萝包。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内蒙古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里摆放了诸多白垩纪恐龙复原模型,该地100多年来共发现恐龙化石二十余种。下图中甲是该区出土的恐龙化石图片,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属于(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喷出岩 D.沉积岩
20.有关图中数字所示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内力作用 B.③是冷却凝固
C.⑦是变质作用 D.⑩是重熔再生
【答案】19.D 20.C
【分析】19.沉积岩有两大特性:可能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所以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0.由图中信息可知,①是外力作用,A错误;③为沉积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B错误;⑦为侵入岩形成变质岩,是变质作用,C正确;⑩是岩浆形成侵入岩的过程,为冷却凝固,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单来说是指由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由各类岩石形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智利被誉为世界“铜矿王国”,其铜矿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下图为“智利24°S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埃斯康迪达为智利最大的铜矿之一,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位于东西山脉之间的中央谷地南北绵延约650公里,地势较平坦,上覆大量冲积土,是智利重要的农业分布区。
(1)假如上述3千万前的岩浆活动同时发生于浅海,推测有可能形成的地貌,并说出理由。
(2)说明该地铜矿体形成的大致过程。
(3)分析中央谷地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
【答案】(1)海底火山、火山岛,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得多;如在浅海中发生同样的岩浆活动,岩浆就会喷出大洋地壳形成海底火山;若海底火山在三次岩浆喷发中不断生长,可能露出海面而形成火山岛。
(2)智利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发育;来自于地幔软流层的含铜岩浆沿断层侵入地壳,在冷却凝固过程中,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
(3)内力作用形成中央谷地两侧断层,中央谷地沿断层相对下陷,形成低地;河流等外力作用把风化、侵蚀物质搬运至此堆积。
【分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对地理过程的推理能力。
【详解】(1)考查海底岩浆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岩浆活动一般形成火山或者一些熔岩高原,由于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在浅海中发生同样的岩浆活动,同样会形成海底火山,如果岩浆不断喷发,使得海底火山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
(2)结合材料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进行分析,说明该地(智利)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板块间相互碰撞,地壳活动频发,多断层发育;来自上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含有铜)不断侵入地壳。沿着断层上升,然后冷却凝固,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
(3)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据图可知,中央谷地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相对低洼的地堑;后期在外力作用下(河流的搬运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将泥沙带到谷地堆积,最终形成土壤肥沃的谷地。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贝加尔湖区域示意图。右图为贝加尔湖构造断面示意图。贝加尔湖湖底存在深厚的沉积物,沉积物厚度还在不断加深。
(1)说明贝加尔湖底部沉积物厚度增加的原因。
【答案】湖盆断裂下陷,湖底下沉,深度增加;河流不断携带泥沙堆积,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厚度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贝加尔湖构造断面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壳运动、河流沉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素养。
【详解】沉积物厚度大应从湖盆深度、沉积物来源、 沉积时间长短来解析思考。从贝加尔湖的构造断面图可知,贝加尔湖是由地壳断裂形成的构造湖,湖盆深邃;从材料中得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说明湖泊年代久远,沉积时间长;贝加尔湖周围众多河流注入湖中,正是由于多条河流汇入,携带入湖泥沙物质累计的总量大。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砂山位于福建省海坛岛北部君山(435米)和虎头山(325米)北坡之间的坡麓地带,相对高度达30米,由于地处迎风海岸带,常年遭受风沙作用影响。大砂山是在干湿、冷暖交替地质时期,由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洪流及其碎屑物等作用下形成的。下图示意大砂山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剖面。一般认为,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力吹扬海滩砂在海岸带堆积的古风砂沉积,并经受长期的风化(氧化)淋溶而发生红化作用的产物。
(1)说出大砂山地表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大砂山坡面上冲积层与风砂层的砂粒粒径大小排列顺序差异明显,分析其主要原因。
(3)指出风砂层、剥蚀面和海蚀崖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描述剥蚀面和海蚀崖的形成过程。
【答案】(1)夏季。理由: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强度大,地表水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
(2)冲积层由君山洪流携带碎屑物堆积形成,故海拔由高到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砂粒粒径由大减小;风砂层是海岸沙滩物质经风力堆积作用在坡面沉积形成的,故海拔由低到高,搬运能力逐渐减弱,砂粒粒径由大减小。
(3)由早到晚的顺序是剥蚀面、海蚀崖、风砂层。过程:温暖湿季,暴雨山洪频发,冲刷侵蚀山麓带的老红砂形成大面积的剥蚀面,山麓带老红砂剥蚀面上发生堆积形成冲积扇;此后海平面上升,冲积扇北部的扇缘带受海蚀作用发育成海蚀崖。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外力侵蚀作用、堆积作用、海浪的侵蚀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且强度大集中,导致地表水流速度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较强,导致大砂山地表侵蚀较为严重。因此严重侵蚀的季节是夏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冲积层是由君山洪流携带碎屑物流水堆积形成的,是自上而下,因此海拔由高到低,受地形坡度的影响,地表水流的流速从快到慢,同时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水流速度放缓后,泥沙逐渐沉积,砂粒粒径由大减小;材料显示,该区域位于海风的迎风海岸带,常年遭受风沙作用影响,海岸沙滩物质经风力堆积作用,遇到地形阻挡,在坡面沉积形成风砂层,因此海拔由低到高,风力逐渐减弱,搬运能力逐渐减弱,砂粒逐渐沉积,粒径由大减小。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砂山是在干湿、冷暖交替地质时期,由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洪流及其碎屑物等作用下形成的。因气候处于温暖时期,降水丰富的季节,暴雨山洪频发,不断冲刷侵蚀山麓带的老红砂,形成大面积的剥蚀面;然后在山麓带由于水流流速减缓,导致老红砂剥蚀面上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冲积扇,此后由于海平面上升,冲积扇北部的扇缘带濒临海洋,受海水侵蚀发育成海蚀崖景观;之后由于海平面下降,导致地表裸露,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力吹扬海滩砂在海岸带堆积的古风砂沉积。故由早到晚的顺序是剥蚀面、海蚀崖、风砂层。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8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