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反思中外科技发展利弊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导学案--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科技之光——反思中外科技发展利弊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导学案--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10页。
冲刺2023年高考二轮 热点话题:科技之光——反思中外科技发展利弊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原卷+答案)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也影响了国际格局,是大国实力消长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高考试题精选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伦理取向和教育功能,体现命题的时代性和历史学科功能。与社会史有关的史料和知识点大量出现在高考中,切入微观,以小见大,科技创新增强绿色发展理念,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关注点1 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留给我们的启示[史学新论]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l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发现问题 美国近代的成功,工业革命的发生得益于近代科学的进步。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成立皇家学会,为科学研究营造浓厚氛围和提供了可靠保障,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研究,从而为英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激活思维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英国科技发展的独特优势条件;英国科技成就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关注点2 19世纪成为“科学世纪”[史学新论]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发现问题 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一直影响到今天。在这一时期生产发生巨大飞跃,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与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激活思维 分析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缘由;19世纪科学发展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进一步理解科技创新是决定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 一、理性反思中国古代科技和生态问题1.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迟滞(1)中国四大发明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①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纸的发明为欧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②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③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④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为他们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思想上: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②内容上: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③研究方法上:注重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重经验、轻实验。④运用上:主要服务于发展生产和巩固统治,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具有封闭性。⑤地位上:阶段性明显,明清以前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2.中国古代生态的改善与恶化(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环境的改善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水利设施的兴建就是改善环境的举措。战国时期,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②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2)中国古代曾出现的环境的恶化①元朝对环境的破坏甚为罕见,内迁的游牧民族对耕地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②明朝政府提倡“屯垦”,掀起了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高潮,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3)中国古代重要的环保措施及环保法①周代曾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朝政范围。②秦朝的《田律》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资源与环境保护。③《唐律》具体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唐代把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等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④北宋十分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官府屡次颁布这方面的禁令,保护的对象包括山场、林木、植被、河流、湖泊、鸟兽等。⑤明清两朝的法律多沿用唐律,都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令并有所发展。清代设有专管水利的官员,并设堡专门保护水道、河堤。二、辩证看待近代以来中国与三次科技革命1.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厂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对中国的影响:①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对中国的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2.近现代中国的生态问题及对策(1)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新时期,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1)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2)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状态。(3)各级社团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活动,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三、宏观认识世界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近现代世界生态问题(1)工业革命与生态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流行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2)全球化面临的生态问题①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运往其他国家。③发达国家的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世界生态问题(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3)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①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②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增强,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应对生态问题的需求上升,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在迅速形成。 1.如图是我国古代某工具的剖面图。这一工具可用于( )A.炼制丹药 B.制作纸张C.印刷书籍 D.测定方向2.康熙年间,名医朱方旦发现了“脑”才是思想中枢,而不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心”,“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此说一发表,引起当时医学界极大的震撼。这说明清代( )A.近代科技已经诞生B.中国积极向西方学习C.科技取得一定创新D.心学的地位开始动摇3.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等先后成立。这些科学社会团旨在“把先前分散孤立的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这说明英法两国( )A.政府对科学家的控制加强B.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独立C.科学研究成果领先于世界D.科学研究的组织化和规范化4.有科技史研究学者认为,瓦特只是工匠,蒸汽机是与科学基本上无关的发明,“科学受益于蒸汽机的,要比蒸汽机受益于科学的要多”。他意在强调( )A.个人的努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B.科学与技术没有必然的联系C.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D.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进步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记①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利物浦)上运行。②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13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和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③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④二战后,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共产主义国家以及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建成,法国、德国的高铁建设后来居上。⑥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⑦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60%以上,中国计划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参考答案1.解析:根据图片中“磁石”“针”等信息可以判断指的是指南针,因此可用于测定方向,D项符合题意。答案:D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朱方旦的发现是正确的,说明清代医学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故选C项;仅由朱方旦一人的认识不能得出近代科技诞生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朱方旦的研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无法得出向西方学习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朱方旦的研究对心学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把科学家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说明英法两国政府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研究更加规范化和组织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而非对科学家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科学与宗教神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科学社团的成立,未涉及科学研究成果,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据材料“科学受益于蒸汽机”可知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进步,故选D项;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排除A项;据材料“科学受益于蒸汽机……蒸汽机受益于科学”可知科学与技术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材料展示了铁路的发展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与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据此可拟定一个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然后联系表格中的史实进行阐述即可。最后,进行总结,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答案:示例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2分)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工具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8分)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2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时空坐标,知识梳理,合学●展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