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浙江省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文字表述题,媒体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时间从不辜负对拼博者的允诺(ruò),汗水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②对高三学子们来说,深夜的台灯下,是分秒必争的书写;泛黄的书页上,是上下求索的痕(hén)迹。③在知识的海洋里泅度,在习题的堡垒里突围,有过失落沮丧的谷底,就一定有茅塞(sè)顿开的高光。④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年华,必然会化作难忘的记忆,这段“攀登人生知识水平巅(diān)峰”的宝贵经历,注定将授用一生。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第①句,“拼博”的“博”,应写作“搏”;“允诺”的“诺”,应读作“nuò”。
第③句,“泅度”的“度”,应写作“渡”。
第④句,“授用”的“授”,应写作“受”。
故选B。
2.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担当”是什么?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医务人员在累得筋疲力尽时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援官兵在大地分崩离析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呕心沥血……
A. 筋疲力尽 B. 分崩离析 C. 锲而不舍 D. 呕心沥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此处作“累”的补语,说医务人员非常疲乏,使用正确。
B.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崩溃。语境中对象为“大地”,使用不恰当。
C.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此处形容邓稼先研究“两弹”的精神,使用正确。
D.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含褒义,在现代多用来比喻老师或者家长以及为人民作出巨人贡献的人。此处形容袁隆平为事业费心费力,使用正确。
故选B。
3. 下列语段中标号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②利用生活中的旧物制作创意手工,体验资源再生、掌握减碳妙招;③推广节粮、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等绿色低碳实践,提升节能意识和节能能力等……④全国低碳日之际,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科普宣传,让低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营造出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①句中,因为是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后面;
第②句中,因为是并列的谓语,是句子间的并列,顿号应为逗号;
第③句中,省略号和“等”重复,需要删掉其中的一个。
故选D。
4. 对下列语段信息的理解和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A. 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 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 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 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清幽风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信息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语段共五句话,从“正因如此”可分析出,前四句与第五句构成了内容上的因果结构。前四句包含了莫高窟选址的特点、建造中的思想、自然环境特点等,而这几方面也正是莫高窟及其中壁画能够完好保存的原因,因此第五句明确事件的结果,也正是材料重点强调的部分。即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故最准确的应为C。
故选C。
5. 对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作品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作品所讲述的历史内容,浑然一体,形质交融,让观众既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强烈的思想震撼。
A. 既让观众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强烈的思想震撼。
B. 让观众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C. 既让观众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D. 让观众既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剧烈的思想震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
(1)“感受……体验”动宾搭配不当,“感受”应搭配“强烈的思想震撼”;
(2)“获得……震撼”动宾搭配不当,“获得”应搭配“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
且要注意先感受思想震撼再获得审美体验的逻辑顺序,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②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③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④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⑤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②⑤④③① B. ②⑤④①③ C. ④⑤②③① D. ④⑤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可知,语段是讲述“理性经济人”关于利己主义的假设在互联网平台上发生的变化。语段第一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利已主义的假设,它要向分享经济转变必须有条件,且前面说到“利己”“假设”,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看,⑤“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中“利己主义”“假设”与前面内容关联性很强,此处的“变化”相对于前面的内容,在语意上发生了转折,故与上文应该构成转折关系,但⑤中又没有表转折的关联词,这就找到②中的“但”,故②⑤应排在前面,这样可排除CD。
根据“不再……”“不再……”这两个相似的句式可知,③①应为紧承关系,主要讲解人们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做法,且由后文中的“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内容表述先后性来分析,应是先③后①的顺序,一起排在④后,具体说明“在分享经济的作用下,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的变化”。故排除B。
故选A。
7. 有一篇国外精短小说,只有六个单词:sorry soldier, shoes sold in pairs。译成中文是:对不起,士兵,我们的鞋子是按双出售的。小说中蕴含了一种表达效果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下列各项中与这种手法没有相关性的是( )
A.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B. 美国作家苏姗·桑塔格在她的《沉默的美学》中说:“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对话的一部分。”
C. 脂砚斋语: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D. 美国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一篇最短的科幻小说,仅仅两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想起了敲门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是“留白”。
C.“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讲的是文章应“波澜起伏”。
故选C。
8.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阵 地
升旗仪式结束了
人群渐渐散开
一位抗战老兵,仍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
仿佛一走开,阵地就会失守
A. 这首诗歌通过一位“抗战老兵”观摩升旗仪式这一场景,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B. 诗歌选择了担当过守护之责的“抗战老兵”这一人物形象,人物选择十分精准,“老兵”是时代的代表,不仅有追忆,更代表着一份坚守。
C. 作者运用神态描写的手法,刻画了“抗战老兵”坚守“阵地”“站在原地不愿离去”的形象,极具画面感和震撼力。
D. 这首诗歌的标题“阵地”,既指“老兵”当年战斗中守卫的阵地,又指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神态描写”错误,此处应是动作和心理描写。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甲】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乙】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而让——由“大礼不辞小让”可推断“让”为“礼节仪式”之义。
B. 其人拜之以牛——由上下文可推断“拜”为“表示感谢”之义。
C.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此处“养”动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供养之地”。
D. 取舍不苟也夫——由成语“一丝不苟”可推断“不苟”为“不随便马虎”之义。
10. 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则无损于行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B. ①其人拜之以牛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①夫圣人之举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①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②辞而行
11. 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是一个省略句,“令”字前省略了主语“孔子”。
B. “其人拜之以牛”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可以改为“其人以牛拜之”。
C.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以改为“吾闻君子当受禄功以”。
D. “孔子,布衣也”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判断句。
1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②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③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④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离开这里就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13. 对于子贡和子路的做法,孔子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9. A 10. C 11. C 12. D
13. 孔子赞成子路的做法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因为孔子认为,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百姓,做了好事不拿取相应的报酬,就不能引导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行更多的好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来而让”的意思是: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其中的“让”是“推辞”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是: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其中的“让”是“谦让”的意思。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从。句意:对于你行为的价值并没有损害。/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B.“以”,①介词,用;②来,表目的。句意: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军队退回到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
C.“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圣人做事。/(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承接。句意:现在,鲁国富贵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告辞以后就走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句意:孔子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B.句意: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闻君子当以功受禄”。句意:我听说君子凭借功劳而接受俸禄。
D.句意:孔子(这时)是平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句意: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于诸侯”是“为臣妾”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所以选②。
“未之行”宾语前置,根据上下文应翻译成“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所以选③。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赐失之矣”“鲁人必拯溺者矣”可知,孔子赞成子路的做法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
依据“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可概括出原因是:孔子认为,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百姓,做了好事不拿取相应的报酬,就不能引导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行更多的好事。
参考译文:
【甲】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贵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收取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乙】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凭借功劳而接受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随便马虎啊!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4. 光明职高开展“走进·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丽和村进行志愿者采风。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词填空:请你为乡村宣传墙上的文字补写相应的诗句(任选2句)
乡村四时之景各异。你可以饱览 “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美景,可以感受“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活力,可以享受“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别业》)的闲适,也可以体会“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开朗。在乡村,你总能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
(2)宣传画配话。
①为了更好地宣传丽和村,当地村委绘制了上述宣传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②请你为该宣传画配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不超过20字。
(3)倡议书写作。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村委会向广大村民们发起了“垃圾分类,你我共行”倡议,请你拟写一份倡议书,要求:格式正确,不少于150字。
【答案】(1) ①. 绿树村边合 ②.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③. 坐看云起时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2)①示例:画面中描绘了一家三口在玉米地里捧着玉米,喜获丰收的模样,远处是蓝天白云和起伏的群山,山脚下还有几户人家。
②示例1:寻梦美丽乡村,醉情丰收丽和。
示例2:山清水秀自然地,硕果累累香满园。
(3)答案示例:
“垃圾分类,你我共行”倡议书
广大村民朋友:
丽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一、养成习惯,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
二、减少垃圾制造,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三、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做环境保护的推广者。
村民朋友,让我们共同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为绿色环境尽一份力,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
丽和村村委会
XX年X月X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莺”“疑”。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以及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第①题,主要观看画面的构图,远处是蓝天白云的背景和连绵起伏的群山,山脚下还有几处人家,画面的右下角画了一家三口,他们在玉米地里手捧着玉米,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第②题,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可以运用对偶的形式,画面展示的是丽和村丰收的喜悦,优美宜人的景色,可以写:山清水秀自然地,硕果累累香满园。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倡议书的能力。
倡议书的写法是:标题第一行写“倡议书”三个字;称谓写在标题下一行的最顶格并加“冒号”;正文说明原因及目的,分条写出倡议内容,要求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结尾表明决心,提出希望、建议或信念等,无需写祝颂的话;署名和日期最下面靠右分两行写上姓名或单位名称及年份日期。
本题要求写一则村委会向广大村民们发起的“垃圾分类,你我共行”倡议,劝说村民接受垃圾分类。考生首先要注意倡议的对象是“村民们”,倡议的内容是“垃圾分类,你我共行”。对此,倡议书应将重点放在垃圾分类的意义上,可以从村里环境说起,说到乡村文明、社会文明,使得村民们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全国、全社会的大事。然后要写倡议的具体内容,注意仍然是“垃圾分类,你我共行”,比如可以倡议村民们当好宣传员、引领员、督导员,养成习惯,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的习惯,让村民们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最后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标题、正文、落款,一个也不能少。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购买盲盒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潮流文化之一。所谓盲盒,盒子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的玩偶。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通过盒子包装了解盒子里面的玩偶。盲盒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一种促销方式。当时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年期间都会销售福袋,福袋中内容不会事先公开,但往往会放入高于福袋标价的商品。尽管福袋的价格通常并不高,但百货公司福袋的生意却好起来,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新年期间的常规促销手段。
福袋的营销思路延续到了19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场中,当时大量模型爱好者制作模型并将其商品化,于是出现了“扭蛋机”的线下机器。由“扭蛋机”演变的盲盒消费逐渐壮大。目前国内最大的盲盒运营商泡泡玛特共有100多家直营门店,几十家无人店以及300多家的自动售卖店,如今泡泡玛特合作品牌已经达到近50个之多。
这种把玩偶装在不透明盒子里,买家只有在购买后才能打开盒子知道自己抽中的是哪一款的盲盒玩法,获得一批忠实的粉丝。天猫2019年8月在China Joy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有近20万消费者每年在天猫上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另外,据新京报报道,一对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元在盲盒上;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买盲盒花了70多万。而一个正常售卖的盲盒价格仅在50-100元之间,价格并不贵,关键在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对此旁观者纷纷表示困惑,到底盲盒有何吸引力,为什么盲盒玩家对盒子里的玩偶如此执着?
很多玩家购买盲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盒子里的玩偶,外表可爱、做工优良的玩偶会吸引玩家购买,更多玩家只是单纯沉迷于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偶。
有部分玩家表示,“抽”盲盒的感觉就像是抽奖,这种不确定性带给玩家极大的刺激。玩家为了享受抽到“隐藏款”时的惊喜和满足感而大量购买盲盒。
也有喜好给玩偶改装的玩家,或者在多次购买之后,会将手中不喜欢或重复的款式与其他玩家交换。形成了一条新型社交链条,也成为玩家难以出“坑”的原因之一。
选自《盲盒经济:消费者购买因素分析》
材料二
。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用户表示会根据品牌和外观来选择盲盒。值得注意的是,价格因素排在了品牌和外观因素之后,由此可见,盲盒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在下降,愿意为认同和喜欢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买单,因而盲盒企业可以专注IP挖掘和外观设计,提高盲盒的文化消费内涵。
源自艾源网《盲盒数据分析》
材料三
有人高呼人生就像一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部分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赌徒心理”,使消费者对“盲盒”购买的行为产生依赖与迷恋;有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利用盲盒看不见的外壳,对盒内的玩偶“偷工减料”,刻意减少某系列的玩偶,哄抬价格。
不得不提的是,盲盒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更深。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为了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非理性重复购买;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
近来,肯德基联合泡泡玛特推出盲盒套餐,引发舆论关注。“盲盒+”餐食跟风带来的浪费,让盲盒变“食盒”,很多人买盒弃食。盲盒一旦侵入餐饮领域,很容易人为制造“舌尖上的浪费”。
在盲盒模式下,稀缺与沉迷、抢购与囤积、炒作与哄抬等现象紧密绑定,企图牟利的商家往往大量生产,深陷其中的消费者往往大量采购,不管盒子里装的是食品、玩偶、文具还是其他东西,需求有限,而造成大量本不必要的废弃,对于资源皆为浪费,久而久之必定触目惊心。
选自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有删改
15. 选出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 )
A. 有超过六成的用户考虑品牌因素
B 盲盒用户很少考虑价格和包装因素
C. 品牌和外观是盲盒用户购买的首要考虑因素
D. 品牌和外观是盲盒企业关注的首要因素
16. 下列关于“盲盒”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盲盒,盒子里面装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的玩偶。
B. 盲盒最早起源于日本的福袋销售,福袋中内容不会事先公开,但往往会放入高于福袋标价的商品。
C. 目前国内最大的盲盒运营商泡泡玛特共有300多家的门店,合作品牌已经达到近50个之多。
D. 一个正常售卖的盲盒价格仅在50-100元之间,价格并不贵,所以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1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买家只有在购买后才能打开盒子知道自己抽中的是哪一款的盲盒玩法,让人感觉新鲜刺激,获得一批忠实的粉丝。
B. 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买盲盒花了70多万。这个事例证实了盲盒企业引诱玩家不断消费,社会危害性极大。
C. 很多玩家购买盲盒是为了盒子里的玩偶,被外表可爱、做工优良的玩偶所吸引,而单纯沉迷于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偶的玩家更多。
D. 盲盒企业可以专注IP挖掘和外观设计,提高盲盒的文化消费内涵,因为盲盒用户愿意为认同和喜欢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买单。
18.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盲盒玩家的主要购买原因。每条不超过15个字。
19. 学校拟推荐你在盲盒销售调研汇报会议上发言,请你根据材料三和生活实际,思考“盲盒销售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变现状”,并据此拟写发言稿。注意语言简明,分点作答。
【答案】15 C 16. B 17. B
18. ①收集各式各样玩偶。②享受抽到“隐藏款”时的惊喜。③形成了一条新型社交链条。
19. 存在问题:①盲盒企业涉嫌虚假宣传、哄抬价格、刺激过度消费等行为。
②消费者存在非理性重复购买、跟风购买等现象。
③盲盒营销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何改变:①商家须遵守市场秩序,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和交易透明。
②消费者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家长需对未成年人加强教育,使其知晓购买的风险。
③监管部门应该对这类新兴的交易方式进行规范管理,遏制盲盒炒作的行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后文“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用户表示会根据品牌和外观来选择盲盒”,可知“品牌”和“外观”是下面要论述的内容,故应该以“品牌和外观”为主语,排除AB;并依据原文“超过六成的用户表示……”,可知强调的是用户的行为而不是商家的行为,为了保持前后论述对象的一致性,前文论述的对象应为“用户”,排除D。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盒子里面装的是……”错误,原文“所谓盲盒,盒子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原文是“通常”,选项的意思是确定的“里面装的是”,选项过于绝对。
C.“共有300多家的门店”错误,原文“目前国内最大的盲盒运营商泡泡玛特共有100多家直营门店,几十家无人店以及300多家的自动售卖店”,300家的是自动售卖店。
D.“……所以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因果倒置,原文“一对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元在盲盒上;……。……价格并不贵,关键在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可知花费巨大是因为买的太多,虽然单价不贵。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这个事例证实了盲盒企业引诱玩家不断消费,社会危害性极大”错误,原文“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买盲盒花了70多万。而一个正常售卖的盲盒价格仅在50-100元之间,价格并不贵,关键在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对此旁观者纷纷表示困惑,到底盲盒有何吸引力,为什么盲盒玩家对盒子里的玩偶如此执着?”,可知原文并未明确提出是商家引诱玩家不断消费,而是盲盒玩家对盒子里的玩偶执着不断购买,同时也没有依据说明“社会危害性极大”。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很多玩家购买盲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盒子里的玩偶,外表可爱、做工优良的玩偶会吸引玩家购买,更多玩家只是单纯沉迷于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偶”,概括购买原因之一,为了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偶;
“有部分玩家表示,‘抽’盲盒的感觉就像是抽奖,这种不确定性带给玩家极大的刺激。玩家为了享受抽到‘隐藏款’时的惊喜和满足感而大量购买盲盒”,概括购买原因之一,为了享受抽到“隐藏款”时的惊喜;
“也有喜好给玩偶改装的玩家,或者在多次购买之后,会将手中不喜欢或重复的款式与其他玩家交换。形成了一条新型社交链条,也成为玩家难以出‘坑’的原因之一”,概括购买原因之一,形成了一条新型社交链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回答此题分两步,第一是存在哪些问题;第二是如何改变现状。
存在的问题:“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部分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赌徒心理’,使消费者对‘盲盒’购买的行为产生依赖与迷恋;有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利用盲盒看不见的外壳,对盒内的玩偶‘偷工减料’,刻意减少某系列的玩偶,哄抬价格”,存在的问题之一,盲盒企业涉嫌虚假宣传、哄抬价格、刺激过度消费等行为;
“不得不提的是,盲盒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更深。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为了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非理性重复购买;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存在的问题之一,消费者存在非理性重复购买、跟风购买等现象;
“‘盲盒+’餐食跟风带来的浪费,让盲盒变‘食盒’,很多人买盒弃食。盲盒一旦侵入餐饮领域,很容易人为制造‘舌尖上的浪费’”,存在的问题之一,盲盒营销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改变举措:“但,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部分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有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利用盲盒看不见的外壳……”“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针对商家的整改措施,商家须遵守市场秩序,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和交易透明;
“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为了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非理性重复购买;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针对消费者的改变措施,消费者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家长需对未成年人加强教育,使其知晓购买的风险;
“……引发舆论关注”,针对商家和消费者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由盲盒消费导致的社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等,再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改变现状也需要监管部门应该对这类新兴的交易方式进行规范管理,遏制盲盒炒作的行为。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 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2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篇写童年的故乡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常爬上高枝去掏鸟窝,为下文写探寻树的神韵、树的精灵做铺垫。
B. 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树呈现了线结构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树具有郁郁葱葱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 “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语言质朴,感情弥满,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作者对故乡、大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D. 文中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的寿命有限,而树比人活得久。
E. 文章不受时空限制,写了故乡的老树、冬天的树、江南的树、美国的大松树等各种树,重在探寻树的气质、灵魂、风格等,形散而神聚。
2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
22. 本文的题目为“说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3. 请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你有哪些关于“树”的经历?请将彼时彼景彼人写下来,并表达你的情思。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在使用修辞的句子下面画曲线,并在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120字左右。
(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段话。注意:句式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差异。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答案】20. BD 21. ①运用了比喻、反问等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②语言幽默,耐人寻味,如“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等,与前文的“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颇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
22. ①交代写作对象———树,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树、人、艺术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的精神的对应物,是抒情议论的载体。④以“说树”为题,与表达主旨紧密相关,揭示了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的主题。
23. (1)示例:童年生活多么美好!那时,父亲在老家的老屋外种了一棵桃树。每年的三月份,桃花就开了。花朵就像羞涩的少女露着粉红的脸庞 (拟人),鹅黄的花蕊小心翼翼地探着。我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到桃树下,看蜜蜂在花朵上采蜜,蝴蝶扇着翅膀在不停地翻飞。几天后,桃花谢了,绿叶长出来,我又开始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够吃到甜甜的桃子。一直要到“六一”节前后,桃子才会成熟,父亲会把最红的那个拿给我吃,那味道啊,至今还在唇齿之间。
(2)示例:春花烂漫固具万紫千红之美,而秋天的菊,迎着风霜,更见意志坚强和傲世独立之美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二者平分秋色”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可知,作者更倾向于冬天的树的美。
D.“文中引用……是为了说明人的寿命有限,而树比人活得久”说法错误,此处引用是为了说明植树是人类的美德,是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故选B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赏析的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作品,第二句说的是作者,第三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评价。第三句中“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喻体“杂草”所对应的本体为第二句中的“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则为反问句兼比喻句。从整体上来说,这三句语言风格比较幽默,如把“空头美术家”的作品说成是“符咒”等,在内容上,则与前文“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使文章更具哲理,既耐人寻味又具有讽刺意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题目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②贯穿全文的线索;③运用象征或比喻有多层含义;④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⑤表明或暗示文章主旨;⑥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文通篇围绕“树”展开论述,文章开头写故乡的树及树的作用,接着引出下文对“树”的探寻及自己的经历,最后由“树”及人和“艺术”,反观现实,得出“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的结论,并对当下艺术现象提出反思,“树”是文章的描写对象。以《说树》为标题,则是首先点明了所要写作的对象,也指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树”也是本文线索,全文都围绕着“树”展开,有童年的树,有现在的树,有中国的树,也有外国的树。是“树”串联起文章的内容,让其形成一个整体。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由“树”写到“人”和艺术,“说树”即“说人”,“树”成了人的象征,“树”是人的精神的对应物。作者所追求的精神,是通过“树”来表达的,所以“树”是抒情议论的载体。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作者通过写树,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所以,以“说树”为题,与表达主旨紧密相关,揭示了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的主题。
【23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为描写类微写作。要求比较具体,首先是以“树”为写作对象,然后“将彼时彼景彼人写下来,并表达你的情思”,此过程中还要使用恰当的修辞,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写作时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如先写在什么时间看到一棵什么样的树,这棵树在某一季节的长势,可重点描写其树冠、树叶,花朵、果实等;然后再将人物的情感与树联系着写,如可写树寄托了我的思念、期盼,或是其他什么情感;也可写这棵树下发生的故事,里面有人的情思。最后注意修辞的使用。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仿写句子类题目,首先要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在仿写之前一定要琢磨透例句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再下笔,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一定还要追求神似。
本题中,仿写的句子的句式是“……固具……之美,而……,……,更……”。是说一种事物在一种状态下具有某种美,而在另一种状态下,则具有其他更美的特质。仿写句是写树在两种季节中不同的美,据此仿写,简单的方法是,可以写其他植物在不同季节之美。比如,写春天开放的花朵与秋天开放花朵的不同之美。或者可以写不同地域的植物之美。如平原的杨树与高原、雪山上的杨树不同的美。
六、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高三期间,光明职校举办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主题的校园大讨论活动,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拟写一篇网络发言稿,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成功路上“巧”“拙”为伴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成功路上‘巧’‘拙’为伴”。
多少年来,似乎在人们眼中“巧”便是褒义,“拙”便是贬意,犹为人所不齿,特别在当下机遇与风险并存,“巧劲“尤其被倡导。而我认为则不然,能够一举成事的人毕竟在少数,如愿做出一番成就仍应脚踏实地,以巧融拙,方为关键。
“巧干”指用科学的规划指导严密的举措,一个高效的计划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邓小平身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中国国情与全球风云相结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谓以“巧”胜出的实践;屠呦呦团队面对疟疾这一攻关难题,转而从中国古籍中寻找前人之经验,以中国古代医药成就了诺奖的光芒,可谓以“巧”为基础的胜利;还是孩童的高斯面对数学老师的惩罚并未如其他同学一般埋头苦算,而是稍加思索,用等差数列华丽转身,惊艳了老师和同学,可谓以“巧”为方向的成功。面对种种难题,“巧干”无疑让我们走了通往成功的“近道”。
但一味追求“巧”,只希求“一击必杀”,也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歌德曾说:“自由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终日而思却不付诸努力,一切便都会化为过眼云烟,因此我们亦需“拙力”去坚守梦想。
“拙力”指恒心、毅力和韧劲,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克险阻、成大事,钱钟书先生自青年求学时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成“文化昆仑”华罗庚于昏暗的写字台上演算,正是日复一日的努力成就了“华氏定理”;奥运新星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惊艳评委,被问及秘诀也仅有“多练”二字;部彬将砌墙这一工作练习到极致,多年的积累让他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一举得奖,刷新了中国在此方面的历史成绩……古人说“熟能生巧”,当拙力看到了回报,就完成了从“拙”到“巧”的华丽转身。
攻关科研难题离不开巧干,打破技术封锁离不开巧干,而大国工匠们离不开拙力,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追寻离不开拙力……若想全面发展,惟有将巧干与拙力相结合,方能攻坚克难、扬帆远航。转眼当下,民族依靠青年,时代寄予青年。我辈青年应杜绝浮华之风,坚决消灭“一步登天”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正如卢丽安所说,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同学们,吾辈青年应把握时代之先机,拙巧互补,聚力合一,齐绘理想之宏图,为国家发展添上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由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宁拙勿巧”强调的是一种诚实加踏实的做事态度。“拙”,实指一种做事持久的力量,即 “拙力”,是在激发活力、科学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持之以恒。涵养“拙力”,就是要学会“扎马步”,舍得时间、舍得精力,打牢基础、增长本领。唯有一日接着一日干,一遍一遍地打磨,才能将璞玉琢成珍宝,将铁杵磨成细针。
材料二中强调做事要讲究方法,即“巧干”。是指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之际,能够不为传统所拘、不为经验所缚,找到最佳的方法去行动。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当然,“巧干”是围绕既定目标,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一切力量去做,挖掘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巧干”与“拙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可有如下认识:一方面,灵活思维加实际行动,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巧干”的实际意义不容抹杀;另一方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要干成,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越是难成之事,越要依靠量的积累,不真卖力气,不流淌汗水,单靠动动嘴皮,一般是成不了事的。
行文时,结合发言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主题,首先提出认识,在学习上要思维灵活,巧思才能巧干,找准成功的方向,做事要以“拙力”为基础,踏实努力,步步为营。当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的时候,想要成就大事,“巧干”加“拙力”(或“既靠‘巧干’更靠‘拙力’”),方能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和引证,表明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的,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然后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巧干”侧重于思想,如何去做,而“拙力”强调实干,有怎样的态度,这是成功的关键;最后总结全文,号召新时代青年要以“拙”为基础,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立意:
1.巧干为翼,拙力为基。
2.成功=巧干+实干。
3.找准既定方向,坚韧努力前行。
4.成功路上“巧”“拙”为伴。
5.拙巧互补,聚力合一。
6.亦拙亦巧,方可成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省佳木斯三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