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哲学都源于生活,两者的融合和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韦勒克与沃伦在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就曾提出:“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古代士大夫往往集哲人、文人于一身。写作者在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就暗含了自己的价值观。
    文艺理论家知道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源头都离不开哲学,文学作品中的思辨性也往往来自哲学。小说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学者,如戴维·洛奇、米兰·昆德拉等。他们来写小说,就非常关注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单个作家或者作品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思潮更替和演变的根源,除了经济、政治等社会历史原因外,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的引导直接相关,比如,存在主义文学的基础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作家应该是善听的耳朵、敏锐的眼睛;同时,作家也应该是时代、社会的记录者,是人民心声的倾听者。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最先考虑到的,可能还不是哲学问题,他将敏锐的视角和最大的热情投向了社会和人,发现其中值得书写的文学细节和文学命题。而作品的思想高度,又体现在作者面对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判断能力上。
    问题,或者说矛盾和冲突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叙述推动力。矛盾存在于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时代和社会之间。以小说为例,作家在呈现这些矛盾的时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判断力,需要以思辨性作为支撑,特别是写一些社会热点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否则,小说的叙述将漂浮于故事的表面,最终迷失方向。
    文学是对人间烟火的反映,作品要在烟火之外为人们提供观看烟火的更为清晰的视角。有论者因此指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从来不缺乏价值关怀,它为读者提供了盲目性的关怀之上更具普遍价值和建设性的关怀。在处理带有历史方向性的矛盾和冲突时,作家需要找到某种平衡。作品中可以有悲壮的色彩,但生活要继续,读者更期待看到试图从困境中努力走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同样需要作者具有思辨性的思维。作家哲贵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注定跟中国文化捆绑在一起,思维和行动必然接受这种文化支配。就我个人而言,受这种文化滋养的同时,也深深地被制约。”
    但也有极少数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直接与丑陋、愚昧、落后画上等号。很多文化现象,在出现之初,曾经引领“潮流”,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文明象征。当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很多事物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大众化转变成小众化,从社会生活中心退居边缘处。面对这样的事物,我们也应该给予恰当的定位,因为“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姿态。
    学者刘成纪认为,“一个读者没有哲学素养,从来不妨碍他审美……那些因文学作品热血澎湃、热泪盈眶的读者,绝不是哲学家。”但是就文学创作而言,如果没有哲学理论作顶层设计并建立框架,就永远无法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可以栖息的家园。文学可以折射大千世界的本质,如何“折射”,这一直是文学人应该面对的课题。这个课题既属于方法论,又属于世界观。深入体验、研究人民的思想感情,将感受性和思辨性进行很好的平衡,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情怀、有温度、有高度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喻向午《文学创作中的思辨性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和哲学源于生活,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化中,文学和哲学都联系紧密,作家的作品中都暗含着自己的价值观。
    B. 作家在写作时,首先要权衡的是作品中的哲学问题,对各种问题或矛盾以思辨性作为支撑,从而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C. 文学作品的作者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受到它的制约;既不能盲目相信,也不能全面否定,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D. “文学如何折射世界的本质”这一课题既属于方法论又属于世界观,回答这一问题,对作品的感受性和思辨性都将提出更高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中心是阐述文学创作中的思辨性问题,并在主体部分从如何面对社会问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B. 作者在论证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辨性的同时,也在探讨文学和哲学之间双向的影响与制约,这本身就是思辨性的一种体现。
    C. 文章结尾引用刘成纪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读者既要有哲学素养,也要有审美眼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温度。
    D. 文章主要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的事例涉及中外,并且深入分析,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在根源上都离不开哲学,否则达不到一定的哲学高度,也传达不出深刻的思想。
    B.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一种思潮,这种哲学思潮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远大于经济、政治等社会历史因素对文学造成的影响。
    C. 曾经的“潮流”在时代变迁中会变成小众化的东西,对这样的事物,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在被否定中也在被关联着。
    D. 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不应一味地深化,而应具有建设性的关怀和批判的眼光,理性去呈现。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首先要权衡的是作品中的哲学问题”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最先考虑到的,可能还不是哲学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也在探讨文学和哲学之间双向的影响与制约”错。文中探讨了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如“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单个作家或者作品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但并没有探讨“文学和哲学之间双向的影响与制约”。
    C.“是为了证明读者既要有哲学素养,也要有审美眼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温度”错。结尾引用刘成纪的观点“一个读者没有哲学素养,从来不妨碍他审美……那些因文学作品热血澎湃、热泪盈眶的读者,绝不是哲学家”,是为了引出“哲学素养”对创作者的意义,且“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温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D.“并且深入分析”不当,文中只是将一些事例简单列举,如“小说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学者,如戴维·洛奇、米兰·昆德拉等。他们来写小说,就非常关注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并没有深入分析。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远大于经济、政治等社会历史因素对文学造成的影响”错,原文是“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思潮更替和演变的根源,除了经济、政治等社会历史原因外,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的引导直接相关”,这是在讲文学思潮更替和演变的根源与经济、政治等有关,但并未比较哲学、经济、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大小。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视人数达6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达世界第一。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在教室上课的时间为5-6个小时,并且需要长时间盯着黑板,如果在这期间光照过暗或者过于刺眼,则会对眼睛产生不好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目前我国人口的眼健康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统计显示,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近视率居世界之首。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50%。
    (摘编自《2022国内近视市场规模现状及发展分析》,“中研网”2022年4月27日)
    材料二:
    人的大脑内有一个调控昼夜节律的主时钟——一组神经元,由约2万个神经元组成,称为视交叉上(神经)核,位于大脑的下丘脑部分。它对眼睛传来的光线进行判断,并随时告知人是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人的很多生理功能受昼夜节律调节,如睡眠、吃饭、体温、激素释放和免疫力。昼夜节律不只是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而且会控制多种激素的分泌以影响和调控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另一种重要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对视锥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长时间在黑暗中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发出的强光和色彩会刺激眼睛内的昼夜节律感受器,并因此阻碍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
    人的每只眼球视网膜上有600-700万的视锥细胞,大多分布在视网膜黄斑处,周围逐渐减少。视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识别,并且在相对较亮的光照下更能发挥作用。视锥细胞受损,视力必然下降。
    然而,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熬夜多刷会儿手机没关系,结果就是以眼睛受损为沉重代价。这样的原理其实在近视的产生中已经很清楚。
    自然光线可以保护眼睛,避免或延缓近视。因此,要防止近视,儿童每天需要在至少1万勒克斯(Lux)的光线水平下待上约3个小时。而即便灯光通明的室内,也只大概有500勒克斯的光线。人类发明电力后,无论是白炽灯、荧光灯,还是LED灯所发出的光,都不如自然光线那么让人舒适。这也提出了预防近视的一个最重要的策略:每天接触一定时间的户外阳光。
    (摘编自《科学保护眼睛,别与自然规律硬拗》,“光明网”2022年8月8日)
    材料三: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小眼镜”现象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专门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们“勿轻信所谓的治疗近视广告,近视防控抓早抓小是关键”。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全国爱眼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用眼护眼的重要性,提高近视预防意识。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早在2019年,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就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强调相关机构或个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近视治愈”等表述。
    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认识到这种不可逆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更有助于从思想上强化护眼意识,将预防关口前移。科学用眼加上适量的户外活动是近视防控的“良药”,学校和家庭应合力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的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
    (摘编自《保护视力,重在预防》,“人民网”2022年6月16日)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和中小学生的近视率看,我国人口的眼睛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广泛重视。
    B. 主要受人大脑内神经元调控的昼夜节律不仅调节褪黑素的分泌,也调节对人的视力有重要影响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 明确了近视不能治愈这一事实,可以帮助人们理性认识营销术语,也可让人们更加认识到预防近视的重要性。
    D. 从生理学角度看,视力的下降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不遵循身体的昼夜节律,就可能对眼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交叉上核对眼睛传来的光线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准确确定物理时间和调控人体的睡眠、吃饭、激素释放等的依据。
    B. 手机的光线和色彩会刺激眼睛内的昼夜节律感受器,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导致人们视力下降。
    C. 儿童每天在户外阳光里待上约3个小时,可以预防或延缓近视,保护眼睛,这也是预防近视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D. 手机的光线,各种白炽灯、荧光灯、LED灯发出的光,都会对眼睛的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对人的正常视力造成影响。
    6. 在预防青少年近视上,相关各层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C
    6. ①国家层面:制定各种政策方案,指导青少年及家长正确预防近视,对各种误导青少年近视的行为加以监管处罚。②社会层面: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预防近视的意识,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的好习惯。③个人层面: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多接触户外阳光,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走入预防近视的误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从生理学角度看,视力的下降是一种自然规律”错误,于文无据。原文阐述很多原因引起视力下降,如“昼夜节律”被破坏,如强光和暗光等,但没有阐述“视力的下降是一种自然规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并以此作为准确确定物理时间和调控人体的睡眠、吃饭、激素释放等的依据”错误,原文“它对眼睛传来的光线进行判断,并随时告知人是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并不能体现出“准确确定物理时间”。
    B.“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错误,根据原文“阻碍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可知,“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的原因是影响“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
    D.“手机的光线,各种白炽灯、荧光灯、LED灯发出的光,都会对眼睛的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对人的正常视力造成影响”错误,原文是“无论是白炽灯、荧光灯,还是LED灯所发出的光,都不如自然光线那么让人舒适”,并没有说这些灯“都会对眼睛的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对人的正常视力造成影响”,说法绝对。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早在2019年,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就明确……”可知,国家层面:制定各种政策方案,指导青少年及家长正确预防近视,对各种误导青少年近视的行为加以监管处罚。
    根据“各地结合‘全国爱眼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用眼护眼的重要性,提高近视预防意识”“学校和家庭应合力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的良好习惯”可知,社会层面: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预防近视的意识,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的好习惯。
    根据“然而,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熬夜多刷会儿手机没关系,结果就是以眼睛受损为沉重代价”“自然光线可以保护眼睛,避免或延缓近视……每天接触一定时间的户外阳光”“保障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可知,个人层面: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多接触户外阳光,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走入预防近视的误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匐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
    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意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
    (节选自汪曾祺《论风格》)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交代叶三“卖果子的”身份,为他能与季匋民相交作铺垫,也通过果子反映他对季匋民的崇敬。
    B. 寿材在文本一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物象,每次出现都能从正面或侧面反映出叶三对季匋民画作的珍视。
    C. 文本一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季匋民画画的习惯、为紫藤画题词、给叶三起的字,都很具有古风意味。
    D. 在作者看来,欧阳修、归有光和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创作风格虽有不同,总体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8. 叶三是卖果子的,作品中为何称其为“鉴赏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根据文本二内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汪曾祺作品的“风格”受归有光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D 8. ①季匋民作画时,不让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只让叶三一个人看着,叶三给他磨墨、抻纸等,他成为第一个“鉴赏”季匋民画作的人。
    ②叶三对画有一定的鉴赏力。他懂得季匋民的画,对季匋民作品的赞赏发自肺腑,不假充内行,大都能用一句话说出他的画的好处。(或: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③叶三对季匋民的画作异常珍惜,别人出很高的价钱,他也不卖,并吩咐儿子在自己死后将季匋民的作品装进棺材,体现了“鉴赏家"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
    9. ①语言方面:语言生活化,接近口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显示出清淡的文笔。文本一中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与叙述,都贴近生活现实,叶三与季匋民的对话简洁明了,三言两语间便反映出两者的默契。
    ②结构方面:“随意曲折”,安排自然。文本一中,开头介绍“第一个”画家和鉴赏家,下文对叶三送果子、叶三拒绝卖画等情节的安排,自然合理。
    ③选材方面:多写平常的人和事,平易自然,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比如文中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围绕他写了一些日常生活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总体上却是一脉相承的”错误,文章只说“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由此推断不出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叶三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成为第一个“鉴赏”季匋民画作的人。季匋作画时,不让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只让叶三一个人看着。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叶三对画有一定的鉴赏力。他懂得季匋民的画,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叶三对季匋民作品的赞赏发自肺腑,不假充内行,大都能用一句话说出他的画的好处。
    “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叶三对季匋民的画作异常珍惜,别人出很高的价钱,他也不卖,并吩咐儿子在自己死后将季匋民的作品装进棺材,体现了“鉴赏家"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语言方面,文章说“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好不好?’‘好!’”“‘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文本一中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与叙述,都贴近生活现实,叶三与季匋民的对话简洁明了,三言两语间便反映出两者的默契。语言生活化,接近口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显示出作者清淡的文笔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
    结构方面:文章整体安排“随意曲折”,安排自然合理。“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文本一中,开头介绍“第一个”画家和鉴赏家,下文对叶三送果子、叶三与季匋民对话、叶三拒绝卖画等情节的安排,自然合理。
    选材方面:文本二说“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写得更平易,更自然”“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据此可知:多写平常的人事,平易自然,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比如文中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围绕他写了过五十岁生日、“鉴赏”画作、卖画等日常生活事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太宗曰:“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B.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C.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D.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幸蒲州”与“庶刘侥幸”(《陈情表》)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 “召而数之曰”与“则胜负之数”(《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 “当以……罪之”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D. “鉴前代成败事”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鉴”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元楷在隋朝未亡时就奸邪谄佞,在唐贞观七年又因想讨好太宗而受到告诫,之后羞愧害怕,不吃东西而死。
    B. 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善恶,与环境有很大关系:与贤明的人一起,会成为仁君;反之,会变得残暴。
    C. 唐太宗禁止上书揭发别人小的罪过,他认为这些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
    D. 唐太宗坚持以史为鉴、任用贤人、斥弃群小三件事情,以此希望史官宣扬他的善事,隐藏过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
    ②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①等到胡亥篡位,诛杀功臣,杀害亲戚,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
    ②朝廷设置史官,君主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好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加隐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陛下顺应天意,平定战乱,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对称结构,“恶”作宾语,之后断开;“然”,副词,然而,表转折,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D。
    “自天”为后置状语,后面断开,“绍/诞之徒”作““能累圣德”的主语,“能”之前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巡幸;幸运,侥幸。句意:唐太宗巡幸蒲州。/祖母刘氏能够侥幸。
    B.数落,训斥;天数,命运。句意:把他召来训斥道。/那么成功失败的天数。
    C.论处;罪过。“含义相同”错误,句意:应当以诽谤之罪论处。/如没有成效就惩治臣下我的罪过。
    D.都是“以……为借鉴”之意。句意: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借鉴来吸取教训。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此希望史官宣扬他的善事,隐藏过失”错误,原文为“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可知太宗知道君主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下来,他认真做三件事,是全力避免过失,希望这样能不被史官记录过失。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及”,等到;“篡”,篡位;“酷烈”,残暴;“旋踵”,不久
    ②“举”,举动;“书”,记录;“隐”,隐瞒。
    参考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征令老年人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又偷偷地饲养了几百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唐太宗知道这事后,把他召来训斥道:“我巡察黄河、洛水一带,历经数州,大凡有什么需要,都由官府供给。你却为此养羊养鱼,雕琢装饰庭院屋宇,这是过去灭亡的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赵元楷过去在隋朝时就是个奸邪谄佞的官吏,所以唐太宗就讲这一番话来警戒他。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召公为老师,他们都很贤明,使周成王成为一代仁君,天下获得太平,称为圣主。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爱他,让赵高做他的师父,教授他刑法。等到胡亥篡位,诛杀功臣,杀害亲戚,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善是恶,的确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有关。我二十左右就开始结交名士,可是交往深的,只有柴绍、窦诞等人,但是他们不具有孔子所说益友的三个条件:正直、宽厚、见多识广。我继位以来,治理国家虽然不及尧、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那样的暴政。从这来说,我没有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陛下顺应天意,平定战乱,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经书上说得好:‘拒绝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这些外在的影响,也不可不谨慎啊。”唐太宗说:“是。”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我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够顺从天意,使天下获得太平,都必须依赖于大臣的辅佐。而没有见识的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从今以后,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小过失的,应当以诽谤之罪论处。”魏征做秘书监的时候,有人告发他谋反。唐太宗非常气愤地说:“魏征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结果唐太宗不询问魏征,立即把告发者处以斩首之刑。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来记录我所做的事情是善还是恶呢?”褚遂良说:“朝廷设置史官,君主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好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加隐瞒。”唐太宗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不记录我的过失。一是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这三点我会坚持下去,始终不会改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东皋寓居①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①晁补之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随着元祐党人地位的变化而沉浮宦海。崇宁二年被免官回到故乡,自号“归来子”,于东山上修葺归来园,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这首词就是此时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描绘了一幅雨后东皋闲适平静的画面,但通过“鹭来鸥聚”与“无人独舞”的对比,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
    B. 从“青绫被”到“翠幄张天”,从“弓刀千骑”到“星星鬓影”的变化,实际表现了作者人生处境及心境的变化。
    C. 本词除了使用融情于景、用典等方式间接抒发情感,还通过“任”“莫忆”“便”“恐”等议论性的词语抒发内心感受。
    D. 本词上片所选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清秀晓畅,从中可以感知作者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
    15. 晁补之词多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但此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消极的归隐思想之列,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从艺术风格上看,本词词境开阔,所选取的意象清新美好,所营造的意境冲淡闲远。“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弓刀千骑”“封侯万里”等语,情感充沛,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
    ②从内容、情感上看,“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是对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不屑,是作者在经历宦海沉浮后的切身感受,并非简单的消极抱怨之词。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但通过‘鹭来鸥聚’与‘无人独舞’的对比,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说法错误,作者并未将二者对比,而且也不是写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而是表现了归隐的乐趣。“无人独舞”几句是说四周无人,作者翩然独舞,自斟自饮,尽情地领略这池塘月色,酒尽了还不忍离开。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艺术风格的能力。
    从艺术风格上看,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冲淡平和,闲适宁静的风景画,表现了归隐的乐趣:陂塘杨柳,野趣天成,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的青山绿水。东皋新雨,草木葱茏,山间溪水的涨痕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鹭、鸥鸟,一片静穆明净的景色。然而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满山明月映照着溪流,将那一川溪水与点点沙洲裹上了一层银装。此词一反传统词家所谓“词须宛转绵丽”的常规,慷慨磊落,直抒胸臆,辞气充沛,感情爽豁,词境开阔,“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弓刀千骑”“封侯万里”等语,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
    从内容、情感上看,作者对于“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有着切身感受,并非一般的激愤之词,是对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不屑,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所以,是不能把这首词简单地归结为“有强烈的消极退隐思想”之列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先写屈原虽然信、忠,却被怀疑、被诽谤,然后用“_____,_____”两句推测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分别用两种事物接受一定外力后的变化,引出后文中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的论述。
    (3)在大自然和宇宙面前,个人的生命是渺小而又苦短的,古人常借诗文表达对这种人生处境的感慨,比如:“_____,_____ 。”
    【答案】 ①. 屈平之作《离骚》 ②. 盖自怨生也 ③. (故)木受绳则直 ④. 金就砺则利 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渺沧海之一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砺,蜉,蝣,渺,沧,粟,譬,臾,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十二岁的老父亲决定修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如一声惊雷,马上就在村里炸了锅。人们都觉得老父亲的举动有些迂腐可笑,简直① 。可父亲的拗脾气上来了,孩子般的任性、倔强,即便天王老子也挡不住他为自己修窑洞的念想。可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父亲一生善良正直,无锋无芒,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在修窑洞这一点上却分明有点儿愚公移山的坚韧与顽强,父亲一生修了二十孔窑洞,仍② 。父亲从四十岁开始修窑洞,父亲的余生都在修窑洞,为了给四个儿子娶媳妇儿,几乎每年都在修窑洞,一直修到六十岁,耗费了二十年的艰难岁月,终于给每个儿子修好了窑洞成了家。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父亲③ 。为了修建这二十孔窑洞,父亲向别人借过钱,给别人修窑洞当过义工,以工换工,为了还债,他甚至像许三观一样偷偷地卖过血。父亲倾注了自己一生的热情,做了孩子们忠实的房奴。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段中一直用“父亲”这一称谓,为何在一开头却称呼“老父亲”?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7. ①不可理喻(匪夷所思)
    ②乐此不疲
    ③心知肚明
    18. ①开头称呼父亲为“老父亲”,突出了八十二岁父亲的年岁大,也为下文写这个消息“在村里炸了锅”作铺垫。
    ②称父亲为“老父亲”,与下文写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地为孩子们修窑洞相呼应,突出了父亲坚韧顽强的精神,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戴尊敬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举动迂腐可笑到不讲理、离奇,可用“不可理喻(匪夷所思)”。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指行为举止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
    ②处,语境指父亲一生热衷于修窑洞之事,可用“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

    ③处,语境指父亲对修窑洞的辛苦很清楚,可用“心知肚明”。心知肚明: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八十二岁的老父亲决定修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开头称呼父亲为“老父亲”,内容上,突出了八十二岁的父亲年岁如此之大,还要修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分明有点儿愚公移山的坚韧与顽强”,借老父亲修窑洞一事,突出了父亲坚韧顽强的精神,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戴尊敬之情。
    结构上,下文“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如一声惊雷,马上就在村里炸了锅”突出大家对这一消息的惊诧,这一称呼为下文做铺垫;下文写“父亲一生修了二十孔窑洞,仍乐此不疲。父亲从四十岁开始修窑洞,父亲的余生都在修窑洞,为了给四个儿子娶媳妇儿,几乎每年都在修窑洞,一直修到六十岁,耗费了二十年的艰难岁月”,称父亲为“老父亲”,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词走红短视频平台,是因为它短小的形态、丰富的内涵,既回应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与短视频简短凝练的特点不谋而合。不妨说,①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两相融,绝句不“绝”,让经典文化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形式更活,赋予古诗词丰富表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学者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悯农》《春晓》等经典诗歌被有些网友编成舞蹈,深受人们欢迎;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等风景,演绎诗意。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歌舞、动漫、行吟的转化,使古诗词在互动交流中频频“出圈”,不仅让诗意触手可及,② ,曲高和“众”,改变互联网文化生态。在短视频内容百花齐放但也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诗词类短视频仿佛一股清泉,让短视频不仅有娱乐气,也有书卷香。前不久,抖音发布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带动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③ 说明古诗词在现代重新变得雅俗共赏、曲高和“众”。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大意要与原句保持一致。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化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 ①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绝句”;
    ②也让古诗词获得更多受众;
    ③如此高的播放量和销售量
    20. 有学者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有网友将《悯农》《春晓》等经典诗歌编成舞蹈,深受欢迎;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等风景,演绎诗意。
    21. ①画线句子化用“曲高和寡”--词,将其化为曲高和“众”,阐述了在短视频这一载体下,古诗词也能获得更多受众的现象,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寻味。
    ②画线句子把“古诗词类短视频”比作“一股清泉”,写在短视频内容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诗词类短视频”具有书香气的特点,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古诗词类短视频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两两相融,绝句不‘绝’,让经典文化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可知,此处应说到“绝句”“时代”等意思,“二者”指短视频与“绝句”,可填: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绝句”。
    第二处,此处与“不仅让诗意触手可及”形成递进关系,“使古诗词在互动交流中频频‘出圈’”说明古诗词受到大众的欢迎,可填:也让古诗词获得更多受众。
    第三处,此处应填名词性短语做主语,根据“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带动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可知,是说播放量和销售量高,故填:如此高的播放量和销售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要求句式结构一致,可将画线句分句变换为同一句式结构的一组排比句。可以第一句“有学者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为基础句式,然后把“《悯农》《春晓》等经典诗歌被有些网友编成舞蹈,深受人们欢迎”改为“有网友将《悯农》《春晓》等经典诗歌编成舞蹈,深受欢迎”,把“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等风景,演绎诗意”改为“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等风景,演绎诗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曲高和‘众’”化用“曲高和寡”一词,“曲高和寡”指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用“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把“寡”活用为“众”,说明在短视频这一载体下,古诗词也能获得更多受众。
    “古诗词类短视频仿佛一股清泉,让短视频不仅有娱乐气,也有书卷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诗词类短视频”比作“一股清泉”,写出“古诗词类短视频”在泥沙俱下的今天具有书香气的特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古诗词类短视频独特的品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多年前,那个时候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位倔强的老人辜鸿铭,苦心孤诣地撰写了一部著作,向世人介绍了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著作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仅仅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位老人所关心的问题,是多么沉重。毕竟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有的中国人已经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失去了文化自信,变得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起来。
    100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人,已经不再需要刻意地向世界证明自己,但是经济建设上的巨大成就似乎依然没有确立文化信仰上的身份归属。“什么是中国人?”“中华文明的价值何在?”这些关乎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虽然无数仁人志士早已进行了艰苦探索,现在依然需要明确的答案。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写作提示材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100多年前辜鸿铭著作《中国人的精神》,在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探索;一是如今人们似乎“依然没有确立文化信仰上的身份归属”。
    写作要求是对“什么是中国人”“中华文明的价值何在”等问题提出答案,写出“感悟与思考”。通读材料,概括出文化与时代同命运,个人与集体共呼吸。其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中国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自信、文化信仰、中华文明的价值等。写作时,可以从这些关键词中提取出一个或多个进行组合确定立意,围绕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去写出自己的理解。比如: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价值;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如何确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等。
    行文思路上,以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为例,首先提出文化与时代同命运,个人与集体共呼吸。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根本,生命的超越归根结底在于自我的觉悟、自我的修养。然后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第一,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第二,我们要借鉴并传承中国文化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只有从思想上融入自觉自律的人文精神,我们才能够处理好身心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违背自然规律,任意妄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就会岌岌可危,人类也将自我毁灭。如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例证和引证,比如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策略,促进发展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发展理念等。第三,从个人素质的提升角度,传承文化理念中“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厚德载物”的箴言,加强自我修养,勇于担当,奋斗进取,将小我融入大我,与祖国同向同行,成就自己的理想人生。
    立意:
    1.找到文化信仰的归属感。
    2.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文化信仰。
    3.重塑中国精神。
    4.立足个人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相关试卷

    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3页。

    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物理试题docx、2024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物理答案和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1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