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01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02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03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含有二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备考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附答案
    1.(2022·广东·肇庆市颂德学校九年级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 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氧气无色无味;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 O2。
    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__。
    猜想三:该气体为 O2和 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 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 不变色
    猜想_____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 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_________,淀粉碘化 钾试纸为_________色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____。
    【拓展应用】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①溶解、② 过滤、③洗涤、④干燥。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2022·山东烟台·九年级期中)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验一:小组同学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提出: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1)______,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验证】称量 0.2g 氧化铜,取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实验:

    (2)填写如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得固体是_____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_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实验反思】(3)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⑦重复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二:为探究双氧水的制备与分解,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4)氢气和氧气在 Pd 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 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______(填化学式)。

    (5)为探究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
    反应条件:室温;实验时间:1.5h。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氯化物种类
    NaCl
    MgCl2
    CuCl2
    双氧水的体积/浓度
    6.0mL 30%
    M
    6.0mL 30%
    氯化物质量/g
    0.1g
    0.1g
    0.1g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M 的数值为______。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3.(2022·四川南充·二模)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某有机物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组成元素为碳、氢、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可用来干燥中性气体,同时也可 以用来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分析】
    (1)装置A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
    ①足量NaOH溶液                     ②足量浓硫酸
    (2)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E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加热前要先通入空气一段时间,该操作的作用是_______。
    (4)装置F的作用是_____。
    【实验数据】加热前,先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再称量装置D和E的质量(反应前的质量)。当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再次称量装置D和E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装置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后的质量/g
    D
    80.0
    90.8
    E
    82.0
    112.8

    【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有机物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拓展分析】该有机物中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经过分析认为,该实验设计还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使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助燃剂,有机物有可能不完全燃烧,使得实验误差偏小,除此只外,你认为还需要改进的实验设计是_______。
    4.(2022·重庆南川·一模)今年3月以来,重庆市部分地区爆发了一波新冠疫情,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我区各学校常用消毒剂对校园进行消毒。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学校常用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作为消毒剂,于是兴趣小组同学们决定对这两种消毒剂的组成和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1】取少量3%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发现有气泡产生,同学们觉得应该是氧气,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该气体,同学们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实验2】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过氧化氢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______,类似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实验探究】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进行实验。

    (1)向锥形瓶中加入25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80
    160
    210
    X
    220

    ①分析表中的数据:第三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气体体积是______,继续分析得出X=______。
    ②综合上述分析,于是得出结论:______。(填:“猜想一正确”或“猜想二正确”)
    5.(2022·江西·赣州市赣县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小华同学在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加热,成功的制取并收集了几瓶气体,但意外的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Ⅰ.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Ⅱ.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Ⅲ.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呈红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__; 猜想三:该气体为氯气和氧气。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小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
    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 __ 成立
    (2)
    小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C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D中
    C中带火星木条复燃,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______ 。

    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评价】
    老师认为小明结论正确,而小华的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应用】
    Ⅰ.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成红色,该现象说明该反应还生成了_________。
    Ⅱ.通过实验证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二氧化锰不仅能作为催化剂使氯酸钾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同时二氧化锰也能直接与氯酸钾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两种气体,请根据以上分析,写出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6.(2022·辽宁·丹东市第六中学二模)某兴趣小组对课本中“食盐常用于制氯气、烧碱”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主体部分如图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

    (1)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得氢氧化钠、氯气(C12)和氢气,进而生产具有消毒、漂白作用的“84”消毒液。
    ①实验过程中与负极相连的导管口周围严禁明火,其原因是_______。
    ②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制取“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的原理:;小吴向2mL“84”消毒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84”消毒液显______性,并有漂白性。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了解久置的“84”消毒液是否变质,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①品红溶液是一种红色色素。
    ②“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CO2反应()。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化钠和碳酸钠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会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④Ca(ClO)2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放置一段时间的“84”消毒液是否变质?如果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提出猜想】猜想1:未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1O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1、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该溶液于烧杯中,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____不成立
    ②另取适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品红溶液
    _________
    猜想3成立

    写出实验操作①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交流反思】实验最终确定猜想3成立。有人提出直接将这样的“84”消毒液倒掉会污染环境,为了将碳酸钠除去,我们应该向其中加入稀盐酸,直到_________为止。
    【拓展应用】“84”消毒液存放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
    7.(202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0中一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很多资料上都认为二氧化碳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那二氧化碳气体究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呢?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两套装置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请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定性实验】实验后,装置II水槽中的液体应该呈酸性,向此液体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会变为________。但是取几次实验后的液体样品,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无明显变色现象,对此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定量实验】采用数字化实验测定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净度的差异。因实验设备有限,本实验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收集气体中残留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推算出空气的含量,再求出CO2的含量。请填写如下表表格中相应的空白(精确到1%即可):

    测量氧气含量
    推算出CO2含量
    结论
    排空气法
    6.6%
    69%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更纯净
    排水法
    4.2%
    ________

    通过实验可知,若对CO2纯度要求较高,应该使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利用装置I和装置II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都会混有少量空气,原因是_______。
    【交流讨论】证明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更高,还有什么方法?______。
    【拓展应用】利用传感器对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
    步骤1:如图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步骤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步骤3: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象情况如图3所示。
    【查阅资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两种物质均可与CO2发生反应。

    (1)导致曲线AB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图3中曲线1中_______段气压的变化是由于充分振荡导致的。
    (3)利用现有的装置,在不使用其他试剂的情况下,请写出除振荡烧瓶外继续降低E点的操作方法:_______。
    (4)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曲线I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8.(2022·黑龙江·肇州县双发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 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___________。
    已知: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Mg3N2),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
    (3)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a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体的总质量m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的式子表示m的取值范围)
    (5)某同学对该混合物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Ⅰ.碱石灰是固体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不与NH3反应;
    Ⅱ.;Ⅲ.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精确称量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固体5.00g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C,连接装置;
    ③关闭活塞K,打开A中的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水,至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④打开活塞K,鼓入空气;⑤再次称量装置C,装置C增重0.34g。请回答:
    a.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b.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c.实验步骤④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d.固体混合物中Mg3N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e.实验证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写一条)
    9.(2022·山东菏泽·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实验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无色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试剂的试管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试剂进行实验。
    甲同学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试管内______,由此得到结论:该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乙同学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试管内______,乙同学认为也能得到甲同学的结论。
    【评价反思】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比较合理,质疑乙同学的方案不够严密,认为也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丁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②乙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实验操作,该操作是______,可观察到__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可以确认不是因为柠檬酸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
    10.(2022·湖南株洲·九年级专题练习)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做了实验A、B、C,他们都进行了规范地操作、准确地称量和细致地观察。

    【实验A】一段时间后,甲组同学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原因是______。
    【实验B】乙组同学认为实验B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请从原子的角度说明守恒的原因______。
    【实验C】丙组同学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原因是____。
    【实验反思】同学们在实验A和C中获得启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____________容器中进行。
    【装置改进】丙组同学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继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氮化镁(Mg3N2)固体。
    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原因是____。
    11.(2022·湖南·长沙市立信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1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2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如图1,在装入试剂前,先_______________,然后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
    (2)关闭弹簧夹K1、K2,再向烧杯中加入热水,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3)如图2,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3,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填“X”、“Y”或“Z”),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
    【数据处理】

    (4)【实验一】中,氧气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
    12.(2022·黑龙江佳木斯·九年级期中)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H2O2生成O2 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质量、同浓度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和水泥块,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 所需的时间。
    【进行实验】如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______。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1
    2
    反应物
    5%H2O2
    5%H2O2
    催化剂
    1g水泥块
    1gMnO2
    时间
    165秒
    46秒

    【结 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是______。
    【反 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 或水泥块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2 和水泥块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和______是否改变。
    13.(2022·安徽淮南·九年级阶段练习)有一种神奇的蜡烛,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而且看上去和普通的蜡烛一模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能让蜡烛持续燃烧?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同学们,蜡烛芯内打火石中的某种金属是镁、铁、铜三种金属中的一种。
    【进行实验】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大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
    打火石呈银白色
    该金属一定不是____
    2.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后的溶液呈____色
    该金属一定不是铁,而是镁

    【反思交流】(1)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当吹灭蜡烛时,烛芯中的金属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_________;
    (4)这种“吹不灭”的蜡烛实际上也可以熄灭,请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熄灭它_________。
    14.(2022·湖南株洲·九年级单元测试)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_____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上出现_____;
    b.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为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____
    灯丝为银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变化。
    【结论】猜想_____填(“一”或“二”)正确。
    15.(2022·云南·富源县第七中学九年级期中)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降低,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
    16.(2022·四川省安岳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种碳的氧化物?
    (查阅资料)NaOH溶液是吸收CO2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干燥气体的液体药品。
    (合理猜想)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CO2 猜想3:_______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尽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检验造成干扰;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
    (3)有下列实验现象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E装置中出现______的现象。
    ②F装置的澄清石灰水_______。
    (4)通过实验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17.(2022·广东佛山·九年级开学考试)熔喷布是生产口罩的主要材料。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熔喷布的组成元素,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提出问题】熔喷布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为蓝色;
    ②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碳、氢、氧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按图连接装置;
    ③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④装入相关试剂后,通入一段时间干燥的O2。
    上述部分实验操作的顺序为_________(填序号,每种操作只选一次)。
    【实验分析】
    (1)装置B中观察到_________,证明生成了水。
    (2)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尾气中检测不到________,说明样品充分燃烧。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知,熔喷布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
    【讨论交流】装置B和装置C_____(选填“能”或“不能”)调换位置,理由是_______。
    18.(2022·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种碳的氧化物?
    【猜测】
    (1)猜想1:只有CO;猜想2:只有CO2;猜想3: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验证猜想,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2)除E装置中观察到固体由黑变红,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应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则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实验结论】
    (3)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问题讨论】
    (4)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l2##氯气     一     复燃     蓝     氯气能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即使生成了少量的氯气,也会溶解在水,而收集不到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具有刺激性气味     引流
    【详解】猜想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K、Cl、O、Mn,故生成物中也应含这些元素,结合猜想一和猜想三可知,猜想可能的两种气体是氧气和氯气,所以猜想二为:Cl2;
    实验探究:方案Ⅰ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说明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没有氯气。猜想一成立;
    方案Ⅱ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要使得猜想三成立,则生成氧气和氯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现象为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变为蓝色;
    反思评价:①氯气能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即使生成了少量的氯气,也会溶解在水,而收集不到,所以方案Ⅰ不合理;
    ②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没有刺激性气味,所以不可能只含有氧气;
    拓展应用:步骤②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     氧化铜不是催化剂,参与反应产生氧气     0.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排除过氧化氢自身分解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可能性     验证氧化铜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H2     6.0mL 30%     Cu2+
    【详解】实验一:[猜想假设]Ⅱ、(1)结合催化剂的定义和已有猜想分析可知,氧化铜作为催化剂,不参与反应,则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化铜不作为催化剂,可以参与反应生成氧气,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另外就是氧化铜不作为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答案为:氧化铜不是催化剂,参与反应产生氧气。
    [实验验证](2)由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的结论可知,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过氧化氢加入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氧气,所以此时会看到气泡,生成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前后质量,所以此时称量固体质量是0.2 g;重复实验步骤,氧化铜作为催化剂,还会有相同的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答案为:0.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反思](3)步骤①首先排除过氧化氢溶液自身的影响,不会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从而根据加入氧化铜后的实验现象推断此题;重复步骤②、③观察木条是否可以复燃,验证氧化铜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故答案为:排除过氧化氢溶液自身分解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可能性;验证氧化铜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实验二:(4)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解离”时一个氢分子分裂成了两个氢原子,然后一氧分子结合成过氧化氢分子,故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H2;
    (5)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变量应该是氯化物,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不然就没有可比性,故M的应该与其它组的一样为6.0mL 30%,三者阴离子相同,只有含铜离子时,反应速率最快,所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铜离子,故答案为:6.0mL 30%;Cu2+。
    3.     ①     吸收有机物燃烧所产生的水蒸气          将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中     21︰3︰16     7︰12︰4     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详解】[实验分析]
    (1)为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实验结果影响,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在通过浓硫酸吸收水蒸气,故填:①。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有机物燃烧所产生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E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 2NaOH=Na2CO3+ H2O,故填:吸收有机物燃烧所产生的水蒸气;CO2+ 2NaOH=Na2CO3+ H2O。
    (3)实验过程中,加热前要先通入空气一段时间,该操作的作用是将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故填:将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碱石灰可用来干燥中性气体,同时也可 以用来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实验中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中,故填: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中。
    [实验结论]
    D质量增加90.8g-80.0g=10.8g,生成水10.8g,E质量增加112.8g-82g=30.8g,生成二氧化碳30.8g,根据质量守恒,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前氢元素质量 ,反应前碳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16.0g-1.2g-8.4g=6.4g,故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8.4g:1.2g:6.4g=21︰3︰16,故填:21︰3︰16。
    [拓展分析]
    该有机物中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 7︰12︰4,故填:7︰12︰4。
    [实验反思]
    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一氧化碳,该实验缺陷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故填: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4.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催化剂     45mL     215     猜想一正确
    【详解】实验1: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同学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作出猜想: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作催化剂,故填:催化剂。
    实验探究:
    ①第1次收集气体80mL,第2次收集气体160mL-80mL=80mL,第3次收集气体210mL-160mL=50mL,说明84消毒液被消耗完。每次推入25mL÷5=5mL过氧化氢溶液。所以第三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气体体积是50mL-5mL=45mL。X为210mL+5mL=215mL。
    ②因为第4次,第5次推入后不分解产生气体,所以84消毒液不是催化剂,猜想一正确。
    5.     氯气##Cl2     一     变蓝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可能氯气被水吸收导致收集到的气体中不含氯气     高锰酸钾##KMnO4    
    【详解】猜想与假设: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所以生成的气体可能为氧气或氯气或两者的混合物。结合猜想一、三,所以猜想二:该气体为氯气。
    实验探究:
    (1)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说明无氯气。所以猜想一成立。
    (2)猜想三成立成立,说明既有氧气又有氯气。所以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根据查阅资料:Ⅱ.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反思与评价:
    根据查阅资料:Ⅱ.氯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可知小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可能氯气被水吸收导致收集到的气体中不含氯气。
    拓展应用:
    Ⅰ.根据查阅资料Ⅲ.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呈红色,和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滤液成红色说明有高锰酸钾生成。
    Ⅱ.二氧化锰直接与氯酸钾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两种气体,根据上述实验可知生成的固体是高锰酸钾、气体是氧气和氯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6.     氢气遇明火易爆炸          碱     NaCl、NaClO、Na2CO3     1     溶液不褪色          不再产生气泡     避光、密封保存
    【详解】(1)①实验过程中与负极产生的是氢气,相连的导管口周围严禁明火,其原因是氢气遇明火易爆炸;
    ②氯化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向2mL“84”消毒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84”消毒液显碱性,并有漂白性;
    (2)提出猜想:猜想1:未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
    猜想2:次氯酸钠变质是和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钠,部分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2CO3;
    实验探究:①取适量该溶液于烧杯中,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则可证明猜想1不成立;
    ②另取适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品红溶液,要证明猜想3成立,则证明溶液中不含次氯酸钠,因为次氯酸钠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不褪色;
    实验操作①中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实验最终确定猜想3成立,有人提出直接将这样的“84”消毒液倒掉会污染环境,为了将碳酸钠除去,我们应该向其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说明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完;
    拓展应用:“84”消毒液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存放时应注意的事项是避光、密封保存。
    7.     CaCO3+2HCl=CaCl2+H2O+CO2↑     红色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80%     锥形瓶中的空气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合理即可)     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     注射器中液体加入烧瓶中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     CD     使烧瓶内物质冷却(合理即可)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很少,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CO2+H2O=H2CO3
    【详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定性实验]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而取几次实验后的液体样品,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无明显变色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造成的,故填:红;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定量实验]
    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21%,测量氧气含量4.2%,空气体积分数4.2%÷21%=20%,二氧化碳体积分数1-20%=80%,故填:80%。
    [实验反思]
    利用装置Ⅰ和装置Ⅱ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都会混有少量空气,原因是装置本身含有空气,故填:锥形瓶中的空气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
    [交流讨论]
    证明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更高,可以选择如下方法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故填: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
    [拓展应用]
    (1)注射器中的液体加入烧瓶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导致压强突然增大,所以曲线AB段气压增大,故填:注射器中的液体加入烧瓶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导致压强突然增大。
    (2)振荡烧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所以图中曲线1中CD段气压的变化是由于充分振荡烧瓶导致的,故填:CD。
    (3)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温度降低压强也会减小或抽气也会造成压强减小,故填: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或抽气等)。
    (4)曲线3装置内的气压减小程度最大,所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很少,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曲线1涉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CO2+H2O=H2CO3。
    8.     镁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     21     氮气##N2     Mg3N2+6H2O=3Mg(OH)2+2NH3↑          干燥氨气     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C     将反应后滞留在装置中的氨气排出     20%     生成物氢氧化镁难溶于水,阻碍了反应进行,使得氮化镁不一定都反应
    【详解】(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理是镁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气体的体积;
    (2)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21%。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 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空气的氮气;
    (3) 已知: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3N2+6H2O=3Mg(OH)2+2NH3↑;
    (4)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a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体的总质量m为;
    (5) a. 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氨气会带出装置中的部分水蒸气导致实验误差,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氨气;
    b.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C,导致实验误差;
    c.实验步骤④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反应后滞留在装置中的氨气排出,使其全部被吸收;
    d. 装置C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增加质量就是生成的氨气质量0.34g;

    则,固体混合物中Mg3N2的质量分数为;
    e.实验证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是生成物氢氧化镁难溶于水,阻碍了反应进行,使得氮化镁不一定都反应。
    9.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溶液变红     加热试管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H2CO3CO2↑+H2O
    【详解】进行实验:
    澄清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所以会观察到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会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进而会观察到试管内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
    评价反思:
    乙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因为柠檬酸常温稳定,分解温度约为175°C,碳酸不稳定,常温易分解;所以接着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加热试管,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就可以确认不是因为柠檬酸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该反应为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故填:加热试管;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H2CO3CO2↑+H2O。
    10.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得左盘质量变小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镁条燃烧产生的部分固体以白烟的形式弥漫到空气中,使得生成物收集不全     密闭     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更活泼
    【详解】实验A:装置不密闭,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造成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减小,所以天平指针向右偏。
    实验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同时生成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变化的微观特征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在重组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实验C: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为粉末状固体,颗粒减小,部分固体以白烟的形式弥漫到空气中,使得生成物收集不全,因此收集到的固体反应而比镁条的质量小了。
    实验反应思: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有气体进入或逸出装置,干扰实验现象。
    装置改进:由于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更活泼,所以氧气更易与镁条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要远多于氮化镁的质量。
    11.     检查装置气密性     CO2和O2     Z     水蒸气冷凝          错误     由实验可知水蒸气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为0.03%
    【详解】【查阅资料】1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实验一】实验前,先对连接好的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避免装置漏气影响实验效果。所以,
    (1)如图1,在装入试剂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被吸收。所以,V1等于已反应的VmL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2)关闭弹簧夹K1、K2,再向烧杯中加入热水,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VmL气体中的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白磷燃烧消耗的的氧气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故填:二氧化碳和氧气
    【实验二】(3)如图2,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向袋内呼出气体体积随时间逐渐增加,而二氧化碳增长量比水蒸气多,所以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3,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Z;
    随时间的增长,水蒸气发生冷凝;图3中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Y。即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4)【实验一】中,V1等于已反应的VmL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之外的气体总体积;V2等于已反应VmL气体中的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白磷燃烧消耗的的氧气之外的气体总体积;所以氧气的体积V1一V2。
    【评价与反思】由实验二中图像可知,水蒸气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为0.03%。所以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是错误的。
    12.     排水法     在相同条件下,H2O2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质量##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质量
    【详解】进行实验:
    收集氧气的方法有两种: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由于该实验是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故应采用排水法收集,便于观察是否收集满;
    结论:
    由表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收集一瓶氧气所需的时间短,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好,则可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H2O2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反思:
    催化剂除了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13.     铜     无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隔绝了氧气     剪掉烛芯、湿抹布盖灭
    【详解】[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打火石呈银白色,该金属一定不是铜,因为铜是紫红色;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溶液为无色,该金属一定不是铁,而是镁,因为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
    [反思交流]
    (1)实验2中反应是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3)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不燃烧的原因是: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气包围着,缺少氧气,里面的金属不燃烧;
    (4)“吹不灭”的蜡烛熄灭的方法有: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
    14.     不一定     水珠     化学     发热     物理     二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可以通过伴随现象帮助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把伴随现象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比如本题中,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提出问题:
    根据分析,发光、放热现象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为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蜡烛含有碳、氢元素,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在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2)根据题意,白炽灯发光、放热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
    综上所述,猜想二正确。
    【点睛】通过本题可知发光、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同样,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气球、轮胎爆炸;物质的颜色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无色的气态氧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5.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实验一:
    (1)水中加入酚酞不变色得出的结论是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会看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得出的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氨水具有挥发性,溶液中的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照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二:
    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说明氨分子运动比氯化氢分子快,由于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比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小,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三:
    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故填: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点睛】
    16.     CO和CO2          尾气处理,防止CO污染空气     黑色粉末变红     变浑浊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常见碳的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2,猜想1只有CO,猜想2只有CO2,所以猜想3应为CO和CO2,故答案为:CO和CO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在室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故答案为:;
    装置末端有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其有毒,且具有可燃性,使用酒精灯将其点燃,以防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尾气处理,防止CO污染空气;
    E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的颜色是黑色,铜的颜色是红色,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红;
    E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F装置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变浑浊;
    通过实验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在浓硫酸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不难,在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中,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描述(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等是易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写完化学方程式之后,一定要检查,同时注意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17.     ②①④③     无水硫酸铜变蓝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C、H     不能     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影响对水的检验
    【详解】实验操作:
    首先连接装置,对于有气体参与反应的装置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相关试剂后,通入一段时间干燥的氧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尽,防止影响实验结果,最后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顺序:②①④③;
    实验分析:
    (1)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为蓝色,故装置B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了水;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尾气中检测不到一氧化碳,说明样品充分燃烧;
    得出结论:
    熔喷布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故熔喷布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可能含氧元素,生成物中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
    讨论交流:
    装置B和装置C不能调换位置,理由是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影响对水的检验。
    18.     CO、CO2     尾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吸收二氧化碳     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猜测:
    (1)固体草酸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碳的氧化物可能是一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3:CO、CO2;
    设计实验:
    (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E装置中观察到固体由黑变红,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可观察到尾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
    (3)猜想3成立,说明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受热分解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问题讨论:
    (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5)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相关试卷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专题12科学探究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专题12科学探究题 (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题型结构思维模式,混合溶液成分的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提出了疑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