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答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27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答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27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答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27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答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答案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该县最可能位于A,与纯粹性社区相比,交融性社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人口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2022·山东济宁·一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现象。下图分别示意2018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城镇、农村≥65岁老年人口占比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最明显的是( )
A.沪 B.渝 C.辽 D.新
2.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福利 B.文化教育 C.医疗卫生 D.人口流动
【答案】1.B
2.D
【解析】
【分析】
1.
由两图数据可知,重庆的城镇老年人占比为10-14,而农村的占比为大于20,城乡倒置现象最为明显,B正确,A错误;故选B。
2.
导致我国城乡老龄化倒置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年轻人口大量迁入城镇,农村老人占比高而造成,D正确,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是间接原因,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城乡倒置,指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解决措施:积极构建农村老龄服务保障体系和老龄社会治理体系。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互助养老之路,需弘扬互助文化,建立现代乡村互助共同体话语;要多渠道筹资,增加农村互助养老资金支持;要延伸拓展功能,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建设;要加强规范指导,提高互助养老的服务质量;要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的功能。
(2022·河北·模拟预测)近年来,重庆市人口迁移活跃,既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又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出,人口迁入量远大于人口迁出量;同时,市内人口流动也很频繁。下图示意研究区内重庆市人口长期流入来源地分布,图中重庆市的西南部为主城区、东北部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东南部为生态保护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重庆市易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的原因有( )
①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好
②城市文化先进,交通非常便利
③空间距离较近,迁移成本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人口流入重庆市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是( )
A.流入人口较多,城市交通拥堵加剧 B.流入人口较多,资源开发规模扩大
C.流入人口较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以解决 D.流入人口较少,生态环境压力较小
【答案】3.D
4.D
【解析】
【分析】
3.
结合材料、图示和所学知识,研究区内有长江及其支流,水资源均丰富,①错;重庆地势起伏大,被称为“山城”,交通不便利,②错;人口大多来自重庆市周边地区,迁移距离近,成本低,③对;重庆是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较多,就业机会多,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④对。综上可知,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4.
由图可知,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流入重庆的人口较少,且东北部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东南部为生态保护区,渝东北、渝东南注重生态保护,不宜迁入大量人口,A、B项错误;流入人口少,不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生态环境压力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5.(2022·上海虹口·一模)上海引进海内外人才的主要优势是( )
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B.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C.创业环境好,发展质量高 D.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上海吸引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因素是创业环境好,科技水平高,给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遇,C正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A错误。上海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不占主要经济地位,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小,B错误。四季分明,气候宜居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不能成为最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
6.(2022·上海徐汇·一模)地处珠江口的深圳已是一个人口超过1700万的超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大量人口迁入深圳,主要原因是深圳( )
A.自然环境优美 B.就业机会众多 C.矿产资源充足 D.水陆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深圳经济发达,当地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众多,吸引人口迁入,B正确。自然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D错误。深圳矿产资源不足,C错误。所以选B。
7.(2022·上海青浦·一模)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A.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B.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C.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D.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迁入区生产生活条件好,往往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移民迁入会增大资源压力,不一定促进资源开发,A错误;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D正确。故选D。
【点睛】
(2022·辽宁沈阳·一模)近年来,我国某县以其秀丽的溶洞景观,天然氧吧的山乡环境,吸引大量“候鸟人”每年10月到3月移居聚集,并逐渐形成多类共生的季范性移民社区群落。下图为该地季节性移民社区发展阶段、类型和空间分布图。下表为“巴马县盘阳河流域季节性移民社区类型及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特征
聚居空间
景观设施
交融性社区
追求原生态巴马生活
自然村落,散居
住宅条件简陋,乡村景观
优势性社区
群体多元,消费能力差异大
商业生活区,高密度聚居
公共设施多“村中城”景象
共享性社区
中端消费,季节性康养
田园度假村,散居
村容有致,连排乡村别墅,旅游设施多
纯粹性社区
社会精英,海外人士,购买第二养生居
毗邻长寿养生景区
品质门控社区,高尚康区,低密度聚居养生景观,设施丰富
8.该县最可能位于( )A.广西 B.黑龙江 C.江苏 D.陕西
9.与纯粹性社区相比,交融性社区( )
A.住宅价格较昂贵 B.基础设施不完善 C.候鸟人占比较高 D.商业气息较浓厚
【答案】8.A
9.B
【解析】
【分析】
8.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结合材料可知,该县有秀丽的溶洞景观,我国喀斯特地貌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每年10月到3月移居,说明该地纬度低气温较高,对比几个答案,广西最符合,所以A正确,BCD错误。
9.
由表格可知,交融性社区的住宅条件简陋,乡村景观为主,纯粹性社区是品质门控社区,高尚康区,低密度聚集养生景观,设施丰富,所以住宅价格更贵,基础设施更完善,A错B对,纯粹性社区候鸟人比重更高,商业气息更浓,CD错。故选B。
【点睛】
1.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推力和拉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因素之一,随着交通条件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冬季人们会从高纬度寒冷地迁移到低纬度的气温较高地带过冬。
10.(2022·上海黄浦·一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
A.大自流盆地 B.刚果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恒河平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自流盆地由于距海洋远,形成干旱的沙漠气候,人口稀少,A错误;刚果盆地和亚马孙平原都是雨林气候,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B、C错误;恒河平原位于中低纬度且位于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所以选D。
(2022·福建·模拟预测)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人口净流出省(区)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河南省
安徽省
四川省
江西省
陕西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2020年常住人口(人)
99365519
61027171
83674866
45188635
39528999
47209277
24049155
净流出人口(万人)
1549
1017
733
520
99
71
37
11.表中人口净流出的省(区)( )A.以西部省(区)为主 B.交通通达度较低
C.人口的密度较大 D.就业岗位相对少
12.表中人口大省(区)人口流出后( )
A.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提高了本地的环境容量
C.增加了本地的就业岗位 D.增加了本地老年人口数量
【答案】11.D
12.A
【解析】
【分析】
11.
由表中数据可知,人口净流出的省(区)中,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属于中部地区,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地区,中西部省(区)数量相差不大,A错误;而中部省(区)流出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出的省(区)中,河南省、陕西省的交通通达度均较高,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较小,C错误;由于这些省(区)就业岗位少,促进了人口大量流出,D正确,故选D。
12.
人口流出省(区)多为人地矛盾突出地区,人口流出后有利于缓解本地人地矛盾,促进本地协调发展,A正确;人口净流出后,可以减缓本地的就业压力,但没有增加本地的就业岗位,C错误;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由资源、科技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在一定时段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因为人口流出而提高,B错误;流出人口以年轻人为主,会增加人口流出地老年人口的比重,但不会增加流出地老年人口的数量,D错误,故选A。
【点睛】
地区人口的流出会加强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土地资源,但人才、劳动力流失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022·湖南·模拟预测)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其中,浙江人口增加了约1014万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下表为浙江省主要城市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量(万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量(万人)
增量(万人)
杭州市
1193.6
870.04
323.56
温州市
957.29
912.21
45.08
宁波市
940.45
760.57
179.88
金华市
705.07
536.16
168.91
13.2010-2020年,浙江省人口增长速度快,其可能的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净迁移率高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高
14.2010-2020年,宁波市人口增量明显高于温州市,说明近年来该市( )
A.交通便利,物流发达 B.大量接纳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C.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
【答案】13.B
14.D
【解析】
【分析】
13.
浙江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人口拉力大,人口迁入率高于人口迁出率,因而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选项B正确;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不高,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的增长模式应属于“三低型”,故ACD错。本题选B。
14.
近年来,因宁波市把握住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及高端服务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方向发展的速度,由此增强了人口拉力。选项D正确;宁波和温州同属于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交通、物流都比较发达,自然环境条件也相差不大,故AC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宁波属于长三角地区五大城市之一,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属于产业转出地区,故B错。所以本题选D。
【点睛】
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进行的。
(2022·辽宁沈阳·一模)卡塔尔国土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约为276万人,其中外籍劳务人口约占全国的80%以上,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卡塔尔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 )
A.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临近海港,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温度适宜 D.森林茂密,环境优美
16.该国人口( )
A.外籍人口出生率高于本地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当地人口就业压力巨大 D.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大
【答案】15.B
16.D
【解析】
【分析】
15.
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只有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湿润,临近海港,交通便利,较适宜居住,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B正确,A错误;卡塔尔为热带荒漠景观,D错误;该地并不是“地势低平”导致“温度适宜”,而是由于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导致“温度适宜”,C错误。故选B。
16.
由材料可知,卡塔尔外籍劳务人口约占全国的80%以上。劳务人口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因此卡塔尔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当地人口就业压力较小,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大,D正确,B、C错误。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比较出外籍人口出生率与本地出生率的大小,A错误。故选D。
【点睛】
卡塔尔是西亚的一个主权阿拉伯国家,位于较大的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半岛。该国在发现石油之前以珍珠狩猎和海上贸易而闻名。卡塔尔拥有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储量,也是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卡塔尔(阿拉伯)国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5%,其次是其他阿拉伯人(13%),印度人(24%),尼泊尔人(16%),菲迪皮诺(11%)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各占5%)。该国有250,000名菲律宾人,使他们成为第三大外籍人士。由于男性劳动力大量涌入,女性仅占人口的25%。
(2022·北京房山·一模)表为北京、广东、黑龙江和西藏四省(市、自治区)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人口数值是指常住(半年以上)人口数量。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
人口数值(万)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甲
12601
18.85
68.80
12.35
乙
3185
17.95
63.35
18.70
丙
2189
11.90
68.5
19.6
丁
364
24.53
66.95
8.52
17.依据数据,可推知四地中( )A.甲地社会养老负担最重 B.乙地劳动人口数量最少
C.丙地劳动力成本最低 D.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18.造成甲、乙两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
A.人口迁移 B.人口政策 C.医疗水平 D.生育观念
【答案】17.D
18.A
【解析】
17.
结合表中数据分析,甲为广东,乙为黑龙江,丙为北京,丁为西藏。四地中乙地60岁及以上人口与15-59岁人口的比值最大,可知社会养老负担最重,A错误;劳动人口数量=人口数值×劳动人口比重,计算可得,丁地劳动人口数量最少,B错误;丙为北京,劳动力成本最高,C错误;丁为西藏,0-14岁人口比重最大,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D正确。故选D。
18.
结合上题分析,甲为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快,吸引了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因此15-59岁的劳动人口比重较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较低;乙为黑龙江,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口大量迁出,从而导致15-59岁的劳动人口比重较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较高,A正确;人口政策、医疗水平、生育观念等不是造成甲、乙两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故选A。
【点睛】
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三个角度: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四个方面: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④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2022·福建厦门·二模)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1945年,该市人口仅约1000人,到1960年聚增至20万。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1980
1990
1992
1993
2000
2010
2020
总人口数/万人
73.8
94.1
96.9
233.7
250.6
290.4
278.1
城市化率/%
55.48
72.96
73.81
40.56
42.96
63.59
72.48
19.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 B.行政区划变动 C.自然资源开发 D.产业结构调整
20.2010~2020年期间,该市( )
A.城镇人口增长8.89% 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
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19.B
20.C
【解析】
【分析】
19.
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市1992年总人口为96.9万,仅过一年,该市总人口突然骤增至233.7万,增加了136.8万人,且城市化率由1992年的73.81%骤减为40.56%,结合其他年份数据如:1980年至1990年该市总人口10年间一共增长20.3万人,可以判断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为行政区划变动(扩大所致),人口自然增长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又或者是自然资源开发不可能让该市在一年内人口增长一倍多,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20.
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2020年期间,总人口从290.4万减少为278.1万人,人口总量不增反降,说明人口为负增长,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C正确,A错误;三次产业占比以及产值状况,材料以及表格数据没有体现,B、D错误,本题选C。
【点睛】
人口老龄化定义: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22·四川泸州·二模)人口性别比通常以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值来表示,正常范围为102-107。下图示意四川省攀技花市1964-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而四川省在2016-2019年有3年的总人口性别比都低于100,成为我国人口性别比最低的省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攀枝花市在1964-1982年的18年时间里,总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产业布局变化 C.重男轻女思想 D.适婚女性外嫁
22.自90年以后,攀枝花市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B.未婚青年人数增加
C.婚姻制度不断变革 D.男女比例逐渐均衡
23.应对四川省人口性别比现状采取的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限制人口外迁 B.鼓励晚婚晚育 C.调整产业结构 D.放宽落户政策
【答案】21.B
22.D
23.C
【解析】
【分析】
2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攀枝花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1964—1982年的18年时间里,随着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比重提高,导致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大量外来男性劳动力迁入,导致总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B正确;计划生育、生育观念都不是导致总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的原因,AC错误;改革开放之前,适龄女性外嫁较少,D错误。所以选B。
22.
由图可知,总人口性别比在90年代之后不断降低,说明男女比例趋于均衡,D正确;总人口性别比与产业结构、未婚青年人数、婚姻制度相关性不大,ABC错误。所以选D。
23.
四川省总人口性别比低于100,说明四川省女多男少,应调整产业结构,多发展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C正确;鼓励晚婚晚育、放宽落户政策男女是一样的,无法改变人口性别比,也不能缓解女性的就业问题,BD错误;限制人口外迁会激化矛盾,A错误。所以选选C。
【点睛】
缓解男女比例失衡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男女平等”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或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犯罪行为。
(2022·新疆·二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组成一个家庭户。按照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可以把家庭户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不同立户模式。下图示意我国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户变化情况,三次人口普查均发现30~34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的一代户比例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为适应我国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变化,企业最可能推出( )
A.一人食火锅 B.双人半价餐 C.大户型房子 D.智能化家电
25.与20~24岁年龄段相比,30~34岁年龄段一代户比例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离婚人数多 B.结婚人数多 C.赡养父母 D.生育子女
26.下列有关我国家庭户现状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户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B.网络娱乐市场的发展空间受限
C.家庭养老抚育的功能逐步弱化 D.城市的人口落户政策逐步放宽
【答案】24.A
25.D
26.C
【解析】
24.
由图可知,我国的家庭户数呈增多趋势,但家庭平均人口数在减少,甚至跌破3口之家,证明家庭户规模在缩小,单身户越来越多,所以独居让“单身经济”近年来迅速崛起,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地满足单身户需求的产品,“一人食火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A正确;双人半价餐是商家一般的促销手段,不是应对家庭户缩小的活动,B错误;家庭户规模缩小,适合居住小户型房屋,C错误;智能化家电只是方便使用,与家庭户规模缩小无关,D错误。故选A。
25.
与20~24岁阶段相比,30~34岁阶家庭户进入生育阶段,生育孩子后,由一代户变为二代户,所以一代户比例较低。故选D。
26.
据图所示,家庭户数量呈增长趋势,A错误;网络或者虚拟世界很大程度上满足单身户人群归属感的需要,线上娱乐市场迎来巨大发展空间,所以B错误;家庭户规模变小,亲情帮助弱化,原来的传统家庭的代际支持、家庭养老抚育的功能在弱化,C正确;城市人口落户政策逐步放宽是家庭户规模缩小的原因,不是现状和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生育政策、抚养成本、婚姻的稳定程度、受教育水平、宗教、生育观念等。目前我国人口政策主要是鼓励生育。
(2022·福建漳州·二模)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L县政府驻地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28.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 )
A.自然灾害较少 B.医疗设施较好 C.人均耕地较少 D.旅游业较发达
29.为进一步振兴社会经济发展,当地宜采用的发展策略是( )
A.异地城镇化 B.就近城镇化 C.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
【答案】27.B
28.C
29.B
【解析】
【分析】
27.
县政府所在地即县城,经济发达,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人口流动强度为正值且最大,由图可知,乙的人口流动强度最大,故为县政府所在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
由图可知,东部的人口流动强度为负值,说明流入人口小于流出人口,因流出人口多使流动活跃度大,流出人口多,可能自然灾害多,A错误;医疗设施差,B错误;人均耕地少,使人口外流多,C正确,旅游业发达,人口流入多,D错误,故选C。
29.
由人口流动活跃度和人口流动强度可以看出,该县除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较大外,大部分地区的流动不明显,宜采取就近城镇化策略发展经济,B正确;该县经济相对落后(从户籍与常住人口对比判断)不适宜异地城镇化,A错误,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阶段,C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应用,人口流动活跃度和人口流动强度的公式计算必须清楚其值的变化与人口流动状况的关系,同时要对图表的曲线进行详细分析,看是正值还是负值,从而判断其流动人口的大小。
(2022·四川巴中·一模)读四川省第七次、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对比表,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普查次数
总人口
家庭户规模
人口性别比
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
第七次人口普查
8367.5万
2.51人
102.19
50.12%
第六次人口普查
8041.8万
2.95人
103.14
45.87%
30.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政策 B.经济状况 C.地形地势 D.气候条件
31.四川省家庭户规模变化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年轻人婚后独居增多 B.家庭子女数量减少 C.住房条件改善 D.生育政策调整
32.下列关于四川省人口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变化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②女性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③“男女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④“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仍较浓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0.B
31.D
32.B
【解析】
30.
成都平原经济区有成都市等大城市为依托,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因此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上升较快,B正确;人口政策影响不明显,A错误;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均不是最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31.
四川省家庭户规模减小,原因是年轻人结婚后独居现象增多,A正确,不合题意;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和住房条件改善都会使得家庭户规模减少,BC正确,不合题意;我国生育政策近年来相对宽松,会使得新生儿增多,使得户规模增加,故调整生育政策不是家庭户规模变化的原因,故选D。
32.
据表可知,四川省人口性别比下降,说明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减少,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老年人口女性比重大,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逐渐淡化,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点睛】
成都为四川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好,故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根据社会常识可知,老年人中,女性平均寿命普遍比男性要长。
(2022·福建莆田·二模)据统计,2020年全国家庭户平均人口数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对家庭规模小型化影响最弱的是( )
A.人口迁移流动 B.住房条件改善 C.婚姻观念转变 D.生育政策调整
34.家庭小型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家庭抚养功能减弱 B.基础设施需求减少
C.能源的消耗量降低 D.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答案】33.D
34.A
【解析】
33.
因为经济的原因,更多的人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流动人口增多,一部分将户口也带去,A正确;住房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人口的流动,单身居住的家庭户增加,B正确;婚姻观念的改变,导致适龄婚姻人口单身的比例增加,家庭规模减小,C正确;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为了促进生育,不会导致家庭规模减小,D错误。本题选择影响最弱的,所以选D。
34.
家庭小型化会导致家庭人口数量减少,青壮年不与老年人居住到一起,家庭抚养功能减弱,A正确;家庭小型化,家庭的数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B错误;能源的消耗量增加,C错误;家庭小型化不会促进自然增长率提高,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缩小。
(2022·河北·模拟预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涌入相对发达地区,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大潮。据统计,北京市1978—2020年流动人口数量由21.8万增加到794.3万。北京的近郊区出现了大量规模较大的“移民村落”,如“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下图示意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呈“环形”绕城分布且中心城区流动人口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较为拥堵 B.环境质量较差
C.行政管理严格 D.廉价住宅区少
36.北京“移民村落”的聚落形态主要体现了( )
A.地域文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B.城市统一规划的结果
C.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 D.外来流动人口规模较大
【答案】35.D
36.A
【解析】
【分析】
35.
流动人口主要为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收入水平不高,较难承受中心城区高昂的房价及房租,故中心城区流动人口规模小,D正确。交通较为拥堵、环境质量较差和行政管理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流动人口在中心城区聚居,但并不是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36.
由材料可知,北京近郊区出现了“浙江村”“河南村”“新疆”等“移民村落”,“移民村落”中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体现了地域文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A正确。“移民村落”并不是城市统一规划的结果,B错误。“移民村落”并不能体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C错误。外来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导致北京外来人口占比较大,但并不是形成“浙江村”“河南村”这种聚落形态的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分布,主要有下面几个情况:市中心的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较小;高校大院的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较小;北部的大型居住区外来人口比例高;南部的物流园区附近外来人口高。从常住外来人口,占总人口占比的角度来说:二环内仅有7%二环三环间、三环四环间仅有12%,13.4%四环到六环间达到16.8%和26.9如果按照外来常住人口的总数来看,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
(2022·甘肃·一模)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均增长率为0.53%;按年龄结构,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人户分离(“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增长88.52%。据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根据以上信息,推测未来我国( )
A.少儿抚养比将增加 B.养老产业不断发展
C.性别比例失衡减缓 D.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38.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户在人不在”比重最大的是( )
A.粵 B.沪 C.黑 D.浙
39.根据目前人口状况,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三孩生育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 B.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C.增加社会的整体活力 D.缓和代际之间矛盾
【答案】37.B
38.C
39.D
【解析】
【分析】
37.
根据材料“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可知,我国老龄化逐渐现象严重,养老产业不断发展,B正确。从调查结果“年均增长率为0.53%”可知我国自然增长率很低,少儿占比下降,少儿抚养比将下降,A错误。材料中没有反应我国男女比例情况,无法判断男女比例失衡是否减缓,C错误。我国老龄化趋于严重,劳动力占比下降,就业压力不断减小,D错误。故选B。
38.
“户在人不在”是指户籍为当地,但人不在当地,反应了该地人口迁出为主,应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C正确。粵、沪、浙等地均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排除A、B、D选项。故选C。
39.
国家放开三孩生育,出生率上升,出生人口增加,老龄化现象得到缓解,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不符合题意。出生人口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A不符合题意。少儿人口增加,老龄化减轻,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年轻,增加社会的整体活力 ,C不符合题意。代际之间的矛盾有多种因素造成,放开三孩生育并不能缓和代际之间矛盾,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国家放开三胎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出生率,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消费增长,同时有利于对教育、新生儿用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022·四川广安·一模)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表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
年份省(区)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甲
17.4
17.41
19.57
26.01
26.67
乙
2.56
2.89
3.56
4.16
4.77
丙
2.24
2.2
2.11
2.11
1.95
丁
0.o7
0.08
0.09
0.09
0.11
4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边疆地区
41.表1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2.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沿边经济发展 B.外来游客增多 C.出生人口增加 D.实施生态移民
【答案】40.B
41.C
42.A
【解析】
【分析】
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劳动力迁入,成为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的区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结合表中数据,甲人口聚集度最大,应是四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乙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广州,丁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新疆,丙是辽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2.
结合上题分析,丁省(区)是新疆。近年来随着沿边开放,边疆经济发展,吸引部分人口迁入,人口集聚程度小幅上升,但仍然地广人稀,A正确;外来游客增多不会影响当地人口密度,B错误;新疆出生人口变化不大,C错误;生态移民涉及人数较少,实施生态移民对当地人口密度影响较小,不会导致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D错误;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2022·陕西陕西·一模)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下图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据图判断,1953-2010年期间( )
A.0-14岁人口数量先增后减 B.总人口数量波动增长
C.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先减后增 D.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
44.影响杭州市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年龄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答案】43.C
44.C
【解析】
【分析】
43.
读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增,1964—2010年递减,且1964—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递减速度快于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递增速度,劳动年龄人口比例=1-0-14岁人口比例-65岁以上人口比例,所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先减后增,A错误、C正确;总人口数量持续增长,B错误;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读图可知,杭州市前期并未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D错误。所以选C。
44.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杭州市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增加,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经济态势良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所致,C正确;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增长,自然增长、医疗水平、生育观念对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影响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
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人口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地区,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迁入,导致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加,比例上升。
45.(2022·上海长宁·一模)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和外来常住人口。根据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反映,2011年~2019年期间上海市( )
A.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 B.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C.外来迁入人口趋缓 D.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大大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基本为正值、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是增加的,人口总量也是上升的,AB错误;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说明外来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下降,因此人口迁入趋缓,C正确。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2011~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户籍人口数是增加的,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会大大减小,D错误;故选C。
【点睛】
(20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图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特征与城乡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6.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是( )
①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
②从中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扩张
③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
④总体呈减缓发展态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7.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答案】46.A
47.D
【解析】
【分析】
46.
据材料可知“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一般来说,城镇老龄化比乡村老龄化水平要高,但由于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所以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老龄化水平反而超过了城镇,故可推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会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因为劳动力是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①正确,②错误;据图中“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一项数据的波动上升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47.
据材料可知影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的因素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劳动力大多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更易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位于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较低,故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为重庆,D项正确,ABC错误。
【点睛】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有:死亡率和出生率、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48.(2022·湖南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亚是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大量来自东北三省、西北地区等地的“候鸟”老人在此过冬。三亚“候鸟”老人达41万人,约为三亚户籍人口总数的70%、但近年来昆明、南宁等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三亚“候鸟”老人明显减少。
(1)简述三亚吸引“候鸟”老人的原因。
(2)请为三亚吸引更多“候鸟”老人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冬季气候温暖:空气质量好;风景优美:家庭团聚;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性产业相对完善。
(2)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如高质量的医疗设施、快捷的交通工具、便利的购物场所等;为候鸟”老人提供稳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在“第二故乡”建立起熟悉的社会网络;合理控制物价水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三亚“候鸟”老人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2个小题,涉及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东北、西北纬度较高,属于温带气候区,冬季寒冷,而三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气候温暖。社会经济因素:城市规模及产业发展,三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条件好,旅游业较发达,相关基础设施配件条件良好;交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地区之间往来的时间,减少了人口流动的困难,促进人口流动;三亚政府鼓励发展老年人康养产业,因此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性产业相对完善。
(2)
对于来到三亚的老人主要目的是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三亚要吸引“候鸟”老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便捷,此外社区服务水平要提高,给予人文关怀,提供稳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并且在食品健康以及物价水平方面要适宜老年人。合理化建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49.(2022·贵州贵阳·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下图示意俄罗斯2017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的空间分布。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边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1)指出2000年以来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2)指出2017年俄罗斯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析甲半岛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
(3)现今俄罗斯人口迁移有向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迁移方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先降低后增加,人口增长缓慢。
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重等。
(2)分布特征: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
自然原因: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全年降水较少;河流结冰期长;沼泽广布,多冻土;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等。
(3)向东南部迁移。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拉力强,就业机会较多等。
【解析】
【分析】
该题以俄罗斯人口变化情况、人口密度分布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人口增长特点及影响、环境承载力、人口迁移的原因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
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整体上人口增长缓慢,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人口增长缓慢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会使市场萎缩,购买力下降,投资减少,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2)
据图可知,俄罗斯2017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影响环境承载力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甲半岛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气候环境不适宜;全年降水较少,且温度低河流结冰期长,水环境不适宜;沼泽广布,多冻土,土壤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少,植被生长期短,生物环境不适宜,因此环境承载力低。
(3)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其他因素等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他因素:婚姻和家庭等。
(1)向东南部迁移:俄罗斯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而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同时东南部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广,矿产资源丰富;东南部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日渐紧密,就业机会较多;政府引导、地区合作,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2)向西南部迁移:西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较好;西南部靠近首都莫斯科等大城市,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靠近大城市,距离欧洲西部较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较为发达,工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就业机会较多等。
50.(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安徽省区域图,长江和淮河将安徽省分为三个区域,淮河以北为皖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皖中,长江以南为皖南。图2为安徽省内人口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第七次全国(不含港澳台)人口普查安徽省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数(人)、城镇化率(%)及面积(平方千米)。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
面积
阜阳
8200264
44.62
9775
合肥
9369881
76.33
11445
宿州
5324476
43.96
9787
亳州
4996844
42.22
8374
淮南
3033528
65.04
5571
蚌埠
3296408
58.58
5952
宣城
2500063
56.33
12340
马鞍山
2159930
69.12
4049
六安
4393699
47.09
14990
安庆
4165284
49.98
13590
滁州
3987054
54.54
13398
芜湖
3644420
66.41
6026
淮北
1970265
65.88
2741
铜陵
1311726
57.16
3008
池州
1342764
54.92
8271.7
黄山
1330565
52.49
9807
(1)归纳安徽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形成此空间格局的原因。
(2)分析安徽省内人口大量流入合肥市的原因,并阐述人口流动对合肥市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安徽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北密南疏,由皖北向皖南递减;皖中合肥市人口分布最稠密。
原因:人口密度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阜阳、亳州等市地处皖北平原区人口密度较高;黄山、池州等市位于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低;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为省会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2)流入原因:合肥市是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提供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地区,其他市与其空间距离小。
影响:大量人口流入合肥市,为合肥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才数量众多;促进了合肥市本地的经济与流通;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与外地经济、科技与文化等的诸多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巨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安徽省为区域载体,考查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
由材料可知,安徽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北密南疏,由皖北向皖南递减;皖中合肥市人口分布最稠密。根据材料可知,影响安徽省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人口密度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阜阳、亳州等市地处皖北平原区人口密度较高,黄山、池州等市位于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低,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较好,人口稠密。
(2)
由材料可知,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合肥市是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提供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服务业等配套设施齐全;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地区,其他市与其空间距离小。分析人口流动对合肥市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大量人口流入合肥市,为合肥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才数量众多;促进了合肥市本地的经济与流通;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与外地经济、科技与文化等的诸多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巨大。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7 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冲刺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冲刺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7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冲刺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试题(浙江专用)专题07 人口专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岛是,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下列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7人口,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该县最可能位于A,与纯粹性社区相比,交融性社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