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1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件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1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件练习题,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人类社会,社会经济,反作用力,平等友好,可持续,-4-,当代人,后代人,-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 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 性、 性、 性、 性原则。(4)从概念到行动: 合作, 参与。
公平 共同 持续 阶段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行动纲领:控制 ,节约 ,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口战略
(2)人口战略。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 ②合理利用 ,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
(2)资源战略。①保护和 有限的自然资源。 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③建立 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1)环境问题。 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环境战略。①搞好 ,防治 。 ②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②是可持续发展的 、切入点和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必须把 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②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 ,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典题研析(2017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命题立意 本题以山西焦化企业布局的变化为载体考查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及其治理措施,渗透人地协调观的考查。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整合构建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1)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2)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3)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即时训练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典题研析(2018江苏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
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地图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凸显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显著成效,人地协调观地理素养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答案 (1)C (2)C
整合构建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即时训练(2018广东惠州一模)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根据多山少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该耕作方法不使用农药、化肥。下图示意“稻鱼鸭”农事安排。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稻鱼鸭”耕作方法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 )A.气温B.地形C.水源D.土壤(2)“稻鱼鸭”系统产生的效益有( )①农产品品质优良 ②有效控制病虫草害 ③一年三熟产量大 ④增加了土壤肥力 ⑤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环境问题成因、协调途径的分析思路典题研析(2016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分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分三个阶段来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注意从 面积大小 、碎片化和 分布范围 等角度概括其变化。第(2)题,结合上题的结论分别分析两次栖息地变化的人为原因。要将图文中的有用信息与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对应起来。第一次变化: 大规模伐木 使栖息地面积退缩; 修建108国道 使栖息地碎片化。第二次变化: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使植被得到恢复,栖息地面积有所 增加 ;108国道隧道通车后 人类活动 干扰减少,碎片化趋势减弱。第(3)题,注意“道路建设”的限定条件。从尽量避开、预留 生态通道 ,减少 植被破坏 ,修复已破坏的植被等角度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命题立意 本题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为主线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注重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思维建模环境问题成因、协调途径的分析思路
即时训练(2016上海卷)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材料二 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材料三 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
(1)说明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2)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答案 (1)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单元 第3讲 世界主要国家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7-,-8-,-9-,-10-,-11-,-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1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课件练习题,共60页。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4单元 第2讲 环境管理 课件练习题,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环境管理的对象,-5-,-6-,-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