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3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3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练习题,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4-,-5-,-6-,-7-,-8-,-9-,-10-,-11-,-12-,-1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两类地震波:(3)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 横 波完全消失, 纵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三大圈层:2.岩石圈的结构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 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 岩浆岩 ;B是 沉积岩 (或变质岩);C是 变质岩 (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 冷却凝固 ;② 外力作用 (或变质作用);③ 变质作用 (或外力作用);④ 重熔再生 。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比较
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 六 大板块。
3.内力作用的“足迹”(1)褶皱:①形成: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 。 ②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①形成: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错动 、位移。②地貌:谷地或 陡崖 。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典题研析(2018浙江选考)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A.①B.②C.③D.④(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思路分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④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有花岗岩花斑,因此④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选D项。第(2)题,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对应①和③,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③分别是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故选D项。
命题立意 以野外采集的岩石标本切入,考查岩石的辨识和成因分析,突出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答案 (1)D (2)D
整合构建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即时训练(2018浙江温州模拟)某地居民发现任何物品受当地井水浸泡几个月后就会变成“岩石”,下图为该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物品受井水浸泡变成的“岩石”类似于 (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残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含石块少B.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分层明显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D.坡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①的风化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典题研析(2015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思路分析第(1)题,表格中同一行中的两个地点属于同一地层;将表中各点的位置转绘到经纬网图中,如下图所示;根据题意,考察路线与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结合图示可确定总体构造线为东北—西南方向。第(2)题,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部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项为背斜构造,D项为向斜构造。A、B两项中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
命题立意 该组题以野外地质考察中获得的相关信息为载体,判断总体构造线方向、地质构造类型,并根据表格信息转绘为地质剖面图。该组题包含了地理野外考察的观察、取证、分析、推理和绘制图表的全过程。答案 (1)D (2)C
整合构建1.主要内力作用
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3.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
即时训练读某区域地质构造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a段地质构造适合储油B.b段因岩石被侵蚀而成谷地C.④为该区域最高的山峰D.图中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2)④处最可能属于( )A.冲积平原B.断陷盆地 C.火山D.褶皱山
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典题研析(2013上海卷)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B.③C.④D.⑤
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该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边界处喷发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常规物质循环图为背景,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地理常规知识的考查导向。答案 (1)C (2)C
【判读方法】(1)读图名锁定表达主题:如上图所示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析过程判断事物名称。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中B。②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③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如图中A。
(3)读箭头明确彼此关系。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这一过程为冷却凝固作用,如图中a。②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下,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b或c。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为变质作用,如图中b或c。④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如图中d。
即时训练(2018北京朝阳二模)2017年以来,我国在以页岩气、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深海或陆地永冻土中)、干热岩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勘探试采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可燃冰形成一致的地质作用是( )A.甲B.乙C.丙D.丁(2)页岩气、可燃冰、干热岩( )A.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辐射B.三者中干热岩最清洁C.开采技术目前比较成熟D.主要存在于上地幔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典题研析(2017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命题立意 试题提供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图”,图中经纬度、河流、沟谷、地形等信息清晰简洁。试题深度挖掘图像信息,围绕“洪积扇”形成三个层次的探究问题:先从整体上分析贺兰山东坡洪积扇集中连片与图中河流、沟谷之间的空间联系;再从内部差异的角度分析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该问题既是上一题思维路径的延续(河流、沟谷出口处形成洪积扇),又要辨别图中信息的细部差异(促使甲地形成洪积扇的河流流程更长,流域内为低山、沟谷,落差小,搬运砾石的能力弱);最后从自然到人文再次延伸逻辑链条,让考生根据图中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多,推断土层浅薄,不利于农业耕作。整组题识图易、深入难,平易中见深刻,对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分析及空间推理的素养要求较高。答案 (1)C (2)B (3)B
整合构建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4.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即时训练(2019山东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三月考)读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A.山顶夜雨少B.河谷盆地昼雨多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2)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山顶与河谷盆地地形起伏不同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C.山顶与河谷盆地植被状况D.山顶与河谷盆地气温的差异
地形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典题研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思路分析图像信息:①刚果盆地的经纬度位置→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②等高线分布→盆地地形;M点以下等高线密集,坡度陡。设问指向:①关键词:地形类型、理由;限定词: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②关键词:原因;限定词: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强调逆向思维的考查。
命题立意 本题以地形图为载体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和地形成因,突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核目标。答案 (1)盆地或刚果盆地。理由:①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或四周高,中部低,或河流从四周向中部流;②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③从经纬(网)判断该地形区为刚果盆地。(2)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或因洋流影响,泥沙不易沉积或因地形高差大、海岸较陡、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或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或河流含沙量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为刚果盆地,流速较小,泥沙大量沉积;且从纬度位置或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思维建模地形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的答题思路1.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大小)+特殊地貌(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2.地形成因分析: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2)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蚀、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3.方法归纳。(1)过程描述: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明确因果联系;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答案的精细化。如典题研析第(2)问需锁定外力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及区域特征,逆向推理:(2)解题技巧: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即时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海拔大多为2 000~3 000米,最高峰海拔3 556米。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加,山中森林资源丰富。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1)根据图示信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2)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单元 第3讲 世界主要国家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7-,-8-,-9-,-10-,-11-,-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单元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课件练习题,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十八单元世界地理,考点一世界地理概况,-5-,-6-,-7-,2七大洲地形,-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1讲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课件练习题,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4-,-5-,-6-,区域的主要类型,-7-,区域的特征,-8-,考向一,考向二,素养提升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